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母亲

志刚

<h1>  我们常把祖国比做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伟大的。不管你的人生幸福、平凡或者辉煌,都源自于母亲。每个人的母亲,用相同或者不同的方式行动来诠释着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和世间的母亲一样,我的母亲也用一生的勤劳、智慧和无私奉献全部给予了我们这个幸福的大家庭。时光荏苒,随着时光的流逝,母亲已走过九十年的人生岁月。今年在即将迎来母亲九十岁生日之时,我们姐弟5人约定,全家从各地相聚柳林,共同祝福母亲生日。</h1><h1> 自从父亲2008年因病去世以后,年近八旬的母亲自己买菜做饭,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一直独居生活。每日闲暇还能出门在附近打牌,消遣时光调节生活。直到五年前,我们姐弟才开始轮流伺奉母亲的饮食起居。母亲到如今呈现出来的状态,还是很健康。能看书看报,听力不减,走路不用拐扙,只是有时说话有些重复,毕竟年龄大了,可能是脑力衰减的原因。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的日常生活,去年冬雇佣了保姆,全天负责母亲的饮食起居。耄耋之年的母亲精神矍铄,真是我们全家人的幸福。</h1><h1> 有老母亲在堂,我们姐弟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家。有老母亲在堂,是我们姐弟们共同的福气,母亲陪伴我们长大岁月静好,我们陪伴母亲共同变老。有老母亲在堂,尽管我们姐弟都已是年过古稀、花甲老人,作为奶奶爷爷辈的我们,在母亲眼里还是孩子,让我们还觉得青春尚在。</h1><h1> 生日当天一早起来,我让母亲从内到外都换上了准备好的新衣服。母亲脸上露着幸福的笑容,显得格外高兴。由于求学、工作等各种原因,全家多年来也没有一起团聚过,母亲问这问那一直不停。</h1><h1> 上午11时,除了在国外求学及忙于工作的原因少数几人不能到场,全家人如约而至预定酒店。餐厅已简单布置完毕,正面的“寿”字显得格外醒目,边上挂着“祝福母亲九十岁生日快乐”的横幅,主餐桌上摆着花团锦簇的鲜花。</h1> <h1>餐厅场景</h1> <h1>  在就餐前的时间,我们各家都和母亲合影留念。我们无法阻挡时间的脚步,却可以留住美好幸福、珍贵的瞬间。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记忆总有遗漏,而每张照片都是一段永不再来时光的美好记忆。</h1> <h1>母亲九十岁生日照</h1> <h1>  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照完像后,捧上了寿桃生日蛋糕,点燃蜡烛,全家围在沉浸在幸福之中的老母亲,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的欢快歌曲。唱毕又让母亲吹生日蜡烛,只见母亲站起身来,呼的一口气吹灭八支蜡烛。如此高龄还有这样的气力,真是出乎我们大家的意料,顿时引来全家一片惊奇与赞美声。</h1> <h1>  全家在分享蛋糕喜悦的同时,生日宴席也随即开始。大家纷纷给老母亲敬酒,送上最美好的祝福,祝愿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多年来全家这么多人难得相聚,母亲更是显的异常兴奋激动。老少四代同堂,欢声笑语、天伦共享、其乐融融。洋溢着团圆的幸福欢聚,体会着无可替代血脉相连大家庭亲情的感觉与温馨。</h1><h1> 今天,我们全家在这里共同祝福老母亲生日快乐,再美好的语言也表达不完我们当儿女的谢意。愿您在未来的岁月里永远健康长寿,愿所有的快乐、所有的幸福、永远围绕在您的身边。</h1> <h1>  当热闹的生日宴席散去,陪同母亲回到家中时,望着母亲,在我静黙的年华里,记忆见证着容颜改变的岁月,日渐衰老,难已形容的感受涌在心头思绪万千。不由得想起母亲离别思恋的故乡和远方的亲人,用一生的心血经营我们这个大家庭,为儿女撑起了一片蓝色天空,建立幸福港湾的努力与艰辛。</h1><h1> 一九三零年农历三月初六,母亲出生于山东省莘县一户农村家庭。幼小时便失去父亲,姥姥带着她们兄妹5人,和那时中国绝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过着极度贫苦的生活。姥姥每日晨兴夜寐、不辞劳苦、纺花织布、赶往集市售卖,艰难度日。</h1><h1> 由于居住山东、河北省界的原因,姥姥每逢集市日便前往河北省大名县束馆镇售卖。口渴时经常向沿街一农家讨水喝,一来二往熟悉起来,看到他们无子女,便把最幼小的母亲送给他们抚养,这便是我的姥爷姥姥家。到现在问起母亲来,因那时年龄小的原因,到束馆的过程也没有记忆,只是后来两家继续往来,长大后才知道自己出生于山东,送养来到河北现在的家中。</h1><h1> 姥爷姥姥居住的束馆镇,与山东、河南相邻,位于华北大平原腹地。姥爷那时凭着聪明才智开着一个修理自行车小铺,还有土地可耕作,那个年代还算过着稍好一点的生活。我有时好奇地问母亲,那个年代有自行车修吗?母亲回答我说,凭着姥爷技精艺巧,修理自行车远近闻名,都找上门来修理。我至今也想不出那是怎么一种情景,或许是对那个年代社会发展了解甚少的原因吧!</h1><h1> 母亲来到束馆后,姥爷姥姥疼爱有加,给家庭带来了无比的欢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姥爷姥姥也不让上学,唯一的原因就是怕学到知识后离开他们。在这些年伺奉母亲的日子里,有时给她剪脚指甲,看到变形的脚趾,问母亲原因,才知那时不仅不让上学读书,姥姥还给她缠脚。每次缠上后遭到自己激烈地反抗,出门就偷偷放开,以至于后来只是脚趾受到损伤,其它无大碍。后来姥爷姥姥又收养了一男孩,便是大我九岁的舅舅。</h1><h1> 长大后经人介绍,与在山东抗日前线的父亲相识结婚,后来便随父亲来到了山西,离开了养育她的故乡。在七十余年的岁月里,只回去过四次,把她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我们这个大家庭。</h1><h1> 母亲来山西居住一段时间后,来到父亲工作的离石民众医院,即后来的离石县医院,准备参加工作。当时医院武院长了解到母亲没有文化,就劝说母亲先上学打基础后再工作。母亲欣然应诺,不顾年龄大插班进入小学四年级就读。1950年6月县里委派父亲领导刚组建的柳林镇卫生所开展卫生健康服务工作,就是后来发展成为柳林地区医院的前身,母亲即随父亲又来到柳林上学,与后来成为山西省二院著名骨科专家高富贵等人同班就读。直到1951年2月生下我后不长的时间,给我找了奶娘,姐姐由奶奶看管,便参加了工作。</h1><h1> 我小时候和母亲合影照</h1> <h1>  参加工作后,母亲从事护士工作。后来又生下我的三个弟弟,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全都找下奶娘,出钱代为抚养。</h1><h1> 工作期间,努力学习,短时间就掌握了护士技能。那时这个位于秦晋两省通衢要道的柳林古镇,人口也不是太多,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渐渐地熟悉了环境,认识了很多居民。</h1><h1><br></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姐弟合影</span></p> <h1>  1957年秋母亲获得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进太谷卫校护士专业学习,经过近两年的时间,刻苦攻读,取得了中专毕业证书。1965年又在太谷卫校医士进修班学习一年,回来后任医生。上世纪七十年代,又两次进修眼科,在医院眼科工作,获得中级技术职称直至退休。</h1><h1> 母亲一生用自己的奋斗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母亲以她的聪明才智,勇于接受新生事物,不懈的奋斗才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不竭源泉。</h1><h1> 母亲自从居往柳林后,便深深地爱上了这方生活、工作的热土。在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同时,在很短的时间,连说话都改为地方本土语音。以至于从我记事起,听母亲说的就是柳林口音话。</h1><h1> 由于生活、工作居住遥远的原因,母亲也不能经常回家探望我的姥爷姥姥。那时父母亲都工作,家中经济条件尚好。从我记事起,就知道家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母亲因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为了报答养育之恩,每年春节前给姥爷姥姥邮寄50元,直到姥爷姥姥去世为止。那时一直没有增加的原因,是因为工资改革前的三十多年间,社会物价稳定,工资变动不大。常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农民家庭辛苦近一年养头猪出售,才卖的40多元钱,可见那时50元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h1><h1> 我和小弟在外抚养的时间最短,那时家中有奶奶随同照顾我们姐弟三人的生活。伯伯、姑姑居住农村,叔叔在平遥县委工作。小时候只是随同奶奶去过平遥叔叔家两次,每年枣红的季节,奶奶思恋故土,有时带我回老家农村居住少数日子。因这样的原因,家中平常也很少有亲戚往来。听到同龄的孩子说起姥爷姥姥家时,心里不时涌起无名的伤感,渴望什么时候我也能得到那一份亲情,满足自己的心里感受。</h1><h1> 这个机会终于到来了,在1959年的秋季,父母亲请了假,带我去河北探望远方的姥爷姥姥一家。</h1><h1> 途经太原时与父母合影</h1> <h1>  从柳林坐汽车到太原,乘火车到达河北省邯郸市,又坐汽车到大名县龙王庙。那时交通不方便,到束馆还有二十华里路程。提前打电话让姥爷来接我们,下车后也没有看到他的身影。就步行前往,走了一段路到分岔路口,也不知往那里走。附近又没有人,好不容易等来路人打听,才知走错了道路。按路人指的方向,就近穿越过一片长的很高很远的花生地,才到达通往束馆的道路。</h1><h1> 一路前行,看到了路边停放三辆自行车,走近一看,姥爷他们因找不着我们在此等待。接上我们就走,到家时已近傍晚。第二天舅舅也从邯郸钢铁厂赶回和我们团聚。</h1><h1> 母亲虽然说不上是衣锦荣归,但还是非常体面地,时隔近十年第二次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我们的到来,姥爷姥姥每天都显得十分高兴,尤其对我更是宠爱有加,翻箱倒柜也从不责备。经常吃白面馒头,有时还吃又绵又甜颜色发黄的红薯,及至后来红薯再也吃不出那种好吃的味道,可能是地理气候产地的原因吧!</h1><h1> 和姥爷姥姥全家合影照</h1> <h1>  姥爷家地处华北大平原,小麦是夏季主要农作物。麦收后,每家每户都用麦杆编织草帽条。姥姥、妗子也不例外,闲时都在编织。编好后盘起来,每尺能卖几分钱,有专人收购,卖下钱后经常还给我一些。</h1><h1> 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为了不耽误学业,走时带着书包,每天在束馆小学简陋的教室就读。有空就上街玩,有次看到戏场唱戏,也许是那时衣着和当地小孩不同,引人注目,剧场守门的主动招呼我进去看戏。束馆镇还有一个大池塘,有次看到很多人集体捕魚,傍晚有人给姥爷提来两尾大魚,第二天才有了大口吃魚肉的初次经历。在束馆姥爷的家里,每天享受着别样亲情带来的无比欢乐。那时有流动的照相师傅奔走在乡村之间,用唯美光影为顾客定格似水年华。有天来到姥爷家,挂起背景幕布,支起三脚架,为我们和姥爷全家照下了这张弥足珍贵的合影。</h1><h1> 在束馆的那段日子,父亲还看望了在山东工作期间认识的旧时好友。舅舅也陪同我们去过山东母亲老家,事隔多年后,母亲的到来给了姥姥意外的惊喜。留在心头的记忆,只是看到姥姥比母亲个子稍小,床铺上挂着蚊帐,吃着姥姥给我第一次见到的黑皮梨。那也是母亲从离开束馆直到姥姥去世唯一的一次见面。</h1><h1> 不知不觉一个月假期已到,我眼含泪水,恋恋不舍地和父母踏上了返家的旅程。返家后不久,还收到舅舅给我邮寄来的十多本连环画小人书,那个年代对于我来说,就是最好的礼物。在岁月缓缓流淌的日子里,每当看到和姥爷一家的照片时,那段童年时美好的生活足迹,过往的美好记忆常在心头萦绕,终生难以忘怀。</h1><h1> 1977年秋,母亲与父亲在时隔十八年后,第三次踏上了探望姥爷姥姥的旅程,当时我们都已工作没有陪同前往。姥爷看到我托父母带去的一箱汾酒厂生产的小瓶竹叶青酒时,分别送给好友分享这种心中喜悦的心情,这也是父母后来告诉我的。那次父母只住了一星期,返回时我正在太原,同父母一起到家。</h1><h1> 事隔二十年后的1997年春,因父亲年老不能出远门,姐姐和二弟工作忙的原因,我和俩个弟弟陪同年已68岁的母亲开始了第四次故乡之行。那时交通也发达起来,从邯郸坐班车可直达束馆镇。相聚的那一刻,只见舅舅高兴激动之余又泪眼朦眬,我也强忍眼中的泪水,“别时容易见时难”,每次相见的日子何其遥远,那可能是我们共同情感内心的感受。那时舅舅的三子一女都已成家,全部住上了新房,生活都过得很好。</h1><h1> 第二天,舅舅陪同我们前往曾经居住过的院落,姥爷和姥姥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去世,这里留有母亲和我永久的记忆和情感思念。时隔三十八年过去,当我再次走进院子的一刹那,留存在心底那段美好日子的情景、往事和记忆即刻涌上心头。现已无人居住的庭院显得格外寂静,我在院中绯徊,只见青灰色的房屋颜色因翻修已改变,靠墙而立的大枣树也不踪影。阳光依旧,如今却时过境迁,岁月流转,这个世界再也见不到姥爷姥姥的笑容。“物是人非事事休,岁月无情心伤感”。我感叹,在历史的长河中悲欢离合、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往事铭心刻骨,只能把那段美好岁月的记忆永远留存在心底,我们和母亲在院中合影,留做永久的怀念。</h1> <h1>  我们在舅舅的陪同下,母亲又一次回到了山东老家。姥姥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去世,母亲见到了分别多年的兄长和姐姐,并一起前往墓地给父母上坟,不忘养育之恩,寄托心中的哀思,了却自己的心愿。</h1> <h1>  由于我们都上班的原因,这次陪同母亲的探亲之旅只住了少数几天,我们就返回家中。在后来的日子里,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只是舅舅、妗子,山东老家的侄儿来柳探望过母亲。父亲去世后,舅舅的三个儿子前来吊唁,那是最后一次见到河北的亲人至今。</h1> <h1>  近日,在翻找母亲旧照片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当年返家后给舅舅妗子、表弟表妹写信时,无意之中留存下来的草稿。现在读来,字里行间还能感受到那时流露出来渴望亲情的心里感受。</h1> <h1>  母亲随父亲1950年6月来到柳林古镇,在近七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定居生活在这里。在养育子女的同时,把一生学到的医疗技术全部奉献服务给了生活在这方热土的人民大众。</h1><h1> 柳林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始兴于明,鼎盛于清,素有秦晋门户之称,是晋商通往陕、甘、蒙的交通必经之地。历史上这里商贾云集,物贸繁荣因此享有“小北京”的美誉。</h1><h1> 父母亲来到柳林后,住在镇东堡沟父亲老战友杨生普的院内,我就出生在那里。从我记事起,那时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明清街从东向西穿镇而过。只是当时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加上居住人口的增多,为改善交通环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把明清街标志性的穿街楼全部拆除。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又成为新设柳林县城驻地,到现在明清街早已面目全非。</h1><h1> 父亲通过早年参加革命工作学到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走出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和母亲来到了这里,生活环境较好的柳林已成为了我们新的家乡。由于父母亲都工作的原因,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的二十年间,每月工资收入水平,在我们生活的这个镇里,只是屈指可数极其少数的家庭。在建立柳林县后,到八十年代初也还是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h1><h1> 由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原因,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有商品粮、副食品供应,过着还算不错的生活。即使在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岁月里,供应量减少的情况下,也没有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那个年代,吃不到好的粮食和食品,是我们大家共同不争的事实。</h1><h1> 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我们姐弟在这个有山有水充满诗情画意、颇具地域特色美食、民风淳朴的古镇上无忧无虑地成长生活。我们按部就班上学接受教育,那时也没有交不起学费的烦恼。</h1><h1> 1966年7月我初中毕业,姐姐已在外地参加工作。同年9月,我收到了一所那个年代颇具神秘色彩,被称为军工专业机密学校的中专录取通知书,母亲当时非常高兴。给我打点行装的同时,还给我多吃两餐白面的往事至今还留存着记忆。不幸的是,那场历时十年的文革运动已开始,两年多的时间也没有等来入学通知书,我们兄弟三人的学前教育也因文革运动的原因到初中毕业为止,只是小弟后来还有幸上了高中。及至后来,我们兄弟4人或参军入伍、或通过招工都参加了工作。</h1><h1> 在文革前的十余年间,从柳林卫生所发展为柳林地区医院的过程中,父亲一直担任领导工作。父母竭诚待人、善良的品质在服务这方热土人民大众的同时,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居民,也赢得了居民称为“好人性、好人家”名声的赞誉。</h1><h1> 随着我们姐弟的成长,在谈婚论嫁的年月,也有人不时提亲。姐姐在外地工作,父母内心也不愿意让她嫁给外地不了解的家庭。那时我们已居住在西街羊道口,邻家托人提亲,是姐姐初中同学,在太原工作。因家庭相互之间比较了解的原因,父母那时见到长相英俊、高高个子的姐夫,顿生好感。在与父亲经过一次面谈后,就通知在外地工作的姐姐回家。经过和姐姐商量,父母就欣然应诺了这门亲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姐姐就结婚成家。</h1> <h1>  全家和姐夫合影照</h1><h1> 随着我们兄弟4人的年龄增长,母亲在这个熟悉的居住范围,多年建立的人际关系中,以其独特的能力开始物色儿媳妇,首先要得到她的认可。那个年代,也没有彩礼、车、房等诸多因素的困扰。在双方家长和我们都认同的情况下,在前后七、八年的时间里,为我们筹办了婚礼。婚后我们兄弟不管是担任领导职务、还是居平凡工作岗位都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幸福家庭生活。当年在母亲的同事及熟人间,用羡慕夸赞的语气,还流传着母亲挑选儿媳妇的一段佳话。不管怎么说,都说明了母亲对我们兄弟婚事的良苦用心。多年来每当说起此事,母亲常常幸福自豪地对人说,儿媳妇都是我挑来的。</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h1> 上世纪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初期,为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新中国公共卫生医疗体系处于开始发展阶段。那时的柳林卫生所医疗设备简陋,卫生技术人员少。一直到文革前的十多年间,母亲一直从事护士工作。每天除了正常的给患者伤口换药包扎、药品注射等护理工作外,还要每天手工制作药用棉纱布块、棉球、连同用过的注射器手术器械等,一并用小型医用高压锅消毒处理。整理完毕的高压锅放在职工灶的煤炭大火上,当蒸汽表指针到了一定的气压后,又不能灭火,那时亲眼看到过伴随着哨声,蒸气不停地向外冒的情况下,还要冒着危险提到院子里自然冷却,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h1><h1> 从事护士工作的母亲,每天要清洗用过的医疗器械,还要多次的洗手消毒进行工作,以至于后来患上了骨关节病,十指骨肿大全部变形。</h1><h1> 文革前到退休前的二十多年间,母亲担任医生工作。那时医院也没有设立急诊科室,门诊医生要全部轮流值夜班。母亲也不例外,同样值班处理夜间患者就诊。</h1><h1> 母亲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近四十年的工作岁月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勤奋工作。以热情的服务,黙默地做出了无私的奉献,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离开工作岗位退休。</h1><h1> 母亲上班的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的双休日、带薪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也很少,一年中也没有多少休息日。一周仅有的一个星期日,有时也可能要轮到值班。在我的记忆里,那时母亲很少请假,也可能是那个年代人们普遍敬业的精神原因吧!</h1><h1> 母亲出远门的经历很少,只是有时和父亲去太原姐姐家中少住几日。上世纪八十年代,随同因公出差的姐夫才第一次去了首都北京,游览了几日。直到退休后,同父亲一道前往姐夫、姐姐因工作调动的大同家中,那次是外出停留最长的时间。</h1><h1><br></h1> <h1>  2008年5月,与母亲相濡以沫走过了63年共同岁月的父亲因病去世。我们送走了父亲,母亲面对空寂的房间,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沉浸在父亲离去的悲痛之中,难以忍受夜晩的孤独,就近住入我家。那些日子,母亲自感精力尚可,为不过多干扰我们的生活,除了过节,每天早晨返回家中,晩上来我家居住。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渐渐从父亲离去的伤感中走出来。</h1><h1> 当年初秋,伴随着国内旅游热的升温,有港澳游的行程报名。看着年已79岁高龄的母亲,带着同行又有顾虑,毕竟出游有一定的风险。不带着去,以后出游的机会一定是越来越少,为了不留心中的遗憾,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也要带她远行一次,观祖国大好河山。</h1><h1> 好在有人陪同,尽管母亲年高也得以报名启程旅行。我们同母亲一起乘飞机到达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市深圳,游览了锦绣中华主题公园,登上帝王大厦俯览深圳市容。观香港维多利亚港,欣赏港九两岸繁华景色,涉有“东方夏威夷”美誉的浅水湾沙滩。坐轮船到达澳门,参观大三巴牌坊,目睹澳门最大最豪华的威尼斯人度假村睹场。最后游览了珠海、广州,乘机返回。八日的行程,众多的景点,一路走来,母亲完全没有行前的顾虑。每天的饮食、睡眠、跟团快节奏行程的适应,是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充沛的精神获得了参团人员由衷的赞叹。母亲圆满完成了第一次乘飞机、坐轮船、远途旅游的心愿。</h1> <h1>  翻开记忆的相册,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我们全家曾经相聚给母亲过七十岁、八十岁、直到最近的九十岁生日。我们每次用再美好的祝福也无法阻挡怱怱流逝的岁月,母亲头发白了,蒼老的容颜显现的皱纹,映衬着时光的年轮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下前进的脚步。再美好的昨天,也是回不去的岁月,也就是今天还没有尘封的记忆。其实我也明白,不仅母亲老了,无情的岁月中我也渐渐老了,站在夕阳映照的晚霞中想着再也回不去的美好年华,人生就是一场回不去也停不下来的远行。</h1> <h1>母亲七十岁生日和父亲合影照</h1> <h1>母亲八十岁生日照</h1> <p class="ql-block">母亲八十三岁生日照</p> <h1>  近日,我用难得的空闲时间,在寻找翻看母亲的老照片中,梳理回顾着母亲已经走过的九十年人生岁月,追逐着流淌时光留存给我们最珍贵的记忆。</h1><h1> 曾记得,母亲讲她年青时的往事,为了能够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深感文化知识对工作需求的重要性,便开始上学。已身为人母的她,走进小学的课堂学习,那已是现在上高中、大学的年龄。设想当时的情景,那需要有多么大的勇气和坦然的心态,即使那个时代学生间的年龄参差不齐,那个年龄段上小学还是显的很特殊。现在看来,虽然母亲还称不上有远见的卓识,但是在1952年新中国全民开展大扫盲运动中,母亲已经走在时代的前列参加了工作。多少年来,母亲从不放弃每一次进修学习新知识的机遇,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种理念一直持续到1975年46岁时最后一次进修为止。母亲用刻苦学习的精神,改变着人生的道路。努力奋发、积极进取改变人生理念的思想,是传给我们后辈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h1><h1> 对母亲了解的人常说,母亲是非常有福气之人。我也觉得在过往的生活中有坎坷,有付出的艰辛,但母亲还是有常人比之不及的幸福感。这源自于母亲几十年来,在家庭与工作之间合理的安排,和时代发展不同的因素使然结果。我们都是结婚成家另过日子,避免家庭纷扰。虽然我们都处于晚婚晩育的年代,但是等到母亲退休时,孙辈们大部分都已上学。这样母亲退休后在照顾父亲日常生活的同时,能够安然舒心地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母亲用生活的大智慧、人生的节点、再有时代发展的因素给我们解读着“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远忧”生活的理念。这种家庭生活的理念境界,是每个退休家庭都渴望得到的生活方式。可是现实的情况是,或许因时代的发展变化及生活节奏加快的原因,我们还在为儿孙服务,在家庭生活中或许还有不少人也是这种状况。不管服务儿孙内心感到幸福或者辛劳,母亲的这种生活理念境界我暂时还达不到。母亲用智慧把握人生,一生追求美好生活的理念,呈现着与当今国家倡导的主旋律是完美的结合。母亲的这种生活哲学理念,必将给我们后辈人生道路有良好的借鉴和导向作用,以及深刻的思想启示。</h1> <h1>  从鲁冀大平原土地上走来的母亲,在她出生和成长的故乡,融洽着两地女性特有的真诚善良、忠厚淳朴、美好和博大的心田。与黄土高原女性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最显著的区别是豁达率直,说话直来直去从不拐弯抹角。母亲也以她平易近人的性格极易与人相处,以其热情服务的工作态度也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外人眼中的母亲经常是脸带笑容、爽朗的笑声和乐观的心态。</h1><h1> 多少年来,母亲在家庭生活中也极有主见和果断的性格特点,只要她认准的事,想尽办法也要我们当子女的帮助实现,事实证明后来也都达到了她的心愿。当然母亲常讲心中也有十分遗憾的事情,那就是因文革的原因,我们兄弟都没有受到更高学历的教育。母亲一生积极进取、勤奋工作、热爱生活、再有与众不同的豁达心态,是给予我们及后辈对待人生态度近乎完美的诠释。</h1><h1> 母亲生日过后这些天来,空闲时静坐常思过往事,力求在尘封的记忆中,把母亲已经走过的九十年的人生岁月经历,写给我们的后辈作一个大概的了解,其实说内心话我的了解也是很不完整的。在回忆整理书写的过程中,我忽然觉得,站在人性思维的高度来讲,母亲就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真实的,对待人生、生活理念的一本教科书。其实我以前也懂,只不过当我也走过人生岁月年近古稀时,对其感悟更深。读懂母亲这本教科书,或许对我们的后辈有一些教育及收获一些有益的启示作用。</h1> <h1>  母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不衰赞颂母爱的优秀诗歌,母爱是文学和音乐歌颂的永恒主题。</h1><h1> 感恩母亲给予我生命、带我来到人间,感恩母亲风雨无阻的伴随我长大,感恩母亲在我成长时付出的艰辛,感恩母亲对我们这个家庭满满深爱的情怀。</h1><h1> 再美好的语言也无法表达对母亲感恩的心,感恩母亲就是要在心灵深处,永远记住是母亲带我们来到这个多彩的世界,享受阳光雨露和幸福的生活。“常怀感恩之情、必得善念之恩泽”,即使是母亲只有一个生我们的理由,我们也应该有无数个理由来报答母亲的恩情。</h1><h1> 年轮流转,沧海桑田,已经走过九十年人生岁月的母亲,一改多年来喜欢安静的习惯。当我们坐在她的身边时,也许是寂寞时温暖的依赖,唯一的希望就是多陪陪她,慰籍她内心老年孤独的心情。我也常想,孤独的母亲需要我们来抚慰,可惜家务缠身在外地照看孙女,不能有更多的时间在身边。在雇佣保姆的情况下,只有在我们轮流照顾母亲的时间才能陪陪她,内心深感不安。愿我们当子女的有时间多陪陪母亲,给她带来欢乐的心情,这也是她晚年生活的唯一愿望。</h1><h1> “百善孝为先”,孝与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感恩母亲也是我们永久的话题。</h1><h1> 母亲生日过后,望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常有发自内心的感慨和思绪,在岁月的沉思中,总想围绕母亲的话题写点什么。我整理旧照片,尽力搜寻零碎、散落的记忆,力图描述出母亲平凡而又不同寻常的九十年人生岁月经历,以及传承给予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不管文字表达如何,我还是用深深的情感把此文送给亲爱的母亲。</h1><h1> 衷心祝愿母亲健康长寿,平安幸福每一天!</h1><h1> 2019年5月8日于柳林</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