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4月18日和19日,武安市教研室组织了初三一模考试。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名著题:简述《西游记》中唐僧的袈裟失而复得的过程。《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经典,每到寒暑假期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86版《西游记》的热播。据说重播了三千次以上,都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西游记》是伴随着老师和学生一块长大的,这样一部经典的名著,这样一道简单的问题,学生却答的面目全非。</h3> <h3> 唐僧的袈裟哪儿去了?学生处于迷茫之中,回答《西游记》中的问题都出了错,可想而知其他的名著会是怎样的阅读状态。</h3> <h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读物,初中阶段的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本名著,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2017年,全国开始实施部编教材。部编教材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主治“读书少”,缩减课内精讲,扩大课外阅读量。因此,如何让中学生学会并且喜欢阅读整本文学名著,语文教师责任重大。</h3> <h3> 然而现实生活中,迫于分数的压力和紧张的课时分配,我们把有限的时间用来夯基础,提阅读,练随笔,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印发大量的试卷,却忽略了优秀文学作品对学生的补养,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根本没有读名著的时间。很多教师即使给了学生阅读名著的时间也是为了考试,片面注重有关名著中的知识题的死记硬背,忽略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h3> <h3> 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才是名著教学的王道。我们要选取名著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点去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热情。例如,我曾听过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时这样布置任务:给文中你认为最有特点的一个人物画几副画像,阅读与绘画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兴趣大增。</h3> <h3> 读完《骆驼祥子》后,又问学生:祥子到底是喜欢虎妞还是小福子?学生肯定会说:喜欢小福子!虎妞耍手段骗婚,他们之间哪有什么爱情!真相是什么?还是走进原著细细寻找,这样再次激发了学生读第二遍的欲望。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假如生活重新来过,祥子估计还会选择虎妞,也还会在小福子死后,真诚地伤心落泪。原来旧社会,穷人对于爱情根本没有选择权。难怪乎老舍先生在原著中直呼:“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学生如果读到这个程度有什么问题不会解答!</h3> <h3> 《西游记》中的问题会出错是因为电视剧看过已久,原著又不想看,考试时凭印象答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寻找电视剧与原著的不同之处,以此来激发学生读原著的兴趣。</h3> <h3> 萝拉·罗伯在《阅读教学实战策略》中说:“老师提供连接学生和书籍的策略,刺激他们去思考与怀疑的时候,等于撒下了’终生读书人’的种子。”教师匠心独运的引导与激趣会使名著阅读在学生精神成长和语文学习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只有学生对名著感兴趣,“唐僧的袈裟”才会失而复得!</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