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美,叫我们在奔跑!--赵庄镇中心校数学教研活动

刘艳秋

<h3>芳菲四月,与美相遇 ,</h3><h3>融着暖,<span style="line-height: 1.8;">带着真。</span></h3><h3>一群人,一团火,</h3><h3>载着梦,在奔跑,</h3><h3>……</h3> <h3> 课堂精彩展示</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授课班级:五(3)班</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教学</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内容:苏教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五年级下册第 105~106 页例 1 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3题。</span></h3><h3>教学目标:</h3><h3>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提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h3><h3>2.使学生经历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的价值,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h3><h3>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h3><h3>教学过程:</h3><h3>活动一、名言导入,感知策略</h3><h3>1.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再次能和大家再一起学习,为了缓和紧张的气氛,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故事——《司马光砸缸》。</h3><h3>2.好的故事总能给人以启迪,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呢?学生自由交流感受,教师适时小结:司马光急中生智,把“人离开水”转化成“水离开人”,将复杂的事情与简单的事情相转化,从而巧妙的解决了问题,真是了不起!老师相信,同学们在这节课中也会有不俗的表现!(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h3><h3>活动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h3><h3>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张彩色纸片,请同学们快速的比一比,这两个图形哪个大一些? 预设:还有什么好办法吗?(数格子,按照面积公式计算)怎样速度更快?</h3><h3>2.有了各种彩纸,再给我们一把剪刀,我们可以大展身手——剪纸了!瞧,学校的剪纸社团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有两位同学刚刚加入社团,他们想把我们学校的剪纸艺术发扬光大,我们一起来欣赏。看,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作品,怎么样,还不错吧!让我们来比一比他们的作品,谁的剪纸面积大?(出示图)</h3><h3> 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从数学的角度看,猜一猜,哪个面积可能大一些呢?&nbsp;</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出示猜想)</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4.那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你有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老师课前给大家都准备了这样的信封,里面就有这两个图形。请同桌两个人合作,想办法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学生自主操作实践) (出示验证)</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师:好,谁来汇报。你的图形原来什么样?你是怎么做的5.谁还有不同的方法?通过这么多的方法,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出示结论)原来,这两个图案的面积是一样大的啊!</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师:同学们,还有问题吗?(出示转化前后图)回顾刚才的探究过程,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生:原来的图形不规则,看起来有点复杂,不好比较,经过这么一弄,都转化成了简单的规则的长方形,这样,再来比较就很容易了。(板书:复杂——简单)</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师:同学们,想一想,图形从这样转化成了这样,我们是怎样做的?运用了哪些方法?</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生:我们用了以前学过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知识,对图形进行了剪一剪、移一移、转一转、拼一拼。</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师:同学们,再想一想,图形由这样转变为这样,它们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生:它们形状变了,但面积没有变。</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师:看来,“变”中还有着“不变”呀。形变,质不变。</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活动三、回顾旧知,体会策略</span></h3> <h3>活动四、分层练习,运用策略。</h3><h3>活动五、拓展运用</h3><h3>师:可见,不仅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转化,解题思路也可以转化呀。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其实呀,转化的策略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也随处可见。(出示)比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h3><h3>生:是的,一张纸很薄,测量有点难,但是我们可以量出 100 张纸的厚度,再除以 100,就能得到 1 张纸的厚度。这就是:化少为多。</h3><h3>师:那么,如何测量一个人的腰围呢?</h3><h3>生:用尺直接量腰围,不方便,我们可以用绳子绕腰围一周,再拉直绳子,量出长度。这也就是:化曲为直。</h3><h3>师:我国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事例,“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吧。谁来说一说。</h3><h3>生:其实,聪明的小曹冲是把大象的重量转化成了一船石头的重量,也就是化整为零,然后,通过称出石头的重量而知道大象的重量。</h3><h3>师:同学们,大象的重量可以称,面积也可以称,相信吗?请看,“巧称地图”的故事。(课件出示)一张地图、一杆秤,一块木板、一个脑袋,聪明的于振善“称”出了土地的面积(化面积为重量),这就是转化策略的神奇!</h3><h3>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伞店老板,二女儿嫁给洗衣作坊老板。于是,老太太成天忧心忡忡,每逢下雨天,她担心洗衣坊的衣服凉不干;天晴时,又担心雨伞卖不出去。日子过得非常忧郁。后来,一位聪明人告诉她:“老太太,你真是好福气!下雨天,你大女儿家生意兴隆,天晴时,你小女儿家顾客盈门,哪一天都有好消息呀!” 这位老太太一想,立刻笑逐颜开了。所以,有些时候,换个角度去想问题,我们会发现真的很不一样!其实自己的快乐与否,重在心态。只要你是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无论任何的事情,都会是快乐的!希望大家在数学中灵活地转化,在生活中快乐地转化!</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授课班级:四(2)班</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教学内容:苏教版《</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30.6000003814697px;">确定位置</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四年级下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教学目标:</h3><h3>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平面图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能在比较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同时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h3><h3>2.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正确地表示出物体位置的能力。</h3><h3>3.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h3><h3>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h3><h3>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h3><h3>教学准备:课件&nbsp;&nbsp;&nbsp;</h3><h3>教学过程:&nbsp;</h3><h3>一、情境引入</h3><h3>1.猜猜他(她)在哪?</h3><h3>学生观察座位图,老师圈出一个同学的位置,其余学生说出这个学生的位置,一个学生来猜这个学生在哪里,从而引出新课?</h3><h3>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h3><h3>1.自学书98页例1(画一画,圈一圈) </h3><h3>(1)通常把什么叫做列?确定第几列要从哪往哪数?</h3><h3>(2)通常把什么叫做行?确定第几行要从哪往哪数?</h3><h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板书</h3><h3>列:从左往右数</h3><h3>行:从前往后数</h3><h3>2.用列与行介绍一个同学的位置</h3><h3>你能用列与行介绍小军的位置吗?小红在哪里?小刚呢?</h3><h3>3.将座位图抽象成点子图</h3><h3>4.比赛记点的位置</h3><h3>你会用列与行说一个点的位置了,下面我们要来比赛写一个点的位置,在点子图上会陆续出现4个点,每个点出现3秒钟,12秒的时间,你要用眼看,用脑想,用手写。</h3><h3>5.引出数对</h3><h3>强调数对的读法,写法再给出几个点,巩固数对的读法,写法。</h3><h3>6.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室的列、行</h3><h3>和同桌说一下你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出来。</h3><h3>7.议一议</h3><h3>下列数对所表示的位置上的同学是同一个人吗?</h3><h3>(3,5) (5, 3)</h3><h3>(1,5) (5, 1)</h3><h3>再观察(3 , 5) (1 ,5)让这一行的人起立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h3><h3>再观察(5 ,3) (5 ,1)让这一列的人起立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h3><h3>三、课堂检测</h3><h3>(一)、判断:</h3><h3>1.数对(6,2)和数对(2,6)表示同一位置。 ( )</h3><h3>2.数对(△,8)和数对(□,8)表示的位置在同一行。 ( )</h3><h3>3.在平面图上,数对(7,3)表示第7行第3列。 ( )</h3><h3>(二)、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十五”第3题。</h3><h3>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h3><h3>(三)、.我们中心小学方队表演时,同学们排成8列8行,杨洋站在一角,他的位置可能在哪?</h3><h3>四、反思总结</h3><h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nbsp;</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老师们乐学向上,</span><br></h3><h3>因为热爱,因为追求,</h3><h3>孜孜不倦、<span style="line-height: 1.8;">智慧奔跑、学而不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不负教育……</span></h3> <h3>  评课议课</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分成8个小组,进行研讨。</span></h3> <h3>  学习教研的路上,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成长,更是拥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带给我们的感动和力量!</h3> <h3>  教学教研热情不断高涨,思维不断碰撞……且行且思,且思且行,一群可爱的人,一群可敬的人,还是在努力奔跑……加油!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收获更多的美好!</h3> <h3>  <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最后,曹校长对这次活动作了简短的总结。他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交流教研活动。展示的两节课带来的思考是,老师们学到了什么?一是学一种态度,二是学一种方法。并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强学校老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打开思路,共寻教育本真,促进教育教学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共同成长。</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