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手中这张毕业照,拍摄于1961年7月,曲指算来,已经是60年前的事情了。那一年夏天,我们这帮南京军区司令部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跟随园长和老师来到位于山西路的军人俱乐部,拍了这张毕业照。时光倥偬,如白驹过隙,一转眼,照片中的孩子如今都是奔七之人了。然而过去的往事仍时不时浮现眼前。</p> <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是在南京军区司令部大院度过的。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部队大院就是一个小社会,诸如食堂、商店、浴室、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后勤和服务设施均一应俱全,其中幼儿园有两所,一所是寄宿制的全托园,在距离司令部大院约三四公里外的琅琊路,称为琅琊路幼儿园;另一所在司令部所在地萨家湾的军区大院内,叫萨家湾幼儿园。</p><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先后在琅琊路幼儿园和萨家湾幼儿园学习、生活过。</p> <p class="ql-block">我妈妈那时在萨家湾幼儿园当老师,我从小就常随妈妈出入其间,对这所家门口的幼儿园是再熟悉不过的了。</p><p class="ql-block">上图是我和萨幼的一位保育员阿姨(名字忘了)在园内合影。</p> <h3>这张照片是我在萨家湾幼儿园草坪上推自行车玩。这辆双横杠的飞鸽28吋自行车,是我们家当时最值钱的物件,可惜离开南京时处理掉了,只留下坐垫套子。</h3> <p class="ql-block">1958年,已满3周岁的我被送进萨家湾幼儿园上小班。可是没多久问题就来了: 由于我太“粘”妈妈了,无论在教室,还是在操场,只要看见妈妈,就会跑过去缠着妈妈,搞得妈妈没法工作,半年后只好把我转到离家较远的琅琊路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琅琊路幼儿园是寄宿制幼儿园。星期一早晨有那种带篷布的军用卡车把我们从司令部大院送过去,到周六下午再把我们接回来。由于突然间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特别是每周有六天见不到妈妈,我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孤独。妈妈说我刚转园那会儿,周六晚上到家就像个傻子似的,呆呆地坐着,也不说话。一直到第二天才恢复活泼好动的常态。可是周一又得送幼儿园了。</p><p class="ql-block">还有件糗事不得不提: 那是刚去琅琊路幼儿园时发生的。一次上课时,大便急了但不敢说,结果拉到了裤子里。老师闻到臭味就问是哪里臭?身边的小朋友指着我对老师说,是新朋友身上臭!后来,“新朋友身上臭”这句话在幼儿园传为笑谈😄</p> <p class="ql-block">好在我适应环境的能力还比较强,过了一段时间就和小朋友们混熟了,也渐渐喜欢上这个新的集体。这张《幼儿在园情况报告表》详细记录了我在琅琊路幼儿园的表现。</p><p class="ql-block">顺便揭秘一下: “洛桑”是我的乳名,因出生那年世界母亲大会在瑞士洛桑召开而由此得名。 </p> <p class="ql-block">《幼儿在园情况报告表》内页共3页:</p><p class="ql-block">第一页是体检表,3岁半的我身高103公分,按现在的标准也算高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页是作业能力,又细分为体育、语言与认识环境、音乐、美工、计算5项内容。这里没有用“作业成绩”而用“作业能力”,还把体育放在首位。</p><p class="ql-block">第三页是游戏、生活情况、主要优缺点,其中生活情况又细分为文明卫生习惯、饮食、睡眠。最后还有一栏是“对家长的话”。</p><p class="ql-block">这份《幼儿在园情况报告表》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特点科学设计,老师填写得也十分认真,能细致地描述出孩子的个性和特点,没有如今成绩单上那些“上课认真听讲”,“发言积极踊跃”,“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那种千篇一律的套话。</p> <p class="ql-block"> 琅琊路幼儿园的管理十分严格、规范。1959年春节,我跟妈妈去上海玩感染上了麻疹,回到南京后直接送去琅琊路幼儿园实施隔离,由老师陪护了半个月,一直到痊愈才让回家。</p> <p class="ql-block">1959年“六一”节,琅琊路幼儿园举行文艺演出。我和其他两位同学上台表演诗朗诵《青青的草地上》,至今还记得其中的几句: 青青的草地上,有个小东西。不像狗哥哥,不是猫弟弟…</p><p class="ql-block">在琅琊路幼儿园,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独处,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从一个顽童变成了乖孩子。于是,转回萨家湾幼儿园也就水到渠成了。</p> <p class="ql-block">1959年秋天,我告别琅琊路幼儿园转回萨家湾幼儿园。因此没有琅琊路幼儿园的毕业照。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张64年学弟学妹的毕业照,放在这里,算是弥补一点遗憾吧。巧的是,这张照片拍摄那天刚好是我的生日😄</p> <p class="ql-block">萨家湾幼儿园位于南京市中山北路的萨家湾,就在军区司令部大院内,教学和生活条件都很好。印象深刻的是活动室里的大型积木,搭成的小房子可以钻进两三个小朋友。最开心的是看幻灯片,老师一边一放映,一边讲解画面上的故事情节。记得看过《狼外婆》《小红花》《小猫学本领》等。老师还在每个孩子放水杯和毛巾的位置贴上水果、动物等图案,这样我们就不会放错地方。</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我和妹妹在萨幼的儿童车上玩。 </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萨幼1960年毕业生,比我们高一届。照片中两位老师是汪瑾芬(左),程素娟(右)。</p> <p class="ql-block">萨家湾幼儿园的负责人是闫娟。教师有程素娟、谈全美、汪瑾芬、倪罗兰等。军医孙培瑾,保育员小王,厨师老严,还有一个负责买菜的上士。</p><p class="ql-block">老严伯伯很喜欢孩子,见面总爱用胡茬扎我。但凶起来的样子也蛮怕人的。有一次吃肉包子,我把肉馅吃掉后,随手把皮扔了,结果挨了老严伯伯一顿批。</p><p class="ql-block">小王阿姨身材娇小,有一次放学时下雨,我对她说,等我长大了就背你回家。1970年我参军前去萨幼看望老师,还见到了小王阿姨。那时我的个子已经比她高出一个头了。她笑着说,现在你真的能背动我了!</p> <h3></h3><h3>闫娟主任在她的回忆录《我的一生》中写到: </h3><h3>萨家湾幼儿园位于南京军区司令部后院,园舍是民国时期苏联驻华大使馆。50年代至60年代末,幼儿园隶属于军区司令部管理局领导。在园幼儿500多名,教师、管理人员、保育员、勤杂人员共50多人。幼儿园设主任一人,由闫娟担任,幼儿教师有程素娟、倪罗兰、谈全美、汪金芬等。医生孙培瑾,厨师严师傅。</h3><h3>幼儿园的生活管理很严格,连水果都用PP水消毒,碗筷顿顿饭后要蒸煮消毒。幼儿园卫生所有两名医生,一名卫生员;炊事班有四名炊事员,其中一名是高级厨师,点心、蛋糕都会做。在园儿童平日小病由园内医生诊治,大病送医院。毕业班都安排集体照,相片送给家长作纪念。</h3> <h3>上图是闫娟主任回忆录中涉及萨家湾幼儿园的章节。</h3> <p>1961年夏天,我们毕业了。全班同学去位于山西路的军人俱乐部拍了这张毕业照。</p><p>拍过毕业照两个月后我就离开南京了,照片中的同学绝大多数再也没见过面。</p> <p>前排左起:陈佳佳、赵苏宁、傅玫玲、靳苏宁、×××、陆迎宪、 ×××、平曼玲、孙国英、×××</p><p>中排左起:魏一民、×××、宋宁勇、郑蔚华、陶亚琴、李小燕、王双玲、尤丽丽、王川郡、×××、×××、黎志华(沙沙)</p><p>后排左起:杨志军、葛向勇(洛沙)、隋宁生、程素娟(老师)、闫娟(园长)、倪罗兰(老师)、司建文、王斌、于续强</p> <h3><b> </b></h3><h3><b> 部分萨幼师生及大院子弟照片</b></h3> <h3>闫娟主任,是一位1938年入伍的老革命,资格老,阅历丰富,做事雷厉风行,原则性强。</h3> <h3>程素娟老师,我的班主任,她对我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我那时不肯睡午觉,程老师就给我做足底按摩,好让我尽快入睡。1968年冬天我去南京看她,那时她调到了琅琊路幼儿园。中午她留我吃饭,不断往我碗里挟菜,说我是她最得力的学生。后来她调到南京铁路局党办,我们还见过几次面。</h3> <h3>汪瑾芬老师,是来自上海的名门闺秀,气质高雅,举手投足透着一股民国范儿。</h3> <p class="ql-block">倪罗兰老师,我的妈妈。1957年从华东空军101幼儿园调来萨幼。</p> <p class="ql-block">左起:幼儿园军医孙培瑾,炊事员老严,倪罗兰老师</p> <h3>我和妈妈(1961年)</h3> <h3>汤小京</h3> <h3>傅玫玲</h3> <h3>陈佳佳</h3> <h3>咪咪(小名)</h3> <h3>葛洛沙(向勇)</h3> <h3>陆迎宪、陆锡萌</h3> <h3>吴建宁</h3> <h3>耿莱平、耿旭岗、耿卫</h3> <h3>我和弟弟与宝玲姐(保姆吴玉珍大妈的女儿)在住家楼下(1961年夏天)</h3> <h3>我与邻居家的小孩,儿时的玩伴耿旭岗(右)在家门口合影</h3> <h3>我和妹妹与小岗姐弟在家门口合影</h3> <p class="ql-block">程素娟老师送我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位于福建路85号的交通一村,是原南京军区司令部家属宿舍。现在是陆军指挥学院家属宿舍。(宋宁勇提供)</p> <p class="ql-block">箭头指处就是原交通一村19栋的位置,现在已经翻建成新大楼,编号为5栋。(宋宁勇提供)</p> <h3>我与杨志军(左)在军人俱乐部合影。</h3> <h3>我与盛小明(左)在司令部大院内合影</h3> <h3>这三位不知姓名</h3> <h3>谈全美老师的三个孩子,曹丽、曹勇和曹茹(小刺猬)。</h3> <h3>不知姓名</h3> <h3>我们家离开南京之前,我妈与闫娟主任、程素娟老师合影(1961年)</h3> <h3>闫娟主任离开南京前夕,与萨家湾幼儿园部分保育员合影(1966年)</h3> <h3>原萨家湾幼儿园老师前往合肥探望闫娟老主任(2010年)</h3><h3>从左到右:王桂,王静梅,程素娟,孙培瑾,汪瑾芬,王修贞,谈全美。</h3> <h3>上图是闫娟主任送给我的签名照片。</h3> <p>南司幼儿园外景</p> <p>南司幼儿园内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