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故乡的杨树(原创散文)</h3><h3>作者:印海</h3><h3><br></h3><h3> 杨树,作为一种及易生长的树,是北方十分常见的树。杨树的种类也是十分的繁多,而山杨树的树龄最高可达700年之久。我家乡的完达山余脉的七星砬子山下,就有一棵这样的山杨树。</h3><h3><br></h3><h3> 白杨树,更是在杨树这个大家族里面首屈一指的、广泛受人们青睐的树。<br></h3><h3><br></h3><h3> 故乡小山村的村边,也有一排高大的白杨树。这一排高大的白杨树,是日寇侵华时期栽下的。日寇为了便于奴役、监控我民众,防止我民众起来反抗他们的侵略行径,在故乡强行实行并村,没有逾期并村的农户,就一把火将散落在田野里的农舍烧光……村边的那排高大的白杨树,就见证了那段令人悲泣、耻辱的岁月……</h3><h3><br></h3><h3> 年幼时的春天,大姐会带我来到村边的杨树林里,寻找一种叫“婆婆丁”的野菜,挖一些,回到家里,作为春天里的小菜来吃,以补充春日里緑色蔬菜的不足。</h3><h3><br></h3><h3> 仰望眼前高大的白杨树,透过浓密的树枝,蓝天下的白云,似柔软的棉絮,仿佛缠绕在枝头上。相邻的几棵杨树上,有喜鹊的巢穴,几只喜鹊在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h3><h3><br></h3><h3> 村边的这一排白杨树,已有脸盆口那么粗了,杨树的枝丫已经长出鲜嫩的绿叶儿,但还不足以遮住温暖的阳光。</h3><h3><br></h3><h3> 这些挺拔的白杨树,我无法估算出她的具体树龄,大约有三十多年吧。</h3><h3><br></h3><h3> 这排白杨树,你只要是离开村子,或站在村东的小山头,或在广阔的田野里,都可以看到那排白杨树。仿佛是故乡小山村里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标志性的印迹。</h3><h3><br></h3><h3> 因为,她实在是太高大了,特别是在这样一个较为荒凉的时节,白杨的高度,仍然是取代了村中唐家的老宅后院的炮台。</h3><h3><br></h3><h3> 唐家的炮台,是采用故乡五顶山中的花岗岩修建而成,炮台的高度有三层楼房那么高,四面有阻击来犯之敌的抢眼。我每次来到这座炮台下面,望着炮台的身影,总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因为那些黑洞洞的抢眼,非常的阴森恐怖……</h3><h3><br></h3><h3> 有时 ,我会好奇地问母亲:“那房子是谁家的,是干啥用的?”。母亲说:“那房子是炮台,是地主唐家的炮台,为防止土匪抢劫财物修建的。”当时,我似懂非懂地听着母亲的简单讲解,才知,那个很高的房子,是防范土匪的……</h3><h3><br></h3><h3> 我对地主的概念,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认为,地主都是很有钱的人家,否则的话,是建不起这样的房子的。</h3><h3><br></h3><h3> 炮台的前院,就是地主唐家的正房。1946年,佳木斯地区就迎来了新中国第一缕曙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带下,故乡小山村,也陆陆续续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从此,唐家被定为地主成份,平分了财产,唐家大院归村民集体所有,作为村里的村委会会所。</h3><h3><br></h3><h3> 村里的一些集会、文娱活动,都在这个大院里进行。恍惚记得,县里的文工团,来村里演出一幕话剧,大姐把我背到大院的院子里,观看演出, 话剧的一句台词:“何支书!吃元宵……”我还依稀记得的。后来才知,那是一出反腐败的话剧。那女的嗲声嗲气的一句:“何支书!吃元宵……”那个用心不良的女人,正在向老支书施以糖衣炮弹,腐蚀拉拢革命队伍中的老干部,表现得淋漓尽致……</h3><h3><br></h3><h3> 唐家大院的消失,也雄辩地揭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崭新天地,正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如火如荼地铺展开来。</h3><h3><br></h3><h3> 帝国主义,旧的封建制度,官僚资本主义,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消失。人吃人,人剥削人的世道将一去不复返。</h3><h3><br></h3><h3> 就在我读小学的那一年,唐家大院东北角上的炮台, 被村里给拆毁了,那些方方正正的石料,被用于村里建造小学校的墙体或基石。从此,再也见不到村中这座唯一的宏伟建筑了。</h3><h3><br></h3><h3> 几年后,别说见不到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炮台,就连村西那排高高的白杨树林,也被村里锯掉,用于村里的建房木料。</h3><h3><br></h3><h3> 取而代之的是,村里在村边栽了一些榆树……当年,我义无反顾地离开故乡小山村时的模样,也是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了。</h3><h3><br></h3><h3> 甚至,你即便是来到小村的近前,你都无法和当年的故乡小山村等同起来。因为年幼时的故乡、年少时的故乡、如今的故乡,都是不一样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故事,不变的 ,已然是心目中故乡的美好……</h3><h3><br></h3> <h3>作者简介:</h3><h3> 李印海,笔名:尹亥,佳木斯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佳木斯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乌苏里江文学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佳木斯广播电视报记者。60年代生于黑龙江省,富锦县五顶山下的小山村。就职于大学党委宣传部,本科学历。</h3><h3> </h3><h3> 文学作品近100余篇散见于国内报刊。一些文学作品、绘画作品、摄影作品获省、市级一、二、三等奖励。</h3><h3> 合集出版散文集11部。一些作品在《新华网》、《中国作家网》、《黑龙江新闻网》、《佳木斯日报新闻网》转载或在《佳木斯人民广播电视台》播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