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游 岜沙苗寨

海生

<h3>D3 茂兰景区---岜沙苗寨(190KM)</h3> <h3></h3><h3 align="center"><b>竹枝词:《户棍》<br>作者:海生<br>岜沙男子着奇装,“户棍”一根发中央。<br>打鸟捉鱼忙狩猎,相亲也要带刀枪。</b><br></h3> 很早就知道“岜沙苗寨”这么个地方,知道他被誉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知道那里的男子佩刀带枪、服装奇特,最显眼的就是在岜沙苗语中被称为“户棍”的、男性特别标志---头顶的发髻。<br> 这次自驾游就顺道拜访一下这个神秘的地方。从高速路下来后穿过从江县城后,大约6KM就是岜沙苗寨。从地里位置来看,岜沙苗寨并不是一个闭塞的地方,这种状态下还能够保持传统,就显得非常可贵了。<br> <h3>(岜沙男子)<br>  岜沙男子的“户棍”也就是头顶的发髻,是剃掉四周的头发后,用仅留下的中部头发盘为“鬏髻”,据考证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br>  岜沙男子的发式和日本武士传统发式几乎一样,据说曾有日本民俗学家寻根来到黔东南,专门考证了岜沙苗寨,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有可能是岜沙人。<br></h3> <h3>(岜沙寨门:岜沙人好客,有客人来,男人要在寨门吹奏芦笙、芒筒,姑娘用牛角杯敬拦门米酒。笙歌奏毕,火枪对天鸣放后才打开寨门迎接宾客入内)</h3> <h3>(香樟树纪念亭:岜沙人崇拜树木,禁止砍树。1976年修建毛主席纪念堂,怀着对主席无限敬重的岜沙人,毅然决定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一直到尘灰已净。为志纪念,于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h3> <h3>(祖母石小广场)<br>  进入寨门,一条主街,中心位置是供着颗“祖母石”的一片小广场。主街两边的建筑物比较新,虽然样式尽量保持民族特色,但可以看出是为了开发旅游而建的现代设施。原汁原味的寨子散落在两边的山谷里,层层叠叠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这才是原先的配方,原来的味道!<br></h3> <h3>(岜沙风景)<br>  沿小路向山下的寨子而去,路边时不时有老母鸡抱窝带着小鸡,看到人来“咕咕”的叫着,散落路面上的鸡屎,加上木结构的房屋年代久了陈腐的味道,空气中并不好闻,所以原汁原味并不代表的就是好的。<br></h3> <h3>(禾晾:农历9月至10月,稻米成熟,岜沙有“折禾节”,男人们将收割后的稻子挂在巨大的禾晾上,届时每家每户门前都是金灿灿的一片丰收景象。)</h3> <h3>(放学的孩童)<br>  路上时不时碰上放学的孩童,男孩都留着长长的马尾发,大都害羞腼腆,听说要给他们照相,飞一般的跑了。还是美女同事有办法,和小同学们几句话一说,人家就乖乖的站着给照相了。<br></h3> <h3>(背着娃的女童们)<br>  寨子里也有没上学的孩童,背上都背着一个大包袱,包袱顶上盖块布,看不见背的什么。问一个女孩她背的啥,女孩不做声,一脸的无奈愤懑。旁边的妇女笑着告诉我们:“是娃子,是小孩,不信你掀开来看么。”<br>  这才注意到包袱底下有两个洞,两只小腿从洞里穿出来,在包袱下晃悠着。背小孩的小孩,清一色的女孩,此地重男轻女之风非常严重!<br></h3> <h3>(岜沙老人)<br>  寨子里迎面而来的老人,赤脚挑着担子。南方多雨,雨后道路泥泞,穿鞋非常不便,所以很多地方的人们都习惯赤脚。小时候在海南生活时,周围黎寨的人也都喜欢赤脚。我自己小的时候也喜欢赤脚,雨后踩在稀泥里,泥巴顺着脚趾缝挤出来,有些痒痒的觉得很好玩。<br></h3> <h3>(岜沙风景)<br>  一位少妇经过,朦胧的身影衬上周围昏暗的竹楼石板道,很有韵味,几个人马上尾随其后进行拍照。追了一段路忽然意识哪里有些不对劲?<br>  天色渐暗,几个大男人鬼鬼祟祟的跟在孤身女子后面,女子如果突然转身惊叫起来。。。。。。<br></h3> <h3>(岜沙妇女)<br> 寨子里有妇女聚在一起做着女工,除了发式特别以外,服装基本汉化。她们和大众概念里,浑身银饰的苗族美女大相径庭,她们是苗族吗?<br> 岜沙苗寨顾名思义就是苗族,但是中国56个民族里,苗族可能是最复杂、最特殊的民族!<br>  苗族据说起源于蚩尤,以前的荆楚、荆蛮、南蛮等称呼,就是指以苗族为代表的南方少数民族。虽然从宋代就在“南蛮”里单独划分出了“苗族”这个民族名称,但直到清朝,“百苗”还是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比如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的陈浩所著《八十二种苗图并说》(简称《百苗图》),就是对生活在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不是指我们现在概念的苗族。<br>  脑海里有一条不知从何而来的信息:解放后,中华民族大约有300多族,后面划分民族成分时,凡是不能确定是否单独民族属性的,一律划为“苗族”。<br>  岜沙苗寨独特的装束,他们是“苗族”么?<br></h3> <h3>(岜沙男子)<br>  游览过程中,和一位男子攀谈,他非常热情的要给我们展示用镰刀剃头,梳成“户棍”的仪式。由于天色渐晚,被我们婉言谢绝后,他脸上流露出了失落的表情。<br>  旅游业的发展,给很多地方带来了经济上实实在在的好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传统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冲击。很多原本非常庄重严肃、神秘的仪式变成了商业化的表演,失去了原有的意义。<br></h3> <h3>(岜沙风景)<br>  炊烟升起,群山环绕中的苗寨渐渐恢复他原有的宁静。有资料显示,中国的村寨正在越来越快的消失着。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标识,“岜沙苗寨”又能存在多少年呢?<br>  我们只是看客和过客,生存还是毁灭,那是人家自己的选择。<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