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4月16日上午,有着八十一年革命历程的早期京剧改革艺术家、“延安梅兰芳”任均同志,在北京紫竹桥南金龙潭大酒店三楼笫一宴会厅,欢度百岁生日!她的五个子女携子孙从三个国家汇聚在一起,为母亲庆生。50多位亲朋代表应邀出度。年逾九旬的著名女作家宗璞(冯友兰、任载坤之女)先生,抱病出席了六姨任均的庆生喜宴。任均所在单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代表暨来自任均家乡河南省新蔡县的亲朋代表谢石华、张习普(携妻女)、任怀臣荣幸出席了庆生仪式。</h3><h3>庆生仪式由任均长子王延风主持,任均次女王津津代表子女介绍了母亲的简要经历,任均向到会亲友致答谢词。宗璞祝六姨寿比南山,并祝愿大家都能向六姨这样长命百岁(之后,因健康原因提前离席)。</h3><h3>开席后,任均幼子王克林介绍了母亲的长寿秘诀一一善良开朗,自我保健,生活规律,饮食有节,学而不倦。谢石华、张习普、陈源、冯珏(宗璞女儿)、王冀豫等亲友陆续致词、向任均敬献礼品或向任均敬酒祝寿、合影留念。</h3><h3>庆生仪式开始前,所有亲友与任均在一楼大厅合影留念。合影和任均、宗璞的特写镜头由陕西艺术摄影家协会主席、以拍摄壶口瀑布走红的著名摄影家惠怀杰先生使用多种摄影手段交替完成。为了表示对任均革命老前辈的敬重,他推开繁冗的事务,于头天晚上特地从台湾飞回北京,完成任务后未待寿宴进行完毕就匆匆告辞,踏上新的征途,令人肃然起敬!</h3><h3>在出版业热心友人高欣先生的帮助下,在任均口述史料《我这九十年》基础上增补再版的《我这一百年》得以及时定稿,并由高欣先生自费赶印了少量样书,在寿宴开始前及时送到任均和亲友手中,为华诞庆典增添了更多喜气!</h3><h3>任均是新蔡近现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诗人任芝铭先生(1869-1969)的幼女,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从事戏剧表演和研究工作。建国后主要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五十年代亦曾随夫任驻保加利亚外交官。与夫王一达俱入传《中国京剧史》(详见篇末所附《任均简历》)</h3> <h3>仪式开始前,首先来张大合影。笔者荣幸入座。</h3> <h3>合影开始前,来自家乡的五位亲友代表首先与任均合影留念。后排左起:谢石华、侄子任怀臣、表侄张习普及妻子、女儿。</h3> <h3>由《我这九十年》增补再版的任均回忆录《我这一百年》样书及时送到任均手中</h3> <h3>亲友献花</h3> <h3>年逾九旬的著名女作家宗璞,到场为六姨任均祝寿。</h3> <h3>任均五个子女及宗璞女儿(右)与两位寿星合影</h3> <h3>生命之树常青</h3> <h3>文坛常青树一一宗璞</h3> <h3>亲友们商量筹办事项</h3> <h3>长子王延风主持庆寿喜宴。首先介绍来宾。</h3> <h3>嘉宾满座</h3> <h3>任均致答谢词。特别提到了笔者等亲友</h3> <h3>谢石华忝列甲桌陪宴。</h3> <h3>少先队工作专家、出生于延安整风时期的长子王延风感谢璞姐抱病光临!</h3> <h3>聆听亲友致词</h3> <h3>任均驻外使馆的老同事夫妇</h3> <h3>文革中帮助任均写检查过批斗关的戏校年轻老同事马尚瑞夫妇</h3> <h3>大女儿王乔乔(左)生在延安乔儿沟</h3> <h3>一直忙前忙后的文化学者、次子王克明(左)高兴得像孩子似的</h3> <h3>宗璞致简短祝词!她虽然身体不好,但思维非常清晰!</h3> <h3>次女王津津介绍母亲简历</h3> <h3>谢石华诗联、张习普书法的贺礼</h3> <h3>贺联</h3> <h3>贺诗</h3> <h3>谢石华向任均敬献乌木工艺品《福寿仙桃》</h3> <h3>谢石华与任均、宗璞两位寿星合影留念</h3> <h3>谢石华在致词中,简要介绍了新蔡简况和任氏家族,祝贺任均老人幸福安康!诚邀各位亲友抽空到新蔡做客、指导!</h3> <h3>五位子女(76-63岁)向母亲祝酒</h3> <h3>任均单位代表致词</h3> <h3>五位子女奉上生日蛋糕,共祝母亲生日快乐!</h3> <h3>第三代向寿星祝酒</h3> <h3>张习普率妻女向六表姑祝酒,并转达张一贺、张一鸿等兄弟对六表姑的问候</h3> <h3>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老干部处的新老领导共同向任均祝寿</h3> <h3>第四代向任均祝寿</h3> <h3>三代、四代合影</h3> <h3>第二代齐唱《祝您生日快乐》!</h3> <h3>老同事留影</h3> <h3>宗璞独生女儿冯珏(右)向六姨婆祝寿</h3> <h3>旅居加拿大的地球物理学家、幼子王克林介绍母亲的长寿经验</h3> <h3>冯珏献礼《长寿围巾》</h3> <h3>亲友们边吃边聊</h3> <h3>亲友王冀豫等人献礼</h3> <h3>外甥陈源向舅母献礼</h3> <h3>才女冯珏向六姨婆祝寿</h3> <h3>孙辈们来给奶奶、姥姥祝寿</h3> <h3>谢石华问候宗璞先生,冯珏向重听的母亲转达</h3> <h3>谢石华与寿星碰杯</h3> <h3>祝妈妈永远年轻一一任均延安演出照</h3> <h3></h3><h3>附:任均简历</h3><h3>任 均 女,原名平坤,曾用名幼均,新蔡县人,1920年1月16日生于开封。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任芝铭第六女。少女时代,她先后就读于开封静宜女子中学、北京志诚中学等校,并曾向上海万籁天丶北京刘凤林等戏剧名家学习话剧表演丶京剧演唱的基本功。抗日战争爆发后,离开北平返回家乡,积极参加由其二姐任锐组织领导的妇女救护队。1938年冬,其父任芝铭亲自送她到延安参加革命,随后考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6月,鲁艺学习结业后,分配到鲁艺平剧(京剧)团担任主要演员,兼党支部委员。1942年4月,鲁艺平剧团与八路军120师战斗平剧社合并,组建延安平剧研究院,她仍为主要演员,兼任剧目教员、研究员。1946年进入中共中央党校文艺工作研究室学习,后调入晋绥军区所属晋绥平剧院(后改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平剧院)任研究员兼演员。在延安时期,她先后主演、参演传统古装戏《法门寺》《棒打薄情郎》《鸿鸾禧》《打渔杀家》《十三妹》《玉堂春》《宇宙锋》《龙凤呈祥》《四郎探母》《宝莲灯》《梅龙镇》《奇双会》等,新编历史剧《吴三桂》、《梁红玉》《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她在不同剧种乃至歌舞中的演唱,受到延安和陕甘宁晋绥地区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被誉为“延安梅兰芳”。1949年初,她作为西北大区妇女代表随代表团到北平,出席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会后她担任天津市文化艺术工会宣传部长兼文艺工会业余学校校长,从此脱离舞台生涯。之后曾随丈夫王一达赴保加利亚从事外交工作,担任中国驻保加利亚大使馆二等秘书。1962年回国后,历任北方昆曲剧院第二队队长、辽宁青年实验戏曲剧院副院长兼党总支部副书记、辽宁戏曲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北京戏剧专科学校教务处副处长等职。1983年离休,享受司局级待遇。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理事。2010年,她以90高龄出版口述历史著作《我这九十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