【身临现代,感悟经典】第28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感悟

临沂六小孙小琳

<h3><font color="#ed2308"><b>  2019年4月18日至21日,临沂第六实验小学数学组一行四人,来到古都南京,参加了“第28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b></font></h3> <h3><font color="#39b54a"><b>  四月的南京已经进入了雨季,整个城市郁郁葱葱,充满生机。走进南京,没有想象中的繁忙,大家工作生活都安安静静,井然有序,让我内心浮躁的情绪得以平静,为本次的学习拉开了序幕。</b></font></h3> <h3><b><font color="#010101">  </font>本次学习又让我走近名师的课堂,聆听专家的报告,领略大师的风采。</b></h3><h3><b><font color="#010101"></font> 来自全国各地的18位著名专家亲临观摩研讨会,并以示范课、学术报告、互动评点等形式进行了专题探讨。</b></h3><h3><font color="#010101"><b> 数学的课堂是生活的课堂,是思维开拓的课堂,是师生共享的课堂,本次学习又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感悟到数学课堂的魅力和真谛。</b></font></h3> <h3><b>  19日上午,我们首先聆听了郑毓信教授的报告《“数学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他认为学生应该是通过数学学习思维,而不是通过思维去学习数学。</b></h3> <h3><b>  郑教授在报告中向我们分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什么是“(数学)深度教学”的具体含义;二,我们又如何才能真正做好“深度教学”。郑教授在报告中提出深度教学的四个要素:1.注重“联系的观点”。2.抓好“问题引领”。3.充分的交流和互动。4.帮助学生学会学习。</b></h3><h3><b> 数学学习不应停留于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而要更加注重“通过数学学会思维”。学习中学生错着错着就对了,聊着聊着就会了,引导学生想着想着就通了。</b></h3> <h3><b>  第一节示范课是来自南京大学附属小学的特级教师贲友林带来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这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以及面积之后所进行的新授课。</b></h3> <h3><b>  在贲老师的这节课中,他把新旧知识放在一起由学生自由研究进行全面思考,与学生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并注重联系的观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回答时思考结果的联系。在本节课中,没有课件,没有老师的过度讲解,有的是学生小研究展示,有的是学生的交流,质疑释疑。</b></h3> <h3><b>  学生的表现让在座的各位老师惊叹,没有重复发言和言不答题的,回答问题能够自我完善并纠正,其他的学生能及时地判断和修改,能加以补充说明。生生点评时也是委婉的表达:XXX我要提醒你一下。</b></h3><h3><b> 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做的小研究报告条理清晰,把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与联系一目了然的展现在研究报告纸上,通过汇报展示可以发现,学生都进行了独立的思考。</b></h3><h3><b> 这节课是学生的展示,贲老师引领、总结方法的归纳。以后的复习整理课可以用这种孩子自我探究模式进行,效果会比较好,适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b></h3> <h3><b>  示范课结束,贲老师向我们分享了他的报告,有一段对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一位老师向贲老师提问,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这节课该还能不能这样去上,贲老师只用了一句话回答:你给学生怎样的课堂,学生就得到怎样的发展。</b></h3><h3><b> 在贲老师的示范课以及报告中,我体会到放慢课堂的进度,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往前走,教师当好学生前进方向的指路人。</b></h3> <h3><b>  来自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副校长“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一上台,全场就开始沸腾了,果然,《图形的秘密》这一课,全场都被张老师的幽默与睿智所折服。</b></h3> <h3><b>  育人重于知识,方法重于结论,思考重于盲从!张齐华老师用他的风趣、幽默教会孩子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判断,既关注汇报的孩子,更关注倾听的孩子。</b></h3><h3><b> 这节课通过“摔”玻璃,再还原碎玻璃,渗透了初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法则,更像是一节中小衔接的课。张老师貌似“随意”提出的一个问题,“演变”成了现场辩论。课堂中组织学生的正方与反方的辩论,创设了有问题、有互动、有质疑、有辩思的课堂场景,通过此景即落实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方法也达到了育人的价值。</b></h3> <h3><b>  来自苏州大学实验学校的副校长徐斌给我们带来了四年级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徐老师没有华丽的开场白,没有绚丽多彩的情景创设,用了最平实普通的谈话进入课题,让孩子们在文字阅读与画图理解的对比中,思考、体会“画图”这一策略的优势。让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在循序渐进中掌握,在春风化雨中提升——这也正是徐斌老师的教育理想,“踏雪无痕,育人有心”!</b></h3><h3><b> 老师在备课时,要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获得哪些收获,学生有哪些明显的发展,这是教育有痕,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即核心素养,即为教育无痕,一堂课学生带的走看不见的才是最为重要的,所以教育应从有痕走向无痕,让学生在顺其自然中得到发展。</b></h3> <h3><b>  来自宝岛台湾的资深数学教师房昔梅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玩转三角形》这一课,也给我们带来了扣条这一非常实用的教具。运用扣条这一学具教具,借助丰富的操作流程,让学生感受周长相等面积不等以及面积相等,形状不同,探讨出用2个三角形拼成的四边形它们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孩子的这些结论,不是计算得出的,而是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操作得来的,用40分钟的做来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在做中学,在做中想,在做中比,在做中发现。确实,学生不应该只透过听讲学会数学知识,需要更多操作活动帮助学生。</b></h3> <h3><b>  罗帅来啦,好嗨哟!罗老师用他那习惯式的开场白烘托课堂气氛,引用冯巩的名言: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罗氏幽默为整个会场带来了接连不断的笑声与掌声,让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罗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口算乘法》这一节课,在课上关于捂零大法的诠释,嗨翻全场一千六百位老师!</b></h3><h3><b> 罗老师通过“我会听,我会想,我会说,我会做”四句话给学生带来了四道数学题目,层层递进,难度增加但乐趣不减。</b></h3><h3><b> 这节课是在学生的问题中自主生长的,是在教师的等待中自主生长的,罗老师整堂课放慢节奏,尊重孩子,充分交流,交流时又恰当好处的留白,激起二年级学生思维的火花,真所谓是脑洞大开,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大胆发言的意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真的是聊着聊着就会了,想着想着就通了。</b></h3> <h3><b>  以上是本次学习的第一天,第一天的学习在闫勤校长的总结中结束。</b></h3> <h3><font color="#ff8a00"><b>  课堂风格因人而异、甚至因年龄而异,现代与经典恰恰集合、呈现了这种多元。因为作为听众的我们也是各异的、多元的。感动潘老师爷爷般的循循善诱;欣赏贲特爸爸般的勇敢地退、适时地进,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喜欢王子伙伴般的狡黠,激发学生调动思维努力与老师并肩站立,享受势均力敌的长大感。因为表演系毕业的罗帅而感受戏剧般的幽默课堂。感受各种各样的课堂,看见学生可以有多好……</b></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 style=""><b><i>  总之,这次南京之行收获满满,精彩的课堂情景仍如在眼前,发人深省的话语如在耳边,这不仅仅是一场缤纷的教育盛宴,更多的是对自己今后教学的反思与改进,给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学习的优秀案例,让我更有信心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做一个孜孜研究型的老师!</i></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