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打击乐精华:韩城阵鼓

宁永泉

<h3>  有爱好,人生就会有别样的幸福。</h3><h3> 4月18日,受省级非遗韩城阵鼓代表性传承人樊喜军先生邀请,随城北村韩城阵鼓表演队赴坤元庙庙会拍摄,大热的天,鼓艺表演者激情的演出,让游人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h3><h3> 为传承,为发展,城北阵鼓队邀请了韩城鼓艺界的精英加入,共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分别是:</h3><h3> 程勤祥:国家级非遗项目韩城行鼓代表性传承人;孙仲杰:韩城行鼓优秀指挥、鼓手(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活动演出);杨娜:范村鼓队指挥(韩城阵鼓新培养的女指挥);张芳琴:芝川镇北阳村女子阵鼓队指挥;刘峰、刘超:韩城行鼓、阵鼓优秀镲手;辰女:韩城锣鼓优秀花杆带领,马庄村花杆团队;燕燕:马庄行鼓队指挥;赵佩玲、柳红艳乔南村优秀镲手(村人称红艳为女镲王);刘亚灵:芝川镇姚家庄黄河雄鼓(韩城阵鼓支系)鼓队指挥等。</h3> <h3> 韩城阵鼓是一种古代的鼓舞,属于宫廷式锣鼓,韩城阵鼓仪仗队形前有开道锣,金瓜、钺斧、佛手、朝天镫紧随其后,“肃静”、“回避”分列左右,五十面旌旗,精工刺绣,龙飞凤舞,三社头旗《田家自有乐》、《农民鼓舞春》、《杨柳春风》,字体不凡,苍劲有力。</h3> <h3>  整个社火队伍喜用百面锣鼓出现,增添了其大气磅礴的喜庆氛围。正式表演时阵容严谨,凡进入表演的击打乐器都各有位置,不可随意更换。其阵容布局是以中心直径一米开外的大鼓为统领,小鼓若干围拱大鼓,右边半百镲,左边半百锣,前后队末必有两三面马锣,花杆居于两侧外围,形成大小鼓居中锣镲长阵分列两边的庞大阵容。在此阵容中,大鼓前后,锣镲长阵的空间,各有一人手执三米长的竹杆和令旗,指挥整个锣鼓队伍。指挥者左手握指挥杆,右手执令旗。指挥者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忽而飞身腾空,忽而平地旋转,忽而疾步穿行,忽而仰卧鼓阵,英武雄姿,气宇轩昂,正是“百面锣,随大鼓;镲子隔,马锣补;看花哨,数小鼓;看姿势,像猛虎”。在这气势庞大的阵容后,排列着五十面宽约一米,高近五米的龙凤旗,刺绣精湛的工艺,颜色图案均有不同,久负盛名的龙凤旗更增添了其恢宏壮丽的气势。</h3> <h3> 韩城阵鼓的鼓谱是徐乾元、樊典则(均系清乾隆时期人)将原来鼓谱改编定谱。有狗嘶咬、打五元、文武魁、走锣鼓、阵鼓等乐章。</h3><h3> 狗撕咬:相传鼓谱初启者以乡村犬吠声,此起彼伏,东呼西应,一犬惊声,百犬应和为引而作。鼓谱中设计有“一犬警吠”、“东呼西应”、“百犬应和”等节拍,紧凑激昂,相互不让,难分难解,扣人心弦。</h3><h3>打五元:由打三元发展而来,用于新春“三阳开泰”之喻。现打五元又称“五子登科”、“五谷丰登”、“五福临门”等,其鼓谱刚柔相济,对比强烈,喻五子登科有问有答,相互祝愿;喻五谷丰登,擂鼓而作,息鼓为逸。</h3><h3> 文武魁:前半场文雅,后半场威武。喻文要重教,武要保国,亦颂扬“文官廉洁不爱钱,武将疆场不怕死”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h3> <h3>  韩城阵鼓的表演,气势宏伟庞大,队伍严整有序。它不同于其他锣鼓,多用于五谷丰登之年,庆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它不是祭祀性的,是农民群众自娱自乐、庆祝丰收的鼓乐。</h3><h3> 韩城阵鼓规定正式表演时阵容严谨,凡进入表演的演奏者都各有位置,不能随意变更。规定:敲大鼓鼓边站,敲大锣排左边,敲钹的站右边,马锣杂耍站两端,小鼓左右两边安,摇杆子前后闪,指挥锣鼓掌全盘,前进停止看摇杆,多敲一槌全局烂。韩城阵鼓不但整个队伍严谨有序,而且对每个表演者都要求鼓谱掌握娴熟,精神焕发,面容显威,击打动作干净利索。这样就给观众一种深入境界的感觉,真正让万千观众感到有一种超凡脱俗的震撼。韩城阵鼓以敲为主,它的舞蹈动作多用于行进之中,行进中的鼓点以“走锣鼓”为主,节拍为屡次反复,配以循环舞步,由于行进表演、舞蹈动作比较简单,舞动时幅度也不大,称为“一步一舞,一锣一声”。一般与指挥者同步。其动作是先跨左腿,右腿后交叉,其次马步,循环动作,徐徐向前。其舞姿典雅优美,矜持舒缓,观众看而不厌,听而不烦。场地表演时,队形保持不变,鼓点有规则的进行变换,时而气势磅礴,汹涌澎湃,时而弱似溪流,温文尔雅。</h3> <h3>  韩城阵鼓,鼓点有八致,即:动、静、高、低、长、短、轻、重。有道是动时如猛虎下山,静时为深涧幽鸣;高时如天马行空,低时如龙卧沙滩;长时如彩虹弄影,短时如碧玉落盘;轻时为祥云绕梁,重时为晴天劈雷。其声韵特点是文武交融,声情并茂,阳刚与阴柔相契合。既有大鼓直白表达的阳刚,又反串用静、低、长、轻表达含蓄的阴柔,其后者更体现韩城阵鼓的重要特色。<br></h3> <h3>  韩城阵鼓源于何时,无详实可考。据《括地表》载:“韩城,古韩国也。”明《韩城县志》亦载:“韩、侯之国也。”韩城,西周初年是武王之子的封地。前776年(东周安王2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起初,魏国强盛,公元前409年(魏文侯37年)大举攻秦。秦退后,魏为防秦,筑魏长城,并任命名将吴起防守。据《韩城地名志》考:城北村始建于前352年(梁惠王十九年)。在西周时期,礼仪繁盛,庆典肃穆,民间仿照朝阁礼乐“钟鼓乐之”。再则,魏将防守之时,为御秦袭,为胜仗庆贺,用以鼓乐。据村中《徐氏家谱》载,城北主姓徐氏先祖籍于安微亳州,为明初大将徐达嫡系侄威武大将军徐常后裔,曾镇守太原府,后有其予嗣居于城北村。村中明朝刺制的头旗,用金线绣书:“道衍南州”此为明朝徐氏族人徐宏基所书。喻指将徐门江南文风流传后世,并使其发扬光大。1936年(民国25年),在城北村东华社盛装社火衣饰的箱底翻出明朝万历年间村上逢年庆贺之时的旧账簿,当时的“三社”(东华社、南金社、西城社)派专人前往苏杭一带购置社火器物,证明城北社火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已有430余年。</h3><h3> 公元1736年-1795年(清乾隆年间),城北村的徐乾元、樊典则将原来古谱改编定谱,流传至今。当时,村中的菩萨庙、关帝庙、禹王庙,均存有铜器道具,用于庙堂祭祀、祈雨和喜庆丰年。三社为了同举社火均筹二十亩公田,作为筹措社火资金所需。为激发三社共启社火,常常用“激将法”、“羞辱计”等方法,激起热情,“怒”而上阵。由于竞争激烈,保障有力,所以明、清最为兴盛。1935年(民国24年),城北人因喜遇丰年,大闹社火,观众达万人。1950年元旦,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三社”又联合演出了阵鼓。此后,每逢过节或有重大庆典皆有演出。1982年进城献艺,以“溥彼韩城”为主题,展示韩城民间十大故事,引起轰动,观众达万人。同时,电影《六甲》、《黄河大侠》在韩拍摄时,城北村的锣鼓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摄入镜头,登上艺术大雅之堂。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参加黄帝陵祭祖,被省文化厅选为鼓队之魁。56面龙凤旗气势宏大,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1998年,应延安市邀请,参加延安地区的元宵节演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h3> <h3>社会价值</h3><h3>(一)阵鼓初启,杜绝冬闲无事时村上少数青年的赌搏恶习,有利于社会安定,邻里和睦,形成相互竞争、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和谐风尚。</h3><h3>(二)韩城阵鼓的推广与普及,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h3><h3>(三)作为陕西打击乐的精华,关中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对其发掘、抢救和保护,将带动和促进整个陕西打击乐的发展,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音乐史料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h3><h3> (资料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