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料的反思

兰老师

<h3>  石杨听《黄山奇松》</h3><h3> 范老师教“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一句。</h3><h3> 师:或什么意思?</h3><h3> 生:有的。</h3><h3> 师:那为什么不用有的,比较下:“有的屹立,有的斜出,有的弯曲;有的仰,有的俯,有的卧。”行不行?</h3><h3> 生答不出。</h3><h3> 师说:当然不行,你们看后面的词,几个字?“屹立”“斜出”“弯曲”两个字,“仰、俯、卧”,一个字,简单的对简单的,所以要用“或”,不能用“有的”。</h3><h3> “简单的对简单的”这句话让我心中一亮,觉得特别有道理,但这样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显然是不行的。可该怎么教呢?一时没有办法,心里想,万一实在不行,就读吧,朗读是学习语言最笨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有时候缺少一定理论基础,确实说不出什么道理,但语感就是能帮助你选择最美的那一种表达。</h3><h3> 评课中有老师说这里用有的完全可以。个人不太赞同,又说不出为什么。这两天不经意间会不断回想这个环节,隐约感觉这就是语言的结构美,和节奏美。小学生不需要这么专业的指导,心中给出两种设计:</h3><h3> 一、比较读。</h3><h3> 学生将这两个句子放在一起比较读一读,感受下读起来有什么不同。</h3><h3> 预设学生会答出:更简单,更朗朗上口,更有力之类的。</h3><h3> 二、比较练。</h3><h3> 出示这样两个句子:</h3><h3> 1.画中的五只牛()行()立,()正()侧,()俯()仰,姿态生动,将牛憨态可掬的模样描绘得惟妙惟肖。</h3><h3> 2.天上的云,变化多端,()像羽毛,()像绵羊、()像鱼鳞、()像高耸的宝塔。</h3><h3> 让学生选择“或”和“有的”填空,并试着说说为什么。</h3><h3> 我想,学生是不是自己会得出“简单的对简单的”这样通俗易懂的评价!</h3><h3> 咦,周一去班上试试!</h3><h3> 最后的反思:理论知识不够,文学修养不够,难得动下脑子,想个问题,发现想不动,哀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