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言心语】要给孩子留出成长的个人空间——张彦刚给第五届青松班家长的第二十七封信

张彦刚

<h3>  俊武和星哥因为打乒乓球成为了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切磋球技。星哥的学习成绩较差,俊武父母知道后,怕俊武和他学坏,耽误学习,就每天放学到学校接他,阻止俊武和星哥的交往,并且不时向班里的同学了解他们的情况,只要听到他们两个在一起玩,回家后就会对俊武一顿教育,并且要求俊武只能和班里的学习好的孩子交朋友。每次只要俊武说和朋友出去玩,父母就会问这问那,俊武对此非常不满,和父母产生了争执。久而久之,俊武不再出去玩了,也不再和班里的同学交朋友了,每天只是闷在家里。老师告诉家长,俊武现在在班里很是沉默,不愿和同学交流,什么都懒得干,学习成绩也下降了。</h3> <h3>  作为父母,总认为管孩子是对孩子的爱的表现,怎么管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好,哪怕这种管的方式孩子不能接受也在所不惜。殊不知,如果对孩子管得太松,放任自流,就像给气球充气不够,气球上不了天,孩子也成不了材;如果对孩子事无巨细,管得过紧过多,就像气球充气过多会炸破,孩子也会承受不了。</h3><h3>  想要气球升天,就得给气球充气,就得放手。充的气不够,气球上不了天;充的气过多,气球也许会炸破;只有适量的气,气球才会飞得高飞得远。这种现象给我们生活中的启示就是,凡是都要有一个度。</h3><h3> 孩子进入六年级后,随着独立自主意识的不断加强,出现了所谓的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的真正意义是摆脱对父母的孩子式依恋,走上精神的成熟与独立。在这个时期,孩子们开始需要管理自己的心灵,希望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希望他人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希望成人把自己当成大人来看待,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独立活动的意愿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不愿意父母、老师过多地干涉他们的自由。如果父母还把他们当孩子看,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会出现反抗的行为,来表现自己内心的不满。</h3><h3> 案例中的俊武就是这样,渴望父母给自己更大的交友空间,不希望父母管得太多。而父母却恰恰相反,对俊武总是担心这样,害怕那样,这也管束,那也限制。孩子在这种过度的干涉下感到苦恼和压抑,却又无力改变,久而久之便会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父母与孩子相处就会出现矛盾。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把握与孩子交往的尺度,管得过多,孩子会为自己的精神独立向家长宣战:孩子可能会由反抗父母到对父母的报复,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h3> <h3>  我的建议:</h3><h3>  进入六年级的孩子逐渐从依赖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逐步进入到自己判断、自己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时期,这时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h3><h3> 1.要学习和深入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前面说到,教育要把握好“度”,怎样掌握这个“度”呢?家长要学习,通过读书、网络学习、向教育专家请教、家长之间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了解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行为特点,学习相关的教育技巧,形成孩子与父母之间良好的教育互动模式。</h3><h3> 2.正视孩子的心理变化。孩子进入六年级后,往往想要摆脱家长的束缚,脱离与家长的依赖关系。这时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出现了这种心理变化就惴惴不安,担心孩子和自己疏远,对孩子的情况不能及时掌控。父母要正视孩子的这种心理,给孩子一个宽松的氛围,促进孩子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发展。同时应该充分理解和支持这种变化并能给予积极的引导。比如,妈妈可以说:“看来你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妈妈真为你感到自豪!有什么需要妈妈帮助的,妈妈一定乐意帮助。”这样反而可以引导孩子与父母交流。</h3><h3> 在这个阶段,孩子除了基本的物质需要,可能更需要和别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父母应该切实从精神上更多关爱、鼓励和支持孩子,再也不能把他们当作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了。</h3><h3> 3.充分理解并尊重孩子。陶行知先生说:“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其实孩子像大人一样,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尤其是出现独立意识的孩子,往往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这就更需要父母耐心地教导,并给于正确的示范。</h3><h3> 对于孩子由于经验不足而产生的幼稚行为,父母应能包容,进行开导纠正,而不是打骂和压制。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父母一定要认真倾听,表示尊重孩子;孩子说得不完整,父母可以补充;孩子说的有偏差,父母可以纠正,但要讲究方法。比如,“妈妈的意见和你不一样,我觉得......更好。你觉得呢?”“妈妈认为......你再仔细考虑考虑,然后再下结论。”</h3><h3> 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的不成熟想法泼冷水和嘲笑,而是要将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给孩子选择自己行为和做决定的机会,父母如有不同意见,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讨论。要允许孩子有新思维、新做法,父母不能接受的,不一定是错误的。作为父母不一定要求孩子一定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尤其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生活圈,父母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他们一定的空间。</h3><h3> 在生后中,父母要密切注意孩子在态度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当孩子希望自己的房间没有人打扰时,父母就不要随便进入;当孩子希望拥有记录自己秘密的日记本时,父母就不要偷看;更不能采取打骂、体罚的方式来监视和干涉孩子。</h3><h3> 4.多让孩子进行自由的活动。如果孩子不喜欢和父母沟通,父母应该找找原因,时不时自己对孩子平时的生活太多干涉,导致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h3><h3> 多让孩子进行自由活动,是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情感交流的好方法。比如,当孩子请朋友到家里玩时,父母不要偷听孩子们谈话,给他们自由的空间。也可主动让孩子邀请同学到家玩。父母外出时可以给孩子充分地自由空间。但是,要求孩子在活动结束后,和父母谈谈活动情况,以便父母及时了解孩子情况,也促进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h3><h3> 平时,孩子若想和同学朋友搞什么活动,只要不是太出格的活动,父母最好都支持孩子参加。比如,当孩子说想在周末和同学出去野餐时,妈妈应该说:“妈妈支持你的活动,但是你要告诉妈妈到哪里,有多少人,什么时候回来。”孩子多半是会和父母讲具体情况的。因为,父母放手让孩子进行自由的活动,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孩子自然也会尊重父母,愿意和父母交流。</h3><h3> 5.耐心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当然,引导孩子与自己进行交流,需要父母有耐心。所谓“欲速则不达”,操之过急反而会使孩子感觉父母想控制他,因此而对父母敬而远之,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耐心应该表现在:一方面,要一如既往地照顾孩子,关心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是他最重要的支撑,家庭永远是他生命最重要的港湾,他永远可以在这里寻求帮助;另一方面,父母应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孩子去开创自己的生活。相信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是愿意与父母进行交流的。</h3><h3> 作为六年级孩子的父母,真要好好的掂一掂自己手中的这把尺,少一分则短,多一分则长,正确把握对孩子教育的分寸、尺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孩子教育的作用,才能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地发展。</h3>

孩子

父母

自己

俊武

气球

交流

妈妈

家长

心理

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