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水帘亭,诵江南序——六年级循诗、探古、游学活动

瑞萱

<h3>六年级最后一次游学活动,我们准备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探访水帘亭、金柱山,领略曲湖的秀水青山。</h3> <h3><b><font color="#167efb">【准备篇】</font></b></h3><h3>为了让活动更加有意义,去之前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整理、背诵了一些关于水帘亭、金柱山的诗歌。</h3> <h3>根据这次游学活动的特点,制定了游学课程方案和游学活动安全应急预案。</h3> <h3>每个班的同学都进行了认真学习。</h3> <h3><b><font color="#ed2308">【</font></b><b><font color="#ed2308">活动篇】</font></b></h3> <h3>天气转晴,阳光明媚。我们终于沿着先人的足迹前往水帘亭、金柱山。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像一群脱笼的鸿鹄,放飞心情。</h3> <h3>每次活动,交警叔叔们都在路口为我们保驾护航,所有的人和车都为我们让出一条幸福的道路。</h3> <h3>我们顶着烈日,步行50分钟,终于来到金柱山水帘亭。</h3><h3><br></h3> <h3>吴瑞卿老师给我们介绍了金柱山的形状、金柱寺历史和水帘亭的文化,大家听得都很认真。</h3> <h3>“金柱山”说“柱”,它是山,不是岩,所以不是瘦峭地刺向天空,而是像一个“金”字拄向天空。它不给人以惊险,而是给人以稳重又显露——基础深厚而冒尖。吕祖谦当年自明招山来到这里,看到“山水清峻,晦明百变”,就住下来了。他特别感到“耳目清净,林泉幽邃,士人亦少”,加上住处“窗明几净”,就阅读起《通鉴》来,“兀坐不复出户”,住了十天、再想住十天,简直是被金柱山吸引得流连忘返了。</h3> <h3>在这青而又清的两尖峰脚下形成幽谷之地,巩丰建造了一个水帘亭,嵌于其中,恰是锦上添花。可惜亭子已被“文革”的铁帚“横扫”掉了,留下一地黄叶据说这亭子是石结构八角形的;峰头的泉水流散了,遗下点点滴滴和细响。</h3> <h3>当年水帘亭的优美风光,必定是诗人们经过各个角度的细致描写,景渗了情,情寓于景,呈现了人天合一的和谐美,特别是《归途咏》。</h3><h3>今天我们在此重吟《江南序·游水帘亭》、《归途咏》 ,感受朱熹、陈亮、吕祖谦等人的豪情。</h3> <h3>在金柱垂帘下,我们我们感受到了朱熹发出:“我来不觉精神爽,深入帘栊四月寒”的激情;理解了吕祖谦“岩前清漱玉,银线挂珠帘”的描拟;引发了陈亮“有液垂银溅,珠帘不用钩”的奇想;感叹了巩丰“水帘佳景皆诗句,酒兴无如逸兴狂”的豪情!</h3> <h3>曲湖文化底蕴深厚,与明招文化渊源紧密。特别是水帘亭,更是理学、史学、诗词等文化的积淀。这不仅是一次有意义的游学活动,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h3> <h3><b>【后续篇】</b></h3><h3>游学回来,我们每个人进行了总结。</h3> <h3>我们从文化主题知识、体验教育活动、团队共处能力、课程结合探究、文明与环保意识等方面对自己进行了评价。</h3> <h3>我们带着一颗诗心,饱览春光,参访遗迹,激发诗情。在与大自然的交融中,感受到了古人诗意的生活方式。通过步行,磨练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在活动中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团队协作的精神。活动结束后,进行了自我评价和总结,让六年级最后一次游学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h3>

水帘

游学

金柱

活动

金柱山

我们

吕祖谦

六年级

文化

曲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