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津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傍澧水、滨洞庭,湘鄂边际工业重镇,历史上曾是湘鄂省际经济交流的要道,澧水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是国家确定的革命老区和比照西部开发的县市。1949年建市,与澧县几分几合,1988年确定为省辖市,由常德市代管, 被命名国家卫生城市。</b></h1> <h1><b> 津市属武陵山余脉向洞庭湖盆地过渡地带,地形以澧水为 天然分界线,澧水西南岸为武陵山余脉,东北岸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边地,整个地势由南向东北倾斜。地表差异升降明显。最高点为棠华红颜寨,海拔377.1米,最低点为白衣镇建国村,海拔23米。北部为澧阳平原,地势平坦,河湖纵横,海拔32-24米。南部沿南、西、北边缘地带为丘陵岗地,呈“E”字形结构。东部边缘与洞庭平原相接,大小湖泊串珠密布。市境地貌属流水、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岗地、平原地貌类型。</b></h1> <h1><b> 津市地处湖南4大水系之一的澧水下游,东濒洞庭湖、南临沅水,北近长江,西北道水、涔水、澹水回绕,澧水干流横贯全境,河岸长达76公里。境内有大小湖泊21个,河流11条,水库29座,水塘8038口,总共水面1.2万公顷。南部0.4万公顷面积的西湖为湖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澧水干线由西往东入洞庭湖,北出松滋、虎渡两河沟通长江,形成为四通八达的水道网。</b></h1> <h1><b> 津市古为荆楚之地,是孟姜女家乡、车胤故里,“嘉山孟姜女传说”和“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是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3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长期定居,古猿人遗址、旧石器时代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等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地方戏剧荆河剧《定军山》、《寒江关》,花鼓戏《孟姜女》、《三娘教子》在澧水流域广为流传,《澧水号子》作为著名乐曲被选编进全国中小学音乐教材。 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最早的传说可上溯到《左传》。另有,同名的民歌、电视剧和越剧《孟姜女》。2010年津市嘉山孟姜女传说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说到津市</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都晓得她</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蕴深</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脉广</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气足</b></h1> <h1><b> 站在现代文明座标上,谈起嘉山孟姜女,药山惟俨,车渚村车胤……宛如历数诞生和流传在湖湘大地的沅芷澧兰,举步皆芬芳。然而,却很少有人谈到在关山开辟御果园的华阳王,也不知在果园村东北的关山、大旗山山顶上,还埋着九代华阳王子孙明季皇胄的遗骸。</b></h1> <h1><b> 华阳王名为朱悦燿(1389-1433年),是明太祖朱元章的亲孙子。从小就断纬三编,翻烂经典,过着自由自在的读写生活,孕育了他不喜约束、无畏、放荡的个性。从洪武十三年(1380年)开始,朱元璋有计划的清除那些当年追随他南征北战的开国功臣,如左相胡惟庸,大文学家宋濂,大将军蓝玉,大将傅友德,甚至朱元章的亲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第八个儿子潭王梓等大批元勋宿将相继被杀,而被牵连者更是数以万计。这场政治斗争残酷到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地步。这滥杀之风也夭折了朱悦燿几位兄弟的性命,使成长中的他对政治的残酷有了初步的认识。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世称建文帝。燕王朱棣不满,趁建文帝削藩之事,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名,率“奉天靖难之师”发动叛乱,三年后,朱棣从亲侄子手中夺取了帝位。少年的朱悦燿目睹了这场骨肉残杀,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使得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权力之争的残酷和恐怖,明初“家天下”皇权专制的血腥,如同一把利刃,重重地插在他的心坎上。他认为“天下”是百姓之天下,不是君主一家的“产业”,国家之法,不是君主“一家之法”,而应该是“天下之法”。在“朕即国家”高度集权又不受任何约束的社会里,何处寻找人的尊严?所以,蜀献王长子悦燫早卒,立庸才长孙友堉为蜀献王时,这位追求人的尊严,“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宇宙的张狂人物”,为了开拓自己心中自在而又自为的一方心灵秘土,骨子里的叛逆性使他趴在床上给明成祖上书,提出了注重民生的安定之策,适逢和他命运相济的朱棣驾崩,继位的仁宗皇帝反斥责他“诬奏”,将奏章掷于地上,降旨将悦燿谪迁于武冈,随即又命他迁住澧州,用湘风楚雨淋湿他那个绮丽的梦……时在洪熙三年(1425年)。</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这就是古大同寺,位于津市市郊大同山。唐懿宗咸通年间(827-835)年,山民陈氏改宅为庵,供奉香火,名慈云庵。后广澄济祖住庵主持,辟为九祖场,取“人心同——大同无我”之意,改名古大同寺,相沿至今。古大同寺经宋历元,时毁时建,至今慧灯长明,香火蔓延。今见古大同寺乃咸丰年间(1851—1861)所修,寺为砖木结构,沿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山门、前殿、大殿、后殿。大殿左右为钟鼓楼,寺前立舍利塔。塔前有明代古枫一株,冠盖如云。一九六七年,该寺再受破坏,仅剩前殿、大殿及碑刻四方,残存建筑面积一千九百二十平方米。一九九一年修复重建大雄宝殿、药师殿、三圣殿、钟鼓楼、念佛堂、弥勒殿、僧房、客房、齐堂、大寮、法物流通处等,塔墓十四座,碑刻十二块。</b></h1><h3><b> </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这些石头下面葬的是历来的主持</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1> <h1><b> 这两棵几百年的桂花树上挂满了祈福带和许愿带,还有的是祈福带上系着小石头,如果甩上去能挂在树枝上,就证明这装婚姻圆满。</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贺龙带着部队曾经驻扎在此地</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这两棵桂花树下的石桌石墩上</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喝了三天三夜的酒</b></h1> <h1><b> 孟姜女和范喜郎的故事,是一个在国内汉民族中传诵时间悠久、地域辽阔、感人肺腑的美丽传说。据清同治六年(1867)版《孟姜山志》所录的晋代卓云《孟姜女列传》的记载,孟姜女(姜是姓氏,孟是排行)为秦黔中郡慈姑县(即今澧县)人,家住嘉山、澧水之东的孟姜垸。这里内有良田,外临大泽。姜家家境殷实,除粮桑之外,每年还可收鲜鱼千担左右。孟姜女从小受到良好而又严格的家庭教育,知书达礼,女红颇精。当地有一个习俗,即每年三月桃花水涨之时,士女执兰招魂,以除不祥,其场面是极为热闹的。孟姜女尚幼,一次随父前去观玩,却一到即返,说:“男女混杂,有何观焉?”其父听后惊喜十分,言道:“吾姜族得奇女子也。”几年后,姜家在澧水之阴的翠麓之阳(即今嘉山南麓),修造宅第、花园、荷池,竣工后举家乔迁。时孟姜女初长成,如花似玉,却足不出户,静守闺帏,只是在花园里、荷池畔散步舒心,故邻里罕见之。</b></h1> <h1><b> 翠麓南麓之西,还住着一户范姓家人,老俩口膝下仅有一子,其子名忠,字荩臣,乳名喜郎。范喜郎虽然家贫,但在与老父躬耕之余,却能不遑寝息,饱学博览,且心地善良,志向高远,无论人品才学,人皆称好。</b></h1> <h1><b> 当时秦始皇担心胡人亡秦,乃倾举国之力,北筑长城。刚刚成年的范喜郎被先后两次抓去服徭役和苦役。第一次,在长城服役三月,不堪其苦,便偷空逃了回来。不料刚近家门,又遇上差官抓丁,慌乱中跳进姜家花园里,藏匿在一棵大树上,从夜半一直蹲到晌午。正欲回家去,这时却从花园门口传来一阵说笑声,孟姜女在侍女们伴护下来到花园里的荷池,解衣沐浴。</b></h1><h1><b>时值暑月,范喜郎蹲在树上本来热得难受,又眼见这般情景,急得一声咳了出来。池中人听到男子咳声,一时手忙脚乱。先是折荷遮身,后才穿戴齐整。侍女找来长篙,朝树上猛打。范喜郎下得树来,面红耳赤,喃喃道:“吾未见也,吾未见也。”孟姜女瞥见其窘态,令侍女问明缘故。范喜郎将逃役躲差之事一一相告。孟姜女听后十分同情,观他仪表堂堂,举止端正,况且荷池露身,传出不雅,自己又值“当嫁”年龄,不觉春心萌动。于是禀告父母,道出心曲。后经双方父母同意,便准备在姜家成亲。那日,姜家喜气盈庭,宾客满门,新郎新妇仪礼之后,刚要入洞房时,装扮成亲朋前来道贺的几名差官齐声喝道:“范喜郎,你往何处逃!”于是,范喜郎因逃皇差,又被罚服三年苦役。他第二次被抓了。</b></h1><h1><b>喜事成了悲事。夫妻如雷轰顶,几欲晕厥,泪流满面,难舍难分。范喜郎被差官押上路,孟姜女罩着红盖头(巾)哭送十里,是谓“送哥郎”。临别时,范喜郎揭开红盖头,相视良久,说:“我要上船了,你回去吧。”孟姜女答道:“三年后,我依然在此接你回家,不然,我将去长城寻你。”上船了,范喜郎把红盖头撂给孟姜女,不巧落入水中。可真怪,它并不下沉,竟随船漂去。后来范喜郎上岸时捞起并随身携带。</b></h1> <h1><b style="font-size: 20px;"> 自从范喜郎北去之后,孟姜女天天来到嘉山最高处的一块台地上,朝望其回,暮盼其归,朝朝暮暮,望穿了几多天边云,盼隐了无数月旁星,可仍不见范郎回归。此台传为“望夫台”。望夫台旁有一块大石头,每次望夫,孟姜女总要将它当成无道的秦君,狠狠地掐它几下,石头上便留下若干指甲痕,此石传为“恨石”。每上一次山顶,孟姜女还将拄来的竹竿插到望夫台旁,久之,在她眼泪滋润下,竟长成一片茂密的竹林。竹叶遮住了视线,孟姜女用绣花针一下一下将其刺成细丝垂下,从缝隙里凝望其夫。此竹传为“丝竹”。孟姜女贞忱的望夫之心感动了这片竹林。一日,竹中长者开言了:“孟姜女啊,坐等不如出寻。你将我等砍下,扎成竹排,涉水跋山出外寻夫去吧!”</b></h1><h1><b>孟姜女乘竹排,渡云梦,翻越千山万岭,走过千里万程,终于带着亲手为范喜郎缝制的寒衣,来到榆林地段的长城脚下。得知范喜郎早已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不禁五内俱恸,大哭三昼夜。一时间,天昏日暗,阴风怒号,沙飞石走,鬼泣神惊,长城轰然崩塌五十里,露出累累尸骸。孟姜女祷告上苍:“我欲噬指滴血于骨骸之上,血外流者非夫骨,血内浸者是夫骨。”上苍果然显灵,在宛如红盖头的云彩飘引之下,孟姜女得到一副骨骸,血尽内浸且红润如鲜。孟姜女烧化寒衣,袱其夫骨,哭道:“范郎,我们回去吧!”归途中于延安宜君地段,渴甚而不得饮,孟姜女痛哭不已。于是,地为洞穿,泉涌不断。此泉传为“哭泉”。</b></h1> <h1><b> 神农氏,医药之祖,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作为五氏出现的最后一位神祇,他的出现以后,结束了一个时代。因以农业为主,他的部落称神农部落。中华大地经过三皇的辛勤努力,中华世界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人们的生活依然非常艰难。这时,伟大的各种神祇人物,应运而生。就在三皇之后,又经过漫长的若干年代,出现了下列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五氏的“氏”的原意也是神祇,但神性比“皇”更少些,可列入第三个级别神祇。神农氏又被尊为医药之祖,曾亲自用口品尝百草,发明药物及教人治病。后世传说神农氏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因而能化解百毒,又传说他因尝百足虫(一说断肠草),不能解其毒而死。另有传说神农氏即炎帝。神农氏撰写了人类最早的着作《神农本草经》、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使中国汉族农业社会结构完成。</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这里是石头雕刻的十二生肖</b></h1> <h1><b> 灵泉坛是灵泉镇一大景点,位于津市西南,灵泉镇是常德市乡村旅游休闲产业明星镇,有“绿色灵泉”的美誉,为湖南省著名的乡村旅游风景区。灵泉气候湿润宜人,玉兰、银杏、罗汉松等名贵树种种类繁多,风景林、经济林、生态林达30000亩,全镇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镇内建立了生态农业科技园,形成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核心区。灵泉坛、同兴桥、龙凤亭、潘仙亭、丫公亭、仙女亭、百果园、农家乐大本营等人文、自然景观星罗密布。</b></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紫金牛,当地百姓称为矮地茶,别名”凉伞盖珍珠“,其果实外形像红珍珠,可以用来制作凉茶。紫金牛园林价值高,紫金牛不但枝叶常青,入秋后果色鲜艳,经久不凋,能在郁密的林下生长,是一种优良的地被植物,也可作盆栽观赏,亦可与岩石相配作小盆景用,也可种植在高层建筑群的绿化带下层以及立交桥下。</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稻槎菜,其药用价值清热凉血,消痈解毒的功效。还可主治喉炎,痢疾下血,乳痈。当地百姓称为田荠,一说起田荠应该会勾起很多人的回忆。在乡下,有很多野菜都可以被拿来当菜吃,荠菜就有很多种类型可以吃的,田荠就是其中一种啦,人们常用它来做饭吃,还能起到清热解毒的功效,对身体有益哟。老一辈的总爱在田荠盛产季节,挖来些田荠,拿回家后洗干净后再切成一段一段的,晒上个几天,再收回来储藏着。想吃的时候,便会和米饭放在一起,搅拌起来,盛一碗饭,好好端坐在大桌子上,小脚丫挂在凳腿上,这个画面是不是似曾相识,一股暖流从心间流过,这是一辈人的童年啊。</b></h1> <h1><b> 这是唐松草,枝叶舒展,体表似覆白霜,细腻雅致。浓密的小花,花丝下垂散开,可以种在花园里做点缀,也可以作为盆栽观赏。而且唐松草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败毒抗癌、泻火清热。</b></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春花事早,为花须及早。</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惜时</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这是水苏,有一种特殊的气味,将它放到鸡汤中可以煲出独特的味道,水苏算是较为万能的植物了,类似于感冒的很多病症都能够治疗,药用价值很高。</b></h1><p style="text-align: left;"></h3> <h3>古诗曰:</h3><h3>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
</h3><h3>惆怅东风无处说,不教闲地著春华。</h3><h3> —吴融《卖花翁》</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这是斑种草,全草可作药用,具有解毒消肿、利湿止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痔疮、湿疹。</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b> 这就是无论是生在哪里,开在哪里,都美得惊世骇俗的杜鹃花,别名映山红,它被叫做是花中西施。当春季杜鹃花开放时,满山鲜艳,就像彩霞映照在整座山上。传说古时蜀国有一个皇帝叫做杜宇,他负责而勤勉。为了提醒自己的子民不要沉迷玩乐误了农时,每到春播时节,就四处奔走,催促人们赶快播种,把握春光。后来积劳成疾离世。但灵魂依然不忘百姓化作一只小鸟,每到春天,便发出声声啼叫:布谷,布谷,直到嘴里流出鲜血,血洒满漫山遍野,化成一朵朵美丽的鲜花。人们便把这种鸟儿唤作杜鹃,而这种花便叫做杜鹃花。</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这里是中武当道观,坐落在津市关山之顶相传为真武祖师飞身之地,建于唐朝,正殿楣上“廉洁”二字系朱熹手迹。殿前柱上有一楹联“利锁名缰,笼络多少好汉;晨钟暮鼓,映醒无数痴人”。内供真武祖师铜像重达150公斤,香案前置一陨石250公斤,黄质黑章。此地视野开阔,可观澧水,澧阳平原万顷秀色,为道教圣地,可与南北武当相比。过去道徒云集,为九澧著名道场,如今香客如云,为公园佳点之一。</b></h1> <h1><b> 公园树林具有“高、大、古、稀”的特点。园内古树成片,浓荫盖日,多株百年以上的古树生长在寺庙峡谷之中。有的横空出世,仪表非凡;有的形态优美,风采动人;有的奇花异果,别具一格。古大同寺前左侧的一株枫香树为澧阳平原古树之冠,高24.5米,胸径108厘米,树冠面积213平方米,树龄500余年,树干苍劲挺拔,枝繁叶茂,每到金秋季节,红叶迎秋,灿若红霞,颇为壮观。一对姐妹桂花树,树高18米,树冠300平方米,树龄200多年,枝叶繁茂,每到八月桂花盛开,一树灿然,香飘数里。几颗几百年的古松树更是直穿云霄。至于“关山烟树”景唐人杜光庭《福地记》列此为道家第四十八福地,《直隶澧州志》列为澧州八景之一。每当风雨欲来,眺望关山,烟雾蒙蒙,轻松隐隐,故称关山烟树。</b></h1><h1>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这就是雌雄井,雌井在左,雄井在右。雌井内的水非常清亮,而雄井的水却那么浑浊,听说下大暴雨后,两口井的水总不会漫出来,再干旱的天气,两口井内的水也不会干竭。游人来到井边总要喝上几口井水,据说可消灾治病。这也许是因井水中含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b></h1><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津市到处都是古色古香的美景</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赏不完的鲜花</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嗅不完的清香</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觉是在画中游</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