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童年,追忆青春

迎小祥云道 李尽辉

<h3>  封卷岁月,已淡如秋水。记忆的水浅,泛出忆念,带着甜蜜,带着温馨,穿越似水流年,细数夹杂着成长声音的花瓣,又经几番芬芳……金色的童年,如花的梦幻,永远再也回不去的往事,像那天空中的风筝,越飞越远、越来越淡,再也看不见……转眼间时光飞逝,昔日的顽童已步入中年,只有那愉快而甜蜜的童年回忆,深藏心中,历久弥新,如在昨天。</h3> <h3>  河北丰润县有一个乡镇,它叫石各庄镇,80年代初,有一群孩子在这个镇的各个村出生。这群孩子是幸运的,她们没有经历过农村最艰难困苦的时期,虽然没有现在这样富裕的物质条件,但是他们的童年生活却是无忧无虑的,而且他们继承了农民最质朴的品质,淳朴善良。</h3> <h3>  他们小时候从来没谈论过自己的梦想,谁都不会去想自己长大要去干什么。一心想的都是明天和谁去玩,玩什么?谁家菜园的西红柿红了?谁家的草莓能吃了?在学校玩一天还不够,放了学还要作伴和同学把书包放回家,接着玩,满大街的跑,直到天黑父母唤我们回家吃饭。</h3> <h3>  一个个老物件是不是勾起了大家童年的回忆?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吧!</h3> <h3>  那时吃的零食很少,所以经常把治蛔虫用的塔糖当糖吃,我小时候经常偷吃爸爸药房里的塔糖,等到要卖的时候,早已经吃得一干二净了,老爸还会故意不明白地说:“哪个小耗子给拉走了呀?”</h3> <h3>  我们也会捏着快出汗的仅有的几分钱围着冰棍箱子转,木板装订的箱子里面用棉被包着棒冰,那时常想,人冷了加衣就暖和了,这棒冰包着棉被为什么不会化了?太奇怪了!故百思不得其解!但也仅是一闪而已,直到冰棍在手忙迫不及待地撕下包着的纸,放进嘴里吮着纸上残留着的甜味,之后慢慢用舌头舔着棒冰吃,根本不敢用嘴咬,怕一下子就吃完没了。</h3> <h3>  那时劈玉米还没有机器,一切都靠人工。</h3> <h3>  劈玉米时孩子经常会吃到这样的甘蔗。</h3> <h3>  割麦子也全是人工,打麦场也成了孩子们玩耍的场地。</h3> <h3>  麦秸垛成了村里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它们就像一个个壮实的士兵一样,遍布全村各个角落,守护着村庄的安宁,同时也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玩捉迷藏,麦秸垛是再好不过的藏身之处了。</h3> <h3>  小路上的草地里,特别是麦子地里,经常看到这种小蚂蚱,母亲背着孩子,画面看上去虽然好温馨,但小时候经常被捉来烤熟,吃着真香!</h3><h3><br></h3> <h3>  还有这个,经常逮很多,或者喂鸡,或者烤着吃。</h3> <h3>  那会儿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一个老头来到我们村子里,用这种老式爆米花机制作爆米花,我记得当时原材料有小米、大米和玉米,制作出来的爆米花在那个零食缺少的年代绝对是人间美味。而且老头的收费方式也很灵活,自带材料的他只收二毛钱手工费、也可以5毛钱买一袋成品,当然在那个缺钱的时代,孩子们更多的还是选择最后一种方式:用大米或玉米来换。</h3> <h3>  俗称大拐棍,孩子们的最爱,那叫一个脆呀!</h3> <h3>  龙丰方便面,方便面界的鼻祖了,现在应该难觅踪影了。</h3> <h3>  槐树、榆钱树、桑椹树上都曾留下了我们的身影,为了吃到槐树花、榆钱叶、桑椹,上墙爬寨子的事儿没少干,爬树技术练得如火纯青。在树上,先满足自己的胃,也不忘树下眼巴巴等着的小伙伴儿,尤其是桑椹,自己吃饱了,也有劲晃树了,一晃,就像下雨一样,噼里啪啦掉下来,下面的伙伴儿一边挨砸一边往嘴里捡,即使吃到嘴、脸、手都黑了,也顾不上了,而且还相互嘲笑呢。我没少上树,也没少挨砸,但是那情景却成为我童年记忆中永远不会忘怀的美好的记忆。</h3> <h3>  茅根,长在深土里,不好挖。一不小心就挖断了。嚼在嘴里甜滋滋的。心里也是喜滋滋的。</h3> <h3>  还有这些小葫芦娃,让小院变得郁郁青青,充满生机。</h3> <h3>  有木有用它丢过人?</h3> <h3>  这种植物叫苘(请,读qǐng),刚开花结果的时候,小伙伴们会经常把它一粒一粒剥开,那里面的杍是可以吃的,虽然没有什么味道。</h3> <h3>  那时买不起项链、手链等装饰品,女孩子们在一起玩时,用白薯秧的茎做成各种项链、手链,依然感觉美美哒!</h3> <h3>  那时条件还不太好,爱美的女孩子们只好就地取材,用指甲花的花瓣包指甲。我记得只要有女孩的家里,在庭院里总会种上几株指甲花,当花开的最是怒放的时候,就摘下花朵,准备十片或二十片小片的布和西线绳,找家长要一块明矾,然后找来一块干净的石头,约上几个小玩伴,就可以包指甲了。</h3><h3> 我记得的步骤是这样的,先用石头把指甲花和明矾捣烂,直到流出红色的汁液,然后让小伙伴帮忙,搓起大小合适的一撮放在指甲盖上,然后小心翼翼的用布包起来,在紧紧的用细线捆紧扎牢。那种凉凉的感觉,我至今还记得。在等上一两个小时之后,就拥有一手和一脚红色或粉红色的指甲啦!</h3> <h3>  小时候追着看的《恐龙特级克塞号》,而且你肯定听说过这句话:人间大炮,一级准备。人间大炮,二级准备……</h3> <h3>  这种款式的凉鞋到了夏天,每个小伙伴儿人手一双哦,那时运动量大,天天跑,很容易就穿到凉鞋带坏,最后把带剪掉再做成拖鞋穿。</h3> <h3>  到了冬天,大家穿的棉鞋都是“妈妈暖心”牌的,因为都是妈妈一针一线做出来的。</h3> <h3>  小时候很常见的这种款式的袜子。</h3> <h3>  相信这个画面对于很多80后的人来说一定不会陌生,到了深秋季节,天气转冷的时候,妈妈总是会为我们织毛衣,而我们就在暖和的屋子里看着妈妈为我们一针一线的编织着,偶尔还会帮妈妈一起盘线,小的时候这样的记忆一直都深深的印在我童年的回忆里。</h3><h3></h3> <h3>  还记得小时候妈妈一有时间就会拿起针线,不停的为自己编织冬天要穿的毛衣,一边织还一边丈量着自己的身体,不出半个月一件崭新的粗麻花毛衣就出来了,那个时候我都会美美的穿着妈妈织的毛衣去上学,这些记忆已经成为我对于粗麻花毛衣根深蒂固的记忆了。</h3> <h3>  家乡路边的野花,记忆里一直绽放在通往学校的小道两旁,永不枯萎!到了上学年龄,背着书包上学去,不用父母接送。</h3> <h3>  那时的课桌,刻个“早”字,上学从来不迟到。</h3> <h3>  那时候能读的书很少,所以课本是我们最心爱的书,记得小学学期末和开学初最令人兴奋的事就是发新书,回家后认真地把书从头到尾翻一遍,小心翼翼地用好看的挂历纸包上书皮,反复闻着浓浓的书墨味。</h3> <h3>  书中的这些课文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吧!</h3> <h3>  这些插图现在看来也很熟悉。</h3> <h3>  这样的铅笔盒是不是很熟悉,小学时我几乎用的都是这样的铅笔盒,大部分都是爸爸进药赠的。</h3> <h3>  还有这种铁的,上面还有乘法口诀表。</h3> <h3>  笔记本上贴满了彩贴,这也是当时大家追星的主要方式。</h3> <h3>  歌词本,把喜欢的歌曲的歌词抄录下来,课余时间摇头晃脑唱一唱。</h3> <h3>  这是女孩子课间时和放学后最爱玩的游戏,骨垛儿,一群孩子凑在一起围成一圈,抛起来再抓起来……课间十分钟总是那么地短暂。</h3> <h3>  织毛线、跳皮筋,也乐此不疲。</h3> <h3>  男孩子们也是玩得兴高采烈。</h3> <h3>  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要学打算盘了,数学课上要用到算盘时,我们都要带着这个大大的算盘去上学。经常我们都是一路拿着玩,甩得啪啪响,我们的算盘就是这样被我们玩坏的。</h3> <h3>  很快,我们升入了初中,来到了我们的初中母校——石各庄镇中学,它的前身是庞庄子中学,我们98届的学生还赶上了搬家。在这里,我们度过了美好懵懂的初中生活。</h3> <h3> 时光流逝,如今我们的母校在全体石中人的努力下依然创造着我们引以为傲的一次又一次辉煌和奇迹!</h3> <h3>  那时开学第一件事就是全校大扫除——师生齐动员除草。</h3> <h3>  还有每周一次的室内大扫除,同学们干得很起劲,教室被打扫得窗明几净。</h3> <h3>  课间同学之间总有聊不完的话题。</h3> <h3>  我们那时的初中课本,熟悉又亲切。</h3> <h3>  作为英语科代表,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英语课本了,李雷和韩梅梅也陪伴了我们整个初中时代。</h3> <h3>  经年流转,我们走过童年、少年、青年,步入中年,流动的是年轮,凝炼的是思想,沉淀下来的是经历,回眸一笑百媚生,掬一捧岁月,那些悄无声息的童年,已经打磨成人生的过往,已经演绎成童年静水深流的沧桑,点点滴滴之中,淌过灵魂深处的记忆,蜿蜒成生命的冷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