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以下文图是父亲王志勇为欢迎表弟曾觉生夫妇回乡省亲而作。</h3><h3> 曾家下灣1950年前后記憶點滴</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曾家下灣臨近上塔市,是一座以中堂房屋為核心的家族舊式建築,石方基礎、青磚尺瓦、堂皇富麗。上中下三進的中堂高大明亮,從地面向上就可以望見高高的屋頂。中堂以外的各屋上方均敷設木樓板,樓板之上的二層是相聯通的,通常只作儲藏間用。但是西南寓的學堂例外,其上下層均為課堂。</span></h3><h3>曾家下灣大屋主體呈東西向,共計正房22間、茶房(小廚房)2間、廳堂11個、天井6個。主體東側有南北向偏房一排,包括大廚房、糧食加工房、家禽間、畜厩、农具间等。</h3><h3>下灣大屋居高臨下,其東北西三面傍山、翠竹簇擁。大屋南面的中間為露天地坪,地坪以南為石砌圍墻。墻南有菜園、池塘。大屋人們的生活除了需要外購食鹽,米肉魚蔬都是自給自足的。</h3><h3>大屋地坪以東大門稱頭門。頭門石台階南側,有一參天古柏。頭門門前的道路有三,向北拐向葉家洞,向東橫跨一條小河通向大約1000米遠處的曾家祠堂, 向南拐則通往上塔市。上塔位於106國道之上,有汽車站,交通方便。</h3><h3>我八歲前在外婆身邊長大,外婆常延請當地有學問的人來學堂教書,我的啟蒙老師是李勤耕先生。後來我與五舅通信談及李老師,五舅說李也教過他經書與書法,受益匪淺。五舅的毛筆字在15歲離家前就有了名氣。</h3><h3>1931年春,五舅在南京成婚。是年冬偕舅母回鄉省親,在下灣大屋西北正房小住,并為外婆作七十大壽。雙喜臨門,盛況空前!王家以外婆弟弟為首,來了十抬轎子慶賀。我的輩分最小,排在最後,按古禮列席。但是,此前大舅、三舅相繼病逝,家道中衰,在下灣大人心中留下了陰影。</h3><h3>大舅、二舅成家時,已經搬出了下灣。外婆住西南正房兩間,三舅母住東南角五間,四舅住東北角五間。其餘房子歸五舅所有。</h3><h3>由於鄉間不太平,我九歲隨母親到漢口讀書,外婆也隨四姨媽住粵漢鐵路趙李橋站。下灣大屋學堂從此停辦。第二年,外婆仙逝。外婆去世后,下灣由四舅當家,五舅每年拿出部分佃租作為家庭招待費,主要是諸位姨媽回娘家用度,以及親戚間的禮尚往來之用。</h3><h3>八年抗日戰爭,上塔市有六年處於前線拉鋸膠著狀態。幾乎天天聽見九嶺的炮聲。下灣常駐有一個師部,葉家洞、黃泥灣大屋成了前線醫院。</h3><h3>抗戰勝利,二舅、舅母搬到下灣外婆原住房,承熙表弟結婚,下灣呈現熱鬧。</h3><h3>1951年土改,四舅外走,二舅、四舅母、玉蘭表姐自縊身亡,下灣只有萬熙兄保住了自己部分房子,其餘房屋住進了本村農民。</h3><h3>1991年秋,我在離鄉41年后,首次來到下灣。這次是奉有五舅指示的。我請恩德通知了健在的諸位表兄、表姐,來下灣共進午餐,并上山掃墓。計有出眾兄(大姨媽之子)、榮熙兄(大舅之子)、開榮姐(二姨媽之女)、注蘭姐(四舅之女)、承熙弟(四舅之子),以及下一輩的亞良(二舅之孫)。因正値秋收,未邀請其他晚輩們。</h3><h3>八十年代,遠熙的兩個兒子惠謙、耀謙買回了學堂,搬了進去。月熙的兩個兒子爾謙與紐機在下灣蓋了新房,同時恩德也買進了外婆原住房及下堂屋。至此,後人重現生機。</h3><h3>下灣百年滄桑,我瀏覽了一下,除中堂上下木結構局部腐朽損壞外,其餘仍保持原樣。但是,門前古柏沒有了,菜園池塘改成了水田,舊日竹林依稀。</h3><h3>2007年清明,我同老伴亮兮、長子克寧回鄉掃墓,到下灣發現恩德已將他的東南側正房屋頂升高,地坪一側加了樓梯,改為上下層住人。中堂原木結構改為混凝土件,東側廳堂中打了一口井。其餘各家都有改造。下灣大屋歷經大半個世紀的變遷,雖然面貌全非,但是仍有人稱之為“將軍府”。</h3><h3>憑記憶寫下點滴,供參考。</h3><h3> 煦棠95歲</h3><h3> 2019年3月于北京</h3> <h3>曾家下湾老屋西南端的学堂在民国初期曾培养出一批农家子弟,如五舅公曾振、三舅公曾恕、大舅公曾远照。曾振黄埔六期,后为国民革命军中将。其子觉生1950年台湾出生,美国大学毕业后为土木工程师,现已退休。觉生表叔多年的夙愿就是能够返乡省亲扫墓。经过长期筹备计划,得到侄孙志强鼎力相助,2019年4月10日,我陪同表叔表婶从岳阳来到平江县上塔镇的曾家下湾老屋。</h3><h3>老屋建筑整体平面呈凹字形。主体东西走向,堂屋居中轴线上坐北朝南。</h3><h3>世道沧桑,父亲记忆中的九十年前的下湾老屋和古树大院已经变化太多。地貌形态未变,堂屋及其西北的老屋尚在。现在不妨称之为曾家下湾大屋。下湾之地名来源,应与大屋以南的大水塘相关。</h3> <h3>东边的下湾大屋入口</h3> <h3>同一位置,十二年前的2007年下湾老屋的入口是这样的一个门洞。</h3><h3>从右向左,父亲志勇(煦棠)、志强、恩德夫妇。</h3><h3>门洞称为头门。头门外的南侧,曾植有古柏一株。</h3><h3>父亲来微信说,志强楼上二层是互相连通的,可以直通头门门房。门房内有一夹层是间密室。夹层由上而下要用梯子,内有五舅曾振寄回的在天津读的书。</h3><h3>为了卡车进出方便,头门门房包括夹层在内已经被拆除了,旧物难寻。</h3> <h3>志强房子</h3> <h3>惠谦房子</h3> <h3>堂屋。</h3><h3>曾家下灣近代先人(覺生稱呼)</h3><h3>曾祖父 舉成公。曾祖母蘇氏。</h3><h3>祖父 梓垣公。祖母王氏。</h3><h3>大伯 珊篁公。伯母葉氏。堂兄有炳焱、星照、榮照、月照、遠照、竹照、拱照、尾照等八位。</h3><h3>二伯 協生公。伯母。二子。堂兄《去世》→侄《去世》→亚良侄孫</h3><h3>三伯 旦言公。伯母王氏。萬照堂兄→恩德侄《去世》→志強侄孫。</h3><h3>四伯 誨吾公。伯母李氏。承熙堂兄《去世》→鳯堅侄等二子三女。</h3><h3>姑母 望梅(嫁葉家)、菊梅(嫁李家)、雪梅(嫁葉家)、馨梅(嫁王家,为煦棠母亲)。</h3> <h3>堂屋顶部结构,古香古色。雕栋之上的红色横梁上刻有一对金凤,两凤之间是阴阳鱼圆、环绕八卦,乃民宅大户人家。中国古建规制等级严格,不得擅越,此堂屋文物价值较高。</h3> <h3>志强在拆除堂屋以东老屋时,发现揭下的老瓦上刻有“戊子年曾顺兮办”字样。上个戊子年是1888年曾梓垣时代,再上个戊子年即1828年是曾顺兮时代。此瓦的烧制时间为1828年,清代道光8年。</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志强查了家谱,曾公顺兮生于1772年,逝于1851年。由此推断曾公顺兮戊子年是1828年,准确无误,曾家下湾老屋始建于1828年。而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促使中国跨入近代历史。</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老屋至今风雨191年,饱经沧桑。曾氏后人有兴有衰,有喜有忧,有散有聚。下湾老屋后人中有唯德公清太学生、举成公邑痒生、曾振国民革命军中将等。</span></h3> <h3>堂屋西北角的老屋。</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叶家黄泥湾大屋建筑规模大于曾家下湾大老屋,但基本建筑单元相似。这张照片里的保留至今的建筑样式在黄泥湾大屋的数处都有见到,而且后者木雕工艺更为精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但是黄泥湾大屋的堂屋顶部结构保存较差,换了少数木头,未见横梁上刻的金凤、阴阳鱼圆、环绕八卦之类。</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1</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930年代曾振的两姊嫁到叶家,符合门当户对的传统。</span></h3> <h3>湖南省平江县大概是中国近代史中产生将军最多的一个县:</h3><h3>1. 国军中将20名,少将86名,共106名将军。</h3><h3>2. 共和国1955年首次授衔平江籍将军52名,其中上将3名(苏振华、傅秋涛、钟期光)、中将11名、少将38名;第二次授衔少将9名。共61名将军。</h3><h3>3. 据统计,平江籍将军总数167人。</h3><h3>关于这个现象,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幕阜山区比较贫瘠,人性坚韧;二是根据历史和族谱,平江先人主要是河南山西士人百姓移民而来,耕读文化世代相传。征战军人至高阶者,必有文化渊源。</h3> <h3>这里是三进堂屋的南部位置,已经置换为钢筋水泥结构的门洞了。</h3> <h3>堂屋南端大门是老屋最为体面的正门,现在拆除成为门洞。</h3><h3>父亲说:“原大门左上角有一木磚,木砖中间有一钉孔,我小时记得还有一铜环。五舅说当时下湾养了两只战马。举成公精騎射。”</h3> <h3>志强家的厨房</h3> <h3>站在惠谦儿子所在的原学堂的西屋三层楼看下湾的西南方向,冬塔村大路横亘,向东(左)竖立有一个道路反光镜,此处向左拐弯即到下湾大屋。</h3> <h3>惠谦儿子的房子位于大屋西侧,三层楼。这里是二楼。</h3> <h3>大屋西侧,右前方是纽机房子。</h3> <h3>大屋西南方,在图中的下前方是耀谦房子。</h3> <h3>右下角是曾家下湾的老房子。</h3> <h3>曾家下湾大屋西北角的老屋和屋后竹林、山田。右边的蓝屋顶是志强家新盖的房子。</h3> <h3>惠谦儿子有挖土机和载重卡车。</h3> <h3>老屋以东的水田</h3> <h3>老屋东侧的一组南北向偏房称附屋,东端的头门已经拆除,西端的厨房、粮食加工房也被拆除。剩下的三间房子曾经是家禽间、畜厩、农具间。</h3> <h3>下湾老屋的后面</h3> <h3>志强房子二楼</h3> <h3>志强房子楼顶,后山。</h3> <h3>表叔的父亲曾振(左二)、母亲王佛南(左一)、三伯万照(左三)和堂兄恩德(志强之父)。</h3> <h3>表叔表婶下榻房间。这间房屋平常是志强夫妇居住。</h3> <h3>我下榻房间。这个房子平常是志强女儿颖姿住。</h3> <h3>志强夫妇房间。这个房间在平常大概是儿子康琪住的。</h3> <h3>志强家的客厅</h3> <h3>五舅公曾振的墨宝。被恭敬地展示在客厅前部的北墙上。</h3> <h3>曾氏五房家族合影留念。觉生表叔在世的侄子、侄孙辈及侄曾孙扬武共有35人,侄女、侄孙女共有33人。少数人因故没来。</h3> <h3>曾氏族长凡根专程来访。</h3> <h3>曾氏族谱</h3> <h3>耐均叔和我</h3> <h3>曾氏聚餐。左起冬桃村书记根深、乡政协干部、大学生村长熊俊、戴谦、凡根。</h3> <h3>家族聚餐一共七桌,约六十人。</h3> <h3>曾氏老祠堂位于冬桃学校院内。</h3><h3>正在建设的平江曾氏总祠堂占地几十亩,规模很大,称曾氏文化馆。这和发展旅游有关。</h3> <h3>曾氏先祖曾子。</h3> <h3>曾家大屋路口的祖墓。插上花束,摆上食品、腊肉、茶水,撒酒,烧黄纸,燃香,放鞭炮,三鞠躬,跪拜,祭祀祖先。</h3> <h3>祖墓</h3> <h3><font color="#010101">祭祖</font></h3> <h3>墓地山清水秀,但扫墓之小路崎岖,荆棘丛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