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海军成立七十周年《传承》

X . J

<h3></h3><h3>1950年1月13日毛泽东任命萧劲光为海军司令员。</h3><h3>1955年,肖劲光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h3> <p class="ql-block">1949年8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海军代表和国民党海军起义将领。前排左二林遵,左三张爱萍。</p> <h3>1989年2月17月申请,中央军委批准确定1949年4月23日为人民海军成立日。</h3> <h3>人民海军的创建者张爱萍将军,被称为“新中国海军之父”,他坚持以人民军队为基础,招贤纳士。1949年4月23日,在国民党海军原高级军官林遵起义的当天,张爱萍等13人开会,成立华东军区海军。</h3><h3>1955年,张爱萍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h3> <h3>陶勇,1950年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海军东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h3><h3> </h3><h3><br></h3> <h3>  1941年9月,新四军在江苏省东台成立了苏中军区海防团,长期驻扎在弶港一带,后发展成海防纵队。</h3><h3> 当时,新四军一师在师长粟裕率领下进驻东台三仓一带,他亲自点将,任命身经百战的四分区司令员陶勇兼第一任海防团团长,建立武装,巩固海防。</h3><h3> 同时,东台弶港本地的孙二富带领400多人渔民、船工,被编入新四军海防团。1943年9月,孙二富被委任为苏四区渔民自卫总队总队长.。解放初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北军区海防团团长。</h3><h3>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成立,就是以海防纵队为基础,加上起义的国民党军舰组成的。因此,弶港是新中国海上武装的诞生地,中国人民海军的“起锚地”</h3> <h3>起义将领 : 林遵 国民革命军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1949年4月23日率海防第二舰队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教授会主任,海军学院副院长,东海舰队副司令员。</h3><h3>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h3> <h3>起义官兵</h3><h3>1949.04.23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在南京参加起义的有:“惠安”、“永绥”、 “楚同”、 “太原”、 “安东”、 “江犀”、 “联光”、 “吉安”、 “美盛”共9艘军舰,第一机动艇队11艘艇,第五巡防艇队10艘艇,总共30艘舰艇、海军官兵1271人</h3> <h3>起义舰还有:</h3><h3>1949年2月12日,国民党海军“黄安”号军舰在青岛胜利起义。这是国民党海军第一艘起义的军舰,而且完好无损地归入人民解放军行列,为国民党海军官兵树起了弃暗投明的一面光辉旗臶。黄安舰起义后,参加了解放沿海城市的战斗。在解放一江山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回击国民党“反攻大陆”的作战中,与兄弟舰艇一起,击伤击沉了国民党大型驱逐舰“太平”号等舰船,又立下了新功。新中国人民海军成立后,该舰被命名为“沈阳舰”。</h3> <h3>1950年受阅海军</h3> <h3>1957年8月4日肖劲光(左)陪同周恩来总理视察海军部队</h3> <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旧址(泰州白马庙)。</p><p class="ql-block"> 1955年9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发布命令,华东军区海军正式更名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三大舰队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h3>  新中国第一代海军</h3><h3> 父亲徐鹤森,</h3><h3> 1928龙年农历腊月25日(公历1929年2月5日)出生于东台县三仓区梁海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h3><h3><br></h3> <h3></h3><h3>  1943年3月任梁海村保家队任队员(14周岁),后担任过分队长(吃公粮,供给制),乡长王清。</h3> 1944年秋,三仓区公所所在地游击连参军当战士(地名十三分庙)。<h3> 区队长陈应才、民运股长徐泽、游击连张连长。</h3> <h3>抗日战争开始到1946.09佩戴臂章</h3> <h3>  1946年2月份参加了新四军部队,3月份被组织发现父亲参加正规军未达年龄被退到地方部队。</h3><h3> 5月转去三仓区通信班任通信员,负责传送机要文件。</h3><h3> 6月又重新编入游击连。</h3><h3> 7月被调到黄海情报站任5号情报员,站长薛正中。几经周折最后进入野战部队,从此,走上从军道路。</h3><h3> 1946年国共和谈破裂,同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9月八路军、新四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h3> <p class="ql-block">1946---1955 佩戴胸章</p> <p>  1947年随着父亲年龄的增长,组织上把他从黄海情报站调到主力部队东台县独立团三营八连任战士,班长韩国清(沈灶人)。</p><p>  1948年初部队整编上升为苏中十一纵队32旅96团担架连任战士,指导员丁松甫。</p><p> 11月参加淮海战役一路转战经:盐城、阜宁、涟水、淮阴银河、沭阳、安徽、河南永城、山东等陇海线上。</p><p> 根据父亲档案资料和个人讲述: 在淮海战役中两次险些牺牲。 </p><p> 第一次,在增援途中一颗炮弹掉在离自己身旁十几米处,连长发现立即呼叫大家卧倒,爆炸声一响,身旁的连长尸首全非、不见人影,只剩下一只胳膊,父亲也差点牺牲。</p><p> 第二次,即"徐蚌会战"中,当时埋伏在坑道里,一颗炮弹掉下来,一个班13个人炸死12个,幸存他一个。后荣立二等功。</p><p> 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了,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为参加人员颁发了纪念章</p><p> 1949年6月29日经教导队黄益民(养马班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p> <h3>淮海战役</h3> <h3>淮海战役纪念章背景资料介绍:</h3><h3>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阔地区进行的围歼华东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的一次规模巨大的决定性战役。1948年11月5日开始,整个战役历时66天,歼敌55万。解放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使国民党政府的中心地区南京、上海、武汉直接暴露在解放军兵锋面前,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纪念这次战役的全面胜利,华东野战军向参战官兵和其他人员颁发了淮海战役纪念章。</h3><h3>章体基本情况:</h3><h3>图案:中心为两支交叉的带刺刀的步枪,上为闪着光芒的红星,下有“淮海战役纪念”铭文。</h3><h3>形制:无挂、圆形,背面铭文: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颁发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h3><h3>材质:红铜、油漆红、咖啡或铜镀铬珐琅红、咖啡;尺寸:直径27毫米;重量:6克。</h3><h3>发行范围及发行量:第三野战军 60万枚</h3><h3>版别:背面铭文有凸起和凹印之分,有油漆版和镀铬珐琅版之分。</h3><h3></h3> <h3>  1949年初,攻打泰兴时又一次差点牺牲,在与敌人拼刺刀时,两个敌人对他一个,当一个敌人被父亲刺倒后,刺刀还未拔出时,另一个敌人从侧面对准他的小腹刺过来,凭着感觉本能收腹,刺刀从侧面刺进了小腹,一进一出,幸好刺在肚皮和肠子之间穿过,两个窟窿。当时,那个偷袭的敌人又被身旁的战友刺死。自己负了伤,腰裹绷带继续战斗。</h3><h3> 1949年4月21日夜,部队在如皋陆树港集中,万炮齐放、千帆竟发,百万雄师过大江。父亲的部队过江后4月27号解放苏州,5月27号解放上海并接受俘虏兵。</h3><h3>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为纪念渡江胜利为参战人员颁发了铜质纪念章。</h3><h3> 后转战浙江嘉兴、江西上绕、福建南平火车站,8月17日解放福州。</h3><h3> 原部队被重组编为29军86师教导大队时任上士。</h3><h3> 整编后部队继续追击转战解放福建建瓯、风水关、福州、莆田、泉州、同安、集美、海沧、高骑、殿前、厦门等,把国民党反动派残余部队一直赶到金门、台湾岛。</h3><h3>  1950年,父亲的原部队改编为29军船管团三营八连任司务长。部队驻扎在厦门飞机场。</h3><h3> 后又迁之大嶝岛、鼓浪屿、崇武、联合、马巷镇等地。</h3><h3> 29军船管团——1950年上旬组建,随即调归85师建制,1952年5月又调给海军。同年9月,其机构并入海军政治干部学校。1955年10月,该校改为海军政治学校。1958年4月,该校撤消。</h3><h3> 父亲他们成为原陆军转隶为第一代海军。</h3> <h3>1949.04.21 大军渡江</h3> <h3>1949.05.27解放上海</h3> <h3>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h3><h3>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是1949年4月由当时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特别为“渡江战役”取得伟大胜利而颁发的纪念章。渡江战役胜利纪念章</h3><h3>发行日期:1949年4月;发行机构: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h3><h3>渡江胜利纪念章,它记载了1949年4月20日,由于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和平协议条款,21日,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随即在江西湖口至江苏江阴一千余里的长江战线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向顽固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强渡长江战役。此战役彻底摧毁了国民党所谓天堑江防堡垒,同时,也驱逐了英、美、法等国在长江一带外来侵略的武装力量。渡江战役的胜利,表示国民党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力量的军队宣告覆灭。此战役共歼敌四十多万。这胜利也表示国民党南京政府垮台灭亡。</h3> <h3> 1952年8月父亲从福建前线部队选派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海校一大队当学员(南京市下关区挹江门)。并从事军事理论、指挥,进行正规化、系统性的学习,为成立我国一支强大的海军部队,着重培养海军指挥、管理、后勤的军事骨干。后留校任司务长。</h3> <h3> 1952年10月在南京海校,父亲徐鹤森与母亲万宏结婚。</h3> <h3>  1953年12月,被部队重新调配到山东省青岛市(管陶路9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预备学校食堂科任司务长。</h3><h3>  1954年2月17日参加了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大会,代表团为他颁发了慰问奖章。同时,父亲被晋升为连职后勤管理员。</h3><h3> 1954年农历正月母亲万宏到南京部队探亲,不知父亲已被调任青岛。南京部队发给她们路费,经上海去山东青岛部队探亲。</h3><h3> 注:1950年11月1日,海军航空学校组建于山东青岛。后来曾经迁到山东潍县机场(现潍坊)办学。校名、校址几经变迁。</h3><h3> 父亲从抗日战争时期,经过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全国解放后又从陆军到组建海军,再到海军航空学校。历经了陆、海、空三军。</h3> <h3>1950年海军(水滴型)帽徽</h3> <h3>我 1954.农历11.09出生</h3><h3><br></h3> <h3>1957年我的夏装小海军服</h3> <h3>中国人民慰问解放军纪念章</h3><h3>在人民共和国的编年史上,公元1954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在过去的1953年,朝鲜已停战,志愿军将分期分批撤出朝鲜,胜利凯旋回国;国内的剿匪任务也已完成,人民开始安居乐业。功勋卓著的解放军得到了人民的衷心爱戴和拥护,威望和声誉空前提高。</h3><h3>新年伊始,新中国的史册掀开了光荣的一页。1954年2月5日这天是大年初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和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常务委员会举行联席扩大会议,会议决定组织“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分赴各地慰问解放军,向部队传达党、政府和全国人民对解放军的关怀,宣传4年来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鼓励全军积极支援和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以保卫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h3> <h3>解放奖章</h3><h3>1955年根据毛泽东的主席令颁布的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决议和条例颁发。解放奖章授予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年以上,或虽不满两年但因作战负伤残废的连以下人员;还可授予解放战争时期直接领导原国民党军队一个整排到一个整营起义的有功人员。</h3><h3>授予在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3日-1950年6月30日)有功而无重大过失的人员[1]。</h3><h3>一级解放勋章:解放战争期间任军级以上及其相当干部。</h3><h3>二级解放勋章:期间担任师级及其相当干部。三级解放勋章:期间担任团级、营级及其相当干部。</h3><h3>解放奖章: 被授予其他参加人民解放军2年以上,或不足2年但在作战中负伤致残的连以下人员。</h3> <h3>奖章证书</h3> <h3>奖章正面</h3> <h3>奖章反面</h3> <h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证书号码:海29057、解放奖章号码:83623,命令发出时间和命令号码:1956年3月1日海奖字109号</h3> <p class="ql-block">1955年10月22日首次授海军中尉军衔。</p><p class="ql-block">图:后左一: 父亲</p><p class="ql-block">1956年8月父亲被作为青年军官培养对象选送到浙江省舟山群岛海军速成中学进行初中文化补习。1957年9月学习结业又返回原部队任原职。</p><p class="ql-block"> 海军航空预备学校曾调防到潍坊机场和烟台等地。</p> <h3>1955年海军帽徽</h3> <h3>1958年3月22日经组织批准复员回乡。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军人证明书号码:南苏换复第08638号,批准机关:海军航空兵首长,发证机关1657部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1958年4月22日发(军年15年整,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军区东台武装部1972年5月1日换发)。</h3><h3>1958年4月21日父亲离开了15年革命战争的军旅生涯,打起被包回到家乡,参加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大跃进运动,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当中去。</h3> <h3>55年海军制服</h3> <h3>海军制服铜钮扣</h3> <p class="ql-block">工 作 经 历</p><p class="ql-block"> 1943年3月任梁海村保家队任队员(14周岁),后担任过分队长(吃公粮,供给制),乡长王清。</p><p class="ql-block"> 1944年秋,三仓区公所所在地游击连参军当战士(地名十三分庙)。</p><p class="ql-block"> 区队长陈应才、民运股长徐泽、游击连张连长。</p><p class="ql-block"> 1946.8-1947.9 三仓区游击连通讯班.通讯员。 证明人:徐 泽</p><p class="ql-block"> 1947.9-1948.2 苏中(东台)独立团三营.战士。 证明人:朱汉杰</p><p class="ql-block"> 1948.2-1948.5 苏中十一纵队96团担架连.通信员。 证明人:常伦山</p><p class="ql-block"> 1948.5-1949.3 苏中十一纵队96团担架连.班长。 证明人:丁松甫</p><p class="ql-block"> 1949.4-1949.7 二十九军教导大队.上士。 证明人:黄成明</p><p class="ql-block"> 1949.8-1952.8 二十九军船管团三营八连司务长。 证明人:沈坤才</p><p class="ql-block"> 1952.-1954.1 南京.海军指挥学校.司务长。 证明人:魏传德</p><p class="ql-block"> 1954.9-1956.8 海军(青岛)航空学校食堂科.司务长。 证明人:孙培元</p><p class="ql-block"> 1956.9-1958.4 海军(青岛)航空学校后勤助理员.连级。 证明人:孙培元</p><p class="ql-block"> 1958.5-1965.5 复员回乡;任东台福利造纸厂任厂长。 证明人:徐鹤松</p><p class="ql-block"> 历任:东台粮油加工厂;磷肥厂;棉麻纺织厂;陶器厂;砖瓦厂;玻璃仪器厂;棉絮社;.西溪农具厂;车辆衡器;青年皮件厂;皮革制品厂等单位厂长、书记职务。</p><p class="ql-block"> 1988年离职</p> <h3>  我的母亲万宏,1930马年腊月初三,出生在东台市三仓镇西舍村(绍河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h3><h3> 1945年4月(15岁),饱受风霜母亲在她哥哥万兴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工作。因为外公、外婆是贫雇农,是共产党依靠的对象,那时有位中共地下党员赵万海以卖布的身份就经常出入在外公家进行政治宣传活动,同时在他们的宣染感召下,母亲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时任三仓区西舍乡腰舍村妇女代表,发动妇女搞好支前工作。为动员后方群众帮部队做鞋子、衣服日夜不睡、忙碌不停、搞得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真是前方打胜仗,后方支前忙(证明人村干部王广银)。</h3><h3> 1946年6月母亲参军到华东军区苏中十一纵队被服厂任战士。当时一起参军的有许伯兰(原东台原种场退休)、高义云(原扬州市纱厂离休)、陈荣(原东台食品公司离休)、周连芳(原东台唐洋轧花厂退休)。部队所在地就在三仓区,解放战争年代,敌人经常用飞机、大炮袭击我后方部队,以及大规模的扫荡,所以被服厂经常转移。</h3><h3> 1947年冬的一天,部队在转移射阳的途中,上有飞机、地有大炮。当时一颗炮弹掉在母亲旁边,耳朵顿时什么也听不见而负了伤。敌人继续尾追直止夜间,由于是后勤部队东西多,行动缓慢。当时只好向芦苇荡里转移,夜里天黑看不见、水有浅有深,母亲一下子掉到水的深处,齐腰的冷水,身上穿着棉衣棉裤 ,整天的急行军满身大汗,一下子浑身冰凉,寒气冲天。母亲终于病倒了,耳膜被又大炮震破而聋了,受寒凉刺激后患上了急性气管炎。因当时缺医少药,那时人也年青,在部队也没有得到及时的正规治疗,后转成慢性气管炎,右耳听力下降。在后方医院住了几个月稍微好转。<br></h3><h3> 1948年8月,由于部队医院要随大军南下,她身体还未能恢复,就由华东军区一分区批准到东台县三仓区打埋伏(临时转到地方上养伤,在转地方交接手续时,当时民政科的办事员是刘玉冠同志经手办理的。此人原东台市检察院退休)。</h3><h3> 由于,原来是从三仓区腰舍村妇女代表去参军的,区政府又发挥她的专长,继续请她出任做妇女工作,并任命为西舍乡妇女主任。同年10月经腰舍村村长吕宏华同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1月又兼任三仓区朱万村妇女主任(证明人村支部书记徐鹤琴)。</h3> <h3>  1950年春天,全国解放后。母亲身体有所好转,就到东台县政府民政科,向他们出示了部队打埋伏的手续和向他们了解部队的去向,并请他们帮助与原部队联系。</h3> <h3>  1953年母亲从部队探亲回来后,母亲一直找东台县民政科落实工作问题,并把打埋伏的手续交给当时的民政科科长李世忠、科员杜迪。后由于杜迪不慎把手续搞丢失,直到1958年3月父亲复员回来时,帮助母亲继续找民政部门,他们才以民政科的名义,打报告到省民政厅请示批准同意办理复员手续后,由东台县武装部补办了复员证。(73苏换复字第123316号,发证时间1950年8月,换证1973年9月20日。)恢复了复员军人待遇。并安置在东台镇工业系统任管理员,副厂长等职,直至1984年离职。</h3> <h3>父亲身前战友</h3><h3>1958年至今,因多方原因而造成失联。父亲过世前也没有给我们留下他们的任何信息。在此,借美篇的平台来联系父亲的战友和家人。通联电话:18921839195;</h3> <h3>1976年父母合影</h3> <h3>1986年父母合影</h3> <h3>1997年10月父母最后一张合影</h3><h3>父亲徐鹤森 1928.12---2001.12</h3><h3>母亲万 宏 1930.12---1998.01</h3><h3>“一生戎马忠魂上九霄,高风亮节美德留千古”。</h3> <h3>50、60、70、80、90年代的光荣人家</h3> <h3> 传承 </h3><h3> 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从小接受了父母的传统教育和熏陶。为继承和发扬革命的光荣传统,立志保家卫国,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身为独子的我于1970.12毅然报名参军奔赴青藏线,报效祖国。</h3> <h3>  服役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汽车一团三连,汽车兵。</h3><h3> 入伍体检时,一心想当海军,继承父业。由于身体感冒,被定为陆军普通兵,未圆我的'海军梦'。</h3> <h3> 退役后,1982.05 在检察系统担任人民警察。</h3><h3> 当时,人民警察制服的制服为上白下蓝和全蓝,只有帽徽与海军稍有不同,其他没有区别。</h3><h3> 过一下"海军瘾"</h3> <h3>1983年9月17日</h3><h3>中: 我</h3> <h3>1984年5月</h3><h3>右: 我</h3> <h3>重温 父亲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h3><h3>1977.10 在福州鼓山</h3> <h3>1991年4月3日在上海</h3> <h3>1992年12月17日南京海军指挥学院</h3><h3>图: 左一 我</h3> <h3>1993年7月3日青岛栈桥</h3> <h3>1995年5月8日在青岛崂山</h3> <h3>1997年5月在海南三亚海军潜艇基地</h3> <h3>左边: 我</h3> <p class="ql-block">广州海军部队</p><p class="ql-block">左边: 我</p> <h3>1998年8月24日在青岛管陶路9号</h3> <h3>1998年8月25日在青岛栈桥</h3><h3>右: 我</h3> <h3>1998月8月26日在烟台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h3> <h3>1999年11月23日在烟台</h3><h3>左边: 我</h3> <h3>1999年11月25日在大连旅顺口</h3> <h3>与厦门隔海相望的金门岛</h3> <h3>2007年10月12月在厦门鼓浪屿</h3> <h3>2014年12月光荣退休。</h3> <h3>2017.10 光荣人家 </h3> <h3>图: 我的外孙</h3> <h3>传承: 后继有人</h3> <h3>海军陆战队</h3> <h3>海军舰队</h3> <h3>海军航空兵</h3> <h3>海军强、则中国强。</h3><h3>中国海军 辽宁号航空母舰</h3><h3>辽宁号航空母舰(代号:001型航空母舰,舷号:16,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隶下的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也是中国第一艘服役的航空母舰。</h3><h3>辽宁号航空母舰前身是苏联海军的库兹涅佐夫元帅级航空母舰次舰瓦良格号,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瓦良格号于乌克兰建造时遭逢苏联解体,建造工程中断,完成度68%。1999年,中国购买了瓦良格号,于2002年3月4日抵达大连港。2005年4月26日,开始由中国海军继续建造改进。解放军的目标是对此艘未完成建造的航空母舰进行更改制造,及将其用于科研、实验及训练用途。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辽宁号,交付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h3><h3>2013年11月,辽宁舰从青岛赴中国南海展开为期47天的海上综合演练,期间中国海军以辽宁号航空母舰为主编组了大型远洋航空母舰战斗群,战斗群编列近20艘各类舰艇。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除美国海军外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单国海上兵力集结演练,亦标志着辽宁号航空母舰开始具备海上编队战斗群能力。</h3><h3>2018年4月12日,辽宁舰编队亮相南海大阅兵</h3> <h3>2019.04.16</h3><h3>为庆祝海军成立七十周年</h3><h3>海军仪仗队 在青岛训练,迎接受阅</h3> <h3>2019.04.21 青岛海军城</h3><h3>庆祝海军成立七十周年现场</h3> <p class="ql-block">当代海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