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学院故事系列之四”心系金卫六秩难移,耄耋师生教泽延绵

婺医学府小史

<h3>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h3> <h3>  故土难忘,旧情难舍。“金华卫校”是一份厚重的乡愁。</h3><h3> 从1915年在四眼井旁创建的金华福音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启程,百年风雨沧桑,虽经十余次校名更迭,多次校址变迁,但福音情怀、上善若水的校风一脉相承,严谨的教风勤奋刻苦的学风,都深深融入了金卫人的血液,成了多少金卫人灵魂深处的悸动!哪怕是来自上海、在1954-1956年间仅在此工作了三年的俞炎女士…</h3><h3> 近日,时任金华卫校第一任团委书记的俞炎女士经多番辗转,联系故友后,在子女的陪伴下,不顾年事已高,在离开63年后、88岁高龄之际回到金华这片热土,重聚起孙雁、徐道甄、姜寿葆、方美娜、钱捷、张庆利、孙常秀、蔡培生等多位50年代就在学校工作学习直至退休的耄耋师生,重返校园,学院领导班子、办公室代表全院热烈欢迎他们的到来,并做了热情接待;大家重温旧情、共话沧变。</h3> <h3>  1951年9月,我院前身“金华福音医院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由地方人民政府接管。同期金华行政专员公署在省立金华医院开办省立金华医院卫生技术学校。1952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两校合并,并于金华福音医院东侧的八角库头16号新辟校址,定名“浙江省金华卫生学校”为省属地管,在此背景下,俞炎女士于1954年5月从行属卫生科调至金华卫校担任团委书记,开启学校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独立设置。</h3><h3><br></h3> <h3>  1952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为了迅速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急需大批各级医务人员,全国新办起了几百所中等卫生学校。但师资缺乏,尤其是基础学科。卫生部从全国各医学院校中抽调部分在校学生,通过短期专业师资培训,支教三年,以救燃眉之急。如当时刚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的姜寿葆老师就是那时候同几位其他大学抽调的热血青年一起,满怀激情,带着梦想,来到了金华卫校。</h3> <h3>  此外,通过工作调动(如徐道甄老师,中医副主任医师,高级讲师,1956年从杭州调入,曾任金华卫生学校中医教研组组长)和逐年接受大中专毕业生(如方美娜老师,金华卫生学校护士专业1957届毕业生;钱捷老师,金华卫生学校全科医学专业1958届毕业生)学校逐渐建立起一支高质量稳定的教职工队伍。</h3> <h3>  驻足百年医学人文大讲堂,回望金华医学教育坎坷艰难、自强不息的百年辉煌,回眸这一可歌可泣的历史长河,打开尘封的记忆,这些耄耋之年的老人不禁感慨万千、唏嘘不已。</h3> <h3>  当这些老教师们流连忘返在金卫怀旧老课堂前,拉着学院吴一玲副书记的手,向晚辈娓娓描述,回味着当年艰苦卓越的发展历程,89岁的姜寿葆老师真情流露,抑制不住对三尺讲台的挚爱,即兴上了一段阑尾临床手术内容,清晰的思路表述、深厚的板书功底让人惊叹,就这样,9位加起来640岁的“师生”上了一堂别样的外科学。</h3> <h3>  随后,老人们徜徉在医学院仿真医院实训楼前、45年历史的中药专业实训基地百草园中,欣慰金华卫校已如凤凰涅磐,升格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美丽的校园、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已颇具大学气概。</h3> <h3>  在老前辈老教师面前,当年的青涩少年,如今学院的当家人—盛院长、楼书记一如既往恭谦敬让。他们更加秉承着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传承着“百年福音”精神,发扬着“上善若水”校风,承上启下,砥砺奋进,带领学院更上一个新台阶。</h3> <h3>  在金湖餐厅聚餐席间,姜寿葆老师回顾昔年旧事,再忆学校基建、教学、设备的艰辛起步及起伏发展,欣慰新一代青年教师对教学媒体的运用和外语水平,直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情真意切,更是让大家再度感慨,掌声连连。</h3> <h3>  姜寿葆同徐道甄老师都是上海人,原为支教而来,怀着激情,带着梦想,在这块土地上灌注了他们的全部;他乡是故乡,他们都把建设发展金华卫校—医学院当作毕生的中国梦。</h3> <h3>  在食堂,还碰到了这几天在金华广泛流传的“60岁献血一百多次”后勤季诚跃师傅,他的父亲是老卫校司务长,在物质贫瘠年代解决学校师生饱腹问题做出的贡献让这些老人们至今难忘。</h3> <h3>  俞炎女士一行还重回了石榴巷,拜访金华医学教育的活化石、一代护理宗师陆月林先生,在姜寿葆老师的家中,他用至爱的古琴弹奏着“婺江水向西流、福音情常涌动”的动人画卷,润物无声地回味着一代金卫人对金华医学教育的百年荣光与梦想。</h3> <h3>  都知道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几位耄耋师生重聚行程道尽了历代金卫人对金华医学教育发展的执着追求与殷切期望。我们还该知道后半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更期待我们新医学人薪火相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