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题记</h3><h3>恰逢人间四月天,忙趁东风放纸鸢。</h3><h3>清明妆点总相宜,脱离羁绊向云天。</h3> <h3> 原本来到这条小巷,不过是想逃避清明时节小区里焚纸钱的刺鼻烟味。</h3><h3> 小巷,青石板铺就的路,石缝间一片深浅不一的绿藓顽强地钻出头来。正值春雨潇潇的时节,阴湿空气中弥漫着绿植的新鲜气息。不高不矮的围墙上顶着一盆鲜翠的绿萝,茂盛的藤条从墙头垂下,绿叶上点缀着几滴清澈的水珠,正如这条小巷一般,无人驻足关照却依然旺盛的占据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h3><h3> 蓦地,视线里飘来一抹鲜艳的红,是纸鸢吗?我眯着眼细细观察着,那只风筝在空中悠悠地随风飘曳,尾端挂着的风笛,在风的助力下吹出了对岁月的挽歌。我呆呆的伫立着,仿佛思绪也被这长长的线拽去远方。我情不自禁的向那抹鲜红快步走去。</h3><h3> 沿着小巷一路向前,向左一拐,视线豁然开朗。眼前是一个破旧的院落,院子里有一棵槐树,虽枯枝败叶饱经风霜,但依然坚挺无畏的矗立着。树下是一张竹凳,凳子上坐着一位老者,老者旁边安睡着刚刚看到的鲜红紫鸢。我并不想打扰这位老者,于是倚在门边静静地望着老人和他手中未完成的风筝。老人用左手捏住将被绑扎的竹条和绑线,右手将一圈圈线绕紧并锁死扣,绑扎完的骨架,线紧密排列整齐,主副竹条鲜明,十分干净利落。老者完成这一切后像孩子一般满意的点了点头,布满沟壑的脸忽的绽满了笑容,那双浑浊的眼睛此时也变得万分清澈,喜悦抑制不住地从眼底溢出。</h3><h3> “真厉害呀!”我不仅感叹道。一直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老人愣了一下,孩子般不好意思地摸摸头,招呼我过来坐。此时我方才才看到他的全貌,苍灰的发鬓中隐没着些许白丝,虽皮肤松弛却依然看出眉宇间的英气。一双深褐色的眼睛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旺盛的活力。他让我在对面的小矮凳坐下,与我攀谈起来。不似南方人软软的乡音,老者的口音中带着北方人特有的刚气,话语如一颗颗珠子一般,掷地有声。</h3><h3> 从他的话语中,我了解到他是来自北方的农民。从小在田里野惯了的,最爱在家门口那片带有槐树的院子里放风筝。每当清明时节,他总会砍下粗细适中的毛竹,熬一锅厚厚的浆糊。“如今店里卖的胶都不好,以前哪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老人轻声嘀咕着,眼里充满了对儿时的眷恋。“现在城里买不到以前那样的风筝了,所以我自己动手做。总要把这些传统技艺保存下来……”老人温和的笑着,脸上挂满了满足。老人一边说,一边执起画笔在宣纸上勾勒出一棵槐树的轮廓。</h3><h3> 在旁人眼中,他不过是一个固执的老人罢了。可是,会自己亲手做风筝如孩子般纯真的老人,又怎会抵不过岁月的蹉跎。我更愿意相信,如此这般热爱生活的人未曾老去。</h3><h3> 辞别老人后,我回头望了一眼,视线里飘来一抹画着槐树的纸鸢。</h3><h3> 想起老人,就想起那棵槐树,虽枯枝败叶,但依然坚挺无畏的矗立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