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流星雨

<h3> 五月二十四日(农历四月初七)是母亲的祭日,一幌母亲离开我们整四年了。总感觉她还在,想为她做点什么。然而写文章是我的最短。但六十多年的生活,特别是后三十年每天和母亲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总在我的脑海里出现。她那慈祥的面容总在我的面前,告诉我应该这样做,应该怎么做,“我妈是这样做的"已成了我的口头谈。今天在这母亲节到来之际,,谨以此美篇献给我的勤劳善良、可亲可敬、为人正直、热心助人、从不为自己着想的坚强的母亲。由于有些照片都是手机翻拍的,效果不太好!加之以前的照片少,也就作个纪念吧。妈妈,女儿永远怀念您!</h3> <h3>  我的母亲马昌瑞(1923年7月初7—2015年4月初7)是一个大凉山里平凡而普通的山区小学教师,出生在成都近郊——土桥的一个回族大家庭里,兄弟姊妹十个,她是老大,在她14岁的时候,她的亲生母亲去世了,当时小妹(我的四姨)才几个月,家里带弟妹(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和家务活就落在了她的头上。后来父亲(我的外公)取了继母(一个很善良而又贤惠的母亲),随即又有了两个妹妹和三个弟弟。小弟只比我大两岁。母亲非常爱她的弟妹们。经常在我们面前提起他们,担心他们这样、那样。特别是四姨,很早就有高血压,母亲听说夏苦草、玉米须能降血压。就叫我们去山坡上采夏枯草,玉米出来的时候,就捡玉米须,给四姨寄回成都,在物资供应紧张的年代,她把平常积攒的肥皂、白糖给四姨寄去。有一次,我的表姐夫从甘孜给我们寄了一包黑木耳,她知道黑木耳可以降血脂,包都没拆就寄给了四姨,当时父亲还有点生气。记得父亲在补尔工作的时候,弄了一点桦木,自己做了一张小木桌、一个小菜板,在我们回成都的时候带给了四姨。四舅很勤快,木工活做得好,母亲很喜欢他,就叫父亲弄了一根桦木(用来做推板的)给四舅带到成都。1977年,继母去世,担心小弟难受,就接到我家住了一个多月,让他散心。大舅家表妹考大学没地方复读,母亲就把她接到我家,找学校在喜德中学学习。二舅妈去世,又把表弟接到我家在喜德读初中。当时我家并不宽敞,只有两间十平米的房子,家境也不富裕。可是母亲什么也没考虑。只想到弟弟有困难,就得帮助。六姨(小妹)一直单身,这是她直到去世也没了结的心结。在她的心里,弟弟妹妹和她的儿女一样重要。一样的疼爱。</h3> <h3>这是唯一的有外公的照片</h3> <h3>这马家院子亲戚们的合影</h3> <h3>母亲弟妹们家人合影</h3> <h3>母亲在进凉山之前和大舅、二姨、四姨的合影</h3> <h3>一九八三年初大舅、二舅到凉山在喜德中学</h3> <h3>四舅和大舅妈和母亲在一起</h3> <h3>  1952年下半年母亲由金牛区保送到了温江师资训练班,在那里认识了我的父亲,他们相爱了,一年后母亲被送到了成都女子师范(现在的成都师范)继续学习,父亲被分到了新都华严乡小学教书,说好毕业就分到父亲所在学校。可是,56年当她毕业时,校长动员同学到边远山区去支援建设大凉山。她动摇了,没有考虑太多,只想到她来自农村,能吃苦,其他同学年龄小(为了能读书她隐瞒了7岁年龄),又骄气。“大凉山我不去谁能去”。没有来得及与父亲商量就报名去凉山,父亲接到通知,行李都没有带,连夜赶往成都,次日一早他俩就在部队护送下进入大凉山。听母亲说当时土匪叛乱、交通也不便,汽车只通到雅安,到孑雅安后他们是骑着马,在解放军前后护送下走了近两个月才走到凉山州喜德县冕山公社中心校,中途还遇上了土匪,父亲还从马上落下来摔断了手。当时因为母亲是回族,冕山公社有一个清真寺,半条街都住的是回族,为了生活方便,把她分到了这里。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四年。在这期间,她和父亲结了婚,57年9月生下了我,当时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给我取名叫星。生我的时候由于胎盘不下来,公社卫生院条件差,危急之时几个学生用担架把母亲和我抬到县医院,我们母女活了下来。60年困难的时候生下了弟弟虹,由于怀着弟弟时没有吃的,经常都是吃野菜,采棉花草做馍馍吃。母亲身体很差,不足月就生下了弟弟,只有3斤2两重。都以为养不活了。然而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弟弟健康的长大了,听父亲说,母亲因缺乏营养得了水肿病,医生都说不行了。这时母亲的两个学生杀了一只自己养的鸡,日夜守护在母亲的身边。给她增加营养,慢慢地母亲奇迹般地好起来了。从此她总说鸡是最有营养的。一听说谁病了,马上炖鸡。<br></h3> <h3>结婚时留下.的记忆,真挺帅!</h3><h3><br></h3><h3><br></h3> <h3>听妈妈说我小时候挺乖的,很听话。</h3> <h3>一九六一年的儿童节,那时困难时期刚过,可我们还是幸福的。</h3> <h3></h3><h3>一九六一年全家合影</h3> <h3>  一九六三冕山小学的全体教职员工(含我们这些子女)</h3><h3> 母亲爱她的职业,爰她.的学生,无论是学习好的,学习差的,听话的,不听话的,特别调皮的。她都一样对待,她教低年级的学生,孩子小不懂事,她用母爱般的耐心去教育他们。她经常家访,有一次她班上的一个调皮学生在学校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回家挨打后被关在家里不让上学,母亲到家里耐心说服家长让孩子重新上学,后来这个学生成了班上最优秀的学生。她常说最调皮的孩子最聪明。对家里生活困难的学生,经常接济他们(尽管我家也不富裕),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学校的老师都回老家了,就他们沒走,母亲说都走了,学生怎么办,学生不读书不行,她和爸爸在学校办起了复式班,一个人教两个或三个年级,我也当上一年级的老师。公社也很支持,为了安全,派人在学较轮流值班。不久武斗开始,为了保护我父母,我家搬到冕山公社的和平队(小河坝上埔子)生产队的房子,学校不能上课,可父母却沒闲着,母亲白天到地里给社员记工分,晚上就和父亲给社员办夜校,父亲白天乘船到河对面五合村村小上课。我就在家带弟妹。</h3> <h3>一九六四年妹妹出生了,前两个的名字都是天上的。这个就取地上的叫磊。</h3> <h3> 母亲善良、正直、热心助人。在我的记忆里,周围无论谁家有困难她都会伸手帮忙。记得在修成昆铁路时。1967年一个在甘洛路段工作的宁波的单亲铁路工人带着约7岁的男孩在工地,孩子没法管。在冕山路段的一个工人和他是老乡,认识我母亲,知道我家有三个孩子,马老师善良,就找到我母亲说寄养到我家。母亲什么也没说就答应了,当时我家就住在学校的一间约十平米的宿舍,屋里就按90度安两间大床。母亲就把他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叫我和弟弟要好好对他。住了一年多。他爸又成家把他带回了宁波,走的时候孩子都不愿走。</h3><h3> 母亲很爱孩子,教育孩子从来都不打骂,她常说"轻声说话不费力″,我们子妹三个从来沒挨过母亲打,都是正面教育,言传身教,记得我还不到5岁,经常带着弟弟往山上跑,为了安全,母亲自己缝了一个书包叫我上学,我高兴极了,本来我还不到上学的年龄,因为是老师的孩子,就让我到一年级当旁听生,到期末能跟上就继续,不能就重读,当然到期末我不仅跟上了,还考了第一。就转为正式生升二年了。到上三年级(六岁多),母亲买了一本厚厚的《欧阳海之歌》让我看,这本书.我看了三遍,这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h3> <h3>一九七一年爸妈被调到贺波洛公社小学。该小学不仅教学条件差,还缺医少药。都是彝族学生。爸爸妈妈在教学中自制教具,自编珠算口诀,教会95%的彝族学生,学会计算平面图行的面积和简单几何体体积,班级间举行打算盘比赛;我家的大门几乎没有关过,大胆的母亲在进门一个简易药架上放的是垮界(专业)为村民准备的常用药,那时我家的门虽然没有锁,最缺的一点粮食和油都没有遗失过。为了改善生活,妈妈利用当地资源让同学们在上学的路上顺便采摘一点兔草。班级养的兔子长大后拿到县里去买,收入作为班费集体使用;没有卖掉的兔子在公社食堂卤好分给每位同学。</h3><h3> 后来爸爸没有在公社教书,到了要走4,5个小时,翻越两匹山的补尔去教学,他一个人一个学校,艰辛可想而知。他们没有怨言,从不计较名利得失。快乐每一天。</h3><h3> 七四年,我高中毕业下乡当知青。母亲经常到知青点来看我。给我带好吃的。七五年上中专,七七年留校她也常常到学校来看我。记得我长尽头牙发烧。她赶到学校天天守着我。八0年我和妹妹同时考上大学(弟弟是七七年考上的)。她又担心妹妹身体不好,我又太远(哈尔滨)。但她从不流露,全在心里。给我准备棉衣棉裤棉鞋。八四年我毕业分回成都,妹妹也分在成都。又担心我们的生活。提前半年退休.到成都,当时单位给了我一间9平米的房子,是用办公楼其中的一层给没房的职工临时住的,房间里安一张1.1米的单人床,放一张小办公桌,都是单位提供的,纸箱上放一块板就是饭桌。条件在当时算是比较好的。没厨房,大家都是把蜂窝煤炉子放在自家门口的走廊里,记得最里面住的何经理的孙子经常给我们的锅里放调料(煤碳渣子)。厕所在这层楼的档头,妹妹住单位的集体宿舍,但经常回来我们娘仨挤一起,慢慢地帮我们建起了这个家。每天下班回来都有热呼呼的饭菜。在我过去的一生中,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母亲的关爱。</h3> <h3>这是母亲在贺波洛小学从一年级带到毕业的学生。</h3> <h3>贺波洛小学的教师和家属</h3> <h3>这就是我家住房的旁边小山坡</h3> <h3>一九七六年,父亲调到喜德中学,母亲调到喜德县城关小学。妹妹上初一,弟弟高二丨,我上中专。这年我家搬到县上,由于两所学校都沒住房,中学就在县城东门新街上给我们租的房子。<br></h3> <h3>庆祝十一届三中全会,母亲和学校的老师们在喜德县街上跳秧歌舞。跳得还不错。<br></h3> <h3>一九八二年大舅二舅到凉山,二舅的老二在喜德中学上初中。</h3> <h3>幺爸带小弟到凉山</h3> <h3>和亲家母在西昌邛海</h3> <h3>一九八六年三月,我在水产公司有了正式的住房,母亲和父亲也就带着孙儿正式搬回了成都和我们一起又开始了新的生活。八七年国家开始职称改革,重新评职称,当时他们已在成都,学校通知他们回去参加评定,可他们觉得现在生活好了,够吃就行了,沒去。学校按最初级定了,再没变过。去世前还是初级职称。母亲这辈子把金钱看得很淡,从不计较。</h3> <h3>大孙儿半岁了</h3> <h3>一九九0年夏天</h3> <h3>昭觉横路商建安装处宿舍。</h3> <h3>母亲八十岁生日</h3> <h3>老朋友给母亲过八十岁生日</h3> <h3>在喜德工作时的几十年的好朋友</h3> <h3><font color="#010101">和毛根朋友打麻将,母亲打麻将最怕赢。赢了别人她心里不舒服。</font></h3> <h3>奶奶和孙儿</h3> <h3>一九九九年和亲家一起去海南</h3> <h3>在海南海边吊床上沐浴阳光</h3> <h3>和大舅全家及四舅四舅妈</h3> <h3>在公园享受天伦之乐!</h3> <h3>三个孙儿(女)小时候</h3> <h3>二00六年二月到金堂堂弟庆利家</h3> <h3>二00八年十月十日在家阳台上边摘莱边和老爸聊天</h3> <h3>  爸妈经常(.几乎每天)在阳台上打长牌。很认真,还记输赢,常打得哈哈大笑。真是快乐!让人羡慕! </h3><h3> 母亲很爱父亲,父亲生病住院,她坐着轮椅都到病房陪着。</h3> <h3>2009年12月大舅妈全家来家里</h3> <h3>二0一0年北京幺舅回成都,在土桥伊金园和四孃聚会。</h3> <h3>2011年春节全家在李家沱盐邦菜餐馆团年</h3> <h3><font color="#010101">2011年8月29日,母亲88岁生日,外孙女从法国回来,在家给外婆做生日蛋糕。</font></h3> <h3>外孙女和外婆好亲热</h3> <h3>  母亲很坚强,她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身体不舒服,怕耽误我们上班,自己硬撑着,二0一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因脑梗再也站不起来。这是脑梗后出院在弟弟家过的八十九岁的生日。</h3> <h3>  二0一三年八月因糖尿病病发症又住进了416医院,从此就再没回过家,看到母亲的难受和无奈,真是很心酸、很心疼。在期间,母亲的学生从凉山带着全家人专程来看老师。我的老师和邻居也专程从外地来看她。真的好感动。这是二0一四年除夕在416医院病房陪母亲过春节。</h3> <h3>从小一手带大的外孙在416医院和外婆过年。</h3> <h3>妈妈最喜欢的欢欢也来和婆婆过年</h3> <h3>二0一四年母亲的91生日是在德康医院病床上过的,四舅专程到医院来给她过生日。以前几乎每年四舅都会来家里给她过生日。</h3> <h3><font color="#010101">母亲离开我们前一天,在这一天她见到了天天想见的小弟。非常高兴,虽然已经说不出话了,然而脸上的笑容是那样慈祥和满足。这一天终于了了母亲的心愿,我的心也放下了。</font></h3> <h3>  亲爱的母亲,2015年5月24日您离开了我们。女儿最遗憾的是在您身体健康的时候。只想到工作,未能陪您和父亲(现在身体也不能走远路了)到祖国各地,到世界各地去看看。对不起!母亲,我的好妈妈,您永远在我的心中,我永远想念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