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点亮生命的灯

一束阳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夜我以安顺市“双阅读”十佳教师的身份,回到我的母校——一中。心里一半装着惊喜,一半盛着忐忑。惊喜的是,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个没有写任何申报材料,就获得的荣誉;忐忑的是,我觉得我做的不过是每个语文老师每天都在做的事儿,怎么就“十佳”了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其中的原委要从2018年5月25日说起。那天,我带着小四班在学校读书节活动期间,整了一个读书分享会。我们有幸请到了市文联主席姚晓英参加活动,在姚老师的引领下我和一个书友群结了缘,也和安顺“双阅读”活动的点灯人结了缘,正是这段缘开启了今夜的一中之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的分享活动,是在我们八年级时,备课组为了突破名著导读篇目考试向细节化推进的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我们在研究各地中考试卷时深刻的认识到,快餐式阅读已经不能在这个板块中占优势了,于是我们在集体教研时以课本中推荐阅读的篇目之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定下了师生共读一本书,尝试着带领学生从粗略化阅读向精细化阅读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两年来语文学科有一个特别热门的话题,或者说课题吧:“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全国都在推进,我们这个其实就有点像。只是我在思考整本书阅读的课堂体现时,脱离了传统的教授模式,而是把读书分享会的课堂完全放给孩子们,我只是对孩子们的策划给了一些建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看来,不管基于什么素养下的阅读,首先要基于人性,基于人性真善美的选择,基于内心最真实体验的反馈,这一点才是我最看重的,这个时候至于老师的个人魅力和教学教法在课堂上能体现出多少,那是小事儿。因此我在网上看了很多节阅读课后,很遗憾没有找到我想要的阅读反馈课堂,于是,我自己整了一个,虽然从传统课堂的角度来评判有不合格的嫌疑,但我对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满意极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了“读书分享会”的经验,2018年9月1日我又给了小四班一次放飞自我的机会,一堂完全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的诗歌鉴赏会拉开了帷幕,从朗诵到赏析再到原创,我惊叹于他们展现出来的才华,被深深感动的我后来用课堂实录的方式记录下了这节课,我应当要谢谢孩子们,是他们让我体会到了一个语文老师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份课堂实录的前言部份被姚老师选进了安顺市“双阅读”的专刊里。我一直相信,被注入情感的文字,会使阅读达到某种精神高度,诗歌是最能唤醒灵魂的良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感动来自于第二小组17个同学默契的朗诵——你是人间的四月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感动来自于孩子在诗歌里读懂的乡愁,当最后一个守夜人离开,乡愁啊,你还在哪里漂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感动来自于在诗歌里畅游的小小灵魂,干净而纯粹,当你拿起笔就找到了家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很庆幸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没有使你厌倦书本,我没有使你排斥抒写,你在这里能找到乐趣和归属,这是我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语文老师的文字输入量,直接影响其语言输出的质量,而老师语言输出的质量又直接决定着学生信息输入的质量,从而最终影响学生语言和文字输出的质量。要做学生阅读的点灯人,老师就必须要先成为火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就是这些机缘巧合吧,使我成为了2018年安顺市“双阅读”活动的十佳教师之一。我做了我本分以内的事情而已,做的时候也没想过要去拿个什么荣誉,直到今夜过去,我想说:谢谢“双阅读”活动给我的这份惊喜,使我更加坚定语文要去往的方向!谢谢“双阅读”活动的点灯人,点亮一座城市的阅读灯塔,十五年的不懈坚持,给予了这座城市最温暖的远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夜,透过百年一中古槐的叶影看这一轮明月,我想“宁静”二字最合适不过。虽然是个普通的颁奖典礼暨2019“双阅读”的启动仪式,但一中人的智慧赋予了这个简单活动以灵魂血肉。在我看来一所学校的底蕴不在于它有多少高楼,有多大的操场,而是百年来根植在数代一中人心里的信念!这种信念,这条文脉,不是其他花枝招展的宣传和掩人耳目的夸夸其谈能与之相比的,坐在古槐之下,听天籁之音,赏月之皎洁,你才能触摸到一中的脉搏,但你都未必能读懂她,只有曾经从这里走过的人,在古槐下女生的合唱里,静静穿越那段最美的年华,那段越久远越想念的岁月,你才会懂得,什么是走进一中,你我仍是少年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带着儿子参加今晚的活动,只是单纯的想让他感受感受这样的氛围。儿子在生活里也还算个好读书的孩子吧,对于他读书的两个习惯,我一直觉得很好。一是爱看的书,可以看他几十遍,直至背下其中的内容,比如二年级就看的《昆虫记》至今还时常会拿来翻翻,喜欢的昆虫早已如数家珍;二是只要让他开始,他就不会停止,一本书只要被他翻开,他就会读完,哪怕他不喜欢或者读不懂,比如《苏菲的世界》读不懂也要读完,读不懂就一定要读懂。作为父母,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带领,给他的阅读黄金期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带领往往比指责和说教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儿子在阅读里摄取的知识,强化的记忆,有时候会使我羡慕,看他得意的小眼神就知道,在生物、地理 、物理、军事知识等方面,早已超越了我,甚至就算我作为语文老师,儿子的古诗词储备也能与我战上几个回合,我的不如他,恰恰是我最得意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想起来我的阅读黄金期就在一中,我的高中时代,那时候上课看小说几乎是我的日常,每天一本都算进度慢的,学习真是差得一塌糊涂。后来读大学忙着打工挣钱,争取早日独立,除了专业的课本压根儿也没怎么读书。直到上班,成为一名老师,才又开始读书,不过读的也大多是课本和教参。从教二十年,我之所以能在教学中不断成长,这应该得益于早期阅读的积累和后期阅读的补充。而现在年已不惑之时才把娱乐式阅读、功利式阅读、工具式阅读,提升为内在需求的阅读也算人生一大觉醒吧!做个幸福的读书人,让阅读点亮生命,我们其实都可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