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疆 行

杨丽娜

<h1>  2019年4月10日,经过广州战友长时间的酝酿和协调,“广西龙州行”组团出发了。</h1><h1> 我们一行三十人,从广东、广西、上海、山东、河北、天津、海南等地聚集在广西南宁。</h1><h1> 我们怀着激动、思念、崇敬的心情,聚集在这里。我们将要在后来的几天,追寻着四十年前的足迹,到广西龙州、凭祥,去看一看当年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去祭奠为祖国安全、为人民安宁,长眠在南疆边陲的英烈们。</h1> <h1>  下榻的宾馆打出横幅,欢迎我们的到来。战友们兴致高涨,站在镜头前,留下美好的回忆!</h1> <h1>  驻南宁同年入伍的战友,到火车站到机场接我们,为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战友提供方便。</h1><h1> 晚饭后,战友们相聚在下榻的宾馆,回首往事,感慨万千,气氛热烈而和谐。</h1> <h1>  我在每一位战友的脸上、在她们的谈笑言语中,依然能捕捉到当年英姿飒爽小女兵的可爱和稚气。</h1><h3> </h3><h3><br></h3> <h1>  虽然我们都已年过六旬,但是在我们身上仍然透着那么一股不服输不服老的精气神。</h1><h1> 大家都认为:生命中有这样一段经历,我们无悔,我们自豪,我们觉得值!</h1><h1> 因为,我们的青春没有缺席解放军这座大熔炉的千锤百炼!</h1> <h1>  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就是广西的崇左。</h1><h1> 虽然已是四十年后的今天,来到这里我们还是感到非常亲切。四十年前的情景,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h1><h1> ……</h1><h1> 1978年12月底,我院奉命组建两个野战所,奔赴广西前线,执行一线野战医院的卫勤保障任务。</h1><h1> 和平时期的战争,让我们这一代军人赶上了,这是军人的荣耀,这是军人肩上的责任担当。</h1><h1> 当作战命令下达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情激动而兴奋,当然还夹杂着些许的紧张。</h1><h3> </h3><h3><br></h3><h3><br></h3><h3> </h3> <h1>  我院长期担负着战备值班任务,所有的物资都是平战结合的。因此,在短短的几天內,全院就完成了战前思想准备、战争物资清理、病员转移后送、后勤留守值班、家属子女安排等一系列的工作。<br></h1><h1> 经过短暂而完善的准备,我们出发了。</h1><h1> 紧接着,一辆辆解放牌卡车停在了路边,我们把全部的战时急需物资装运上车。</h1><h1> </h1><h1> </h1><h1><br></h1><h1> </h1> <h1>  队伍出发了。我们背上行装登上卡车,与前来送行的战友、亲朋告别。淡淡的一句“再见”,包涵了万语千言;轻轻地一个挥手,充满了无尽的战友情谊!</h1> <h1>  当汽车驶出医院大门的那一刻,车上的人不约而同回过头,看着那一排排整齐的营房,表情严肃,默默无语。</h1><h1> 每个人心里想些什么?虽不得而知,却也心照不宣……</h1><h1> 就这样,我们不分昼夜直奔广西前线。</h1> <h1>  经过几天几夜汽车、火车的颠簸,我们乘坐的专用军列,到达广西崇左火车站。</h1><h1> 当年情况紧急,重任在身,来去匆匆。今天才一睹崇左火车站的全貌。</h1><h3><br></h3> <h1>  崇左火车站,当年做为战时运送军用物资和参战部队的中转站,为保障战役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h1><h1> </h1> <h1>  当满载着参战将士、装备武器和生活物资的军列,由远而近缓缓驶进站台时,一排排解放牌卡车已经等候在那里。</h1><h1> 下了火车,战友们根本顾不上休息,立即将战伤救护药品器械全部搬上汽车。</h1> <h1>  </h1> <h1>  四十七年前,我们几个分别从山东、广西出发,走进同一座军营。</h1><h1> 四十年前,我们乘坐同一列火车,奔赴同一个战场。</h1><h1> 四十年后,我们又一起聚集到这里。我们依然精神焕发,开朗豁达,我们永远保持着一颗平常而平凡的心。</h1><h1> 我们是战友,我们是同甘共苦、患难与共的战友!</h1> <h1>  我们随着十几辆解放大卡,来到了中越边境附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芹江(勤江)大队。</h1> <h1> 我们到达芹江中学后,立即把器械设备搬进教室,布置着我们的战地医院。一间间教室被我们打扫得干干净净,有重伤病房、轻伤病房、传染病房、烧伤室、隔离室、手术室、消毒室等等一应俱全。这里将是我们救死扶伤的战场。</h1><h1> 在地方政府的全力配合下,我们和当地老乡一起用竹子、树枝、茅草再掺上黄泥,搭建简易草房;用竹条木板拼成床铺;地上铺上黄沙碎石减少扬尘。很快,数十间像模像样的简易草房就搭好了。</h1><h1> </h1><h3> </h3> <h1>  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和战斗准备。</h1><h1> 在短暂的战前修整期里,战友们三五成组,拿着脸盆水桶,到驻地后面的小水库洗衣服、洗头、洗被褥,散步、谈心。</h1><h1> </h1><h1> </h1> <h1>  一群女兵坐 在堤坝上,有说有笑,一边洗一边唱,透着夕阳远远望去,如同一副美丽的战地浪漫图。这幅场景让人感受到和平年代是多么的美好和温馨。同时,也证明了共和国的女兵个个都是好样的。</h1><h1> 院部的宣传干事帮着大家照相。虽然一个个脸上都挂着笑容,其实当时的心情是很复杂的。</h1><h1> 谁也不知道战斗打响后会是什么样的情景?</h1> <h1>  在附近找到了当年和我们一起搭建草房的老乡,那时他才是一名高中学生。</h1><h1> 这位老乡告诉我们,当年我们医院搭建茅草房的场地,现在已经变成一片芭蕉林。那一大片绿郁葱葱的芭蕉林,是芹江老乡安定致富生活的体现。</h1> <h1> 如今再见那小水库,已经没有了当年清澈见底,潺潺流水的模样,蜿蜒平坦的小路也被杂草覆盖。</h1> <h1>  战地医院安顿下来,我们一边训练一边准备,偶然也会有从边境线送下来的伤员和病号。我们在为他们医治的同时,也向他们了解边境线上的战况,关心着前线战友们的安危。</h1><h1> </h1> <h1>  距离驻地一、二百米的公路上,每天都有开往前线的坦克、装甲车,履带声隆隆震耳。运送作战部队、战备物资和拉着各种大炮的解放牌一辆接着一辆。</h1><h1> 车轮飞过尘土飞扬,远远望去灰蒙蒙一片。</h1><h1> 战区形势内紧外松,硝烟味却越来越浓。</h1> <h1>  瞧,对面那座山下,经常会有坦克、炮兵、舟桥部队停留,他们经过短暂修整后,连夜开拔到前线。</h1> <h1>  就在开战的前几天,我院又奉命前移。这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h1><h1> 又是一番紧张的打包、装箱、装车、卸车,我们前移到龙州县的北跃中学。</h1><h1> 我们紧急做好收治伤员的各项工作。</h1><h1> </h1> <h1>  北跃中学,现在更名为北耀小学。</h1> <h1> 学校的教室,经过洗消,做为收治伤员的病房和手术室。</h1><h1> 就在这样简陋的临时病房里,医护人员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夜以继日地工作着,用他们高超的医疗技术,挽救了许许多多伤员的生命。</h1> <h1>  学校的这个大操场,曾被做为战时直升飞机的停机坪。危重伤员经过我院初步处理后,从这里运送到后方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h1> <h1>  1979年2月17日凌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了!隆隆的炮声响彻云霄。</h1><h3> </h3> <h1>  炮声就是命令。</h1><h1> 全体医护人员各就各位,迅速进入战斗岗位,做好接收第一批伤员的准备。</h1> <h1>  经过四天三夜的连续奋战,一批又批伤员送进来,经过我们一线野战医院紧急救治和应急处理,又一批接着一批转往后方医院。第一轮紧张而又紧急的抢救工作,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稍事休息,又投入到下一轮的工作中。</h1><h1> 在这期间,许多医护人员几乎没合眼。饭顾不上吃,水来不及喝,刚刚坐下想歇口气,又一批伤员送来。大家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h1><h1> 与此同时,我院还派出了二个前接医疗组,配合作战部队,迅速将前线的伤员后送到我们野战医院。</h1><h1> </h1><h1> </h1> <h1>  就在这最紧张的时候,上级出于安全考虑,命令我院紧急转移。接着又是打包、装箱、装车、卸车,我们转移到龙州县下冻公社农屯生产队。</h1> <h1>  农屯,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生产队。我们在这里驻扎,显然病房是不够的。但是,这并没有难倒我们这些坚强的白衣战士。医护人员们自己动手,连夜搭建了十几顶帐篷。</h1> <h1>  这位老乡的家就住在附近,他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h1><h1> </h1> <h1>  这片空地,就是当年我们搭建帐篷的地方。</h1> <h1>  四十年过去了,老照片上站在后排的战友,今天又站在了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感慨万千。</h1><h1> 岁月如梭,时光流失,芳华已逝,但我们初心不改。我们生命中这段辉煌岁月,永远存留在记忆里!</h1> <h1>  1979年3月5日,中央军委下达撤军命令,3月16日,参战部队完成撤军行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宣告结束。</h1><h1> 在这期间.我院共收治三千多名伤员。许多战友得到嘉奖和立功,我院荣立集体三等功。</h1><h1> 1981年5月—1981年7月,我院再度受命奔赴广西宁明,担负法卡山战役卫勤保障任务。</h1> <h1>  停战后,我院回撤到芹江大队,继续担负着收治伤病员的任务。</h1><h1> 时任副总参谋长的黄镇,率领中央慰问团到我院进行慰问。 </h1> <h1>  1979年6月,我们奉命撤离广西。</h1><h1> 至此,我院圆满完成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线卫勤保障任务,胜利回师!</h1> <h1>  4月11日,结束了对广西龙州的战地重游,我们一行乘车到达凭祥友谊关。</h1> <h1>  历史悠久的凭祥友谊关,又名雍鸡关、镇南关等。历史上几经易名,于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命名为“友谊关”。<br></h1><h1> 友谊关与越南陆路接壤,是南疆的重镇关隘。</h1> <h1>  1979年6月的一天,我院接到上级命令,派出二十余名医护人员,到凭祥友谊关参与战俘交换工作。</h1> <h1>  这条分界线就是中越边境的零公里处。当年的战俘交换地。</h1> <h1>  交换战俘时,国际红十字会的监交官就立于此处,双方交换战俘官员站在零公里线各自的一侧。</h1><h3></h3> <h1>  这次越南方面交换回去六十多名女战俘。</h1> <h1>  公路两侧小山坡上赫然而立着1116、</h1><h1>1117界碑,张显着中国的主权。它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h1> <h1>  4月12日,我们来到广西龙州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两千多名在战场上牺牲的将士。</h1> <h1>  在烈士陵园门口,遇见原广州军区某舟桥部队的老兵们,他们也是来祭奠英烈,来看望当年一个战壕并肩作战的战友、兄弟。</h1><h1> 四十年后,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我们这两支队伍在这里相遇了。</h1><h1> 我们合影留念。留下这值得纪念的时刻。</h1><h3></h3> <h1>  祭奠活动开始了,我们每个人都怀着无比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向英烈们默哀献花敬香。</h1><h1> 长眠在这里的英烈们,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他们挺身而出,战死疆场。他们是祖国南大门的护卫者,永远镇守在祖国的南疆。</h1> <h1>  在刚刚落成的英烈墙前,战友们默哀静思。</h1> <h1>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广西在云南,新建了许多座烈士陵园,在已有的陵园里又新增了许许多多新的墓碑。</h1><h1> 那里长眠着自卫反击战中为国捐躯的英烈。他们当中有参加革命数十年的老将,更有仅仅离家才一个月的新兵。</h1><h1> </h1><h3></h3> <h1>  他们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他们更无愧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光荣称号!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心中的英雄!</h1><h1>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们曾经并肩战斗的战友更加不会忘记!</h1><h1> 革命烈士永垂不朽!</h1><h3></h3> <h1>  敬礼!亲爱的战友一路走好!</h1> <h1>  岁月静好,切不可忘记那些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因为,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