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五十年前的1969年5月22日,那是一个难以忘怀并值得纪念的日子。一批1968年底刚从学校上山下乡来到东风农场“五·七”五连的知青通过连队报名和挑选,又打起了背包离开“五·七”五连,到崇明建设公社插队落户,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据《东风农埸誌一大事记篇》記载:</span></h1><h1> “1969年4月~5月,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共三百多人,分别进驻本埸。</h1><h1> 5月,夲埸六百多名知识青年分赴建设,城北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历时半年之久”。</h1><h3><br></h3><h1> 1969年5月22日,我们按照进驻农埸的一位工人,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员调换二名农埸知青的比例,有25位知青战友离开了进埸才半年的连队。</h1><h1> 当天,我们就到达建设公社,在一大队队部集结。25名知青被二人一组安排进十二个生产小队,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评工分,实行"四同″。在与于农埸生活劳动完全不同的环境里,开始了我们的“了解农村,入住农户,熟悉农民,学习农活”的插队锻炼。</h1><h1> 赴崇明建设公社一大队的插队知青他们是:</h1><h3></h3><h1> 一小队:韋俊杰,薛莉芝</h1><h1> 二小队:华炳兴,李 俊</h1><h1> 三小队:朱照才,陆苗菁</h1><h1> 四小队:李鹤年,王赛珠</h1><h1> 五小队:叶由才,葛乃彬,唐可胜</h1><h1> 六小队:张宜冰,乐修禹</h1><h1> 七小队:雷宗宪,冯菊林</h1><h1> 八小队:周礼端,陈偉刚</h1><h1> 九小队:阎宗祥,赵 米</h1><h1> 十小队:王经昆,杨桂发</h1><h1>十一小队:李耀华,蔡传流</h1><h1>十二小队:李如贵,吴于造</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9.5.22~1970.2.28)</h1><h1></h1> <h1> 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锻炼,我们开始融入了这个小社会。社员们也欢迎我们了,把我们当成自家子女一样看待,手把手地教我们干各种农活,讲解农业生产的种植技术。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朴素的阶级感情,认真负责的帮教态度,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间的真挚情感。<br></h1><h1></h1><h1> 那时的崇明农村,社员们白天忙于各种农活,大田作业,集体劳动,晚上却是呆在屋内,很少外出交流。一到夜晚各家灯火忽明忽暗,星星点点,四处黑灯瞎火,而我们却不甘寂寞,打着手电走宅串户,拜访乡亲,或是相邻的,志趣相投的知青聚集在一块儿,谈天说地,天南海北,天文地理,说史论道,往往是夜深了还依依不舍。因为那时我们年轻,有体力,更有精力。我们之间的知青情结便是这样建立起耒的。至今谈起耒还是那样的津津乐道,有滋有味。</h1><h1> 曾记得,1969年年末,最后一天的深夜,我们在一起守夜,痛快地聊天,收听广播,一起等待新年的钟声。那年的元旦社论《迎接偉大的七十年代》至今还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h1> <h1> 我们还建立了每周半天的集中学习制度,交流思想,互通信息,共同商议介决在学习,劳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团结一致地过好思想关,劳动关和生活关。</h1><h1> 我们除了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外,还承担起房东的家务劳动,起火烧饭,照看孩子等。与房东和睦相处,形同一家。在我们之间没有发生違反劳动纪律和扰民的行为,受到社员们的好评。</h1><h1> 为了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我们还积极参加了大队部组织的文艺活动。25人集体上台演唱革命歌曲,那激情的歌声在乡间回荡,表达了农场知青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和青春活力。受到了广大社员的热情欢迎。</h1> <h1>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整个插队锻炼过程中,也让我们看到了当年农村缺少发展的状况。在社员中缺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老一輩守着这片土地,甚至连火車,轮船也未坐过,还在使用煤油灯,甚至少吃葷腥,过着清淡的艰苦生活。更让我们看到了农民中还存在着小农经济和小生产者束缚和影响,使我们感到不少的困惑。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并未影响我们插队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的初衷,园满地完成任务,回到农埸。</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3> <h1> 1970年2月28日,经过九个多月的插队锻炼,我们告别众乡亲回到了“五·七”五连。</h1><h1> 我们由衷地感谢当年建设公社一大队的社员乡亲们,让我们看到了他们那种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热情好客,以诚待人的优良传统。教我们学会了各种农活和种植技术,了介了农村的乡土人情,感受到了他们的信任与热情。这些都成为我们走上社会,迈步人生的重要一课。我们把在农村插队的经验带回了农场,其中不少人还成为连队,班组的生产骨干。共同为打好农埸翻身仗,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埸,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与贡献。</h1> <h1> </h1><h1> 2019年4月1日,当年赴崇明建设公社插队落户的东风农场“五·七”五连知青战友会聚在“上海市政协委员活动中心”,共同纪念五十年前那段难忘的经历。</h1> <h1> 我们以当年插队的1~6生产小队和7~12生产小队安排入座,重温当年在一起的感觉,倍感亲切。席间欢声笑语,热情交谈,是满满的思念,深情的回想,真是感慨万千。</h1><h1> 当年我们以接近的年龄,相同的文化素养,共同的心愿,同为老三届的身份走到一起。是"农埸知青"这共同拥有的名字将我们连接在一起。</h1><h1> 早在去年九月张宜冰战友就提议在今年组织一次"赴崇明建设公社插队50周年″的纪念活动。今年三月建立了纪念活动的微信群,当巜聚会通知》一发,立即得到插队战友们的热烈响应。</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历史的岁月,青春的回忆,时代的见证,</span>五十年前的记忆被唤<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起了,插友间的真情被点燃了,是啊,</span>我们太需要来一场50年后的纪念聚会了!</h1> <h1> 当年赴崇明建设公社插队的25位知青中今天联系到19位知青战友前来参加,他们是:</h1><h1>韋俊杰,薛莉芝,李 俊,陆苗菁,</h1><h1>王赛珠,叶由才,葛乃彬,唐可胜,</h1><h1>张宜冰,乐修禹,雷宗宪,冯菊林,</h1><h1>周礼端,陈偉刚,阎宗祥,赵 米,</h1><h1>王经昆,杨桂发,李如贵。</h1><h1> 还有5位连队老三届知青:</h1><h1>张小迪,严约生,周仲康,何澄珊,赵宁夫,也受邀参加纪念50周年的活动。</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此,我们深切地怀念早逝的吴于造战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还在找寻暂时失联的蔡传流战友,期盼早日团聚。</span></h1> <h1> 我们追忆着那段珍贵的经历,正是它,给我们的成长注入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以顽強的毅力,面对各种考验,努力工作,书写着自己的精釆人生。</h1> <h1> 今天,我们共同纪念这段插队经历,半个世纪前的场景巳渐行渐远,但是,似乎又发生在昨天,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深刻,那么难以忘怀!</h1><h1> 感谢各位知青战友们的热情支持与积极参与!</h1><h1> 感谢我们这份非常珍贵的知青情结!</h1><h1> 共祝我们的友情天长地久!来日再相聚! </h1><h1> 雷宗宪</h1><h1> 2019年4月10日</h1><h3> </h3><h3></h3> <h1>张宜冰:</h1><h1> 半亇世纪前的5月22日我们“五·七”五连25名五七战士来到建设公社插队锻炼,见识了一个与农场连队完全不一样的农村环境。九个月中,我们二个人一个小队,一起生话劳动,每星期半天集中到大队学习,相互建立起很好的感情。为纪念这段经历,我们25人相聚在一起,应该很有意义。“念旧情者必有大德”,期盼与各位相聚。</h1><h3><br></h3><h1>楊桂发:</h1><h1> 历史的岁月,难忘的经历,青春的回忆,时代的见证。我将三月里回国,参加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知青回想”大团聚的盛会。我们满怀青春时期的深情厚意,将永远留下我们青年时代艰苦奋斗的足迹。久别重逢,相见恨晚,友情为重。</h1><h3><br></h3><h3></h3><h1>李鹤年:</h1><h1> 宜冰及各位插友,五十年聚会非常有意义,我很想来。可惜目前我没有回中国的安排。不过我们以后还是有可能见面的。祝你们聚会愉快。</h1><h1> 我们在公社插队的一段经历,实在是很有意义,真的长了见识,也是我们一生中可宝贵的。我们应该为之骄傲。</h1><h1><br></h1><h1>雷宗宪:</h1><h1>为了那份珍贵的知青情怀,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追忆那半个世纪前的插队生涯,更是为了延续我们心中那份为期九个月劳动锻炼而建立起来的友情,这是一场有着特殊含义,五十年后重新在一起的纪念聚会。回忆我们曾经历的一切,是为了更好地努力在当下。</h1><h3><br></h3><h1>朱照才:</h1><h1>五十年前的公社插队生活历历在目,忆往事,回味无穷。</h1><h3><br></h3><h1>乐修禹:</h1><h1>五十年前的记忆被唤起,插友间的真情被点燃。</h1><h3><br></h3><h1>赵 米:</h1><h1>这样的聚会很不容易,大家借此机会回忆五十年前的情景,很有意义。</h1><h3><br></h3><h1>陆苗菁:</h1><h1>九个月的公社生活,给我留下深刻的回忆。</h1><h3><br></h3><h1>陈偉刚: 想念大家,盼望相聚。</h1><h3><br></h3><h1>李 俊: </h1><h1>建设公社插队50周年纪念,很期待。</h1><h3><br></h3><h1>李鹤年:</h1><h1> 各位插友你们好。祝你们今天吃的好玩得好。我们在公社插队的那一段经历实在是很有意义的。那些没去过公社仅在连队的人肯定讲不出当时上海郊区的农村情况。比如我的房东家一辈子没有见过轮船与火车,整年没有荤腥吃,晚上没有电灯,…… 我真的是长了见识了。这也是我的一生中一段可贵的经历。50年相见不容易,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后会有期。</h1><h3><br></h3><h1>周礼端:</h1><h1> 一段五十年前的插队经历,难忘于心;一次五十年后的战友相聚,令人感慨。当年青涩懵懂的学生,都成了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春华秋实,夏长冬藏,年复一年的四季轮回,我们感慨岁月的磨砺,我们嗟叹似水流年,我们回味已逝的《往日时光》,祈福各位战友顺遂、安康、快乐!</h1><h3><br></h3><h3></h3><h1>王经昆:</h1><h1> 五十年再相聚感慨万千,青春年华磋砣岁月,转眼巳成白发老人,祝各位老战友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安康!</h1><h3></h3><h3><br></h3><h1>唐可胜:</h1><h1> 谢谢这次插队5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能欢聚一堂,真难得,忆往事,动人心。</h1><h3><br></h3><h1>薛莉芝:</h1><h1> 感谢雷宗宪的无私奉献服务大家。还有赵宁夫 等。其实工作量蛮大的。让人感觉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公社之行我最深的印象是在大队开会我们25人的合唱。没有排练,但非常一致嘹亮。那时的我们青春激情,朝气蓬勃。50年后的昨天,很多人身体已经有这样那样状况了。我致敬赵米、叶有才的热忱助人。希望我的知青战友们健康长寿,20年后还能聚。</h1><h3><br></h3><h1>冯菊林:谢谢组织者你们辛苦了!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有意义的聚会活动!</h1><h3><br></h3><h1>李 俊:祝大家身体健康永保青春来年再相聚!</h1><h1></h1> <h1></h1><h1>唐可胜:</h1><h1>谢谢这次插队50周年纪念活动!谢谢组织着!我们能欢聚一堂直是难得!遗憾陆苗菁身体欠佳!祝她早曰康复!有机会再聚!</h1><h1><br></h1><h1>雷宗宪:</h1><h1>苗菁身体不适还坚持参加了今天的纪念聚会,令人动容。可见我们这个半个世纪前的知青团队还是很有凝聚力的。</h1><h1>感谢赵米,叶由才等的热情相助,你们辛苦了!</h1><h1>希望苗菁安心治疗,争取早日康复!</h1><h3><br></h3><h1>赵宁夫:</h1><h1>雷宗宪你说的对!苗菁身体不适还坚持来到政协会堂,参加今天的纪念聚会,想想令我动容。</h1><h1>希望我们知青战友们多多保重身体,健康长寿,十年,卄年后还能相聚!</h1><h3><br></h3><h3><br></h3> <h1></h1><h1>感谢各位知青战友们的热情支持与积极参与!</h1><h1>感谢我们这份非常珍贵的知青情结!</h1><h1>祝我们的友情天长地久!来日再相聚! </h1><div><br></div><div><br></div><h1> 文 字:雷宗宪<br></h1><h1> 老照片:周礼端</h1><h1> 摄 影:赵宁夫</h1><h1> 编 辑:赵宁夫</h1><h1> </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