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座桥要拆了,一城的人念它恋它。</h3><h3>这座桥跨越秀江,桥因水而名秀江桥。</h3><h3>我认识它,于今恰是40年。</h3><h3>1979年,我从乡村来到这座城的一所专科学校读书。我们简陋的校园就在这座桥的北头不足千米的小山坡上,与我们校园紧邻的是一所遐迩闻名的中学。</h3><h3>那时候,好像也没有特别去留意这座桥,一条河穿城而过,河上一座桥,是自然而然的啊。我们去看电影,总是去城南的东方红影剧院,记忆中,也不是从秀江桥过去,而是从桥北头的毛巾厂这边的石板小巷穿过,然后过浮桥,再穿过拱形的长满青苔的古城门,老城墙两边有非常简单的摊子,剃头的,打铁的,做衣服的,卖点小零食的。我们几个女生总爱买一包小花片,脆脆香香的吃着。</h3><h3>桥的南头是文化宫,家住本城的同学说过,她们读小学时,在里面学唱歌练跳舞的。</h3> <h3>三年毕业,我回到自己的家乡工作。偶尔会想自己读书的校园和同学,几乎没有想到过这座秀江桥。</h3><h3>1999年,机缘巧合,我又与这座城密切关联,来到了我读书时紧邻的中学教书。</h3><h3>20年的时光和秀江水一样,汩汩东流,一去不回。</h3><h3>毛巾厂以及那条有点拥挤的石板小巷,没有了;</h3><h3>摆在秀江桥下游不远处的浮桥,没有了;</h3><h3>长着青苔的拱形老城门,没有了;</h3><h3>秀江桥旁比肩建起了又一座桥,叫双桥。</h3><h3><br></h3> <h3>2019,又是一个20年</h3><h3>眼见着鼓楼一片旧屋老店拆了,又建起了新楼,狭窄的小巷变成了宽阔的大马路,商场繁华。</h3><h3>秀江桥南头中山路两侧总在不断的拆不断的建,道路总在不断的扩宽又总是不断的人车拥堵。</h3><h3>文化宫早已经是义乌小商品批发城</h3><h3>双桥又要拆了,老城的东西还有哪些?又能留到哪个时候呢?</h3><h3>鼓楼?化成岩?</h3><h3>1979年代的化成岩下,一大片的桔子树,春末夏初的时候,桔树开着白色的小花,空气里弥漫着甜甜的味道。早晨傍晚,我的同学们总爱拣本书在桔树园大声的读。现在,化成岩下已经是层层的住宅楼。</h3><h3><br></h3> <h3>是了,我读书的校园已经搬迁了,我教书的校园也搬迁了。新校园,无一例外的高大上。</h3><h3>但是,但是,我女儿(她就是在我教书的学校毕业的),以及她的同学们,过年回来,相邀去母校看看的时候,他们也无一例外地是去老校园,尽管那里已经不是他们读书的学校了。</h3> <h3>还在拆,还在建。</h3><h3>新的替代旧的,是一种趋势。</h3><h3>我突然想起来,我清理手机里的图片时,会有提醒:所有文件将被永久删除,无法恢复。</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