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农庄古风浓——记小牛群小梁底古风农庄

梅林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古风农庄古风浓</font></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小牛群镇小梁底村古风农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梅 林</h3><h3> 有人曾告诉我,小梁底村就是喀喇沁旗的小西藏!当时没明白,把《中国地图》和《喀喇沁旗地图》,挂在一起一比较,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小梁底在喀喇沁的地理位置一如西藏冈底斯山在中国的位置。它和河北省的新地只隔了一条梁岗。从哪个方向去小梁底村,都要翻越大山。从王爷府镇的大西沟走,要走盘山路翻过松树梁;从小牛群镇去小梁底要走更险要些的、有“山路十八弯”之称的白石太梁。就在这大山深处,却藏着一个神奇的“古风农庄”。 </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走进古风农庄</font></h3><h3> 二零一九年的四月,跟随旗文化馆和作家协会的采风团来到小梁底村。汽车开进村委会大院,我们的第一站是去古风农庄参观,并在古风农庄的文化大院,约请了村里的老人为我们讲述这里流传的故事。</h3><h3>从村委会到古风农庄是一条直行的、百十多米的水泥路,隔了一条小河,刚踏上去农庄的水泥路,嘹亮的《迎宾进行曲》便在农庄的上空响起,这种礼遇还第一次遇到,心里暖暖的。</h3><h3><br></h3> <h3>  迎接我们的还有路边右侧那用一整棵枯树雕刻成的、威风凛凛的神龙,它翘首在一块巨石之上,巨石上用鲜红的油漆写着三个飘逸的大字“小梁底”。路口的左侧一个大牌子上两个大大的行书“古风”赫然醒目。水泥路的两边是两行矮矮的女儿墙,每一个墙垛上都有一个创意独特的石头或水泥雕成的作品,有各种形态的小猴儿、憨态可掬的小猪、有人像,有寓意丰收的装满土豆的大筐、大大的南瓜,小河边路口的两个雕塑最吸引人的目光:用水泥雕的两个象征五谷丰登的鼎,鼎里分别雕的一棵大白菜和一只大玉米!下边是用红色的酒瓶和绿色的酒瓶装饰成的红色柿子和绿色蔬菜。我知道这在农村是非常讲究的古老民俗:白菜意为百财,黄玉米意为金玉满堂,柿子是事事如意,这表达的都是农民美好的愿望。</h3> <h3> 过了小河就有些目不暇接了,路边随便一个树桩、一块石头、一条树根、一个树枝仔细一看都是经过打磨和造型的,有的是虬曲的蛇隐藏在树丛中、有的是人脸沉默在荒草里、有的是一个大茄子静卧在墙头上、有是蜥蜴翘首望着你……</h3><h3>左侧的杨树林是创意园,园子的门口是一枚巨大的铜钱——乾隆通宝,由木头雕成,包上铁皮,刷上金粉,非常漂亮。人们进园的路就是“钱眼”,正对着门口的一个大元宝和一头大象。园里陈列着各种石器;右侧是一浅浅的池塘,池塘中由三块巨石组成一个假山,山上有神猴远眺、水中大蟒游动、池边野兽饮水,山上一个不停摇动水车的人,摇的清水哗哗地流淌,山下是一对夫妻劳动的场景,女人在用水罐接水,体现的是人们比较原始的生存状态。</h3><h3><br></h3> <h3>  再往前走是一水泥硬化的小广场,广场西面升旗台上竖着高高的旗杆,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着;升旗台的边上有一木雕的大麒麟,栩栩如生、威风凛凛,它昂首站在一平台上,平台的侧面是红色的“小梁底”三个遒劲的大字!广场的东边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火箭模型,我仔细看,原来是用两扇石磨、一截水泥涵管、角钢和铁皮焊成,直笔蓝天!灰白的机身上是“中国航天”四个红字,让人产生庄严肃穆之感!我想这样的火箭模型,全中国可能只此一个……再往前走就是农庄的核心部分——文化大院! </h3> <h3>  好了,不用往前走了,这些创意足已让你感觉走进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足以对这个古风农庄的创意人感兴趣了,那么我们就去了解一下这个有着如此奇思妙想的创意人张久成吧。</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小村能人张久成</b></font></h3><h3> 张久成是远近闻名的能人。不仅因为他心灵手巧,学啥会啥,更是因为他有想法、有创意,古道热肠,意识超前,人们送他绰号“张能人”。</h3><h3><br></h3> <h3> 张久成一九六四年出生在小梁底村,兄弟六人,他行三。在六、七十年代,这个远天远地的小村子,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比一般的农村还要贫困,他只断断续续地读了四年书,十五岁到生产队喂羊羔、当接羔员。说起当年的事,他还记忆犹新:“队长把九个羊羔交给我时说,你把九个羊羔都经佑活了,给队里八个,有你一个,如果只经佑活八个,你就白干,什么都没有!最后,我只经佑活了八个,真的什么都没得到。”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他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把想做的事情做到最好!</h3> <h3>  十八岁到莹石矿背莹石,那不光是苦和累,更是非常危险的活,整整背了三年莹石,挣了一千块钱,在当时也算是一笔巨款了。这时候他遇到了他人生的真爱贡秀花。秀花告诉我:“和他恋爱,父母死活不同意,他家那么穷,上有两个哥,下有三个弟,六个光棍。可我就认准了这个人,他那么踏实肯干。父母见我意已决,就要了一千块钱彩礼,我的姐姐们结婚都没要彩礼。我知道父母的心思,一是想把婚事要散了,二是要不散的话,他们拿着这一千块钱,我的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补贴我。”这样用三年背莹石挣的一千块钱做彩礼,娶回了媳妇成了家。</h3><h3>如今三十三年的婚姻生活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无比正确的,秀花一直是他所有“创意”最有力的支持者,是对他的创意理解最深刻的人。他几十年外出打工,秀花默默地撑起这个家,如今他给了秀花一个幸福富裕的生活。</h3><h3><br></h3> <h3>  可是当年孩子们的出生增加了家庭开销,他只好到更远辽宁地南票煤矿背煤,在黑黑的巷道里躬身负重,一干就是三年多,后来又去红花沟金矿打工。</h3><h3>繁重体力劳动和长期在外飘泊的日子,并没有销磨掉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所有的工余时间他继续学习画画、学习乐器、学习各种技能。他喜欢拉二胡、吹笛子、唱歌,他的模仿能力也特别强。后来金矿领导发现了他的才能,安排他做美工——写美术字、写宣传标语等。在金矿的两年,他工作的得心应手,生活的很开心。可是为了能赚到更高的工资养家,也为了开阔眼界,他辞掉了这份工作,到北京的建筑工地做饭,这一做就是十五年,恰巧他们的工地就在北京朝阳区798艺术区附近。这是国内最大也是最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他一有时间就去798观摩,时间长了,和这这里的许多人都混熟了,看他这样喜欢这里又虚心好学,就有热心的艺人就指点他雕塑艺术。在这里他开阔了眼界、长了见识、学到了知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能力、欣赏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对人生的思考也有了升华。</h3><h3><br></h3> <h3> 现在的他不但能雕会画、会编排节目、会吹拉弹唱,他还是一个很牛的农民,除了庄稼地里的活,什么瓦工、木工、铁匠活、车床、电焊、盖房子搭屋,从设计到施工,啥活都难不倒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能人!他自己家的两层小楼就他自己设计、施工建成的,这也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他自豪地说,我设计这个楼房,十里八乡没有一样的,就是从咱们这到北京,也没有和我一样的房子!</h3> <h3>  更让人敬佩的是,张久成有着深沉的赤子情怀!2005年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水平,举国上下欢欣鼓舞。张久成把这种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付诸行动,他用石磨盘、水泥涵管和铁皮,在家门前的山坡上做了那个“神六”模型,用水泥塑了一尊毛主席雕像,在门前推出了一个小广场,当时虽然简陋,可他已经策划了以后的发展方向,把放音乐的扬声器遍布在小广场的每个角落,电源线都是深埋在地下。</h3><h3>他组织村民升国旗、奏国歌,激发村民的热爱共产党、热爱国家情感和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升旗仪式一直坚持了这么多年从未间断!国旗已经换过几次,可鲜红的五星红旗一直在蒙冀交界的大山深处高高飘扬,深沉的义勇军进行曲每天在两省交界的上空奏响!</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古风农庄的创意</font></b></h3><h3> 在交谈中,张久成一再强调,他弄的这些只是创意,不是艺术,和艺术沾不上边!那么我们就叫他这些为创意吧。</h3><h3>弄明白了小梁底村古风农庄的创意,让我非常震撼,也让我肃然起敬:农民们不但物质生活富起来了,思想意识也强起来了。</h3><h3><br></h3> <h3>  人们说乡愁,是那间回不去的老屋,乡愁是门前那条弯弯的小路,乡愁是母亲挥舞的手臂,乡愁也是我们大山深处生活的记忆。守住村魂,留住情怀,记住乡愁。这就是古风农庄的创意。</h3><h3>古风农庄的范围就是张久成所居住的河西村——小梁底村三组,一共31户,139口人。在这个大山窝里,他们祖祖辈辈靠种地维系生活。张久成意识到:现在农民富了,生活好了,劳动强度小了,农耕时代的文化元素也正在一点点消失。原始的耕种模式:倒粪、送粪、牛拉木犁挑垄沟、敲着葫芦头点籽、拎着粪簸箕顺着垄沟缕粪、人拉簸蓑覆土、畜拉磙子打磙子压实……这一直延续的种地模式,以及用连枷打场……这些农活和农具也在淡出现在的农村生活,我们有必要把这些文化元素保留下来,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让后辈人了解我们农耕时代的原始耕作方式。通过展现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乡土之物、文化积淀等,梳理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聚焦人们的乡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这是张久成创意古风山庄的初衷。</h3><h3><br></h3> <h3> 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在张久成的小学老师尚丙义、村会计大才子张力林、村妇联主席尚凤艳积极支持参与下,群策群力把这个自然村规划为古风农庄,集中整理了古石器、古农具、古娱乐玩具、古劳作方式、古宗教信仰、古神话故事。他们把古风农庄分了几个区,在村落自然生活区域用文化墙的方式展示用牛拉犁杖、马拉石磨、驴驮驮子、人挑担子、村姑放羊、小猪拱地、小鸡觅食、群狗掐架等原来农村生活的自然场景。</h3><h3>在小广场东侧的石器农具展示区,主要搜集了废弃的碾子、石磨等,展示磨面脱谷的碾子、磨面磨豆腐的石磨、打场的碌碡、压地石磙、打墙石夯等石器农具。</h3><h3>在古文化展现区主要展示根雕创意,包括各种动物、花鸟鱼虫;木制农具展示,主要有扛犁、畜拉木犁、木制独轮车、联枷 ;娱乐玩具展示:手制扑克、麻绳棒球、骨制骰子、石片牌九、酒具;古服饰展示:免裆裤、大襟袄、毛头鞋、大褂、马褂等;</h3><h3><br></h3> <h3>  在人造风景区以假石山为主,展示先民鱼猎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对祖先的祭祀,对生命的回归。在神话故事区利用废旧蓄水池,在圆柱形外墙用浮雕的方法把“西游记”故事中精彩画面予以展示,面带微笑的西天如来佛塑在池顶空间,做一风轮反向的七彩风车,只要有风,那大小轮反转的风车就会不停地转,意为佛光普照。</h3><h3>看到这些,我真的大为感动,这就是大山深处一个农民的情怀,凭他仅有的经济条件和仅有的文化水平,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默默地做了这么多!!</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古风新韵</font></b></h3><h3> 文化大院是古风山庄的核心区。当然文化大院是师出有名,这是旗文化广电体育局命名的,并颁发的牌子挂在大门口。这里既是张九成的家,又是小梁底村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屋内宽敞明亮,灯光扩音设施齐全。迎面整面墙一幅画,画的是一行在沙漠中跋涉的骆驼,上面有“古风”两个字,这是张久成的作品,可能也是画的他自己吧,他何尝不是一匹艰苦跋涉的骆驼?</h3><h3> 张九成爱好收藏,墙上挂着毛主席各个时期的纸质的、绢质的画像,有他在北京务工时收集到的非常珍贵的照片,玻璃橱柜里摆放着收藏的毛主席像章、奇石、根艺,其中不乏珍品。</h3><h3><br></h3> <h3>  南北墙上都挂着白银幕,张九成介绍说,这是用投影仪做背景,搭建了一个“小梁底妇女创业梦想舞台”。这个舞台创建已有四、五年了,因为当时在农村,妇女是留守军团,她们承担的很多。张久成和他小学老师尚丙义、尚老师的女儿——村妇联主席尚凤艳、村会计张力林就商量,应该组织留守军团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发动大家捐款,购买了灯光、音响等设备,组织妇女和老人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宣传扶贫攻坚、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艰苦创业、孝老爱亲、脱贫致富的好人好事,鼓励广大妇女创业。村里的“能人”们各显其能,张文林喜欢编喜剧、刘勤有表演的天份、尚丙义能配合张久成导演也能伴奏……这个舞台开办以来,非常受欢迎。每天晚上,有的在室外扭秧歌,有的在屋内跳交际舞、演出村民自己编创的文艺节目。</h3> <h3> 现在他们又增加了“小梁底创业梦想舞台”。主要是录制“快手”,我在快手里添加了他的关注,已录制作品八十余件,点赞多多好评多多。他的“快手”主要挖掘和传承当地传统的民间表演形式,有喜剧小品、二人转小段、快板、评剧,还有种地、秋收等生产劳动场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表演诙谐幽默,思想健康向上。 </h3><h3> 张久成自己是编剧、导演、演员、录相,他们有一个演出的小团队,刘勤、尚凤艳还是“主演”,张久成也是“主演”之一,其中最让人捧腹的一个节目是张九成用曲里拐弯的钢管制作的,看上去象个小锅炉的东西,若说它是萨克斯,可旁边却焊着一个类似电吉他的指板。张九成随着音乐的起伏,边吹边弹,非常投入地表演,一会低头弯腰,一会左摇右晃,和音乐的节奏配合的天衣无缝,模仿的惟妙惟肖,确确实实沉醉其中,就好像是他本人演奏的一样! </h3><h3><br></h3><h3><br></h3> <h3>  张久成说,录制一个当地民间“行酒令”的节目,他们反复咨询当地老年人,一遍遍地修改;一段传统“评剧”,虽然每人只有三句唱腔,可他们排练了三十多遍。张九成拉板胡。吹笛子给别人伴奏,他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拉板胡完全是通过看视频或看乌兰牧骑演出后,自己琢磨着拉的。我不懂音乐,同行的王龙大哥是音乐专业人才,他说张久成的乐感、节奏感还是非常不错的。虽然技巧音准都存在着许多不足,但对于一个没学过乐器的人来说,也非常难得了。</h3> <h3>  张九成兴奋地告诉我们,“快手”的播出非常接地气,成了老百姓茶余饭后必看的保留节目,不但全村的老百姓收天天收看,周边的村组包括河北省的朝阳地、新地等地区的许多人也都关注,如果哪天没有排演播出,就有人留言询问什么时间播出啊?张九成说通过编节目,搞创作、演出活动,发现了不少有写作和表演才能的人,乡亲们把这些能人称为“一级演员”、“导演”。</h3><h3>他们的道具也很接地气、很传古风的:用“黍苗子”绑的“扫碾条帚”、柳条子编的土篮子、用竹篾子编的花篓筐、用毛毡自制的老毡帽、一缕动物鬃毛做的假胡子……都是将淡出我们生活的仿古用品呢!</h3><h3><br></h3> <h3>  在大山深处,看到的、听到的,无不让我感动和惊奇,这个古风农庄真的聚焦着我们深深的乡愁、聚焦着张久成和他的乡亲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h3> <h3>喀喇沁的小西藏——小梁底村,真的契合陆游的那首《游山西村》:</h3><h3>莫道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h3><h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h3><h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h3><h3>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h3><h3>祝福张久成和他的古风农庄,祝福我们的小梁底村!</h3><h3><br></h3> <h3>作者联系电话13948693499</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