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给心留白

静悟斋

<p>留白,本是一种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源于绘画创作中的构图,现广泛应用于摄影和文学、诗歌等领域。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从而使画面构图协调,减少构图太满给人的压抑感,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把目光投向主体</p><p> </p><p><br></p><p>早些年,尚不懂得留白是什么玩艺儿。喜欢热热闹闹的生活,喜欢将画面铺陈得满满的,喜欢将时间安排得分秒不差,喜欢扮演雷厉风行、“时刻准备着”的姿态。随着年纪的增大和兴趣爱好的调整,开始玩上了摄影,喜欢上一些诗词文学、绘画书法和摄影作品。渐渐的,我从书画上,悟出了水墨留白的真谛。那些作品中,虚虚实实的笔触间,无画处自有一番山明水阔,烟波中竟然有些“无声胜有声”的画面感,不禁令人拍案叫绝。有人说,这是画者惜墨。其实,画家在三涂两抹间,已然神韵皆出。而未曾着墨之处,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便有一种“以无胜有”的意味了</p><p><br></p> <p>喜欢流连于江南温婉、别致的园林,似乎每个细节,都独具匠心。一石,一花,一草,一木,看似随意,却又那样恰到好处。从某个雕花的窗子望过去,就仿佛一幅精美的山水画卷。这不意味着,这些美丽的景物设置得越多越好。反而,很多时候,主人很“吝啬”,种一株花,绝不是两株。放一枚石,绝不繁杂。一堵白墙为底,几片青瓦为冠,只等你即兴吟诗作画而来。这些留白的技巧和艺术,自然给了我在摄影中控制画面和组织图像语言时以启迪</p><p> </p><p><br></p><p>其实,留白不仅仅局限于美术作品和园林布局,诗文也有言外之意,音乐中更有弦外之音,禅家也讲“拈花微笑”。一切美好的感觉,似乎只有你细细地感受,慢慢地琢磨,才能品味出真味</p><p><br></p> <p>细细想来,人生其实莫不如此,我们不必将生活安排得太满。有人说:“于无字处看书,于无声处听音,于无画处观景,于无心处参禅”,此乃大智慧。在越来越繁忙的都市生活里,人们常将忙作为口头禅。忙忙碌碌,脚步都快飞起来了。每天,我们的工作精准到分钟,日复一日,很难有空闲时间陪陪家人。问问自己,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内心是否充实富足</p><p> </p><p><br></p><p><br></p><p>于是,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会留白。秉承“要事为先”的原则,列出计划,精心安排,高效工作,尽力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不拖三拉四,不加班加点。而且,每天在完成本职岗位业务工作以后,留出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把业余爱好投入到诗词歌赋、绘画书法、摄影技能技巧的学习上。学有所思,思有所得,不定期写一些游记、心灵感悟或读书札记,配上自己拍摄的照片,上传符合自己欣赏水准且与文字风格和画面意境相吻合的音乐作品,在美篇上与美友分享。静下心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心灵便会瞬间变得快乐而柔软,时不时还感觉到有“幸福来敲门”</p><p><br></p> <p>生活中,删繁就简,享受简单的快乐。我们的奔波,不仅是希望有安稳的物质生活,更应该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喜悦。不必过份顾忌他人的眼光,因为他并非重要到直接决定你和你事业的生存;也不必过份在意别人的评价,因为他的评价囿于成见往往于事无补。那些多余的迎来送往,那些于提高生活品质和质量私毫无益的人际交往,不必进入自己的生活。经常把周围的人事过滤沉淀,逐渐净化自己的朋友圈,把时间留给真正关心你的人、感情真诚的人、做事实在的人、能对你有所教益的人</p><p> </p><p><br></p><p><br></p><p>一切简单就好。独酌静坐,品乐吃茶,读书吟诗,生活是那么悠然惬意。休假时,山村乡野走走,面对一朵花,一棵树,一片叶,你都会情有所感,心有所得,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更多地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快乐。慢慢的,走的地方多了,就对很多事情有了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幸福,绝不可能单纯以金钱来衡量与判断。那些生活简单、宁静、快乐的人,莫不是生活的智者。他们给自己的生活留白,以文学、书法、摄影、绘画、旅行或者音乐等滋养身心。“静以养心”,灵魂也得到了丰盈的滋养</p><p> </p><p><br></p><p><br></p><p>虚寂生智慧,空旷生明朗。给自己的心留白,那是酷暑里的微风,凉爽而沁人心脾,也像冬日里的暖阳,让人产生富足感和幸福感。亦如我们手捧一杯纯正的铁观音、金骏眉,那悠悠的清香或浓浓的醇香,令人更加恬淡自如</p><p> </p><p><br></p><p><br></p><p>厚待自己,颐养身心,从给自己的心留白开始</p><p><br></p><p><br></p><p><br></p><p><br></p><p>图片:静悟斋摄于江华县大路铺镇</p><p>音乐:小提琴曲《我有一段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