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冶盛事

图片来自网络,原创文字 <p>  下冶,唐朝时称玉阳,因宋朝建得普救寺而盛名,故称下冶普救寺,简称下冶寺。它位于济源的西南方,北靠王屋天坛山,南临黄河小浪底,东接大峪,西邻邵原。因支援小浪底建设搬迁走几个村庄,现还有38个行政村,他们分别是</p><p>上冶,下冶,圪老圈, </p><p> 原头,曹腰,管洗沟,</p><p>南吴,北吴,中吴院,</p><p> 坡池,陶山,南崖头。</p><p>圪台,郑山,探马庄,</p><p>石槽,前洼,杨木洼,</p><p>马岺,楼沟,砖阳河,</p><p>东河,上河,下韩旺,</p><p>三教,韩彥,上石板,</p><p>大岺,逢北,下石板,</p><p>南桐,北桐,王树沟,</p><p>吴村,官窑,逢掌村,</p><p>朱庄,朱园</p><p><br></p><p><br></p><p>那里山清水秀,村庄大都分布在附近的丘陵地带,人们都勤劳踏实,吃苦耐劳,民风淳朴。人们到一起拉家常,都有那拐几个弯的亲戚和你扯上点关系,不是他小奶奶娘家妹是你姑婆家婶,就是你老姑是他村邻居老妗,一扯就扯成亲戚,论着辈分,成了兄弟姊妹。就显得格外的亲近。</p><p> </p> <p class="ql-block">  那时下冶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玉米,大豆,谷,红薯,柿子等,下冶镇也是我小时候到过最繁盛的地方,有乡政府,高中学校,粮站,面粉厂,邮电所,储蓄所,供销社,医院,派出所,煤矿,涧底河水泥厂,坡池石灰窑等多个单位。乡里许多青壮年大都在煤矿,水泥厂上班,女青年从校门出来,都先跟村里或镇上的老裁缝学上一个月的剪裁,因那年头都是扯布做衣服穿,男穿四个袋的军干服,中山服,女穿泡泡袖,喇叭裤。兄弟姊妹多,家里地活也不耽误。光煤矿都有好几处,有樊水沟,管洗沟,曹腰,涧低河二矿等,去我外婆家曹腰村路过二矿时,常见到矿工们头戴安全帽,身穿黑色劳动服,脚穿黑色长筒靴,腰挂矿灯盒,黝黑的脸上无怨无悔,为家乡的建设默默奉献。大路边拉煤车排队等候,煤矿开采的热火朝天。现如今的煤矿,水泥厂已下马关闭,矿区也显得格外空旷,拉煤车也不见踪影,女人不摸针线也有合适的新衣服穿,人们纷纷外出打工,昔日的风光已一去不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高中学校在下冶街的最高点,它坐西向东,南北开大门,靠东边二层教学楼是教室,校园中间几座房是寝室,学生们都打地铺休息,北大门处是伙房,管伙房的是我们北吴村的丁克红,南大门处是操场,操场南边是男女露天厕所,学校院墙有二米高,操场往西上三个台阶是老师们的办公楼,操场东低半墙的房子是老师们的食堂,也有老师自己在门口用峰火炉烧蜂窝煤做饭。下冶镇政府历届领导重视教育,校内有许多德高望重的老师尽心尽力,陈往亭校长,卢一德主任,还有许多优秀教师如常翠兰,田耕,田多芳,常正玉,李智芬,梁梅现,吴佃卿,王春才,郑应光,翟刚,吴化芝,李文英,陈君集等孜孜不倦的传播文化知识,使得下冶镇走出了许多大中专毕业生,有的还上了名校,人才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如今,因支援黄河小浪底建设,下冶搬迁走几个村庄,煤矿下马,人们都外出寻活,生源流失,下冶高中也变成3——6年纪的小学多年,现又改变成初中二中。</p> <p class="ql-block">  高中前大门东边低一墙是邮政所,和储蓄所,后中间又盖下冶大礼堂,高中的后大门不远处是面粉厂,每天都传出轰隆隆的磨面声,粮站在面粉厂斜对面,与高中学校低一墙之隔,那时的人们见了在粮站上班的人都陪着笑脸,心中满是敬畏,怕自己家交公粮做难,折水分折多,那时交公粮人多,得排队不好交,有时得排一整天也不一定交上,好不容易挨着了,收粮员一句说不行就不合格了,就白排队重拉一边找地方嗮,误工误时费力。因此人们都期盼自己家能有个拐弯的亲戚在粮站上班,哪怕是当个杂工,或者是炊事员,都会被左邻右舍的人们奉为上宾。如今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种地也不用再交公粮,种地还给补贴,面粉厂也拆除掉修成了柏油路。去年母亲周年回下冶看到昔日的粮站院内有点冷清,大院内还住有人,也许是职工家属,院内的水泥地上晒有一小块花生,一小块玉米穗,几只小麻雀落在那玉米穗上叽喳忙碌。粮站临街外面门面房是卖米面粮油的,五谷杂粮啥都有,见有顾客上门都笑脸相迎,态度谦和,昔日的风光一去不返。</p> <h3>  紧挨粮站的是供销社,它临街而建,平时是最热闹的场所,卖的东西也杂,那时如果没后门靠山是不能在供销社上班的,售货员常一边打毛衣,一边聊天看柜台,冬避风,夏避日晒雨淋,柜台都靠墙而建,也被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区块,有卖五金的,有卖学习用具的,有铅笔,橡皮,钢笔,圆珠笔,毛笔,文具盒也就3毛多钱,结实耐用,漆磨掉露白铁皮也照样用。还有许多小花册,都是铁道游击队,刘胡兰,雷锋的故事,生活用品的有木梳,篦梳,镜子,肥皂,雪花膏,松紧布,上鞋绳等许多东西,卖床单被罩的是中吴的连世道,有大花被面,上面有大红双喜字,特喜庆。那时各种颜色的布的都滚成圆筒平躺在柜台上,有的斜靠在靠墙的货架上,去买布时售货员拿尺,一尺一尺的丈量,量够尺寸后拿剪刀剪一个豁口,然后再从上到下哧啦一声撕开,去买油时,柜台后放一个大缸,售货员手里拿一个长长细把的提子(茶杯形状,上面有刻度,)从缸里舀出,再顺着漏斗给你倒进瓶子里。那时我们北吴村的吴兴周,王景玉,田顺卿,石槽吴才,逢掌张生都在供销社上班,顺带着孩子们也水涨船高,在周边村里被人高看。如今的供销社随着打工的外出,遍地的超市,冬有暖气,夏有空调,不出门在手机上网购,想买啥下单,有人送货上门,供销社已经是过去的辉煌繁华,再难回归。</h3> <h3>  供销社斜对面有二个露天卖猪肉,好像是石槽吴栓定家,还有一个不记叫啥,猪肉用大铁钩钩着挂在木桩上,去买肉时,把铁钩向后移动,再用刀给连皮带骨给你砍下。如今去买肉,都有搅拌机,要肉片肉丝肉馅随你挑,小超市里双汇肉也入住下冶,去皮剔骨,五化肉,精瘦肉,阞排,任性拿,超方便!</h3> <p class="ql-block">  乡政府门口不远处有几个小铁皮房,有一个是小龙照相馆,还有三个是修表摊,我记得一个是北吴的王毛勺,一个是逢石姓王,不记得叫啥,一个是探马庄姓崔,腿不得劲,拄着拐杖。后来照相馆由小铁皮房变成了桥头的二层楼,钟表摊也消失不见,还有补鞋的二个摊位,春夏秋冬,风雨不误好多年,如今也不见踪影。</p> <h3>  最难忘的是下冶的四月八会,那时也没自行车,全凭步行,会每年一次,盼赶会不亚于盼过年,人们都穿着体面的衣服去下冶会上转一趟,亲戚,兄弟姊妹在会上都碰个头,聊聊自己的近况,有的男女青年在会上彼此见面,都中意对方,到家让大人去提亲,有的还喜结良缘。小孩子还能发几毛零花钱去会上喝杯2分钱加糖精的凉茶,吃一根5分钱的冰棍过过瘾,还有免费的戏看,尽管人多挤不到跟前,也听不清唱的啥,但去会场挤一挤感受一下热闹的气氛,也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莫大的欢乐。</h3> <h3> 八会那天,四里八乡的人从四面八方往下冶镇赶去,戏台搭建在邮局门口的当街上,街道二边也搭起了许多临时摊位,上面摆满了各种衣服鞋袜,布匹衣服床单,被面的大都在邮局门口往供销社那处最多,中间也摻杂有许多小摊位,一张桌,一把凳子,有的地上铺块布就开张,张罗的,镶牙的,起黑点的,算卦的,卖针头线脑的;往王庄下冶村去的路口和往石槽去的路口卖各种农器具,有扫帚,木锨,桑杈,六股杈,犁耙绳索牛笼嘴,镰刀镰把开叉蹶,蹶头锄头小搂耙,草帽竹篮小米筛,箩筐簸箕大荆篮,砸鞭扁担牛缰绳,马扎小凳小靠椅,卖小吃的大到都在乡政府门口附近,有凉皮,凉粉,浆面条,油馍油条水煎包,桥头往泗河,或医院往石槽去有时有牛羊交易市场,还有萝筐里卖猪娃,红薯苗,小葱芽,那真是应有尽有,到处都是商贩们吆喝叫卖声,成千上万的人自说自话,在人群里也只能缓慢的行走,热的人汗流浃背,挤的你鞋掉都弯不下腰掂鞋。</h3> <h3>  日头偏西,有家里离不开人的人们开始回家,有家里有老人孩子没来的,会在会上买几个油馍或几个水煎包或几颗薄荷麻糖当礼物捎回去,有的头戴新草帽,手里拿把镰,有的夹胳肢窝,两手背后,有的肩膀上扛着扫帚,木锨,有的挑担新萝筐,筐里一头坐着小孩子,一头放着会上买来的战利品。人人都满载而归。也有家里不需要看门啥的,有亲戚在下冶,王庄,石槽,或镇上上班的,便投亲不回,到第二天初九赶末会拾便宜东西。后来,乡政府为了搞活市场经济,也开展一系列的激励措施,鼓励每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村里只要有人去会上转一圈,村里给一个义务工还管一顿饭,慢慢的,便形成了现在每月的三个会,去下冶街上转的人多了,街上,桥头又应会而生许多饭店,如桥头我老舅家孙子吴端阳饭店,生意红火好多年。如今的会,随着打工的外出,会也变得冷清好多。</h3> <h3>  如今的下冶,街道拓宽靠河道又拓出一条街道,小区月亮湾建的漂亮整齐,气派,乡里也建了养老院,幼儿园,坡池,陶山成了矿石窝,产铝矾土。石头也能换钱,陶山还成了生态旅游区景点,下冶普救寺,中吴的牛荆树,逢石的黄河三峡,南崖头的娘娘坎,朱庄石榴,韩彥红果,大岭艾草等都打响特色招牌,每年都有外地的游客来参观展览,柏油路平整开阔,私家小轿车到处可见,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h3> <h3>  如今,正建设中的济源——运城的高速公路从下冶韩旺通过,路通后,下冶将融入全国的经济大发展中,会越来越好!</h3><h3> 难忘我的童年,少年,青年,难忘我的老师,难忘我的同学,难忘我家乡的父老乡亲,难忘家乡的一草一木。</h3><h3> 謹以此文献给我的故乡——下冶!</h3> <h3>88年38文科毕业证</h3> <h3>88年39理科班毕业照</h3> <h3> 最甜不过家乡水,</h3><h3> 最亲不过家乡人,</h3><h3> 最美不过同学情,</h3><h3> 一辈同窗三辈亲,</h3><h3> 青葱岁月匆匆过,</h3><h3> 漫漫长路分南北,</h3><h3> 往事历历如昨天,</h3><h3> 地久天长友谊真。</h3> <h3>黄河三峡景点</h3> <h3>三峡景点</h3> <h3>三峡景点</h3> <h3>三峡景点</h3> <h3>下冶普救寺</h3> 南崖头娘娘坎 <h3>下冶初中教学楼</h3> <h3>朱庄石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