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19年4月2日-10日,国际岩画组织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ck Art Organizations,简称IFRAO)召集人、《Rock Art Research》(A&HCI)主编、河北师大讲座教授罗伯特(Robert Bednarick)受邀赴中国进行一系列与岩画相关的讲座、会议以及考察活动。</span></h3> <h3>河北师范大学聘请罗伯特先生为历史文化学院讲座教授、国际岩画断代中心研究员,由校党委书记戴建兵教授颁发证书。</h3> <h3>罗伯特为学生们做学术报告</h3> <h3>就是个活着的马克思嘛!相似即相关,估计日耳曼人长得都这样。</h3> <h3>作为嘉宾参加新郑举行的乙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并在第十三届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上作主旨发言。</h3> <h3>不过要在几千人的礼堂做演讲,即便是讲了一辈子课的教师,也感到满满的挑战!</h3> <h3>主角是罗伯特,我是配角,是陪衬。先是与罗伯特互动,翻译与评注他的发言。</h3> <h3>然后是我自己的演讲。<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有人也许会感到奇怪,中国人祭祀自己的祖先,为什么要请个外国人来?这要从具茨山岩画说起。</span></font></h3> <h3>具茨山发现的凹穴岩画</h3> <h3>具茨山发现的梅花瓣状分布的凹穴岩画</h3> <h3>具茨山发现的沟槽图案的岩画。</h3> <h3>具茨山发现的沟槽与凹穴组合相沟通的岩画</h3> <h3>河南方城发现的凹穴岩画</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本世纪初河南具茨山发现大量的岩画,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嗣后,学者们又在河南的方城、叶县、泌阳、淇县、镇平县、淅川县、南召等县,以及我国其它地方地相继也发现了同类的凹穴岩画,其分布之广泛、体量之巨大、形式之多样,不仅是岩画界的一个惊喜,同时也是中国考古的惊喜,更是早期中国历史的惊喜。因为地处中原的具茨山素与传说时代的炎黄有着地域上的联系,中原岩画很有可能与华夏民族的起源和早期历史联系在一起。 </h3> <h3>不过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信史或史实,则并非易事,这需要建立在较长时段的科学考察研究基础上才有可能完成。新郑具茨山岩画研究所、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联合国际岩画组织联合会、印度岩画协会以及河北师大国际岩画断代中心等单位,自2014年开始,对包括具茨山和南阳地区在内的中原凹穴岩画展开了系统的科学研究。</h3> <h3>河北师大成立的国际岩画断代中心及其中心的研究人员。</h3> <h3>印度岩画协会秘书长库马尔(Kumar Giriraj)先生和具茨山岩画研究所的学者们</h3> <h3><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所谓系统的科学研究分两部分:科学测年和人文研究。科学测年</span>我们采用的是微腐蚀分析法(microerosion analysis)为岩刻画进行断代。</h3> <h3>微腐蚀断代法由罗伯特先生完善并极力推广。原理很简单,利用显微镜对岩面在岩画制作时受损石英颗粒风蚀程度的显微观察和比较来确定其年代。</h3> <h3>并不是每幅岩画都具有可供测年比较的石英颗粒,同时还能被正确地观察到,所以寻找和观测可供测年比较的石英颗粒是一件极为耗时耗力的事,常常是辛苦地观察一天,却找不到一例。</h3> <h3>经过近五年的实地踏查,我们对河南具茨山、方城、江苏连云港、宁夏贺兰山口、大武、内蒙的赤峰、浙江的仙居等地区50多个岩画点的岩画进行了石英颗粒腐蚀情况的显微观察。截止目前,我们已发表的近十篇中国岩画的微腐蚀测年,其中五篇为英文发表在《Rock Art Research》(A&HCI)上,五篇汉语发表在国内学术刊物上。</h3> <h3>河南凹穴岩画的制作延续很长时间,其年代经过微腐蚀分析认为在距今4800-1000之间。这样一个年代区间是与黄帝的时代相重合的,所以许嘉璐副委员长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国家祭拜的力量》一文中,将我们的微腐蚀测年数据,作为黄帝信史的证据之一。</h3> <h3>我代表我们团队在大会上宣讲具茨山岩画人文研究方面的成果。这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系统工程,但我的介绍只用了简单粗暴的40分钟。</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信仰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說文》解释:颠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狭义仅指与地相对的天;广义的天指自然、宇宙,以及代表自然宇宙规律的道等等。此外,天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文化意象,即指宗教的天上神界,所以“通天”就成了古人生命过程中最主要的实践活动内容之一。史前人类“通天”的方式很多,如建筑高台、坟墓,崇拜山和树等等,不过其中最为重要的方式是“钻孔”。</h3> <h3>最早的钻孔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项链”等人工制品。在这里<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们则需调整一下我们对山顶洞人所谓“项链”的传统认识:穿孔并不是为了串戴的实际功用,也就是将项饰串起来佩戴子颈上,而是穿孔这一行为的本身具有某种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即通天。这些具有通天象征意义的珠子须时时随身携带,而串成项链只是因其方便的携带方式,佩戴只是结果。对于支持这个假设最有力的证据来自穿孔本身: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属于象征体系的任何穿孔或刻痕,都无一例外地在加工后涂以赭石或赤铁矿的红色。世界范围内的普遍涂红现象证明,穿孔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串戴的实用意义。</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而在古代中国,钻孔以通天的说法被明确加以记载,《周礼·春官》:“驵圭璋璧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殓尸。”郑注:“疏璧琮者,通于天地。”这里的“疏”即“孔”、“通”,也就是说璧和琮最为重要的中间的孔,之所以钻孔,就是为了通天地。战国秦汉时期普遍流行的“二龙穿璧”也正是形象地表明“孔”的通天意义。</h3> <h3>璧和琮都是中国古代独特的通天礼器,<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周礼·春官》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琮,外方内圆,象征着天地相通。</span></h3> <h3>这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的二龙穿璧图案,这个图案表明了玉璧中孔的通天功能。</h3> <h3>兴隆洼文化出土的玦。</h3> <h3>红山文化出土的玦</h3> <h3>通天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此外还有高山、大树、人造高台(墓葬与祭坛)等等,不过我们这里讨论的与具茨山岩画相关的除了“孔”以外,还有一个“通道”的概念,这就是“玦”所要表达的文化旨意,亦即由外到内(天)的沟通。两者的文化意象相同,只是在表现方式上有所区别而已。</h3> <h3>岩画中有一种图案,我们曾经将其解释为“动物蹄印”,或象征生殖崇拜的“女阴”。现在看来这种望图生训式解释缺乏系统和体系,碎片化的知识和解说无助于岩画的文化诠释。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这种“动物蹄印”更应该理解为岩画中的玦。</h3> <h3>如果“蹄印”不足以清晰表达通天的意味,那么欧洲的通天岩画则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这层意蕴。</h3> <h3>这是欧洲岩画中出现的各种通天的岩画图案</h3> <h3>更为直白的通天符在我国也不鲜见,<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山西的“囤生”民俗,大年三十绘制通天图案,以冀来年通天与神佑,五谷丰登。</span></h3> <h3>与天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灵魂上天堂,这是全世界所有宗教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既然如此,何不直接在头顶钻孔让灵魂升天呢?Bingo!古人也是这么想的!头颅的环踞钻孔是一个世界性的古代习俗。从上面图中一个人头上有好几个环踞钻孔可以得知,头颅钻孔绝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灵魂出窍!</h3> <h3>颅骨钻孔也是中国史前的常见习俗。</h3> <h3>这张图片明白无误地展示出巫师的通天愿望。</h3> <h3>这不是关于被雷击中的故事,制陶工人同样也有通天的愿望。</h3> <h3>到此第一步已完成:具茨山的凹穴与沟槽,乃是“孔”和“通道”的象征,用于通天象征。<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们根据旧石器时代钻孔涂红的考古学资料推测,起初凹穴制作完毕后应该也加以涂红,而非洲刚果韦莱河(Uele) 流域Gangala Ngundu地区土著人的民族学材料(凹穴涂红)可以作为佐证。</span></h3> <h3>第二步:在哪儿通天?<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淮南子·天文训》说:“天圆地方,道在中央。”几千年哲学家和史学家对这里的“道”不知进行过多少过度诠释,其实在这里我们宁愿简单一些,真正用唯物主义的认识观理解一下:通天之道。那么天地茫茫,中在何方?在天曰北斗七星,</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楚辞.王逸》:“谣吟兮中壄,上察兮璇玑”;在地则用土圭之法,“正日影,以求地中”。也就是</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周公选址洛邑的方法,“日中测影以求地中”。也就是说当太阳照在土圭上没有影子的地方就是“地中”,也就是与太阳(天中、天心、天脐)垂直的地方,所谓“</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北齐书.文苑传》说:“土圭测影,璿玑审度。”,正是这个意思。</span></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还有一种求地中的办法,“地方如棊局”,把中国划为九州并非为了地理区划,而是为了找中,处在最中间中州或冀州就是地之中。所有外围的八州都是为了突出、强调和衬托“中”的位置。</h3> <h3>凹穴与棋盘形岩画的组合,恰如<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晋书·天文志上》所云:“天员如张盖,地方如棊局。”九州的划分只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中州。</span></h3> <h3>既然“中”只是个宗教概念,那么按照程序在某些象征性符号的指引下进行通天仪式即可,因为绝对和客观的“中”是不存在的。表示中的概念除了刻凿<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棊局外,还有一个极为常见的办法,那就是刻写十字纹。</span></h3> <h3>亚字形就是十字形,把墓葬建成十字形就是为了在中央位置与天沟通,死后灵魂直达天堂。</h3> <h3>古代的礼器是祭祀用的,几乎所有的祭祀都首先要与天(也就是神)沟通,所以礼器上镂以十字孔,特别是在商代。这种十字镂空成为商代的特征纹饰。</h3> <h3>所有通天的主体都是人的灵魂,所以在头颅上开孔,而且开十字孔,才能最为直接地达到通天的目的。虽然目前只发现一例开十字孔的,但这足以证明古人开颅绝不是为了医疗治病。</h3> <h3>或者直接写上中心的字样,更为省事。“天齐”即“天脐”,天之肚脐,中心也,盖因泰山而名之。</h3> <h3>所以所有具有通天性质的仪式行为都被认为在世界中心的地方进行;象征着通天行为的凹穴岩画的制作,当然也在被认为位于世界之中心的具茨山进行。现在该第三步了:具茨山凹穴岩画与黄帝有关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应从黄帝这个名字开始。</h3> <h3>最早的黄字是一支射中太阳的箭,甲骨文、金文都一样。这个字最初的义项是“中央”,表示位置。刚才我们谈到九州的划分只是为了说明中州,而土分五色,同样是为了突出中间的黄色。所以到了后来,表示中央的“黄”字,才兼有了表示颜色的义项。</h3> <h3>我们在汉画像砖或战国青铜器上所见的后羿射日图或用“缯缴”(带绳子的箭)弋白鹄,并非是射猎或射日的客观描述,而是通天愿望的表达。这就是为什么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灵药后飞到月宫的原因。事实上雁、凫、鸿鹄类远飞高翔,不要说带绳子的箭,就是一般的箭也够不着,所谓“<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冥冥远缯缴”也!</span></h3> <h3>结论同样也是简单粗暴的:黄帝与具茨山岩画是有关联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