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军区老首长一曾万标

陆路

<h1><b>在革命战爭中,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革命前辈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跟着毛主席,南征北战,浴血战斗,前赴后继,九死一生,为革命立下大功。</b></h1><h1><b>今天我们不能忘记革命前辈。</b></h1><h1><b>下面记叙江苏省军区老首长们丰功伟绩。</b></h1> <h1></h1><h1><b>曾万标曾任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b></h1><h1><b>曾万标(1910-2005),原名曾致科,福建省宁化县治平乡田畲村人。1931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历任红一军团战士、班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长征途中,先后担任红一军团司令部侦察连副排长、骑兵排副排长。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骑兵团排长、指导员,参加了东征、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骑兵团连长,晋察冀军区骑兵第一团营长、曲阳支队支队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和华北地区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期间,任晋察冀军区12团团长,率部参加了正太、清仓、保北、清风店、解放石家庄和平津战役等。1949年9月调任华北军政大学大队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高级步兵学校大队长,公安军察哈尔省公安总队总队长,公安军后勤部车管部长,江苏省武装警察总队总队长,江苏省军区独立二师师长,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南京警备区司令员,1978年任江苏省军区顾问、顾问组长。</b></h1><h1><b>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1961年晋升大校,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b><b>1983年离职休养,</b><b>享受正军级待遇。</b></h1><h1><b>2005年3月5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5岁。</b></h1><h1><b></b></h1><h1><b></b></h1> <h1><b>曾万标各时期的照片。</b></h1><h3><b><br></b></h3><h1><b>1942年曾万标在华北。</b></h1><h1><b><br></b></h1> <h1><b>1948年11月,曾万标在河北摄的照片。</b></h1> <h1><b>1949年6月,曾万标在石家庄摄的照片。</b></h1> <h1><b>1980年,曾万标在南京摄的照片。</b></h1> <h1><b>曾万标的故事(摘录)</b></h1><h1><b>紅軍長征路上遵义会议的警卫者</b></h1><h1><b>  原江蘇省軍區副司令員兼南京警備司令員曾萬標,是1931年參加革命的老紅軍,歷經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二萬五千裡長征、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身經百戰,屢建奇功。在他的戎馬生涯中,雖然每一場戰斗都可以大書特書,但最讓他難以忘懷的,還是他在長征路上為遵義會議站崗的那段經歷。</b></h1><h1><b>  他在世時,筆者拜訪過他,有幸聽他追述他所經歷的那個黨史軍史上非常重要的會議。</b></h1><h1><b>  那是1935年1月11日拂曉,中央干部團一行一千余人,分批進入遵義,進城后住在一所中學裡。隨后,中央領導也陸續來到遵義城內,住進了一幢磚瓦結構的二層小洋樓裡。這幢小洋樓是舊軍閥柏輝章的公館,有20多個房間,樓房四周是一片開闊地,30米以內沒有障礙,非常便於警衛。這幢小樓就是后來被載入史冊的“遵義會議”會址。</b></h1><h1><b>  根據上級指示,曾萬標所在連隊接受了警衛小洋樓的任務。當時他隻知道中央要開會,團政委宋任窮要求戰士們:一定要加強警戒,確保萬無一失。全連95名干部戰士分批站崗、放哨,24小時晝夜巡邏執勤,戒備森嚴。曾萬標當時任四班班長,警衛區域是離小洋樓150米處的正門前方地段,這是小洋樓與外界唯一的一條通道口,地形最為重要。開會期間,他們不時能看到中央首長進進出出,有時還隱隱約約地聽到裡面激烈的爭吵聲。但大家都不知道會議的內容。</b></h1><h1><b>  從15日上午9時開始,到17日傍晚,中央首長連續3天集中在這座樓房裡,一日三餐都沒有離開。17日深夜,突然聽到有人大喊一聲:“周副主席看望大家來啦!”此時,曾萬標正帶領兩名戰士在路口站崗,看到周恩來陪同毛澤東走出小洋樓來到戰士們的面前,周恩來笑著對大家說:“同志們,毛澤東同志看望你們來了!”戰士們立正、敬禮,然后齊聲回答:“感謝中央首長的關懷!”毛澤東用慈祥的目光望著戰士們,一邊說“同志們辛苦了”,一邊與他們親切握手。戰士們的心情都非常激動,齊聲回答:“首長辛苦!”周恩來接著說:“你們的任務完成得很好!我代表黨中央、代表毛澤東同志向你們表示感謝!”戰士們感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同志深切的關懷,都一起激動地鼓掌。</b></h1><h1><b>  當戰士們得知毛澤東同志又出來領導紅軍時,情緒非常高漲,行軍和打仗的勁頭更足了。</b></h1><h1><b>  這件事一直讓曾萬標刻骨銘心,備感自豪,他曾驕傲地說,在我的一生中,有很多難忘的記憶,但最不能忘懷和最讓我感到自豪的事情,就是成為了遵義會議的警衛者。</b></h1><h3><br></h3> <h1><b>1966年的曾万标。</b></h1> <h1><b>1968年,曾万标在南京长江大桥。</b></h1> <h1><b>曾万标在南京长江大桥留影。</b></h1> <h1><b>1946年8月,在河北省曲阳曾万标、杨国英和战友合影。</b></h1><h3><b><br></b></h3><h1><b>第一排右三为杨国英</b></h1><h1><b>第二排右一为曾万标。</b></h1> <h1><b>1956年在北京,曾万标任公安军后勤部车管部长和战友合影。</b></h1> <h1><b>曾万标任公安军后勤部车管部长,在1957年10月和警备部队后勤部运输处全体同志合影。</b></h1> <h1><b>1957年,曾万标和战友合影。</b></h1> <h1><b>1966年夏,任江苏省军区独立二师师长的曾万标,下基层,视察二师船队。</b></h1> <h1><b>1967年,担任江苏省军区独立二师师长的曾万标在师农场与干部战士一起学习。</b></h1> <h1><b>1972年曾万标和驻南京部队领导在机场迎接外宾前合影。</b></h1> <h1><b>1972年,周总理,许世友在南京机场欢迎外宾来宁访问。这张照片中有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曾万标。</b></h1> <h1><b>1973年任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南京警备区司令员的曾万标,参加会见罗马利亚军事代表团。</b></h1> <h1><b>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辞世,全国人民哀悼。</b></h1><h1><b>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南京警备区司令员的曾万标,在南京举行毛泽东主席祭悼会上。</b></h1> <h1><b>1976年,全国人民沉痛哀悼伟人毛泽东主席。</b></h1><h1><b>这是曾万标参加南京军民举行的悼念毛泽东主席大会上的照片。</b></h1> <h1><b>1977年5月,曾万标传达中央文件精神。</b></h1> <h1><b>1977年10月,曾万标和基层干部战士共同学习,传达中央文件精神。</b></h1> <h1><b>抗战时期的1943年,曾万标和杨国英合影照片。</b></h1> <h1><b>1945年夏季,曾万标和夫人杨国英合影照片。</b></h1> <h1><b>1950年,曾万标和夫人合影照片。</b></h1> <h1><b>1969年,曾万标和夫人杨国英在南京长江大桥合影。</b></h1> <h1><b>曾万标夫人杨国英。</b></h1><h1><b></b><b>杨国英是河北省曲阳县立台村人。1940年参加革命,</b><b>194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现95岁仍健在的老革命。</b></h1><h1><b>1945年的杨国英。</b></h1> <h1><b>1950年的杨国英。</b></h1> <h1><b>1952年的杨国英。</b></h1> <h1><b>1954年9月26曰,曾万标夫人扬国英在北京留影照片。</b></h1> <h1><b>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杨国英。</b></h1> <h1><b>全家福::</b></h1><h1><b>前右一曾万标和夫人杨国英。</b></h1><h1><b>后右四个子女分别为曾薇薇、曾纪军、曾健、曾涛。</b></h1> <h1><b>曾万标幸福大家庭。</b></h1><h1><b>右是曾万标的大女婿潘朗哉、外孙潘锋,小女儿曾薇薇,儿子曾纪军、曾万标,杨国英,曾万标的外孙朱双剑,大女儿曾涛,孙女曾洁,儿媳张梅宁,二女儿曾健。</b></h1> <h1><b>1980年夏,曾万标在南京家中喜抱孙女儿曾洁(儿子曾纪军的姑娘)。</b></h1> <h1><b>前右为曾万标、杨国英、大外孙潘峰。</b><br></h1><h1><b>后右为曾健、曾涛、潘朗哉、曾纪军、张梅宁、曾薇薇。</b></h1> <h1><b>前左为曾万标、外孙禹路、孙女曾洁、杨国英、外孙朱双剑。后中为外孙潘峰。</b></h1> <h1><b>曾万标儿子一家。</b></h1><h1><b>右一是儿子曾纪军、儿媳张梅宁、孙女曾洁。</b></h1> <h1><b>曾万标大女儿一家。</b></h1><h1><b>左一为大女儿曾涛,外孙潘峰,大女婿潘朗哉。</b></h1> <h1><b>曾万标二女儿一家</b></h1><h1><b>左一是外孙朱双剑、二女儿曾健、二女婿朱维健。</b></h1> <h1><b>曾万标三女儿一家。</b></h1><h1><b>左一是小女婿禹志强、小女儿曾薇薇、外孙禹路。</b></h1> <h1><b>曾万标的重孙小标。</b></h1> <h1><b>曾万标离职休养后仍然注重学习,读书看报。</b></h1> <h1><b>曾万标的故亊</b></h1><h3>2010年10月15日&nbsp;来源:宁化县新闻中心</h3><h1><b>不徇私,没把儿子调回南京</b></h1><h1><b></b><b>曾纪军1969年入伍,全师下到农村种水稻。劳作非常艰苦劳累,整个连队,下地干活的一个人平均22亩水田,平常每天在地里忙活13、14个小时,农忙双抢时节忙活还要更久。这一种就是5年。同曾纪军一起从南京入伍分到同一个团的有73 人,到后来,只剩2个人了。其他人实在吃不了苦,调走的调走,退伍的退伍。</b></h1><h1><b>曾纪军也动了回南京的念头,他给父亲(曾万标)写信,说:“能离开这的都离开了。”言外之意是希望父亲能把自己调回去。他父亲给回了信:“组织上要你到哪,你就到哪,要坚持到底。”杨国英(曾万标的夫人)尽管86岁了,但这封信的内容,记得很清楚。</b></h1><b style="font-size: 20px;">“他是一个很实在的人。”杨国英女士反复强调。这里的“实在”,指的是有原则,有正气,不搞歪风邪气。</b><h1><b>宿新华补充了一件事情:有一回小孩发高烧,姨妈(指杨国英)吩咐司机赶快送往医院。结果姨夫不同意,说,家里的事情,能用这车吗?这是国家配的公务用车。</b></h1><h1><b>“公家的车不能随便用,这个很正常,应该的。我们家一直都这样的,很习惯。”曾纪军说。(俞祥波 罗旺水)</b></h1><h3><b><br></b></h3><h1><b>曾万标儿子曾纪军。</b></h1> <h1><b>德高望重的曾万标。</b></h1> <h1><b>2000年,庆贺曾万标90寿辰照片。</b></h1> <h1><b>曾万标于2005年3月5日因病在南京辞世,享年95岁。</b></h1><h1><b>追悼会在南京举行,这是现场照片。</b></h1> <h1><b>曾万标之墓。</b></h1> <h1><b>曾万标(享受正军级待遇)2005年3月5日在南京逝世,至今离开我们14年了。</b></h1><h1><b>1931年参加红军的他,跟随毛主席共产党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参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警卫遵义会议。在土地革命、抗日战爭和解放战爭中,身经百战,英勇顽强与敌作战,负伤三次,战功显著。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b></h1><h1><b>曾万标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力量。</b></h1><h3><b style="font-size: 20px;"><br></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br></b></h3><h3><b style="font-size: 20px;"><br></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