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老墙门地处皇城根,太庙边,相传南宋时这里物流繁荣,1943年老墙门还开了一家茶行,叫"宏安茶行",就是老邻居梅家姐弟的祖父开的。</h3> <h3>听说我们这个墙门是上海的一户有钱人家造的。记得一进墙门就是门厅,门厅进去有个小天井,一个小廂房,中间是一个大客厅,前后左右共有五个房间。客厅配有黑色椭圆形桌子,上面还有一个吊灯,小时候大家都在客厅乘凉。再里面又有个大的天井,天井中央嵌有椭圆形的花坛,估计是用来养花。天井东西各二个廂房。客厅楼上5个房间都是朝南的,左右各二部盘式楼梯,朝北还有走廊。朝南朝北全部是窗户,地板由大约有一英尺宽的木板铺成,周围的木板壁和天花板都是油漆过的。每个房间的家具都是欧式的,据说房东有五个女儿,这5个房间就是给女儿到杭州来度假 时住的。从西廂房边上三个台阶进去是一大厨房,厨房边有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还有一口井。总之老墙门造得很考究,中西结合,在附近也算曲指可数了。这张照片是老邻居提供的,小孩子就站在三个台阶旁。</h3> <h3>解放后房东把房子上交了,房管所就把大客厅也隔成房间,井边也造了三间房,大客厅只留下很窄的一条走廊,老墙门空间一下小了很多。</h3> <h3>原来的门牌号是太庙巷44号,后来大厨房被征用了,就在后面的院子开了一个小门,编为大马弄5号。并在井边又造了3间房,致此老墙门大约共住了19户人家,年复一年,老墙门越来越破旧。</h3> <h3>前不久老墙门进行了翻修改造,每家都建了厨房和卫生间,改善了生活质量,但空地基本上没有了。</h3> <h3>这是墙门左边的大马弄,这个牌坊也是新造的。</h3> <h3>老墙门的右边是紫阳幼儿园,右前方就是现在的南宋遗址。</h3> <h3>1995年紫阳社区要做旧城改造,挖掘开始只发现了明清时期的水池,没想到后来发现砌得相当考究的围墙,证实是太庙的东围墙,再后来整个太庙遗址都找出了,当即被列入考古新发现,进行掩埋式保护,并在上面建了太庙遗址广场。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始建于宋高宗年代,是南宋最为重要的礼制建筑之一,规模仅次于皇宫大内。</h3> <h3>在太庙广场旁边,是紫阳小学,它的前身是紫阳书院,是清代浙江四大书院之一。</h3> <h3>学校依山而建,山上有好多石像,现在已被列为杭州重点文物保护"五代石佛院造像"。老墙门大多数的邻居小时候都是在紫阳小学度过的小学生涯。我们这一届低年级是下面上学,五六年级就在山上的教室上课,每个教室的后面都有很大的石佛。</h3> <h3>不过现在山上的教室早就不见踪影,石佛经过这么多年风吹日晒也已是千疮百孔。</h3> <h3>后来老墙门的好多邻居们都陸续搬走了,那时候通讯没现在发达,再加上大家都忙于工作家庭,也就没有了联系。去年秋天,经过大家热情支持和多方联络,找到了大多数老邻居,组织了几十年来第一次聚会。</h3> <h3>凡是联系到都参加了这次难得的聚会,满满当当坐了二大桌。</h3> <h3>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已是两鬓如霜,步入了夕阳无限好的年龄。一见面大家激动的握手,相互问候祝福,亲热劲一点不减当年。</h3> <h3>纷纷拍照合影,留下美好瞬间。</h3> <h3>合影留念</h3> <h3>今年四月天,春暖花开,老邻居们又举行了第二次聚会,还增加了刚联系上的新成员。</h3> <h3>大家欢声笑语,说不完的小时候在老墙门种种趣事。那时候生活虽然清苦,却充满快乐。大家会坐在客厅,天井听老前辈讲故事,围在井边吊水洗衣服,夏天把西瓜装在袋子里沉入井底,就好比天然的冰箱,因为是集体大厨房,谁家有好吃的都一起分享……,美好的回忆说也说不完。那时候的老墙门,就像七十二家房客,无论哪家有好事还有糗事,就像一阵风马上传遍整个墙门。老墙门的生活五味杂陈,平淡却不失真情,值得回味一辈子。</h3> <h3>聚会结束,拍照留念,或姐妹兄弟,或夫妻,或同学兼邻居,其乐融融。</h3> <h3>最后小潘应邀在老墙门微信群作了总结讲话</h3> <h3>并賦诗一首,大家齐称赞。我们盼望今秋十月重回故居老墙门再相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