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追寻先烈们的英雄足迹。沈国凡在816核工程基地烈士陵园留影。</h3> <h3>《走近真实的雷锋》一书的作者沈国凡在鞍钢雷锋纪念馆。</h3> <h3>原总政文化部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作协副主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刘白羽同志(左二),给沈国凡颁发“中国脊梁”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h3> <h3>四月江南花纷飞,故土重回两相会。莫道岁月催人老,回眸青春终无悔! </h3><h3>2019年4月16日,曾任攀钢文联专职副主席、《中国西部热土上的移民城》作者沈国凡,与今年87岁高龄的中国西部最大钢铁企业、原攀钢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忠玉在故乡常州合影。<br></h3> <h3>沈国凡先生著作等身,已正式出版21部主旋律传记文学著作,深受广大读者欢迎。</h3> <h3>沈国凡先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等奖项。图为他的部分获奖证书与奖牌、奖杯。</h3> <h3>曾任常州市第四届、第五届作协副主席的沈国凡先生(左一),出席第六届常州市作代会,被聘为顾问。左二左三为文友张浩华、高建新。</h3> <h3> 沈国凡:啼血的杜鹃</h3><h3>——我所认识的常州文化老人之二十九</h3><h3> 李寿生</h3><h3> 一部反映赵世炎烈士革命春秋的长篇人物传记《啼血的杜鹃——赵世炎传》1998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时任省委宣传部部长王湛,在洪泽县召开的全省长篇小说研讨会上特地提及《赵世炎传》。他说:“这是一本很不错的历史人物传记。作家艺术家只有热爱祖国,热爱革命先烈,深入生活,才能把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写好。”我省党史和传记文学专家、江苏人民出版社资深审读员王楠读完这部书的初稿后,动情地说:“在江苏几百部人物传记中,《赵世炎传》无疑是一部上乘之作。赵世炎作为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作为江苏省第一任省委书记,过去没有人写过他的传记,《赵世炎传》填补了空白。”茅盾文学奖评委、著名文学评论家蔡葵,我省著名小说家储福金,对《赵世炎传》的出版都给予热情鼓励和赞扬。</h3><h3> 赵世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发起组织了著名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作为李大钊的助手,他出任过中共第一任北京市委书记和第一任江苏省委书记。他是上海工人武装纠察队的总司令,组织和指挥了举世闻名的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1927年惨遭蒋介石反动派杀害时,他不过26岁。“一个民族的先驱者,就是一盏照亮历史航程的明灯。”翻阅着这部长达49万字的厚重的书籍,心海不停地被赵世炎短暂而辉煌的革命业绩掀起层层波澜。</h3><h3> 炎炎盛夏,笔者采访了《赵世炎传》的作者、中国作协会员、曾任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沈国凡。沈国凡1996年调来常州工作时,常州读者对他也许还不熟悉,然而他却早已名闻巴山蜀水。沈国凡参加攀枝花钢铁基地开发和建设23年,曾任该集团公司专职文联副主席,在全国性的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影视文学100多万字。长篇作品有《血染的爱河》等四部。老沈曾参加著名的长江漂流采访,历经艰难曲折,九死一生,写成长篇报告文学《长江之魂》。另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中国西部热土上的移民城》,社会反响也很大,曾获“中国脊梁”优秀报告文学奖。</h3><h3> 《赵世炎传》是老沈调来常州后的第一部长篇力作,也是我市近十年来文艺创作唯一的一部长篇传记文学作品。时任市文联主席陈建新等领导为此倾注了很多心血。谈起《赵世炎传》的创作动因,老沈无限感慨地说:“1985年9月的一个早晨,一位来自赵世炎烈士家乡的妇女干部,躺在金沙江畔攀钢总医院的病床上,已经奄奄一息,她拉着我的手,用极微弱的声音说:‘搜集的赵世炎烈士的资料……你回去找一找,好好写部传记留给后人……’她名叫周永瑶,是我的母亲。”</h3> <h3> 问及《赵世炎传》近50万字的素材来源,老沈讲首先得益于自己与赵世炎烈士同是四川酉阳人,赵世炎故居就在他就读的龙潭中学对岸,小时候常到那座古朴的庄屋去玩耍,听老人们讲述赵世炎的故事。从学生时代起,沈国凡就萌生写作赵世炎的念头,因此,非常注意搜集有关赵世炎的各种传说和民间故事。全国解放后,赵世炎的亲属曾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赵世炎的各种资料,汇编成册。这份资料汇编包括赵世炎的生平、在北方区委工作的情况、在法国留学的情况、在中共江浙区委工作的情况,其中有赵世炎战友、同事的回忆,有当年报纸的报道和内部文件,也有到监狱提审叛徒和国民党有关当事人的口供,由于解放初离1927年时隔不远,许多当事人记忆犹新,因此这份资料汇编真实可信,弥足珍贵。文※革中,“四人帮”追查这份材料,赵世炎的姐姐赵世兰被迫害致死,赵世炎亲属保存的材料全部散失。当时,全国仅有四川酉阳县档案馆保存的这份材料幸免于难,成了孤本。国凡母亲时任县妇联主任,在酉阳县档案馆帮助工作期间,发现了这份资料。当时“四人帮”没有倒台,这份资料随时有被抄走的危险,为了抢救“孤本”,沈国凡母子俩决定抄录这份资料。当时还没有复印机,在档案馆楼下的小屋里,母子俩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抄啊抄,饿了,吃口冷馍;累了,伏在桌上打个盹。新婚蜜月,妻子也来帮忙,夹杂着他俩各自笔迹的一摞资料,成为他们新婚的纪念品。</h3><h3> 然而,要写出50万字的人物传记,光有这份资料和儿时的一些积累,还远远不够。为此,沈国凡在动笔前又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千方百计到上海、北京图书馆查阅当年的报纸,借阅了一本本厚厚的全国和四川省政协汇编的文史资料,阅读了与赵世炎有关的许多历史人物的传记,对这些人物的生平和他们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对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态度以及与赵世炎的关系,老沈都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和研究。《赵世炎传》写作时间前后不到一年,可老沈对赵世炎烈士资料的搜集以及实地考察,时间竟长达32年之久,真可谓“长期积累,偶尔得之”。</h3> <h3> 写活一部人物传记,除了不能离开他所处的时代之外,更不能离开他生活的那块土壤。为了写好《赵世炎传》,老沈多次到赵世炎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去考察、去体验,几乎走遍了他在国内活动的所有地方,以增强作品的现场感和形象感。赵世炎中学毕业后,从家乡出走到北京,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他离开家乡时走的哪条路线,不少文章中都认为他先是走陆路,从龙潭到酉阳,从酉阳到龚滩,然后走水路,从龚滩顺乌江而下到涪陵,再从涪陵到重庆,由重庆去北京。还有一说是到龚滩后没有走水路,而是陆路到武隆,翻过巍巍白马山到涪陵。为了人物传记的真实可信,沈国凡在四川工作期间,曾怀揣干粮,自费食宿,爬山涉水一千多里,先后五次考察了赵世炎去北京的几条线路,他结合老人的回忆和有关资料,终于大胆考证出赵世炎所走的路线是从龙潭坐船到酉水,由酉水至沅水到沅陵,由沅陵至洞庭湖畔常德,而后坐车至长沙,再由长沙去北京。如今,由龙潭至酉水的水路早已干枯,为了考证出当年这条水路可以行船,老沈特地花二百多元从新华书店买了一套《沈从文全集》,从这位湘西作家浩如烟海的文章中,找到了当年龙潭至酉水至沅水可以通航的文字,沈国凡的考证,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h3><h3> 沈国凡写作《赵世炎传》正式动笔于去年1997年4月,至9月份拿出了43万字的初稿,第二稿修改于秋天,第三稿修改于冬天。近一年时间里,他杜门谢客,推掉了很多报刊杂志稿约,躲进南河沿一间陋室中挥笔鏖战。国凡写作条件非常艰苦,家中陋室前是一条马路,马路前是南运河,马路上整日里人来人往,运河里船只穿梭,汽笛长鸣。入夜又充斥破屋里老鼠的撕咬声、邻居的电视声。家中唯一的一张写字台,还要保证孩子学习。夏天,没有空调,大汗淋漓,手上的汗水多少次打湿了稿笺;冬天,雪花飞舞,熬更守夜,多少次心脏不适,几乎病倒。《赵世炎传》的初稿和修改稿的稿纸加起来有两尺多厚,老沈清稿誊写时,不少次手指捏笔捏得红肿了,动弹不得就用食指和中指的根部夹着笔杆艰难地在稿纸上移动。此情此景令人难以想象。</h3><h3> 用赵世炎精神研究赵世炎,用赵世炎精神撰写《赵世炎传》,吃下去的是草,吐出来的是奶和血。沈国凡,你不也是一只啼血的杜鹃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