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永远的记忆 ----沁源县长江支队纪念园纪念活动纪实2019年4月13日

郝征宇

前言 <h3>  四月的山西,春意盎然,鲜花盛开。2019年4月1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整整70周年的日子里,山西省沁源籍长江支队后代近百人,怀着对父辈的深深怀念和敬仰,从全国各地,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山西沁源家乡,隆重参加长江支队纪念园纪念活动。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沁源籍老乡聚会,而且也不仅是沁源,还不仅是山西,而是全中国解放历史中的一段永恒记忆,值得我们永远珍藏和怀念。作者以纪实的手法,编辑了这份相册,谨以此留给父老乡亲和子孙后代,让大家永远记住这段光辉的历程和难忘的历史。<br></h3> 长江支队的光辉历程 <h3>  1948年底,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为接管、巩固新解放地区政权,支援南方广大新解放区建设,中共中央决定,抽调大批党政干部随军南下。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统一部署,山西抽调数万名干部南下去接管政权,分别是:太行、太岳抽调4600余名干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福建,晋绥抽调4000余名干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入川工作团前往四川、西康,以晋中区党委和太行区党委为主抽调3000余名干部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晋中南下工作团开赴湖南。这些南下干部别离故土,别离父母妻儿,远赴长江以南的新解放区。其中赴福建的长江支队南下干部,于1949年3月离晋一路东进,前往河北武安集合,途经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8个省63个市县,翻过太岳、太行、武夷三大山脉,跨越黄河、长江、淮河、钱塘、闽江五大河流,行程3000多公里,历时200多天,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和流血牺牲,于1949年8月,胜利到达南下的终点——福建省。</h3><h3>&nbsp; &nbsp; &nbsp; 到福建后,长江支队的福建南下干部和三野十兵团、华东南下干部,以及南下服务团、长期坚持地下斗争的本地干部等几个方面的骨干一起,齐心协力,相互配合,仅用3个月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福建地方政权接管工作。其中长江支队6个支队主要接管了当时福建的6个地区。沁源县共有248名优秀儿女参加长江支队南下支援福建的革命与建设,人数居山西省各县之首。以沁源籍干部为主的二大队三中队,成建制接管了闽北重镇邵武县;另有大批沁源籍南下干部,分布在福建省各地。</h3><h3>&nbsp; &nbsp; &nbsp; 回首70年前那一路风雨兼程,先辈用他们的革命精神和超凡意志,留给今人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为父辈感到自豪和骄傲。</h3> <h3>河北省武安市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的集合出发地</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南下路线图</h3> <h3>&nbsp; &nbsp; &nbsp; 图为福建省福州市森林公园长江支队纪念园。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已建立各种类型的长江支队纪念园20余处。</h3> 沁源县长江支队纪念园的建立 <h3>  沁源县委、县政府对建立沁源长江支队纪念园的工作十分重视。2018年7月沁源县委书记金所军带队到福建调研考察期间,专题召开座谈会,听取在闽沁源籍长江支队老同志的意见,并亲自实地参观了福州森林公园福建长江支队纪念园。</h3> <h3>  在闽沁源籍长江支队老前辈孙振才、宋庆等同志,积极倡议建立沁源长江支队纪念园</h3> <h3>  2018年9月底,在闽沁源籍长江支队二代代表王勇军、孙平、郝征宇等同志专程回到沁源县,与县领导及有关部门研究落实纪念园的选址和建设的有关工作。县委、县政协有关领导在百忙之中接见了长二代代表。</h3> <h3>  为铭记先辈革命历史、弘扬其风范精神,县委、县政府决定投资200余万元,于2018年10月8日动工兴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纪念园。经过2个多月的紧张施工,2018年12月24日,沁源县“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纪念园正式开园。沁源县委、县政府隆重举行了长江支队纪念园开园仪式,长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晓里应邀出席,县委书记金所军,县委副书记、县长连树斌及申秀琴、王宏斌、马建峰、孙建政、王宇红等县领导出席了开园仪式。</h3> <h3>纪念园开园现场</h3> <h3>县委书记金所军讲话</h3> <h3>  市、县领导共同为纪念园揭幕</h3> <h3>  沁源县长江支队纪念园位于沁源县美丽的沁河东岸,比邻东外环揭西桥街西街的东水公园。东水公园于 2014年6月正式开放,总面积10万平方米,是沁源县新建的一座大型公园。长江支队纪念园由北京点石景观雕塑有限公司设计,其主体包括纪念雕塑和游园两部分。纪念雕塑中间为不锈钢锻造红旗及石头基座,总高度6.7m、长8.2m、宽1.35m,红旗部分为3m不锈钢板锻造成型,基座上雕刻有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题词。两侧为花岗岩浮雕墙体雕塑,东侧墙体雕刻“沁源长江支队简介”,西侧墙体雕刻“长江支队沁源南下干部英名录”。</h3> <h3> 纪念园东侧墙体雕刻“沁源长江支队简介”,碑文如下:</h3><h3>&nbsp; &nbsp; 1949年初,在党中央、毛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下,中共华北局从太行、太岳革命老区抽调四千多名干部人员,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在长江支队中,沁源南下干部人数最多,共计248人,居长江支队各县出发地之首。</h3><h3>&nbsp;&nbsp;&nbsp; 沁源这批优秀儿女听从党的召唤,远离家乡亲人,途经八省六十三县,翻过太岳、太行、武夷三大山脉,跨越黄河、长江、淮河、钱塘、闽江五大河流,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冒着枪林弹雨,历尽千辛万苦,历时二百余天,行程六千余里,从沁河岸边抵达八闽大地。以沁源籍干部为主的二大队三中队,成建制接管了闽北重镇邵武县;另有大批沁源籍南下干部,分布在福建省各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在八闽大地历经接管政权、建政支前、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改革开放等光辉岁月,为福建和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发展,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他们的卓越功绩,山河为证,日月为鉴。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们。&nbsp;</h3><h3>&nbsp;&nbsp;&nbsp; 光阴荏苒,昔日离别故土、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如今多已辞世,健在者也已耄耋。为铭记先辈革命历史,弘扬其风范精神,特立此碑存念。碑刻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沁源籍(含从沁源出发南下)的先辈英名。南征红线,贯穿晋闽;先辈历史,千秋永存!</h3><h3>&nbsp;&nbsp;&nbsp; 谨以此碑,不忘初心,铭记历史,勉励后代,爱党爱国,建设家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h3> <h3>  纪念园西侧墙体雕刻“长江支队沁源南下干部英名录”(共计248人)</h3><h3>侯振亚、郭述尧、南继舜、郭亮如、张明达、赵植民(徐葛)、郭国柱、徐尚贤、孙振纪、武殿魁、郭建民、段瑞彩、张闹年、孙兴义、李泽民、郝隆、任玉林、任世清、郝占风、韩忠杰、李其英、贺福堂、赵秀卿、陈海旺、杜耀庭、刘 荣、马维秀(女)、李志珍(女)、王培英(女)、陈改翠(女)、董 静(女)、张 斌、张永胜、史道源、史文兰(女)、樊占彪、郭秀珍(女)、李健、郭蔚如(女)、王文麟、王耀华、王烈章、郝 云、宋振声、郭增祥、任培诚、孙乔保、刘文海、邓协和、郭志山、康通鉴、高怀谨、孙仁杰、郑学仁、白玉璋、卫廷玺、杨 震、赵桂林、田茂先、郭奠中、孙振才、李斌、李纯正、安天恩、张汉功、宋秉健、刘光威、郝跻福、张慕萍(女)、庞福明、孙宝三、李鸿禧、田 珍(女)、李 华、李生福、王金香(女)、严志圣、王富恩、李治斌、雷彩珍(女)、谭学恭、庞一峰、史国泰、唐利民、李河元、梁廷富、郭殿英、胡汉光,崔兰香(女)、韩殿华、廉惠芝(女)、武殿屏、郭光先、胡璋、阎 峰、席清香(女)、郭耀先、范永寿、张高云、任文蔚、宋焕瑾、李永瑞、胡和如、刘文焕、赵林保、南继亮、南喜英(女)、王芝兰(女)、郭水宝、王广庆、李正贤、耿国盛、常拴劳、李傅来、续水成、常广德、郭玉宝、姚改梅(女)、任彪、王振川、刘翠芝(女)、孙加明、邓喜福、郝志宏、董进庭、宋明星、郭仕鑑、李洪全、田守一、杜逢其、张清和、姚天才、郝安森、豆恒业、卫锁生、郝长生、王光喜、龙风清、霍恩宝、杨府昌、蔡明星、李贵荣、赵殿中、候金明、郭锦莲(女)、孟德明(女)、高政(女)、杨景芳(女)、谢桂兰(女)、曹坤贞(女)、邱芝香(女)、杨秀英(女)、史金兰(女)、温锁成、李 英、梁建政(女)、郭吉祥、史书田、段瑞安、段 政、张守元、王玉华(女)、王凯、杨瑞珍(女)、王沁峰、郝勤先、任吉选、王欣声、金有林、袁世杰、李发荗、李蔚良、苗秀贞、范思俭、邓秀峰(女)任 璜、张振国、孟 健、张兰英(女)、胡麟凤、李玉贞、杜荣华(女)、郭英唐、王英才、陈志明(女)、李萍(女)、吴 彬、张世图、候国珍(女)、王秀智、史电光、王修智、康培荣、秦艾英(女)、席宜廷、王 伟、高正峰(女)、任正轺、尹一峰、连 进、郭亚儒、崔列萍(女)、郭子龙、孙世杰、宋庆、李荣华、张德茂、卫兆明、裴国显、牛占先、张聚宝、南文仲、邱香兰(女)、南 峰、马好英(女)、孙世兰(女)、武奋英、董新田、董时忠、张相国、郝有民、王应昌、段俊升、董三和、苏文明、任根水、刘彩珍(女)、梁三兰(女)、庞统文、李芝贞、宋士威、郭宪武、王明理、康平(郭振唐)、李 杰(女)、郭宇威、张素仙、董&nbsp;杰、孙仁强、孟凤英(女)、宋 斌、史光明、邓 超、王昆山、王勤业、胡振明、晓林(女)、王一民。</h3> 纪念活动实录 <h3>为了纪念长江支队南下70周年,沁源籍长江支队二代决定4月中旬返回家乡,参加纪念园的纪念活动,大家结伴而行,不远千里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沁源。</h3> <h3>4月12日晚县政府专门举行了“长江支队沁源南下干部纪念园纪念活动”专场演出,招待回乡的亲人们,还专门表演了精彩的乡土文艺节目,大家欢聚一堂,缅怀先辈,共叙乡情,展望未来。 </h3> <h3>4月13日上午9时,参加纪念活动的长二代从太岳宾馆出发,高举长江支队的鲜艳红旗,统一着装印有“永远的长江支队”的红马甲和红帽子,整齐列队,行进在沁源县城的大街上。</h3> <h3>纪念活动现场</h3> <h3>上午10时,纪念大会正式开始,大会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贵河主持,县四套班子领导参加了今天的纪念活动。</h3> <h3>沁源四套班子领导出席纪念活动</h3> <h3>沁源县委副书记张文波和长江支队老前辈李志珍、福建沁源协会会长王勇军</h3> <h3>沁源籍长江支队老同志大多已经去世,健在的也都是八九十岁高龄了。他们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都无私地奉献给了革命,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福建八闽大地。李志珍同志是唯一亲赴现场参加这次纪念活动长江支队老前辈。</h3> <h3>少先队员向李志珍老前辈献花</h3> <h3>武警战士向纪念碑敬献花篮</h3> <h3>工作人员诵读纪念碑碑文</h3> <h3>沁源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文波同志讲话。他代表县四套班子和全县16万人民,对各位老前辈和沁源籍南下干部后代表示热烈欢迎,向为国家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沁源籍南下干部 表示敬意。</h3> <h3>福建沁源协会会长王勇军代表长江支队沁源籍后代讲话</h3> <h3>特邀嘉宾代表、沁源围困战时期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的女儿刘晋英同志讲话</h3> <h3>特邀嘉宾代表、《长江支队》作者郭天印同志讲话</h3> <h3>福建省长江支队研究会副会长李阳成同志讲话,并向沁源县委领导赠送了长江支队研究资料</h3> <h3>长治市长江支队历史研究会代表侯诚同志讲话</h3> <h3>纪念仪式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h3> <h3>会后,大家参观了八路军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和沁源围困战纪念馆</h3> <h3>中共沁源县委机关报《绿色沁源》刊登纪念活动报道</h3> 纪念活动花絮 <h3>沁源县长江支队纪念园的这面旗帜,设计得颜色鲜艳,精神十足,充满立体感和动感,是一面象征着革命胜利和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红旗</h3> <h3>大家纷纷在长江支队的旗帜下照合影留念,为了记住这段光荣的历史和先辈们的丰功伟绩</h3> <h3>福建沁源协会班子成员与刘晋英同志合影留念</h3> <h3>和《长江支队》一书的作者郭天印合影。郭老师多次向县委、县政府建议,在沁源建立长江支队纪念园</h3> <h3>福建沁源协会班子合影</h3> <h3>每位参加活动的长江支队二代都在长江支队南下干部英名录墙上找到了自己的父辈和亲人的名字,大家无比怀念,纷纷拍照留念</h3> <h3>在父辈英名录前留影</h3> <h3>参加纪念活动的不仅有长江支队的二代,还有三代。三代代表郝夏接受了沁源电视台的采访,他表示要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继续奋斗,建设强大祖国。</h3> <h3>长江后浪推前浪,革命自有后来人。长江支队三代郝夏在纪念园旗帜前留影</h3> <h3>长江支队后代和沁源少先队员合影</h3> <h3>沁源籍长江支队孙加明、史金兰同志的二女儿孙庆华,在病中仍十分关心这次纪念活动,反复叮嘱向活动组委会要一件红马甲和小红帽,拿到后立即穿戴上,留作永远的纪念。</h3> <h3>永远的长江支队!</h3> 一首深情的诗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海潮的探望》<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写在沁源县长江支队纪念碑落成纪念日</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作者:郭凯群</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风轻拂大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掠过河湖山川,</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撫拥太岳,停驻山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带来海的清新,潮的探望,</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故乡,故乡,回到故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里是海潮的故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高云淡,花坡吐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原蓄势,灵山蕴宝,</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幽谷育沁,杏花飘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秋立郡,渊远流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十年前的南下征程,从这里出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发端于太岳,向着六千里外的迢迢东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迴千转,跌宕起落,汇入江河,奔向海洋,托起万丈风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海由此平添了沁水的芬芳,</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乡的涓涓细流,最终结缘了苍海的无尽浩瀚。</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风轻拂大地,携来东海清扬。</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村焕新,故乡添彩,换了人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旁的槐花,枝头的欢鹊,小院的醋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却都还像70年前一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耳边熟悉的乡音,仿彿老父就在身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望六千里路南下征程,但见芳草遍地,烽火渺茫。</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山的血脉,已经在东南生生不息,薪火相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造化铸就了南人北相,</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空演绎出北调南腔。</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变的是,老家沁源王陶,三晋东南山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住吧,海潮的故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纵然历经世代衍续,相距万水千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故乡早己留下不灭的印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岳塑形,沁水传韵,黄土留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哪怕时光荏苒,地老天荒。</h3> 结束语 <h3>  今天的沁源已经不是以前的旧模样了,家乡的父老乡亲正在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绿色沁源。炫丽的鲜花开满了山野和公园,让人感到阵阵春的暖意。今天我们感到沁源的山特别的美,沁源的水特别的清,沁源的乡情特别浓。</h3><h3>&nbsp; &nbsp; &nbsp; 我们十分感激父辈们的艰辛付出和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是我们永远的记忆。</h3> <h3>  我们将永远铭记 “长江支队”的革命精神,祝愿祖国和家乡越来越美好!</h3><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全文完,作于2019年4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