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笨的美篇

王贤雅

征文  悠哉铜钱关 香耶豆腐乳 <h3>旬阳县最南端的铜钱关镇是一个独特的地方,地处陕鄂交界处,历史上为秦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据《洵阳县志》《疆域志·关梁》等史书记载,此关为清代军事防御工程遗存,营造于公元1800年的清代嘉庆五年,距今约有200的历史了。雄伟壮观的“铜钱关”城门楼是现在被称为“楚长城”的一部分。</h3><h3>据铜钱关镇党委书记陈康先生介绍,当年修建铜钱关长城,在隘口处发现了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钱,确认此地属于春秋战国古关隘,就将这里称作“铜钱关”,近代也曾多次维修,但名称不曾改变。</h3> <h3>站在城楼之上,从垛口向北看是陕西旬阳县铜钱关镇黄家湾村,向南望是湖北竹山县竹坪乡六合村。当年秦楚战火纷飞,这里成为军事要塞,边界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天内,早晨归属于秦,傍晚又归属于楚了,典故“朝秦暮楚”就出自这里。</h3><h3>今天,铜钱关成为祖国一统江山的美丽景点,深厚的文化底蕴将陕鄂边界民众连接在一起,人们在壮丽的城楼下来来往往,友好交流,共建美好和谐新家园。</h3><h3>铜钱关镇居民大多属于明末清初从湖北、江西甚至从岭南北迁而来的客家人。先辈们带来南方民宿建筑艺术和饮食文化,是铜钱关镇民俗风情的重要基因。客家人与土著人相互渗透交融,繁衍生息,形成了铜钱关区域的语言、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诸多特点,留下了独具吸引力的景点。有美轮美奂的国家级古院落,如湛家院、庙湾等地。今天又创办了“陕西鑫绿林生态养殖有限公司”“铜钱关海楼山民宿院”“铜钱关太极养生茶园”等等集民俗、美食、游乐于一体的新型经济体,以顺应时代发展与民众生活的需求。</h3><h3>铜钱关以深厚的人文底蕴、自然景观、特色美食,吸引着旬阳、安康、西安以及外省的游客,人们探寻地方人文历史,欣赏优美自然风光,品尝独特风味美食,陶醉在一场无憾的游乐中,惬意舒畅,何乐而不为呢!</h3> <h3>说到美食,笔者想为你单说铜钱关的豆腐乳。</h3><h3>铜钱关山地海拔550——1100米之间,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适宜黄豆生长。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收回仓的黄豆颗粒饱满,金黄圆润,饱含油脂与蛋白质。山间泉水清冽甘甜,用这样的纯净的水浸泡黄豆约两个时辰,待黄豆粒膨胀后,用石磨磨出豆浆,用开水冲兑,用细纱布口袋揉搓过滤。一般10斤黄豆制作约80斤豆浆。柴火灶铁锅把豆浆烧开达到沸点,稍凉降温到80℃左右,在熟豆浆中点兑酸浆水(也可点兑石膏水,点兑酸浆水的叫做浆水豆腐,点兑石膏水的叫做石膏豆腐),搅匀。一会儿,锅里豆浆就出现化学分解,蛋白质逐渐凝固结团,聚成一坨坨云朵似的细腻白嫩的豆腐脑儿。当蛋白质全部结团游弋于浆水中,就用纱布包单铺在直径约50厘米的篾筐(也叫饭筐)里,将豆腐脑儿舀进筐中,再将包单四角拉起,包成正方形大块,上面用石板压住,还要加上适当重物,使水分渗下,脱水后就是成品豆腐了。当然,做菜吃的豆腐,压的时间短,含水量多,叫做嫩豆腐;做豆腐乳的豆腐,压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叫中性豆腐;熏豆腐干的豆腐压的时间还要再长点,水分更少,豆腐更瓷,烘熏时易干。</h3> <h3>豆腐压到火候,开包,打块儿,切成如麻将形状但厚一点儿,呈正方形、长方形不等,放到小笸箩或笼屉里,大致蒙蔽,放十天半月(以温度而定),待它长出白白的霉毛,小部分略有黄点为最佳,就可佐料上面子装罐了。</h3><h3>在等待豆腐块儿霉变发酵的时段里,主妇们将上等的鲜红干辣椒角子、花椒、大茴、干姜等佐料分别用石窝子舂成面,按比例加上盐拌匀;把发酵好的豆腐块儿整体洒上适量的老酒,再一块一块夹来放在佐料中滚动,让每一块周身沾满香料,放进备好的各种器皿里,装满压实再倒适量的芝麻油封上口,就算完成全部工序,这时也可端上餐桌享用了。但主人们都要封存一段时间,封存的越久就越香啦!</h3><h3>铜钱关的豆腐乳那是推开窗子吹喇叭——名声在外!在鑫绿林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聚餐时,陈老师和夏总分别介绍自家酿制的豆腐乳,被亲友带往重庆、江苏、北京等地,受到各地食客的青睐,现在每天都要接到多个远方微购的订单。</h3><h3>可不是吗?这里的豆腐乳,形、色、香、味俱全:小碟中,方正秀气的乳块儿,鲜红的外衣,如玉的内核,扑鼻的香气,微辣清爽的口感,你用筷头轻轻蘸上一点儿放在口中,满嘴舒适,香辣爽快,味蕾充满口腔,喉头翕动,迫不及待忙把筷子再伸向前方……</h3><h3>豆腐乳的香艳是不是具有诱惑力?!还有“娇娥灶旁站,眼前一玉潭,过去团团月,回来月半边”的金黄豆皮,还有看起来丑、吃起来香的黑豆豉、猪血干,这些美食都不同凡响!</h3><h3>来与不来,铜钱关都在这儿等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