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随笔

娜样年华

<h3>  《杨氏之子》是小学生初次接触到文言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免晦涩难懂,又不好读,所以我想消除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我希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着学习兴趣,学得主动,学得投入,这就需要老师巧妙的引导与点拨。<br></h3> <h3>一、&nbsp;激趣贯穿全文</h3><h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之伊始,我自我介绍:我是姓“章”人家的女儿,我就是“章氏之女”,你呢?让学生学着自我介绍,此举看似随意,却营造了一个古文的氛围。</h3><h3> 马上我又出示了一个自己的小简介,让孩子们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说一说意思。孩子积极性特别高,意思基本都能说对,顺势说明这就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个方法,消除了孩子对文言文的恐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说的欲望。<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二、分层引导,读熟古文。 &nbsp;&nbsp;&nbsp;&nbsp;&nbsp;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仅仅反复读,不但学生水平得不到提高,而且会伤害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我设计引导学生读出三个层次,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由易到难,读出文言味道,为后面的理解、感悟做准备。 (让学生读出节奏,我是这样设计:听录音范读,听老师范读,出示画好节奏线的古文进行对照,齐读,互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朗读。)<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三、运用方法,译清文意。<br></h3><h3> 学生们有学习古诗的基础,知道看注释翻译,在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然后小组中互学,一些难懂的地方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第三句“为设果,果有杨梅。”联系上下文点拨:谁为谁设果?只有杨梅吗?如果只有杨梅应为“果是杨梅”。第四句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因为有两个连续动作,翻译时如果学生译不顺畅,可适时地提供 “一边……一边”加以辅助。第五句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一句重点理解“夫子”的意思。引导时设置两个步骤:第一步先引导从孔夫子、孟夫子,认识夫子应该是指有学问的人;接着质疑孔君平是这样的人吗?激起学生心中的疑问,再建议看注释,找答案。) &nbsp;<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四、迁移运用, 巩固所学<br></h3><h3> 迁移运用是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孩子们听懂了,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必须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再表现出来。所以,老师还需设计一些练习,扶一把。</h3><h3> 假如来的是梅君平、李君平或柳君平,你也像杨氏子那样做出回答。引导他们“未闻梅花是夫子家花”等,学生在反复回答中,牢牢地掌握了这样的句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这样的情境对话中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和随机应变能力。</h3> <h3></h3><h3></h3><h3></h3><h3> 大胆创造,仿写本文。课下作业仿写本文,虽然孩子的文笔还很稚嫩,但是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一部分孩子还爱上了文言文。 </h3><h3></h3><h3></h3><h3></h3> <h3>  在小学高年纪学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我们与孩子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br></h3>

学生

文言文

学习

孩子

夫子

引导

杨梅

读出

兴趣

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