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的坚持,我找到了一位活着的“烈士”!

张吉华

<h3>  今年4月3日,清明节前夕,新华社客户端发表了一篇名为《十一年一千封信他要把一百三十六位英魂送回家》的报道,当时正处于对故去的亲人的思念,读罢这篇报道,不禁泪水涟涟。菏泽张和庄烈士陵园长眠着上百位至今还没有找到亲人的烈士,解放战争时牺牲的他们年仅二十岁左右,如果现在活着也都是近百岁的老人了。烈士陵园所在地的村党支部书记张景宪十一年来四处寻访、费尽周折获取烈士们的信息,他坚持不懈地向烈士的家里寄信,陆续为十一位烈士找到亲人,他的善举深深地感染着全国的读者,更感动了我。</h3> <h3>  一遍又一遍地细读报道,一次又一次地为英年早逝的烈士们掩面而泣,文章的最后新华社根据张书记提供的烈士信息发起倡议,号召全国人民帮助寻找烈士的亲人,浏览烈士名单时,我发现当中竟然有两位是蓬莱的,他们分别是:</h3><h3> 闫守光 山东省蓬莱县四区闫家庄 23岁</h3><h3> 时成伴 山东省蓬莱县石金河村 19岁</h3><h3> 作为一名十多年来一直深入百姓中,用镜头记录普通百姓生活、劳作的摄影师,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意念油然而生,我立即转发了朋友圈,并下决心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蓬莱的两位烈士找到回家的路,让年轻、孤单的亡灵不再异乡漂泊。</h3> <h3>  今年正月初五,我一人驱车前往城南十五公里的闫家村,为闫寿光老人和他的家人拍摄五世同堂的全家福。老人今年99岁,2008年我第一次拍摄他和老伴,跟踪拍摄到现在,感动于他们老夫老妻相亲相爱、相濡以沫的生活状态,后来老伴去世了,闫老在五个儿女家轮流住,我继续拍摄,记录这个和睦团结、尊老爱幼的大家庭,这期间我并不知道他是一位老兵,甚至是隐藏乡野的“烈士”。</h3><h3> 老人名字与名单中的“闫守光”仅一字之差,年龄也接近,并且是同一个村的。读罢那篇报道后我的第一反应是他会不会就是那位烈士呢?但这个有点冒失的念头还是被否定了,即使不是一个人,也必然是同祖同宗的兄弟,根据这一线索,我立刻联系老人大女儿的孙女李坤,让她回村子打听烈士“闫守光”的家人信息。</h3> <h3>  4月17日晚上10点半,李坤通过微信告诉我,那位烈士就是她奶奶的爸爸,也就是我两个多月前才拍摄的闫寿光老人!惊愕、兴奋、激动,各种感觉一起涌上来,以至于后半夜失眠了。</h3><h3> 18日早晨,我迫不及待地电话采访了老人的大女儿闫巧英,半上午又专程上门当面采访,并做了全程手机视频录制。</h3> <h3>  为了获取确凿信息,马不停蹄,当天中午,我拉着81岁的闫巧英,来到距市里二十多里路的二女儿闫巧凤家,看望并采访闫寿光老人。</h3><h3> 虽然时隔七十多年,但是姊妹俩对老父亲那段“死而又生”的故事记忆犹新。闫巧英摸着父亲的脸颊,问他子弹是不是从一边打进去又从一边穿出来?语言和听力已经很差的老人听明白后立刻喉咙发出很大的应和声,并且摸着脸部不断地点头。妹妹闫巧凤讲到伤心处几度哽咽,眼圈湿润,说不上话来。</h3> <h3>  通过闫家姐妹俩的叙述,我弄清了闫寿光老人成为“烈士”的经过:</h3><h3> 1947年2月,时年27岁、身为村里民兵且已有三个女儿的闫寿光响应“全民皆兵”的号召,与村里多位青壮年一起参军奔赴前线。</h3><h3> 当年腊月,闫寿光阵亡的通知书下达到村里。当时年关已近,闫寿光没有母亲,他的祖母与曾祖母和他的妻女一起相依为命,出于人性化考虑,本着报喜不报忧的原则,村干部商讨决定年后再把这个噩耗告诉那一家妇孺们,让她们平平安安过个年吧。转过年来,他们又把通知压到了正月十五以后才送达。闫巧英清楚地记得,那是1948年正月17日,接到父亲阵亡的消息后,全家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中,闫寿光是家中长子,是三个年幼女儿的父亲,是祖母和年迈的曾祖母的顶梁柱。强忍着悲痛,祖母带领一家老小为他举行了发丧和招魂仪式,闫巧英那年九岁,大妹七岁,小妹尚在襁褓中,幼小的她们披麻戴孝,以悼念死去的父亲。</h3><h3> 1948年秋天,还没走出悲痛阴影的闫家人又收到了一封被揉搓不成样的信,那是部队寄来的,用她们的话说那是一封好信,信中告知家人闫寿光没有牺牲,是在一场战斗中身负重伤被大部队落下了,经过数月的疗伤后历经周折又回到了队伍。正月的阵亡通知是一个晴天霹雳,而这封信则让闫家人欣喜若狂,闫巧英的母亲一直难以相信这是真的,她怀疑是部队为了安抚她们而捎来的假信,但她还是扯开红包袱,给已经上学的闫巧英做了条红裤子,换去了一直穿着的白色孝裤,直到不识字的父亲委托部队专门人员不间断地往家里寄信,闫巧英的母亲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下来。</h3><h3> 1953年,已辗转到贵州的闫寿光退伍回乡了,闫巧凤说父亲翻过山岗来到村边的那一幕仿佛在眼前:当时父亲提着箱子,里面装满了衣物、奖状、奖章和照片。与家人一别五年,新中国成立了,战争结束了,从枪子下捡了一条命的闫寿光回来啦,从那时起,老实巴交的他便与妻女开始了较为平稳的农耕生活。</h3><h3><br></h3> <h3> 1958年,全国兴修水利工程,闫家村的三十户村民因处在要开挖的平山水库位置而被移民到锦州,这当中就有闫寿光一家,他们带走的只是随身的衣物、细软,其余的全部家当,包括他从军队带回的所有能证明他身份和经历的证据。一年后他们返乡,原来的居所已被水库淹没。</h3><h3> 据闫巧英说当年她们村有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李姓人为了在大连安置工作,曾到她家借过老父亲的军功章,并答应用后归还,但是当跟他索要时,他却说丢了找不到了,闫家人也没有过多在意。</h3><h3> 闫寿光老人因提供不出任何能证明他“烈士”身份的证据而以一位普通退伍老兵的身份隐居在小山村七十多年。</h3> <h3> 当读到我推荐的这篇报道时,有着高小文化水平的闫巧英当即断定文中的“闫守光”烈士就是她还健在的老父亲“闫寿光”,因为父亲不识字,当年参军时是根据他的口音录的个人信息,年龄略有差异也是正常现象,除去这两点,其他所有的信息都符合。</h3><h3> 带着激动的心情我完成了采访,并把这个过程向新华社山东分社的负责人郭绪雷老师和蓬莱市宣传部、蓬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做了详细汇报。百忙中郭老师非常重视这个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他立刻联系了菏泽烈士陵园的张景宪书记,张书记和我通话时难以抑制心中的不平静,他确认两个人就是一个人,他的烈士名单中又要勾掉一位了!张书记又和闫巧英通电话,进一步了解闫寿光老人的情况,并表示近期就要和郭绪雷老师专程到蓬莱,与这位活着的“烈士”及家人进行对接。</h3> <h3>  </h3> <h3>  这张照片是我采访老人时恰好遇见他的大儿子骑摩托车来给他送钱包,老人刚搬到二女儿家,发现他的钱包忘在大儿子家,就寝食不安地要回去,当接到大儿子送来的钱包后,老人仔细地数着里面的百元大钞,确定是五张时才又收起来,走进屋里。</h3><h3> 99岁的闫寿光老人身体硬朗,性情平和,老伴走了后他就在三个闺女和两个儿子家轮流住,一天两顿喝点小酒,赶集日子若是好天,他还能去集上逛逛,买点喜欢的小零食。</h3> <h3>  这位活着的“烈士”没有被正式报道前,他的事迹不胫而走,蓬莱当地的一些爱心人士自发地上门来探望,这其中有葛英姿和刘顺国夫妇,他们提着水果和营养品来到老人的女儿家里,并送给老人一千元钱,以表对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而浴血奋战且差点牺牲的老人的敬重。</h3> <h3> 蓬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负责人也在第一时间查阅档案,核实老人的服役、退伍时间以及享受的待遇等信息,并登门看望闫寿光老人。</h3> <h3>  精神矍铄的老人每次都执意将来访者送出很远。</h3> <h3>  有些事情的发生好像是偶然,其实这背后藏着它的必然。与闫寿光老人及家人的交往始于2008年7月,那时的我还是一名血气方刚的摄影发烧友,热衷于挖掘极具乡土气息的农村题材,有一天就与摄友走进了比较低洼的闫家村,邂逅了年近九十岁的闫寿光和他的老伴,通过给他们拍摄照片,开始了素不相识的我们彼此间长达十一年的交往,也为今天能找到“烈士”设下了铺垫。</h3> <h3>  2008年7月3日,无意中走进老人的小院,或许是这对面容慈善、相濡以沫的老人让我心生敬意,亦或许是他们低矮的老房子内墙上贴满了红色调为主的装饰画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给老人第一次拍照,并将照片洗印后返送回来。</h3> <h3>  当年秋天,重阳节来临前,我拍的照片被蓬莱报纸采用,我把这份报纸送给老人看并再次给老人拍照。</h3> <h3>  这样拍来拍去,我们竟然发展成亲戚一样的关系,2009年秋天,闫寿光老人的小孙子结婚,他们特邀请我去拍摄婚礼现场,这些照片至今还贴在他们家的柜子上。</h3> <h3>  2018年冬天,我发现闫老家多了一位可爱的小男生,他是第五代孙,于是我再次上门,给98岁的闫寿光老人和他的家人拍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的系列照片。</h3> <h3>  最后这张照片开头出现过,今年正月初五,我从荣成拍天鹅刚回到蓬莱,还没来得及回家吃午饭就直接开车去闫家村,为老人拍摄五世同堂的全家福。</h3> <h3>  正是摄影人十多年的责任担当和真情实感的投入,以敏锐的新闻嗅觉及时准确地发现并提供线索,使得这位活着的“烈士”七十二年后才能够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h3><h3> </h3> <h3> 2019年7月18日,菏泽烈士陵园的张景宪书记与新华社山东分社的负责人郭绪雷老师一行专程到蓬莱,完成了与“烈士”本人及家人的对接。</h3> <h3>  张书记2008年开始为烈士寻找亲人,无独有偶,我也是2008年开始拍摄闫老,看似一种巧合,实际是年岁相仿、姓氏相同的我们共同的社会担当精神使然。张书记把我早年拍摄的照片放大并镶嵌在红彤彤的中国结里,亲手送给老人和家人,表达了我们的祝福和情意。</h3> <h3>  蓬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闫家村所属的北沟镇政府相关人员也一同探望老人,并送上鲜花祝福老人健康长寿。</h3> <h3>  采访活动的最后,家人们陪同老人来到渡海纪念碑下面的沙滩,大家一起向大海抛撒花瓣,以表对老人那些逝去的老战友的深切缅怀。</h3> <h3> 活着的“烈士”新闻于2019年7月23日在新华社权威媒体发布,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点击量迅速飙升至100万!解放战争离我们远去七十多年,而亲历战争并荣立二等功的老兵仍然健康地活在我们身边,他理应得到尊重和爱戴;他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和睦美满,家人们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这是中华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这种尊老敬老的良好家风值得推广和宣扬,宣传报道闫老以及家人是向全社会传播正能量,是我们摄影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和担当。</h3> <h3>  身为经历坎坷、情感丰富的女摄影师,经常被远在天边或近在眼前的人与事感动着并默默地力所能及地行动着。在全国人民都在迎接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时,在和平年代人们仍然能够回首过往峥嵘岁月、珍惜当下国兴民安、展望未来锦绣前程的当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2个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没有忘记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献出生命的有名和无名的先烈。作为一名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民教师,一位自学成才的摄影师,一名具有敏锐嗅觉的新闻记者,我能够用自己多年勤奋工作的积累和满腔热情与张景宪书记一起为烈士找到家,并通过最高级别的新闻媒体向全国传播这种正能量的新闻报道,也算是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一份献礼。</h3> <h3>  99岁的闫寿光老人并不知道他一夜之间成为“名人”,重大新闻的重要发现人的名字也几乎没有出现在满天飞的报道转载中。炎热的暑天,老人要求家人再带他去海边看看,于是摄影师又有了最新的跟踪拍摄。7月中旬的蓬莱海滨,路人、游客熙来攘往,没有人会注意,这就是那位出现在他们手机里的活着的“烈士”,旁边陪伴的是四代家人,五世同堂的小场面在美丽的蓬莱小城出现。</h3><h3> 再次祝福闫老和他的家人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