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崞阳大礼堂

任炳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往事只能回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光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岁月如同历经的沧桑洗尽了我们青春年华和天真浪漫。回顾崞阳镇这座承载着无数崞阳人青春岁月的建筑,它曾经陪伴我们并带给我们无数欢乐的大礼堂,虽己消失。却一直都洗不了留在我们心中的那份深深记忆。</span></p> <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座落于崞县城南平定街东侧的大礼堂建造于一九五八年,其当时设计独特,样式简朴而端庄。是崞县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物之一。仍属全县唯一的一座一流的大礼堂。</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那时县址还没有迀往原平。座东迎西,东西长南北宽长方形状的大礼堂建造在一米多高的平台上。六根砖砌突出圆弧形柱体,圆形顶棚与两侧墙身交接连成前面一体,形成了中间两柱三开间入口处格局。从而产除了看上去长宽生硬,庞大的印象。这种设计既保证了质量,又讲究了观看效果。平台下是一层层突出似扇形的水泥台阶。平台上正面开有两道双扇大门。这二道大门,平时入场是只开一道门,每当散场时,都会同时打开,以疏散人群。记的小时候,每当散场时,我们这些小屁孩,在出场中被拥挤的人群架起一涌而出,那个快乐感至今难忘。房檐下平台上两根方形露明柱更显的气派非凡。门前南北两侧是剧院的售票房,大约一米五高的砖砌窗台,窗户上专设二个售票小窗口,并安有小门,平时小门关闭,到了售票时间,里面售票员就会打开小门开始售票。一般情况下只开左侧房间的这一个窗口,当年每当看到贴出的海报里有新电影上映时,海报栏前三三两两地站着观看内容介绍的观众,到了售票期间,窗口前不断地围着买票的人群和陆续来窗口前询问新片上演情况的人,这里显的特别热闹。到了演出前的当晚,这里曾有多少人们都争先恐后前来这里排队买票。现在回想昔日影剧院门前排队拥挤的热闹情景,似乎还能感受到人们对电影的那种热情和亢奋。</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检完票进入礼堂,门内左右两侧对称屋门是进入售票房间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礼堂厅内,对面隔着木制屏风板墙,观众根据自己座位号的单双数,选择从屏风板南北两侧进入。三角架结构的木板顶棚屋顶大约有八九米高,空气流通,高大宽敞。厅内南北两侧墙壁留有1、5米高的窗台,均匀排布着长条型状的窗户上都安有明亮的玻璃,从窗外射进来的光,光线充足,提升了屋里的亮度。东面是舞台正面,舞台设计非常科学。整个台基大约一米五高,估算舞台约二百多个平米的样子,舞台前边外缘显圆孤形设计,中间为演员表演场所,两侧为乐队伴奏人员的空间。舞台中央铺有一层厚厚的木板台面,木板下面是一个一米五深,大概有八九平米大的空间。演员们在木板上翻根头,蹦跳时会产生声音,那个年代没有扩音器,可能是为了提高音量效果吧?我们小时候看戏时出于好奇心,经常推开台下的那扇小门,从外面射里的光看到黑洞洞的里面放着打扫卫生的扫帚等物具。舞台前至前排的观众座位前大约有一米五宽的通道。一来适当距离观看舒服,二来便于走动。从舞台前座位布置分左中右三区,前排至后排随地势依序逐步渐高,设曲线铸铁椅架用固定螺拴与水泥地面固定,铁架上固定着木板靠背坐椅,从中间左右按单双号分开排列,形成中行座位的两边和靠墙座位两边设有四条东西穿行通道,与中间稍宽的南北过道相接形成的环行通道。地面全部水泥抹面。从前排至后排呈现出前低后高的坡梯式设计,一种规整效果随之而来,这种设计不会阻挡在场的每一位观众的视线。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舞台下南北两侧墙壁上根据通道各设二道双扇木门;与四周环绕。从北侧的前门,中门出去是通往剧场的长型北院,院内西北角设有男女厕所,供人们大小便使用。从南侧的前门,中门出去是剧塲的南院,长形院内靠南一排平房,靠里面的几间是木板通铺,上面铺着稻草和席片,供演员在演出时的住宿和县里组织开会的会员住宿用房(过去各公社干部到县里开会都是自带铺盖)。前面其它几个房间可适用于临时办公,供演员休息室,伙房,茶楼房,存放物品等,院内可停车,迊街双扇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舞台前缘左右两边各留有便门,便门下留有台阶,方便工作人员和其他重要人物上下舞台。演出开始后,关闭便门,严禁观众登上舞台。舞台上分前台后台,前台宽大适用表演及乐队演出使用,后台长窄设化装,更衣等。台上南北两侧墙上各留一个通往南北两院的便门,以便演员们上厕所和取放东西休息供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舞台前台靠墙两边设有木式楼梯,从楼梯上去便是舞台上的二楼,两侧各一间木式小屋,楼内窗口面迎舞台。窗口设置的灯光器材,利用射光消除演员前方的阴影;舞台前上空顶架上另安装调光调节灯,用来打照台上演员演出时的灯光调节变幻及布景变换颜色的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了多容纳观众,礼堂利用观众座椅后面上空的空间设置了二层木式观看楼。从南北墙边通道楼梯台阶上去是通往二楼的专用楼门,进入楼门是观众坐椅。为了保障观众安全,楼上座椅前面围有一米二高的木制护板。整齐的互相交插的梯形靠背座椅,靠墙根三面设有观众出入通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排排的座椅勾起了我无限的回忆……。如今老礼堂己经淡然荫去,而一切关于它的记忆却依然鲜活如夕。翻开时光的像册每每触及那一页时,就会有一种难舍的怀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份崞县撒县改镇,县政府搬到了原平。大礼堂属于了公社管辖,这里成了公社传达文件,召开会议,总结表彰,大型集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农业学大寨”,等召开重大集会的主会场。我上学时在学校的组织下经常去礼堂参加各种集会……。也是宣传思想文化,各种戏剧,电影,群众性娱乐活动,文艺晚会等综合性活动的主要服务场所。这里无论是来镇演出的艺术家,还是本镇的宣传队,无论是外省的木偶皮影戏,还是现代的京剧样板戏,传统电影,歌舞晚会,都在这里留下了它的身影,大礼堂见证了乡村几代文艺人的风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光渐行渐远,记忆反而愈加香醇,我小时七八岁时奶奶经常带我去大礼堂看戏剧的情景在脑海里一幕幕展现:我奶奶是个戏迷子,只要大礼堂一有演出她是场场不误。每当演出时,街上人多聚集的地方戓礼堂门口就提前贴出了海报,戏迷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会得到消息,到了演出前那天,都提前二,三小时就在售票口排队买票了。她们买好票后,就进礼堂坐着谈论着各个演员的演艺,等到开场前的半小时剧场的工作人员开始清场了,那时侯每个座椅上都按排编号,可不知是什么原因,当时票上都不注明排号。座位按先来后到排列坐,奶奶把事先准备好的垫子放到座椅上,用一根绳子把五,六排中间的四,五个坐椅拴在一起,让我座在椅子上看着,我年令小清场时不管我,她们就被清出场外了。她们在门外排队等验票入场,一阵工夫,开始入场了,进场后人们一个个像疯子似的跑过来抢座,他们不顾奶奶拴好的绳子,过来解开就座。我栏也栏不住,奶奶七十多岁的人了,又是小脚,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等她来到座位前也只剩两个座位了,吵闹半天也无济于事。只好让我坐在两椅中间的那根光滑绑硬的实木扶手上,两人夹挤着我,一场戏下来把我的屁股中间困的疼痛难忍。那时侯开场前的锣鼓铜器响着不停,好几炮锣鼓声响过后才开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候丁果仙,牛桂英等都已成为名家大师,不是重大集会很少来崞阳演出了。只有忻州北路邦子剧团贾桂林(小电灯)和县剧团的筱玉风经常来,那时候人们心中的大明星就是小电灯,小玉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玉风曾多次在参加省汇演中得奖,她的唱功,唱腔得到了一代大师丁果仙的赏识和赞扬。李素琴(白果子)筱桂香称赞小玉风技艺超群,一代名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那时小,听傍边观众在议论,戏名叫《包文拯当鬼》包拯为破案而睡进棺材里装死,使的案情真像大白,记的那时侯舞台上吊着汽灯,演着演着场上灯光一闪一闪忽明忽暗,昏黄的灯光打在戏子们的脸上也竟看不清楚。引起人们起哄声不断,这时,剧场工作人员搬来椅子,站上去进行加油打气,每个灯轮流充气,我印象最深的扮老旦演员的郝桂珍,她唱的声音象沙锅似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兰英十三岁扮王宝川,丁果仙(果子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贾桂林(筱电灯),高玉风,左(筱玉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每当大礼堂有演出时,消息最灵通的是常在大礼堂门前蹲着一些卖瓜子的小贩们,他们都会聚集而来,南窑上的小恩老汉,南街村外号叫七星姑娘的老女人等……,他们蹲在大礼堂台阶旁边靠墙的地上,身边放个竹篾蓝子,前面放个马灯(最后改成了电石灯)辅一块布,摆一些瓜子,麻子,大豆等,在朦胧昏黄的灯光下,他她们用纸片糊小,中,大的三种纸杯来盛瓜子,人们在购买时通过选择量杯的大小付钱,其对应的价格分为五分,一角,二角。看到他们那粗糙的双手,为了生活,他们常常不分严寒酷署,从电影开始前的个半小时前至散场都坚守在这里,为了挣那点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他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快来买,门扇大的五香瓜子",回荡在影剧院门前的上空,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里也成了小贩们的活跃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崞阳镇是原平县的一个大镇,县里有了新片会第一时间派往崞阳放映。我们村里和我一块长大的王二官,她姑姑王巧巧找的对象是电影队的分队长,每次放映时他就随放映员一齐来了。每当放映队来崞阳放映什么好影片时,我们会第一时间知道片名,我们这些孩子们都羡慕他有个好姑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和隔璧樊月寿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看电影是我们心中最快乐的事情。我们这些娃娃们只要听说大礼堂要放电影,就像疯了似的,兴奋地传递着消息,早早吃过晚饭小伙伴们就相约上出发了。虽然电影票才一毛五一张,但对孩子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数字。那时人们家里都普遍困难,父母们没有多少钱给你买电影票。我们这些无钱买不起票的孩子们很多,只有在进入检票口门前的这段短短的距离里徘徊着,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混进大礼堂,由于电影队人少,大礼堂离南街村近,每次来了都要从南街村顾一些灰茬茬青年维持秩序,协助把门验票,(有南街上的小眼,新才,三肉,文瑞等),小眼,长的高大魁梧,滿脸横肉,头大眼歪凶得很,小孩子们都怕他。我们一般都是在等晚上入口处人多拥挤的时候,在门口寻找机会,看着能否跟着有票的大人溜进去。运气好时,扯着一个大人的衣后角,腿弯曲,缩着身子,趁着人多,一溜眼钻了进去,待守门的发现时,己经不见踪影;运气差时,则被检票人员发现,像老鹰抓小鸡一般拎着衣领就把你提出来了。无法蒙混过关的,只好耐心的等待到电影快要结束的时侯,才进去看一会儿解放电影。心是也是挺满足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九六五年,那时我才十一岁。最初刻在我童年时代记忆里最难忘却的两部影片是《扑不灭的火焰》主要是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蒋母和她四个儿子之间的故事,她的三儿蒋三参加了八路军,受党组织的指排,回村组建了游击队,手拿双枪带领游击队一次次在敌区展开了斗争。蒋三的哥哥蒋二相反,为日本人效劳,成了死心塌的汗奸,人性泯灭的蒋二为了抓捕蒋三,把母亲扣起当人质,逼迫母亲供出蒋三游击队的所在地。在日本人的逼迫下,扇了母亲耳光,最终蒋三大义灭亲,把丧尽天良蒋二击毙。巜宝莲灯》,王母娘娘的女儿三圣母下了人间与凡人结婚,生下了儿子沉香,触犯了天规,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下。沉香小小年纪,在众人的帮助下,炼就了一身好本领,吃了仙丹,增大了力气,带着妈妈留下的宝莲灯,战胜了二郎神和天狗,劈开了华山,救出了母亲,传为人间佳话。小时侯和小和伴们坐在一起,经常宣扬讲起,蒋二打母亲耳光,被蒋三击毙及沉香劈山救母的电影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年龄的增大,到了十四五岁,我们这帮逃票看戏半大小子,从礼堂北院东北角厕所墙外跳越,由于围墙太高,从厕所后墙下垫上砖块,或互相踩肩扒上去,趴在墙上仔细观察里面情况,看维持秩序的巡查人员在不在,以免被发现,当看到有强烈的一道手电光扫来时,赶紧把头低下去,等到里面没有动静时,及看到上厕所的人进来解手时,俏声问”叔叔",”外面有没有巡查人员”,当确认没有人时,第一个同伙开始翻越到较低的接墙上,顺着墙慢慢滑下,看到第一个顺利进去后,一个接一个地翻到接墙上下去。下去后把身上的土拍打干净,解松裤带,装作就系裤带就往外走,然后若无其事地进入礼堂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常听说一些不摸底细的初跳者,由于晚上天黑,地形不熟,不慎掉进旁边的粪池里。弄的满身粪便臭烘烘的,只好返回家中,还得挨骂。我相信,有过翻墙或逃票经历的孩子,它给带来的快乐回忆,现在想起那种幸福感。依然还停留在我的心灵最深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平凡单调的儿时生活里,大礼堂给了我太多的快乐。是一股喜悦的涌泉,只要桶开它,就会喷涌出无尽的欢乐回忆,让我沉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过文革",”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大唱革命样板戏的年代巜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龙江颂》《奇袭白虎团》巜杜鹃山》等京剧。那时候,几乎每个人都会啍几句“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白毛女"“龙江颂"等京剧唱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走在上学的路上,哼着样板戏,”大吊车真厉害,沉重的钢铁,轻轻地一抓就起来”,从后面赶上去,把走在前面的同学一下就抱起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时值”文革”后期,大批的文学,艺术作品都被定为“封,资,修"毒草而禁锢。电影也是经国家文化部等有关部门审定后才允许放映。电影也是宣传走社会主义道路,反映农村走集体化的新风貌,“同天斗,同地斗,同阶级敌人斗的红色精神影片,主要放映的国产电影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奇袭》《闪闪的红星》《艳阳天》《决裂》《春苗》《青松林》《金光大道》《火红年代》《龙江颂》《创业》《小花》等,之类的电影。这些影片开头都很落后,经过激烈的斗争交锋,到结尾都阳光普照,革命总能赢得胜利。这些影片,堪称中国电影史上的红色经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个年代除了这些特定的样板戏和电影,外国影片多半是像社会主义那些国家,苏联的《列宁在十月》阿尔巴尼亚的《海岸风雷》《广阔的地平线》朝鲜的《卖花姑娘》南斯拉夫的《桥》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忆起小时候难忘的是大礼堂散场后的人多,由于通道窄,一下走不出去,我见其他人踩着座椅靠背顶端上的横木跨上往出走,我也跟着从靠背上跨跑着往出走,刚跑到头跳下,被礼堂管理员(长才)抓住,让我们陪被踩坏了的座椅,在我们再三央求下,并保证以后再不会从椅子上往出走,对方才放过我们,那时侯心想:要是礼堂工作人员是自己的亲戚和熟人有多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记的我上六年级时,大礼堂放映《武训传》,这部当时被称为毒草被批判的影片,吸引着从学生到社会各阶层的人士,附近村的村民,学校的学生听说后都跑来看,每个座位每场都会坐无虚席,从台前至两侧靠墙通道上都挤的水泄不通。把礼堂的门都挤坏了还是阻止不了人越来越多的势头,最后至礼堂门外的台阶上下也是站的人满滿的,那时侯我年龄小,个子矮,挤不到前面去,只能在门外面听人们讲述影片中的武训因挨打换取钱财最后成为富翁的故事情节……。至今也没看过这部电影,很是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那个火红的七十年代,当时出于政治形势需要,全国兴起学习小靳庄热湖,各公社机关大队都办起了文艺宣传队,它们如雨后的春笋很快蓬勃兴起响彻各个乡镇。大唱红色歌曲,宣传农业学大寨节目,”学大寨,要大干等节目。崞阳公社这支文艺宣传队,人才济济,技艺超群。是当时县里数一数二的团队,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各公社调演比演,很受县里的亲眯,领队乔建凡,队长郭栋良,导演,乐队指挥及多面手王敬平,郭来官弹的三弦,及公社配备的服装道剧各种乐器一应俱全,给公社露了脸。每当元旦,元宵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期间,都会聚集在大礼堂舞台,举行文艺晚会。幕布一拉,漂亮的女报幕员出场了。欢笑的面容,说着一口连利的普通话,得体的几个动作,太美了!有时有报幕员出场的节目,见杏花等美女轮流出场报幕。自编自导乐队演唱《夸夸咱们的下合河》的阵容,展示了整个队里的实力。小贵田,邢所增,冯治元,泰明礼四个十八九青年,打扮成老汉,头扎白毛巾,上穿中式对襟马褂,手端长长旱烟袋,虽然是迈着老汉的步伐,可健步有力,精神换发,表演的有扳有眼,至今我还记着第一句台词"四个老汉上台来"……。特别是十四五岁的冯二元,优美动听的二胡独奏,引来台下观众不断的掌声,喝彩声,一遍又一遍的出场演奏;兄弟双双上舞台的音乐世家冯二元的哥哥冯治元的笛子独奏,《我是一个兵》等在观众的呼声下也是一遍又遍的出场;独唱演员冯守贞,每当音乐响起,她象百灵鸟一样的歌喉,唱着《大红公鸡毛腿腿》的山西名歌,台下观众使劲为她加油,雷鸣般掌声不断……。石世慧,冯守贞腔圆润优美,声美,人也美;的男女二重唱《祖国一片新面貌》。冯美芳编舞,领舞,王杏花等表演的各种舞蹈,她们跳起舞来,整齐划一,行云流水。印象最深刻的是穿着少数民族服装跳起欢快的藏族舞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四年我担任三大队革委副主任兼团支部书记时,在形势的要求下,我们三大队(现叫仓街村)也成立了业余文艺宣传队,大队委任我为宣传队负责人,我们大队的文艺宣传队聚集着一群优秀青年,她们激情阳光,青春靓丽,充滿蓬勃的朝气,再加上有一位出色的导演張向军(他原在部队文工团呆过,因犯错误从劳改队复刑后回队改造的),他有文艺基础,会谱写曲调,脑灵活;还有一身文艺细胞的艺术人才王拉锁,能编会谱,可所畏强将手下无弱兵,自然能演译出好的文艺作品来。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联欢晚会上,仓街村宣传队在大礼堂舞台上由王拉锁,和金属结构二厂的改翠用拉船调领唱,气壮山河的”挖河泥大合唱",歌颂了三大队社员在农业学大寨的顽强精神。王美青,王虎梅表演的二人台”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大寨红花遍地开",王拉锁与刘秀兰”用压糕面调演唱的月下"拾粪”表现了三大队社员在"学大寨”中战天斗地的精神面貌,张长江与罗青萍的二重唱,樊增寿独唱”红星照我去战斗",王拉锁单口快板”西门豹巧计斗河神"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故事,舞蹈”藏族人民热爱毛主席"等文艺节目,至今想起历历在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光带走了我们的青春,确留下了我们曾经的痕迹。看到崞阳公社宣传队在大礼堂舞台表演时留下的一幕幕画面……?仿佛又回到从前,而且就在昨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难忘这支风采无限的宣传队,她们个个人才出众,模样俊俏,难忘当年在大礼堂舞台上为我们留下的精彩演出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感谢杏花给提贡的这一张宣传队的珍贵照片和照片上的人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经逝去的美好,可以在这是追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排右一,王杏花,刘晨翔,泰粉然,聂秀琴,冯美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排右一,石晓玲,郑彩霞,徐慧珍,石翠兰,樊春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排右一,敬平,宁千瑞,泰明礼,邢所增,石敬民,刘加敏,上玄,</span></p> <p class="ql-block">无声的岁月似水般的悠悠而过,崞阳公社文艺宣传队一九七五年八月赴县(东方红影剧院舞台)参加汇演时,摄下了韾声的瞬间,留下了永恒记忆……。那时的苦与乐在今看来是多么弥足珍贵,水远锈刻在青春的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二0一八年郭栋梁老师从广州回到家乡,专门探望了七十年代与他一起风雨成长起来当时名扬全县的崞阳公社宣传队。大家欢聚一堂,一个个喜悦开心,今日相聚,共同追忆青春往事的美好时光,欢乐的情景依然……。</p><p class="ql-block">前排右起:聂秀琴,张爱玲,冯美芳,王杏花,郭栋粱,郑彩霞,石翠兰,刘晨翔,冯守珍,樊春英,刘香兰,</p><p class="ql-block">二排右起:李贵田,田官,赵成亮,泰粉然,石晓玲,石世会,邢所增,張周周,徐慧珍,</p><p class="ql-block">后排右起:徐英,张利军,周来官,張寿寿,宁千岁,泰明礼,石香元,石全岗,聂旭闲,石敬民,</p><p class="ql-block">历经四十多年的风霜雨雪,当年英俊潇洒的青年小伙,貌美如花的美女,如今己鬃发染霜……。因时间的原因,有好多队员未能赶到现场相聚,留下了终生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那个娱乐单调的相对封闭的保守年代里,这里也成了多少年轻人恋爱约会的认识平台,不同相识的在这里通过相识成了小情侣。旧日,男女青年坐在一起看个电影,约会;前后左右的观众,由不住摆头探脑的用余光去窃视,那儿也成了众多目光的中心点。如果是认识的,像得到重大新闻一样,马上会传遍到整个村子。这里曾经是多少对情侣魂牵梦萦的地方?在这里曾经不知有多少故事发生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七十年代一段时间,有些不学好的哥儿们,把电影院当成了他们打群架斗殴的场所,尤其是仗着三尺地盘,人多势众的南街村的一些年轻人,他们进入戏场内横冲直撞,用肩扛,用脚踩,大多数人知道这些人在找查会忍气吞声,有些胆大的随口说一声,被这帮人听到,群起而攻之,剧场造成乱糟糟的一片混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村亢所虎,王贵庭,李兰田三个去大礼堂看戏,受到了南街村李虎官等这一帮人欺压,发生口角,双方发生厮打,至此,多次在礼堂碰面发生肢体冲突,打的头破血流,最后升级成南街村与仓街村的争斗,不但扰乱了戏场的秩序,还影响了村与村之间和双方的家庭关系。直到派出所出面处理调解,这种局面才得以解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十年未至八十年代,隨着政策的变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昔日被禁演的老戏老电影都得到重生,各种新的影片戏剧开放性的东西也隨着社会的改革不断的出炉,这里成了镇里最活跃最有人气,最热闹的场所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十年代未到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视,VCD等进入家庭,精彩的电视节目让人们逐渐冷落了大礼堂,周边的录像馆更是24小时循环播放,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入九十年代,家家户户都有了大彩电,缤纷的电视节目抓人眼球,极好的影音效果更是让人心旷神怡。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坐在家是看电视节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进入二十一世纪,手机,互联网进入家庭,新文化频率不断提高,传通文化退出了舞台,手机统治了市场,电影院彻底终结了生命旅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数十年来,崞阳镇人民把它当作自己最理想的去处,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它陪伴崞阳镇的人民度过了最为艰难困苦的岁月,无形中成了崞阳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和怀念,深深融入了崞阳镇人民的感情与灵魂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崞阳镇人民对大礼堂的感情真挚而深厚。大礼堂是崞阳老城一个重要的文化图腾和标志建筑。在崞阳镇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座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老建筑,记载着崞阳几代人的印记。如今己变成了乡村幼儿园,真是物非人亦非。连留有那个年代的一点点印记也很难找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旧日繁华的大礼堂不复存在己成历史;对于崞阳镇人而言,它记录着时光,记录着岁月;记录着多少人逝去的青春和回忆。我童年,少年,青年许多快乐的时光,多少个美好的夜晚在这里度过……啊,永远回不去的时光啊?它留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的遐想和回味。</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任明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0一九年四月二十一日,晚,</p> <p class="ql-block">由于找不到旧日崞阳大礼堂内的原照片,从网络中找了几張相似的照片代替,特向图片作者深表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