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只要路对,何惧路远?</h3><h3> ——参加“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会”心得</h3><h3> 英国诗人拜伦曾经说过:“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一本好书,受益一生。2019年4月12日,全国高端“整本书阅读”教学研讨会于北京陈经纶中学拉开序幕,主会场高朋满座,分会场座无虚席,过道里也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前来“取经”的同行,可谓盛况空前。</h3> <h3> 红山区张宝伟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张宝伟老师为了将子课题“任务驱动: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深入推进,使之贴近学生学情,具有可操作性,并有理论依据做坚实的后盾,有先行者的宝贵经验做借鉴,张老师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整本书阅读子课题组成员韩慧兰、陈艳两位老师赴京学习。此次顺利成行,区教育教学指导中心领导、赤峰四中、四中桥北校区领导不遗余力的支持感动着我们,张宝伟老师不辞辛苦,孜孜以求执着于语文教育教学的精神感染着我们,我们珍惜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乐此不疲地迎接一次次教育教学新思想的洗礼。</h3> <h3> 本次研讨会以“探课标,会大家,读好整本书;教立心,学立命,传承开太平”为活动目标,以“高端”为内容定位,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使命,以“改变教师认知方式”为愿景,有担当,有格局。</h3><h3> </h3><h3> 主题报告:高瞻远瞩 深谋远略 </h3><h3> 倾囊相授 深入浅出 </h3><h3> 北京教育学会副理事长、课程标准组王云峰教授的主题报告高瞻远瞩,深谋远略。</h3><h3> 他以课改的背景为切入点,在分析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入整本书阅读的话题,并就“进行整本书阅读的目的及方法”进行了独到的阐释,最后呈现具体案例,分享了以“我的文学三国”为主题的整本书阅读过程。</h3><h3> 王教授的发言中多次提到“发展”这个关键词语,语重心长,对我的触动很大。他认为,高科技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信息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资源,知识、智慧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工具,人力资源是这个世界未来发展最根本资源,提高人力资源水平,提高竞争力,加强话语权,教育是根源,教育改革需聚焦人的成长,国家才会有竞争力,所以才会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把核心素养的要求落实到学科中。</h3><h3> 王教授认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核心意图是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构建怎样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必修阶段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学术论著,进而发展思维,捋清思维逻辑;在学习方式上提出如下建议:“以学生利用课内课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或约束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教师应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 最终实现读书目的:提炼他人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讨论,在积极的语言活动中,学会终身学习。</h3><h3> 曹文轩教授也曾说过,一个孩子必须阅读规模较大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是如此。因为大规模的作品在结构方式上,与短篇作品是不一样的。短幅作品培养的是一种精巧和单纯的思维方式。而长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宏阔、复杂的思维方式。从这句话,我们得知,整本书阅读与我们教科书中的单篇教学截然不同,表现在篇幅、时长,思维的推进,更有益于人的终身发展。</h3> <h3> 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罗浩宇老师主题报告倾囊相授,深入浅出。</h3><h3> 罗老师分享了工作室一线教师实干研究近两年的市级课题成果,这套阅读名著的方法体系完整、侧重实践、有很强的借鉴性和操作性。</h3><h3> 罗老师将名著导读与自主阅读推荐相结合,前者是教师选择的必读书目,后者是学生自由选择的拓展阅读书目,照顾到了学生水平的差异性;注重落实名著阅读的过程性,编制阅读规划及阅读任务单,为自主阅读导航:确定“阅读规划”,从阅读时间、阅读内容上进行宏观调控,把大部头名著化整为零,指导学生有计划地推进阅读;编写“阅读任务单”,从微观上进行落实,让大量的课外阅读从放任走向明确,从随意走向规范,使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过程心中有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漫无目的的粗浅阅读现状;提供教学核心目标不同的四种课型,解决了四个阅读阶段的教学重点,分阶段有侧重地逐层推进名著阅读的教学内容。名著导读的几种基本课型如下:</h3><h3> 1. 导读课(陌生状态下):激发兴趣,教会方法。内容以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文学地位、人物关系等为主。</h3><h3> 2. 推进课(阅读过程中):落实“读了”,交流“读懂”。内容以情节脉络、经典欣赏、人物形象等为主。</h3><h3> 3. 提升课(读后的小结):反馈“读懂”,运用“读会”。内容以人物探究、思想意义、社会影响、艺术价值等为主。</h3><h3> 4. 展示课(成果分享):小组合作,专题展示。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有知识竞赛、写读书笔记、补写故事、演讲赛、辩论会、课本剧等。</h3><h3> 罗老师的研究成果让初中学生阅读整本书有了“抓手”,对于高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不论是课型的设置,整体的规划、还是内容的选择、课后的评价等细节方面都给予我们很大启示,但是初高中学生之间差异性也很大,学生思维水平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的挖掘上,需要教师在课堂内容安排的“厚重”上多下功夫。</h3> <h3> 观摩课:大咖云集 匠心独运</h3><h3> 群英荟萃 精彩纷呈 </h3><h3>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观摩课匠心独运,让人如沐春风,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将其共性总结为以下四点:</h3><h3> 1.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整本书文字量大,读起来耗费时间久,学生容易望书兴叹,知难而退,不论是阅读的启动课上还是平常的推进课上,激发学生兴趣尤为重要,直接决定推进的速度和质量。</h3><h3> 例如程翔老师的《论语》起始课:程老师用了近20分钟,精心选择了10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在闲聊中,在一问一答中,学生逐渐对《论语》产生了“好感”;程老师没有就此停下脚步,又结合三个月前习主席到欧洲访问,法国总统赠送1688年版首次出版的《论语》导读,继而聊到《论语》早年在法国产生的巨大影响,直到此刻学生的兴奋点“爆发”,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内容,程翔老师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情境,进入到高质量的学习状态中。</h3><h3> 2.选择经典名著:经典名著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高中学段开展整本书阅读主要集中在高一高二两个学年开展,时间有限;同时还要兼顾课本中单篇文章的学习,学习任务紧张;也不能影响甚至干扰到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不造成过度负担;我们还想要充分挖掘名著内蕴含的有关社会、人生、人性的道理,引导学生建立起积极、正向的人生观、价值观,助力学生一生的精神成长、文化发育以及语言构建……所以,名著在选择上需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h3><h3> 本次活动中高中观摩课一共10节,选择的名著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如国学经典《论语》、《红楼梦》;如现代文学经典《四世同堂》、现代白话小说奠基和经典之作《呐喊》,高效发挥出经典名著在思想上、在文化上的引领作用。</h3><h3> 3.教师底蕴丰厚:这是一次云集语文教学一线大咖的盛会。大咖指大人物,在某个领域里较为成功、有影响力的人。在与程翔、霍军、徐晓彬、李良益、蒋雁鸣等老师几近面对面的交流学习中,他们的博学多才让人叹服:</h3><h3> 程翔老师研读《论语》40多年,家中《论语》不同版本的藏书就有40多种,背诵《论语》脱口而出;蒋雁鸣老师研读《红楼梦》20余年,文字熟记于心,可以让班级喜爱读《水浒》《三国演义》的男生死心塌地地爱上《红楼梦》;霍军老师读书广泛,点评《论语》信手拈来,甚至从《文心雕龙》、木心、游国恩、林坚、胡念贻、曹文星中旁征博引若干例证,丰富《论语》教学。</h3> <h3>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咖级教师深厚的教学底蕴还表现在对经典名著中若干内容的深入挖掘和个性化的准确解读上:</h3><h3> 徐晓彬老师引导学生研读《论语·里仁第四》中“见贤思齐”时,四次问“贤”:谁是你最欣赏的贤者,哪些不贤之举让你惕然自省,见贤思齐意义何在,如何概括贤的标准。</h3><h3> 李良易老师引导学生研读《呐喊》时,紧紧围绕主问题“呐喊”解读展开:为什么“呐喊”,谁在“呐喊”,有几种形式的“呐喊”,你最喜欢哪种形式的“呐喊”。读懂了“呐喊”,就读懂了鲁迅,就读懂了人性。</h3><h3> 蒋雁鸣老师引导学生研读《红楼梦》时:把“烦恼”定位为核心词语:宝玉有哪些烦恼;宝玉烦恼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烦恼吗,你是如何应对的;围绕“宝玉的烦恼”写一篇小论文。</h3><h3> 北京市教研员特级教师连中国老师评价:“他们设计的问题灵活巧妙,将书中知识与学生自身成长相关联,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阅读后,读着读着就把自己也看懂了。”这样高质量的整本书阅读课,必然会提升学生思维螺旋式上升速度,甚至是迁一发动全身,发一问活全书。在大咖的课堂上,没有一味满足教法上的翻新,没有沉迷多媒体的豪华包装和肤浅的伪对话,没有一味把精神集中于“怎么教”,而是仅仅抓住“教什么”这一根本问题,使一切浑然天成,离不开他们深刻的分析文本的能力,离不开他们学术观念上的不断突破,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教师丰厚的底蕴。</h3><h3> 4.学习中心课堂思想引领:在整本书阅读的10节名师观摩课上,专家教师不约而同、不着痕迹地践行着“学习中心课堂”思想,即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中心或本体,把学习的权利和责任还给了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实现自身潜能的自我开发和精神的自我解放,学生在课堂上思得多,做得多,表达得多,“多学”是核心,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蓄势。所以在他们的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既不是“教师征服学生”,也不是“学生征服教师”,而是力求达到“师生共精彩”的和谐与融洽。</h3><h3> 以熊岩老师在《四世同堂》的观摩课为例,梳理学生活动如下:</h3><h3> (1) 让学生用图画的形式表现祈瑞宣形象特点并解释。</h3><h3> (2) 学生上黑板写代表形象特点的关键词。</h3><h3> (3) 学生谈怎样联想到运用西方色彩理论用具象表现抽象。</h3><h3> (4) 学生研读“祈”的转变,分析变化的原因。</h3><h3> (5) 学生在小说中寻找与祈瑞宣形象有共性的人。</h3><h3> (6) 分析祈瑞宣形象的价值。</h3><h3> (7) 祈瑞宣这个人对现在的你有什么影响。</h3> <h3> 王荣生教授在专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序言中指出,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因为它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对于“大部头”的整本书阅读而言,“学习中心课堂”思想的引领可以事半功倍。</h3> <h3> 专家点评:高屋建瓴 游刃有余 </h3><h3> 妙语连珠 见仁见智</h3><h3> 10节名师观摩课,已经让我们受益匪浅,大会主办方还贴心地为10节观摩课邀请了10位语文教育专家做点评,评课专家不虚美,不一味唱赞歌,实事求是剖析课例,一针见血总结分析问题,让我们这些行走于语文教学“荒原”地带的人如同鱼遇到了水,十分“解渴”,为日后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明确方向和重点。</h3><h3> 在这里,我幸运地遇到了曾经的师长,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教授张燕玲教授,当年我在北师大读研究生时有幸在张老师课堂聆听教诲,张老师博古通今,不仅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专家,她特别致力于中小学国学经典的推广,在为程翔老师评课时,她例举数字,从7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曾向2000年前的孔子吸取智慧,毛主席曾经把《资治通鉴》读过17.5遍,到杨振宇能把3万多字的《孟子》背下来等,呼吁像《论语》这样文质兼美的国学经典,需要终身伴随自身成长,需要从孩童时期读起,给孩子精神打底气,意味深长,回味无穷。</h3><h3> 在这里,我对话到了仰慕已久的连中国老师。“教室是离葱茏无际的原野与高贵神圣的天堂最近最近的地方。在娟娟若水的课里,我们清新活泼,一起感悟,一起生活,一起明快而充满生机与创造力地活在外面有雾霾的人间。我们走得太快了,需要静下心来,好好上几堂语文课了。活着,不是为了赶路,因为前方总是有的。”这是我最喜欢的连老师经典语录之一。连老师在语文一线工作多年,是北京教科院语文市级教研员。这几年我在一次次拜读连老师教学专著《语文课》和《语文课Ⅱ》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连老师对学生“人”的关注,他的课堂,他的字里行间,最感兴趣最关心的是“人”,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我一直在认真地探索在推动‘人’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分’的最佳途径。”(《语文课》)202页)</h3> <h3> 在这里,我给未来更好的自己找到了成长的契机。我有机会解到关于何郁、凤潇、毕于阳、王荣等老师的语文教育理念,便于会后查找、收集他们的文章、书籍,进行系统细致地学习。</h3><h3> 我认真梳理了研讨会笔记,以语录的形式力求全面呈现与会大家见仁见智的思想,期盼为自己宝贵的学习经历留些纪念,希望能与热爱语文教育的同行者共享:</h3><h3> 1. 把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资源办成特色资源来开发,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成长。</h3><h3> 2. 语文学科:定位在阅读,兴趣,在读书过程中不造成过度负担,促进学生成长。</h3><h3> 3. 以活动为媒介引领阅读走向深刻。</h3><h3> 4. 阅读策略需要真实、有效发生、发展。 </h3><h3> 5. 语文课带着学生读书,学生不读书,老师讲;学生读了,老师再讲;后者才会使师生想法发生碰撞。</h3><h3> 6. 什么时候需要讲:没了情景,没了需要,没了条件……</h3><h3> 7.语文课重要的事情是:带着学生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把原有的知识,原有的听说读写的经验,变成具体的相互联系的系统。</h3><h3> 8. 语文课的组织方式要变,变什么呢?在真实的情境下让学生学习,提出任务群,围绕相关学习的主题设计一个学习任务和多样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涵盖学生的基本生活,学习和今后发展,这个活动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这个问题是学生所思所想,能思能想,应思应想,围绕它来展开学习。在任务驱动下,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活动促进学习。</h3><h3> 9. 阅读的目的第一层是娱乐;第二层是获得知识,获得经验,实际应用;第3层面是通过知识不断学习,建构新知识并思考某些问题,进行审美的表达,实际交流的表达,辨证的思考。 </h3><h3> 10. 整本书阅读,前言十分重要。</h3><h3> 11. 经典名著,非一日而蹙,需订计划;需要多读,反复读;需要相关学术性文章伴读。</h3><h3> 12. 让《论语》伴一生,绝不是为了考试。</h3><h3> 13. 读名著前,激发学生兴趣;适度讲解引领入门;搭梯子做启蒙;不能一扶到底。</h3><h3> 14. 读《论语》,非一次可以完成;记住,才有缘;入脑入心才属于你。</h3><h3> 15. 小学是《论语》的最佳阅读起点。</h3><h3> 16. 如果学习《论语》中的修辞,把内容的连贯性用不同地修辞体现出来效果更好。</h3><h3> 17.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更要切记:语言逻辑、思辨、表达应为一体,不该分割。</h3><h3> 18.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需准确定位,探究内容需贴近学生需求,为使之成为更完善的人。</h3><h3> 19.整本书阅读推进中,支点的选择决定了阅读质量;知人论世的节点选择要用心;问题设置要巧妙恰当;关注动态生成带来的惊喜。</h3><h3> 20.整本书阅读读什么的确定,需要学生寻找与教师目标构建联系。</h3><h3> 21. 整本书阅读怎么读,需要专题加思考。</h3><h3> 22.整本书阅读推进中,需关注书中内容和与自身成长关联的部分。</h3><h3> 23.读书的质量很重要,制定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案时,不能只关注阅读数量不重视阅读质量。</h3><h3> 24.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需要借鉴、期待书中给予的可供参照的东西,尤其是生活上、价值观上的借鉴。</h3><h3> 25.经典阅读中的一些思想观点,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暂时做不到,但如果将这种可能性装入生命,即使不知道什么时候发挥作用,但装上就好,某一天也许就顿悟。</h3><h3> 26.经典阅读中为我们提供了多样性参照,文中的别样人生、别样人物,有可能铸成某些人的再度孵化。</h3><h3> 27.学生作文存在假大空,不说真现象,与学生缺少甚至没有经历和体会有关,此问题不解决,即使高考作文题目难度降低,仍旧得不到高分;好作文,要与高人一等的见识;语文有意义,语文教师才有意义。</h3><h3> 28.《论语》从小处讲,从细处讲,改变了人,就改变了其他;情之所至,下笔成言。</h3><h3> 29.知道知识,会生成创造性。</h3><h3> 30.名著阅读,要以立人为本,人文名著推动人的发展。</h3><h3> 31.道理是从做中得来的,要多思。</h3><h3> 32.快速成长没有捷径,就像大树扎根一样,需要长期的基础,具体做法是能坚持一学期中每节课都达到公开课的程度,就是一种快速成长。</h3><h3> 33.教师读书,要读与自己工作关联的书;读书重质,读书后的创造力最有用;读书后要有能量,有体悟。</h3> <h3> 34.课有核心,有亮点,明确努力和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就不需要在意别人说法,课堂所指,心之所指。</h3><h3> 35.流行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h3><h3> 36.整本书阅读,在认知角度上,由个体到整体到人物价值的挖掘,是一种可供借鉴的深入挖掘小说内容的方法。</h3><h3> 37.读书需要有梯度。</h3><h3> 38.整本书阅读的高度在于指向世界全部,指向生活本身,深化思想,吸收丰富的文化。</h3><h3> 39.单篇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基础。</h3><h3> 40.经纶中学在高一高二共读四本书,每学期一本,进行精读,分别是《论语》、《红楼梦》、《呐喊》和一部学术著作待定。</h3><h3> 41.把名著阅读当作课程来做,集中一段时间读名著效果好,课上为辅,课下为主。</h3><h3> 42.名著阅读先读懂,有认识,自圆其说;再读透,日后内化为自己的修养,指导自己的工作与生活。</h3><h3> 43.名著阅读的意义与价值需深度走近文本才能体会深刻。</h3><h3> 44.名著阅读的最高境界是人与作品产生共情。</h3><h3> 45.名著阅读推进中,用好读写结合,以写促读。</h3><h3> 46.名著阅读既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读出来指与社会现实关联。</h3><h3> 47.整本书阅读促进教师对单篇阅读有深度解读,在教学、论文写作、课题研究、试题命制等方面成就青年教师;在考试成绩方面成就学生,师生双赢。</h3><h3> 48.名著阅读前需要教师耐住寂寞进行深读,先养自己,用教师的魅力引导学生阅读;再选取精彩片段诱惑吸引学生阅读,最后进入师生共读状态。</h3><h3> 49.蒋雁鸣老师读书四步法:教师深读,学生真读,任务驱动促读,课上课下联读;以主题为核心向外辐射进行拓展阅读。</h3><h3> 50.系统读名著不能连滚带爬读。</h3><h3> 51. 每个领域的成功者,都不止是模仿、因袭他人才成功的,模仿的目的是学习,成功的基础是创新。</h3> <h3> 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过程漫长,困难重重,却不妨碍我们对它一往情深,充满激情;为了挑战自我,黾勉以求,追求语文教育的真善美,我们希望自己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稳健地走下去;我们都不想做因循守旧,平淡无趣的语文人;我们不在意路是否遥远,只追求路是否正确。在对研讨会内容梳理的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想法并生成了许多困惑,记录下来共勉:</h3><h3> 1. 学习《论语》,可以按照内容(主题)分类,也可以孔子弟子为序重新整理内容,集中有针对性地研读;先由学生静静思考,再由浅入深探究;</h3><h3> 2. 学生需要写时,不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需要与之水平相符的充足时间。</h3><h3> 3.教师需要关注时事,并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读经典时利于联系现实,使阅读回归生活,让写作源于生活。</h3><h3> 4. 整本书阅读的思想性挖掘放首位。</h3><h3> 5.教师需要有自己的体系。</h3><h3> 6.《论语》阅读形式的分类:粗读、略读、第一遍、读几遍等。</h3><h3> 7.认清并处理好整本书阅读与篇章教学的关系。</h3><h3> 8.如何有效操作文化经典整本书阅读,使学生在真实语言实践中开展活动。</h3><h3> 9.观摩课中,如何调整好课堂大容量与学生中心课堂推进困难时的矛盾。</h3><h3> 10.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中,整体感知全书内容中举足轻重。</h3><h3> 11.整本书阅读中,阅读软件怎样发挥高效作用。</h3><h3> 12.整本书阅读顺利推进的前提是学生对文本十分熟悉。</h3><h3> 13.整本书阅读中,当学生随意选取书籍与教师指定书籍全班共读发生冲突时,哪种方式更能顺应语文学科素养指向?</h3><h3> 14.整本书阅读就是短期内读完一本书,交流读后感就结束了吗?</h3><h3> 15.可以将绘画这种形式融入对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某个专题,学生能将专题内容画出来,再进行解释与分析,这个过程是知识的输入与转化过程,锻炼学生思维。</h3><h3> 16.照本宣科应付检查的教案和带着思考与困惑的教学反思,哪个对促进教师的成长价值更大?</h3><h3> 17. 名著阅读中怎样引导学生发生从浅尝辄止到深入探究,由片面认识到辨证思考的转变。</h3><h3> 于漪老师在《十年了,停下来思考》这本书的序言中说:“语文的生命在于它是文化的存在,彰显的是文化的价值和人的发展,故而,攀登永无止境。也许若干年后再来审视,会为今日的稚嫩、偏激、片面乃至疏漏、错误而哑然失笑、遗憾自责,但这是新的成长的凯歌,你们又拔节了,乐曲悦耳动听。”</h3><h3> 也许今日的感悟在明日的推敲中就会如于漪老师预言的那样,那也是一种成长需要啊!只要路对,何惧路长呢?</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