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杨连弟连陈松桥连长》

顾太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微信采访</p><p class="ql-block"> 陈伯奎:父亲1929年出生在黑龙江省松花江边一个农村,1948年入伍,好像就是最初的铁道兵,具体什么称呼我也不太清楚,1950年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大概是1952年回国,参加石家庄铁道兵技术学校学习。学校毕业后随部队到福建修建鹰厦铁路。1957年和妈妈在福建南平结婚,因为那时候福建前线有战事,部队要求家属回家乡,妈妈离开部队回到了黑龙江老家。1958年8月我出生了,这时候父亲又从福建去了云南修建成昆铁路。我随着母亲去大西南看望忙于施工的老父亲,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随着老爸的足迹不知道搬了多少次家。甚至都不知道有爸爸的存在,因为爸爸基本上我就看不见他。陪在我身边的就是妈妈。爸爸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他也从不和我说他在部队里的事情,或许是部队有保密纪律吧,我能知道的就是他在一师一团一营一连当过连长,在三连当过连长,又在一团作战股任职,听妈妈说好像是作战参谋吧,再后来就被调到贵州参加新组建的基建工程兵的工作。直至1972年他转业到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我们又从大西南回到了东北。如今父亲已经故去多年,能留给我的就是在铁道兵那些年的能留下来东西(军官证,任命书,立功奖状等等),从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放牛娃成长为一名比较优秀铁道兵的军人,我非常敬仰我的父亲,因为他1948参军,当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0年去了朝鲜两年后又从朝鲜回国进了铁道兵技术学校学习。毕业后又担任过英雄杨连弟连的连长。我想能有这样的经历在那个年代说明他应该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军人吧。</p><p class="ql-block"> 注:陈柏奎是文中陈松桥连长的儿子。在中油吉林石化工作,现已退休在家,喜欢摄影,现在是吉林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怀念我的父亲</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陈伯奎</h3><h3> 在祖国的西南有一条铁路他叫“成昆铁路”,修建这条铁路的是当年的铁道兵,在20多万铁道兵大军的队伍里就有我的父亲。虽然他已经去世许多年了,可是他却留给我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一段永远不会忘却的记忆。</h3><h3> 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我也退休了,看着这些父亲留下来的老照片,好像还在昨天,想想在云贵高原的十几年的风风雨雨,铁道兵的官兵们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大西南,把自己年轻的时光献给了千里成昆线,献给了大西南的建设,甚至把年轻的生命留在了千里成昆线上,他们是真正的男子汉,我为有一个当过铁道兵的父亲而自豪。这也是我这一生最宝贵的经历。</h3> <h3>  顾老师您好,知道你也是铁道兵一师的,就特别关注了你,因为我的老爸就是铁一师一团。他从1948年穿上军装到1966年一直在铁道兵一师服役,后来去了基建工程兵,1972年转业到了地方。因为我是随着老爸的足迹在云贵高原的兵营里长大的,所以这一段经历刻骨难忘。在美篇里看到您创作了很多关于铁道兵的动人故事,很是惊喜,因为老爸去世后留下一些东西,我一直保存着。舍不得丢掉,因为那是他当铁道兵的荣誉。今天给您发信息,是在老爸留下的东西里面有一本铁道兵政治部1959年发行的一本关于铁道兵事迹的书。书名是“穿云入水话英雄”,还有铁道兵政治部的大方印章,父亲曾在铁道兵一师一团一营一连,也就是杨连弟连担任过连长,这本书上就写着赠给扬连弟连,并有铁道兵政治部的大方印章,不知道您是否有这本书,如果没有的话,这本书我想对您应该是很有用的,我留着也是一个念想,如果您需要的话,把它送给你,顺便说一下,开篇有一张贺龙,林彪,聂荣臻三位元帅接见全国群英会代表的长幅照片,因为政治原因,贺,林两位元帅的面部被涂抹了,不知道能否修复。这本书如果您需要的话,可以和我联系。</h3> <h3>  2019年4月19日晚上我发现美篇有一份特殊的信息,我祥细看了两遍。并整理成文加上主篇形成完整的一篇美文。</h3><h3> 是美篇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是铁道兵的精神感染了他们,他们相隔几千里,互不相识,读者给作者敬书,这书不是普通的一本书,她是一份铁道兵的真贵资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