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城学子祭英烈 博物馆俊才访古迹

黄均

<h3>  为了进一步落实学校教育与社会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伟大科学家的精神,加强国防教育,促进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永昌中学于4月18日组织初二年级全体师生和部分家长到梓潼"两弹城"和绵阳博物馆进行了以"缅怀英雄魂、接棒新时代"为主题的研学活动。</h3> <h3>  </h3><h3> 准备篇</h3><h3> 经过两周时间的精心筹备,研学旅行在全体同学的急迫盼望中来到了。全年级老师集体出动,年级分管领导和学校校医也一并同行,各班家委会代表和部分家长也随班出行。</h3><h3> </h3> <h3>  瞧一瞧我们的同学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可是我们第一次离开校园去北川之外的地方开展的集体活动,高扬的班旗、飘扬的歌声、灿烂的笑脸……带着一颗期望的心扑向心中的圣地。</h3> <h3> 两弹城</h3><h3> "两弹城"位于四川省梓潼县,1965年8月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内迁梓潼,邓稼先等数位核物理学家在此相继完成原子弹、"氢弹"的设计方案。这里被认定为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文化旅游经典景区。</h3><h3> 一下车,同学们就被遍布在山间的"红房子"吸引,纷纷围着讲解员询问"红房子"的历史和故事。绵阳虽然地处大后方,却是三线建设时期的"前沿阵地",这些"红房子"正是那个时代的见证和历史。在得到似懂非懂的答案后,同学们赶紧拿出纸笔,将了解的知识记载下来。</h3><h3> </h3> <h3>  在&quot;两弹城&quot;大门口,各班纷纷拍照留念。</h3> <h3> 爱国主义</h3><h3> 进入两弹城后,同学们先后来到"三防教育基地"、两弹历程馆、邓稼先故居等场馆参观学习。每一处遗迹都让我们深受震撼,每一个故事都让我们感动万分,每一个人物都让我们敬仰膜拜。</h3><h3> </h3> <h3>  三防教育基地&quot;那长长的地下隧道里,图片串联的故事,实物展示的历史,都让每一个看到了国防力量的重要性,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安居稳定的生活,没有军事科技的实力就没有人民的幸福生活。</h3> <h3><br /></h3><h3> &nbsp;解说员生动详细地介绍,让我们对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生平经历和我国两弹事业艰苦发展的伟大历程有了更详细全面的了解。</h3><h3> 邓稼先等人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弃了原本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个人荣誉,毅然背负起救国兴邦的历史重任,在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下,相继完成原子弹、氢弹和导弹的研发及试验,为我国的"两弹"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h3><h3> </h3> <h3>  在两弹历程馆,我们看到了邓稼先为了"两弹"事业不但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还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视频资料播放到动情之处,很多同学眼里噙着泪水,激动之情溢于言表。</h3> <h3> 博物馆</h3><h3> 离开"两弹城",我们又来到了绵阳市博物馆。一下车,我们就被位于富乐山下这气势恢宏的建筑所吸引,宽阔的广场,高高的台阶,博物馆的主体犹如一块巨石镶嵌在山坳处,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中又展示出现代流行元素。</h3><h3> </h3> <h3>  博物馆一楼主要展出绵阳本土历史文化的相关物品,位于一楼主馆入口的&quot;汉平阳府君阙&quot;无疑是绵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同学们虽然对这由条石、石板交错叠砌的阙不甚了解,但是依然拿起笔记本开始摘抄一旁墙上的相关介绍。</h3><h3> 整个一楼由书画馆、水文馆、动植物种类馆、地质馆、建筑馆、传统文化馆等绵阳本土特色文化分类构成。同学们每到一处都详细查看相关资料,部分同学还向老师和家长请教,大家的学习热情非常高。</h3><h3> 二楼主要由&quot;摇钱树&quot;专馆和&quot;陶器&quot;专馆组成。虽然专业性很强,但是同学们的学习激情却很高:围着&quot;摇钱树&quot;的&quot;探索&quot;它的奥秘,在&quot;铜奔马&quot;的身上寻找历史的痕迹,将各种&quot;陶俑&quot;的动作神态用文字刻</h3> <h3> 后记</h3><h3> 下午5点,全体师生和家长按计划顺利返校,回到教室的我们依然激情满满,"两弹城"里邓稼先那标志性的手型一直在脑海呈现,博物馆内神秘的藏品也让我们难以忘怀。历史不能忘记,博物馆里展呈的都是我们曾经的辉煌痕迹;未来及早规划,"两弹城"里的成果让我们有了站立的底气。</h3><h3> 研学活动虽然画上了一个句号,但人生之旅我们才刚刚起航,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我们,一定能够继承邓稼先的遗志,发扬"两弹"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贡献我们的力量。</h3><h3><br /></h3><h3> (文字:孙庆敏,编辑:黄均)</h3>

两弹

邓稼先

同学

博物馆

我们

绵阳

红房子

历史

研学

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