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建瓯齿轮厂创建于1970年6月,关闭于2001年12月。企业在风雨中,走过了31年的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仅是短暂一瞬间,但它却给我们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因为,建齿厂曾经是我们奉献青春地方;回首往事,我们无悔无愧!值此纪念建厂55年之际,特编发建瓯齿轮厂简史,向为建瓯齿轮厂作出贡献的原齿轮厂领导和职工致以崇高的敬礼!</b></p> <p class="ql-block"><b>一、筹建的二年(1970年~1972年)</b></p><p class="ql-block">1970年4月,省工业会议决定在闽北办五个厂,即建瓯齿轮厂、建阳磨床厂、建西刃具厂、将乐机床厂、光泽机床电器厂。当年5月,建阳地区工业会议决定,在建瓯筹建一个“坚持生产,面向农业,支持前线”的齿轮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瓯齿轮厂筹建处于1970年6月1日正式在建瓯城关大市街,原医药公司处挂牌办公。筹建处组长由建瓯县革命委员会分管工业的副主任任守道兼任,副组长:王茂盛,成员:冯辉星、王崇德、张显光。上级领导根据当时“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确定了位于建瓯北城郊新城文化区为厂址。新城是50年代、60年代初要建建溪水电站,将建瓯县城淹没而建的。后来苏联专家撤离,水电站停建,留下一些建筑可利用作为厂生活区,只需要建生产区。6月13日,等建处搬往新城,开始了建厂工作。当时按年产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齿轮10万件,花键轴3万件能力设计筹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筹建过程中,我厂人员发杨艰苦创业精神,因陋就简,白手起家,“边设计,边施工,边安装,边生产”。95%以上设备是工人们自己装卸。没有吊车,就用大杉木搭三角架。设备什么时候到,就什么时候卸。当时工人们就在竹棚中安装机床试制了东方红20型拖拉机末端转动齿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0年9月厂里派了30多人到省农械厂培训热处理、锻工、金工、机修、仪表修理等工种。同时,省农械厂派甘万斛、张钤、刘忠雅、蔡斌、叶裕生等20人到我厂,作为我厂生产、技术骨干力量,并派林瑞等3人协助我厂筹建,进行车间设备布局等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0年和1971年进厂的职工主要是知青和在部队农场锻炼的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2年6月建阳地区军管会派建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庄贵福来厂任军代表,负责全面工作。当年12月经建阳地区革委会批准成立齿轮厂革命委员会,主任庄贵福,副主任王茂盛、王彪。并宣布筹建结束,1973年1月1日正式投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共建瓯齿轮厂革命委员会核心组于1972年12月27日成立,组长庄贵福,成员王彪、王茂盛。1973年6月26日至27日召开厂第一次党代会,大会选举并经地委批准,庄贵福任党委书记,王彪、王茂盛任党委副书记。</p> <p class="ql-block">1972年3月,省委书记伍洪祥同志视察我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1年厂里在重点抓基建的同时,积极抓投产急用的简易设备的制造,成功地制成了C72型液锯床1台,自制L615拉床,35KW硝炉,45KW箱式炉,检查机各1台,高温反射炉2台。省机械研究院工程师下放干部王永铭调厂具体负责设计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福利方面,1971年厂成立生活管理委员会,学大庆走亦工亦农道路,抓农副业生产,开荒种地十五亩,种地瓜、小麦、稻谷及蔬菜,生猪存栏数10多头。</p> <h5><font color="#808080">▲培训的职工在省农械厂大门合影。</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以上两图为:1970年7月首批进厂的大中专毕业生(当年是42位)。</font></h5><h3></h3> <h3><b>二、徘徊中前进的十年(1973年~1982年)。</b></h3><h3>在这10年间,除了1978、1979、1982三年盈利,其余7年亏损。盈亏相抵还亏损79.98万元。</h3><h3><br></h3><h3>1973年正式投产,当年生产600台套齿轮。由于投产初期,人员新,缺乏经验,加之“四人帮”批林批孔运动的干扰,生产发展慢。1973、1974两年产值分别只有22.33万元、24.39万元。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厂里职工抵制了“四人帮”的错误路线。认真贯彻中央的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进行整风,产值大幅度增长,达51.37万元。比上年增长110.7%。</h3><h3><br></h3><h3>1973年6月召开第一届工会代表大会,当年11月召开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1974年因生产上不去,由地区调整了22位职工到邵武丝绸厂工作。</h3><h3><br></h3><h3>1975年,一机部在安排农机关键配件及配件农具基建措施中把我厂列为配件生产措施项目之一,其中一机部投资84万元。省机械工业局鉴于我厂原址场地偏小,没有扩展余地,为适应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及省对齿轮生产量的要求,即我省为赶上“用25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任务作出了迁厂决定。省计委同意了省机械工业局的意见,作出了“关于建瓯齿轮厂选点迁建的通知”。中央和省共投资742.43万元,其设计能力为生产齿轮40万件、花键轴10万件、产值700万元。当时由省设计院设计,省二建施工,余孝家副主任具体抓基建工作。1980年基建进入扫尾阶段,年初进行搬迁厂工作,3月份起在水西新址进行生产。</h3><h3><br></h3><h3>1975年9月,省革委会副主任刘永生视察我厂。1975年我厂扩建过程中,机械部农机局配件处余学亮副处长对我厂搬迁十分关心,多次亲临实地考察选址。1979年9月,副省长王炎视察我厂基建工地,并就为确保我厂作为全省十项重点程之一作了重要指示。</h3><h3><br></h3><h3>1976年由于“四人帮”发动批右倾翻案风,职工思想被搞乱了,把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打乱了,生产比1975年下降了22.6%,亏损达29.4万元,是当时建厂以来亏损最严重的一年。</h3><h3><br></h3><h3>粉碎“四人帮”后,我厂通过揭批查“四人帮”的罪行和谬论,分清是非,提高了认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1977、1978年产值分别比1976年增长140.39%和75.79%</h3><h3><br></h3><h3>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厂贯彻了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把知识分子当作工人阶级的一部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彻底肃清“四人帮”左的流毒,全面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从各方面拨乱反正,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政治热情。并通过恢复性的整顿,开展工业学大庆活动,使生产得到很大发展。1979年产值达188.64,比上年增长12.19,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大庆式企业”。</h3><h3><br></h3><h3>1980年由于国民经济调整,生产任务不足,企业应变能力差,“饥不择食”,承接了南平印刷机械厂等单位的非齿轮类加工件,品种多,件号杂,生产不适应,质量难以达到。加上企业搬迁影响生产,年产值仅100.48万元,比上年下降45%。</h3><h3><br></h3><h3>1981年开始有所回升。1982年我们总结前几年亏损的教训,认识到企业经营方针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因此,1982年我厂明确提出“发挥齿轮专业优势,以生产齿轮为主,扩大齿轮品种,由农机扩大到民机,由陆地扩大到海上,由单品种发展到多品种,由一二家主机厂发展为多家主机配套的经营方针”。在金工、热处理实行“产值、消耗包干”,在厂部实行“六项考核指标百分制”;开始试行厂内银行,采用“厂内资本票”作为流通媒介对各车间及科室进行结算。经过一年努力产品种由2个发展到6个,用户由几家发展到56家;全年完成产值167.8万元,比1981年增长12%,摘掉了亏损帽子,被南平地区农机局授予“扭亏增盈,取得成绩厂”的先进单位。</h3><h3><br></h3><h3>1982年为解决职工家属子女就业问题,经地区农机局批准,创办了附属综合厂。</h3> <p class="ql-block"><b>三、腾飞的十一年(1983年~1993年)。</b></p><p class="ql-block">1983年3月我厂实行经济承包制等各项改革。正式建立了“厂内银行”的管理办法,以企业目标管理为先导、以经济责任制为动力、以两级核算为保证、以现代化管理为手段,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用户从1982年的56家发展到66家,市场由省内扩大到省外,生产任务由吃不饱变为吃不了,产值达203.22万元,首次实现了“两位数三同步”增长。被地区行署评为工贸先进企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4年10月我厂被列为全省57家首批推行厂长负责制试点企业。企业建立了厂长统一指挥、党委保证监督、职工民主管理的新型领导体制。管理实行经济责任制、科室人员实行聘任制、用工实行合同制,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东风12型齿轮获省优产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5年6月胡平省长在地区专员许开瑞的陪同下视察我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管理上,先后推行目标管理、滚动计划、A BC分类法、统筹法、量本利分析、成组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其中有15项获省地成果奖。1986年首次与德商有限公司签约生产链轮出口,创汇6.19万元。1987年厂五届一次职代会确定了“团结、严明、求实、进取”的建齿精神。举办了首届职工运动会,振奋了职工拼博精神。厂总工会被省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厂被列为省工贸重点企业,获省先进级企业。1988年厂被评为省职工教育先进单位、地区文明单位;齿轮、花键轴被中国农机情报总网推荐为全国十家优质拖拉机配件产品之一,农用车齿轮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厂长张钤被评为省劳模。<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89年企业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厂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主参与市场竞争的新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联合。1987年1月参加了福建拖拉机(农机)集团公司,之后还参加龙江集团、江西丰收集团公司、福建省汽车工业公司,围绕主机厂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发与集团相配套的齿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融资。1991年7月与台商合资经营建瓯金匙齿轮制造有限公司,1992年7月正式投产,批量生产摩托车齿轮。开始了“一厂两制”的改革探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技改。先后于1985年~1988年和1989年~1992年,实施两期技改,分别上螺伞齿轮生产线,扩大了直伞齿轮生产能力,开发了丰收180拖拉机齿轮、摩托车齿轮,研制了变速器总成。技改效益显著,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技术改造优秀项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革使我厂焕发了生机。1983年以后连续9年实现“两位数三同步”。1990年全国性市场疲软,我厂也受到冲击,经受了考验,在困境中稳步前进。1991年以后,我厂经济效益又以“两位数三同步”的速度增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1985年6月胡平省长视察建瓯齿轮厂</span></p> <h3><b>四、在困境中求生存的八年(1994年~2001年)。</b></h3><h3>这个时期,企业面临市场疲软、资金回笼缓慢、以及三期技改资金压力等困难,企业经营艰难。面对困境,全厂上下奋力拼搏。改革内部经营机制,厂部分别对金工车间、锻造车间和后方车间分别实行“利润包干超额分成”、“吨钢件工资含量包干”、“利润奖金含量包干”等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将原有的13个行政科室归并成8个部室,人员由126人减为108人;对经营人员采取“定销售网点、定销售总量、定销售回宠”和“销售实绩与奖金收入挂钩”的““三定一”挂钩措施。为适应企业改革的全面实施,出台了《富余人员安置暂行规定》,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兴办第三产业,妥善地解决了富余人员就业问题。经济效益每年弱有增长,企业在困境中拼搏求生存。<br></h3><h3><br></h3><h3>根据当时国企实行“抓大放小”改革战略,对国企分别实施兼并、重组、改制、关闭等方式。南平市经贸委南经贸【2002】综22号文批复:“2001年12月31日实行企业关闭”。2002年8月1日全体职工与企业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关系,按《劳动法》有关规定,发放经济补偿金,职工自谋职业。</h3> <p class="ql-block"><b>历任厂党政工领导:</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党委书记:</b>庄贵福、郝海泉、师仁忠、梁运行、万松华、张钤、谢昌华、卢济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行政领导:</b>任守道(筹建组长)、庄贵福(厂革委会主任)、郝海泉(厂革委会主任)、师仁忠(厂革委会主任)、王茂盛(厂长)、甘万斛(厂长)、张钤(厂长)、黄文经(厂长)、任芝生(厂长)、卢济源(厂长)、张林全(厂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厂工会主席:</b>王彪、余孝家、梁运行、申光明、陈春林、李廷雨、陈增月(副)、林金春。</p> <h5><font color="#808080">▲王茂盛厂长与师仁忠书记合影</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王茂盛厂长与职工蔡元辉、蔡炳全合影</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师仁忠书记与夫人徐飞燕(政工科长)合影</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1984年11月厂领导欢送甘万斛厂长荣任建瓯县副县长合影</font></h5><h3></h3> <h5><font color="#808080">▲1985年厂领导班子合影</font></h5><h3></h3> <h3><b> 企业隶属关系变化</b></h3><h3><br></h3><h3>1970年6月至1979年12月隶属建阳地区重工业局;1980年1月至1983年7月隶属建阳地区农机局;1983年8月至1984年12月隶属建阳地区机械局;1985年1月至1998年(?)隶属建瓯市经委;1998年(?)至2001年12月隶属南平市经贸委。</h3> <h5><font color="#808080">说明:以上简史根据1990年编写的《福建省建瓯齿轮厂简史》和《1970年-1989年福建省建瓯齿轮厂大事记》撰写。1990年以后的简史比较简单,因无资料依据,仅根据《福建日报》1995年4月20日的报道中的少量资料编写,望大家鉴谅。有误之处,请予指正,随时都可修改。</font></h5><h3></h3> <p class="ql-block"><b>《齿轮工人之歌》音乐伴奏:范芳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写于:2019年4月20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修改:2024年5月3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