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龙头山下拾遗

巧爷

<p class="ql-block">  八五四,五十年前把我青春热血抛向这里的地方,今天变得怎样了?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驱车又来到这里。幸运的是,当年开车的邓武华师傅陪我逛了一下所内外,拍下许多过去未曾拍的场景,可以算是对以往诸多回忆录的一个补充,所以有拾遗之说。</p><p class="ql-block"> 虽然很不情愿地看到所里变得更加荒芜了,到处都是悄无声息,只有树上的乌在叫喚,地上落叶无人打扫,已经铺了厚厚一层。在坦克团、武警离开后,偶有拍电影的先后几次借这里拍片子,大部分时间都空闲着。除了留下十几户帮助照料着,其它一切租客均拒之门外,这是所里的规定,以后怎样?特別这固定资产如何打理,谁也说不清。</p><p class="ql-block"> 不过进到所内厂区和研究室内,每每看到一些陈设和物品,还是要触景生情的,甚至内心有一种翻腾的感觉。如果你也有兴趣,不妨跟着镜头里里外外都走一遍,相信也会点燃你内心激情的。</p> <h3>  先从龙头山说起,当年我从关口到所里报到时,从陡溜子下来开始进山,好像一条天龙卧在面前,公路右边一个小水塘旁,地图上标明叫龙尾巴,当时不知道。只是沿着龙脊往前走,到龙头了,所以这座山叫龙头山,在龙头转弯的地方下坡。八五四就座落在龙头山下,所以八五四的人早都是龙的传人了。现在的地图上,已经把白色的老路改成橘黄色的S106省道了,龙头位置改道了,好像天龙在抗议不允许骑在他头上,后来又发現,陡溜子下来和龙头山拐之前这两段路经常被毁,修过多次,它们正好一个在龙尾,一个在龙头,省道改道主要就是这两段,多巧!是天龙不答应吗?这是我瞎编的,说个笑话了。</h3><h3> 不过龙头山下来看到右边这个后来建的学校在地震后成了危房被拆掉了。左边是单位的车场,下面就到八五四的路口了。实际上,公路在我们离开修了省道后,路面抬高了。</h3> <h3>八五四卫星地图</h3> <h3>在地图上标上名字,八五四这些地方你还记得吗?</h3> <h3>由于公路抬高,下坡已不是很陡了。到了八五四路口,原通往家属区的路已被围墙所封,看到因扩宽省道需要,原301大楼被切掉一小半。</h3> <h3>原路边的三栋家属楼也均被拆除,並用围墙围起,家属区大门改到往下约三十米处,一个标有八五四厂的标牌旁。从大门就看到我原先住的家属楼。</h3> <h3>大门进来,右边就是球场和后面被截短的301大楼,当年报到时就暂先被安排在301楼上面二层,后来才搬单身楼,我那时同张遇吉、杨忠国同时分来,记得当时教育科管我们的武坪还问我们要不要煮东西的小锅之类的,当时单身楼是可以烧电炉的。</h3> <p class="ql-block">从301楼下来,过球场后就是我住过的那栋家属楼。灯光球场当年打球时用,羽毛球比赛也用,礼堂没建前先在这里开过大会,还在这里吃过忆苦餐。晚上成为职工业余活动的中心,在灯光照明下大人们打球,子女们也在球场边玩耍,男孩子学骑车、捉迷藏,女孩子踢毽子、跳绳,老人们坐在场边石头条凳上聊天,好一副幸福快乐的样子,直到管照明的张伟到规定时间喊道“关灯了”,准备拉闸门,大家才依依不舍回自己家或宿舍。</p> <h3>我老伴调来后我家先住在这顶头上面的三层,与张光贤家为伴。老张经常讲故事给我儿子听,老李每次过年都送来油炸元宵,现在想起那味道真挺诱人。</h3> <h3>遇到原开车的邓师傅,他与我同岁,参加八五四护所的工作,他表示今天有空,陪我走一趟。</h3> <h3>先带我去我后来搬到的临近土溪河的那栋家属楼。我家在四楼,与老穆家相邻,推开窗子就是土溪河风景。我记得小穆新小时候淘气躲在床下,害得父母和我们大家好找,还翻过围墙到坡下去找,后来在家中床下发现他了,真好笑。小新后来成为最令人称羡的高级民航驾驶员,现在回忆这一幕,很亲切的感觉。</h3> <h3>回到久别的家中,早已是空无一人。</h3> <h3>从厨房窗口望去,土溪河已非从前,树木长高了,右边黄土是在建第三绕城高速。</h3> <h3>这是当年我拍的照片,好像当年更漂亮一些,望着对面土溪河潺潺流水拐进山里去和远山的风景,真是美极了,每天看山看水看风景给我和我们全家带来莫大的享受。</h3> <h3>下楼不远就是儿子上过的幼儿园</h3> <h3>往龙头山上望去,已经不见了小学校的身影,原来地震成了危房被拆了,这是当年照的照片。</h3> <h3>邓师带我出门,到马路对面准备进所区看看。从这里下到原来的路口。</h3> <h3>路口低了一节,照片可看到与原来路面的高度差。</h3> <h3>从路口望去</h3> <h3>邓师帶我看路口左边最老的招待所食堂和小饭店,我记得那围栏里面最早杀猪的情景。</h3> <h3>往里走左边是后勤办公室。我们每天经过它走向工作区,记得偶有几次所里从外面拉来大西瓜、橘柑之类的物品堆在房里,发通知让我们排队购买的情景。这里小窗口常开着卖班车票或饭票。沿路右边一排房子依次是粮站、军人服务社、理发室、锅炉房等,马路上经常会有老乡担着担子或推着鸡公车来此摆摊。房子后面是大水塘,后来为建新家属楼的需要把右边房子都拆了,填上水塘,那几年看着建设挺快,所里有个基建办公室和基建队伍,专门干这事的。</h3> <h3>绕过去,这是新家属四栋楼。它们位置最好,生活上和去工作区最方便,特别是在西南角设置了锅炉房、小卖部和浴室等设施,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h3> <h3>这是在从省道下来之前照的新家属楼</h3> <h3>食堂和露天电影场外面已被封,被封处原来是个高台,上面竖着放电影时架设幕布的架子。</h3> <p class="ql-block">这是被封前的照片。食堂和隔着一片开阔地的仓库。开阔地原先是个高台土坡,文化大革命那一两年我关牛棚,每天开饭前同汪侃、杨世活、武坪等人被拉到这里站成一排低头向职工们“请罪”,后来顺势让每天在这里挖土,把一个偌大的土堆变成一个可以活动的场地,有点小斜坡下来,过年布置个猜谜语等游艺场所,还在路旁为举办文娱晚会、放电影搭上舞台,上面架设幕布,成了一个露天电影放映场,一两周放场电影。当年每次放电影前大家带着大小凳子、藤椅等来占位置,我印象最深的是《地雷战》、《地道战》、《天上上的来客》等国产片,还有朝鲜《卖花姑娘》、南斯拉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和印度电影《流浪者》等,比现在在城里看电影多多了。这个场地在大礼堂建成之前也常成为所里利用食堂开大会的补充场所,每次开会大家搬着凳子进出,很是壮观。</p> <h3>再往上走是招待所</h3> <h3>分几期建完</h3> <h3>这是2004年拍的照片。每次部里要员或来这儿出差开会的人都住这儿。我后来到这儿还搞过封闭论证。</h3> <h3>招待所上面是游泳场所,已被封了。右边是通往当年山上的副食基地。</h3> <p class="ql-block">当年认为山沟里能建起游泳场很不简单,记得省里的专业游泳队还来这里训练过。运动会的时候,大家围在周边观看水性不太好的年轻运动员们下水扑腾,挺好笑的。儿子也是在这里学会游泳的。</p> <h3>这里通往山上副食基地在我们离开后武警部队修成了训练基地,门锁着上不去。</h3> <h3>当年我主任智少游的老伴老常,就是山上的负责人,擅长做粉条。从食堂退下来喂猪的王某人,养的猪膘肥肉厚,食堂伙食搞得好有他的功劳。山上风景真挺好,本来还想上去到水塔旁,给八五四照个全景,可惜上不去了。</h3> <h3>只能把当年照的照片放到这儿看看</h3> <p class="ql-block">下山左侧是当年的医院。记得门前种过罂粟花。那时候什么都知道,晚饭后单身汉三俩成群一起沿山路散步,什么事都能听到,单身汉真是快乐的年代。</p> <h3>十分可惜的是医院下面的两栋单身楼在地震后成了危旁,部里给钱强行要求拆掉。</h3>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照片。我住后面一栋楼,有一年地震我们就是从楼上跑到食堂前开阔地的,还记得居娄搭置土地震仪被人笑话的往事,更多的是包括有住家的人经常跑这里下围棋,有时下得很晚,听说过太晚了回家被老婆关在门外不许进门的笑话。还常听到康斌摆龙门阵,递他一壶茶几颗烟就能眉飞色舞、口若悬河不停地讲。</p> <p class="ql-block">开始步入工作区。依稀记得这条路上曾是举办运动会的60米跑道,山沟里的运动会最适合的是野外绕圈的长跑项目。</p> <h3>工作区大门旁边有个小门,下台阶可通往大礼堂。</h3> <p class="ql-block">大礼堂当年要算全县第一高档礼堂了,建起后给大家带来无上荣光,我还记得在这里开的几次全所表彰大会,高唱革命歌曲。可惜礼堂没用上几年,因30所主体部分搬迁成都,也逐渐变得清静甚至有点荒芜了。</p> <h3>进礼堂大门分单双号门</h3> <h3>上楼</h3> <h3>楼上,看起来好气派。</h3> <h3>可以放电影</h3> <h3>礼堂对面是前面说的新建宿舍楼拐角进去的小卖部和浴室</h3> <h3>进门是粮店</h3> <h3>小卖部</h3> <h3>楼上是留守人员办公室</h3> <h3>看到远处有个小门,通往新家属区。</h3> <h3>回到工作区大门处,邓师带我进去。</h3> <h3>门卫和收发室</h3> <h3>橱窗。前面那块场地上每年要举办拔河比赛,布告栏上张贴的运动成绩单,印象中好像总是搞密码的那个研究室得冠军,大关、老龚等人都是运动好手。</h3> <h3>这前面的小广场是首长来了停车的地方</h3> <h3>右边是通往办公楼的台阶</h3> <h3>也可以从上面跨过通道直通到办公楼的二楼。</h3> <p class="ql-block">所领导们都在这里上班。楼下是机关财务、电话班和器材物质部门等重地,楼上是机关各个办事部门。</p> <h3>上面道路下来左边,邓师指着我看他当年曾在这儿洗过车,后面才搬到车场上去的。</h3> <h3>再往前走到了一个路口,办公楼下面通道也上到这里会合。</h3> <h3>路口左边是计算机楼。当年添置了几个大柜子组成的计算机系统是从上海定制运过来的,花了不少钱。有一年我得到所里和彭县外事部位的批准,陪德国一名专家来所参观,只能走到这里,他看到我所的环境后赞不绝口,听我说我所要搬迁到成都后,大为不解,认为德国人都情愿住在城外这里也不愿搬到大城市去的。我听了后只能哑然失笑,他哪里知道我们连私家车都没有,上学看病都非常不方便的国情了。不过现在想起来,后来我们虽然有私家车了,但是人们还是不愿意离开城市跑乡下去,一是生活水平仍有区别,二是国情原因不在城里太不方便了,或者办事太难了。</h3> <p class="ql-block">右前方路通往警卫班、医院、72家房客和电装楼。这是路边的水塘上建的一个小庭园,小巧玲弄的。</p> <h3>转过去看到办公楼的背影</h3> <h3>这里路已被切断,还能看到门外警卫班的楼。</h3> <h3>以及楼上醒目的公安科牌子</h3> <p class="ql-block">另一边是医院,里面的过道被封死。它后面的医院和旁边的72家房客都已不存在,变成别人的砂石厂了。</p> <h3>当年72家房客的照片,是2004年11月拍了。它们被安排住一些资历较老的或功劳较大的人员,房屋结构和用料选择上乘。</h3> <h3>退回沿水塘往左插向电装楼</h3> <h3>楼前通往二号楼的小道,被戏称为胡志明小路。</h3> <h3>楼上窗外可看到占了医院和72家房客的砂石场。</h3> <h3>楼内</h3> <h3>当时架设的电梯还在</h3> <h3>沿水塘退回来,这里建了一片小树林,成了科研人员的休闲区。</h3> <h3>回到路口往一号楼和二号楼走去</h3> <h3>一号楼是所里技术档案室、资料室和图书馆所在地。</h3> <p class="ql-block">楼前有个羽毛球活动场地,对当时锻炼身体,活跃气氛起了很大的作用。</p> <h3>二号楼。四层楼上下分布有各个研究室,是为30所、为国家创造辉煌的地方,也可以说是八五四心脏所在地,我清楚地记得68年至87年的二十年里在这里为国为军奋战的经历,记得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例。我后来搬成都后在数据网开发上作出的贡献最初都是在这里诞生的,所以我要感谢八五四,感谢龙头山下这个小山沟。我们搬迁走后,这里先后被成电第一学年大学生、被附近坦克团,被另外某个武警部队因为学习、训练和其它业务需要租用过,但是现在这里又被闲置下来,又成为荒芜之地,静静躺在山沟里再等来客,让人看了好不伤心。</h3> <h3>我的办公室一开始在二号楼最往里走的三楼上</h3> <h3>我们楼道笔直冗长,上下班是最远的路。</h3> <h3>顶头窗外可以望见桂花镇</h3> <h3>通常从里面的门上楼。一开始时我的任务是协助刘永峻总工做增量调制,刘村友是室主任,陈国雄是我组长。到后来就调整到颜景秋主任所在的室,在徐友华手下干过。再后来与诸鸿文共事,与他合作多年,在开拓数据网领域中颇有心得,並在以后取得重要成就。</h3> <h3>现在走进房内已是空荡荡的,但是收拾得很干净。</h3> <h3>研究室禁烟后烟民们利用工间操下来吸烟聊天的草坪</h3> <h3>想起不时有人提着水瓶去锅炉房打水的情景</h3> <h3>锅炉房那个高高的烟囱,因大地震差点倒下,为安全起见人工引爆炸掉,成了大地震的殉葬品。</h3> <h3>早期的印制板车间</h3> <h3>仓库前通往一号楼的通道</h3> <h3>通道回看车间</h3> <h3>后面的通道</h3> <h3>锻压车间</h3> <h3>足球和蓝球场,最早是小伙子们在车间后长满杂草高低不平的空地上,利用空隙时间清理出来的,当时民兵也利用这个场地操练过。</h3> <h3>步入几个车间</h3> <h3>三车间旁的这个房间里的大包装箱子现在早用不上了。</h3> <h3>一、三车间之间</h3> <h3>原做模具的三车间被租出一段时间拍电影,堆了好多道具。</h3> <h3>一车间机加工场所,左边也是拍电影用的。</h3> <h3>回到工作区大门里的花台</h3> <h3>出了工作区,与一直陪我的邓师表示谢意和道别后,决定到周围走一走。</h3> <h3>榨油坊,当年曾把赶场买的菜籽送这里榨油,也磨过糯米包汤元用。</h3> <h3>土溪河旁回望八五四,看到我住的楼房。</h3> <h3>走近贴进我住的楼前,隔着围墙拍我住左边四楼的窗子。年青时绝对不会拍这种照片,老了后却有种不要忘记过去的感觉。邓师傅说这栋楼地震时因地基原因也受了点影响,别到时候给你从地图上抹掉。</h3> <h3>又绕到二号楼后,拍我们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那个三层楼顶头上。</h3> <h3>绕到楼后居然围墙有个大缺口,能轻易翻进来。</h3> <h3>又一次告别八五四,算是回了一趟家,而且里里外外看得更真切了。什么时候还会再来看看的,似乎有记不完的东西,但我希望是变得越来越好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