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岳父走了

北斗七星

<h3>我的岳父<h3>我的岳父岳英田,不仅是一位慈祥的老人,更是一位老革命,老党员,359旅老战士。</h3><h3>1925年10月出生在天津静海县大瓦头村,“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鬼子全面侵华,在鬼子的铁蹄下,老百姓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1938年3月,年仅13岁的他,凭着心中刻骨的仇恨,决定参军打“鬼子”。怀揣着两个野菜窝头,当他打听到天津静海县有一支部队后,便不顾一切地踏上了从军的道路。到静海县有30多公里路。在火辣辣的太阳下,起先那一路小跑的劲头很快没有了,汗水混着灰尘,顺着双颊直往下流……渴了,喝一口河沟里的水,饿了,啃一口怀中的窝头。就这样艰难地走呀走,从上午一直走到晚上,在快要支持不住的时候,终于见到背枪的部队,这是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地方部队。找到部队那种兴奋是无法言表的,没有枪高的他,向部队首长要求参军 。一个才13岁的孩子,居然跑这么远来参军打鬼子,这种精神得到了部队首长的赞扬,但是考虑到他年龄太小,不批准他入伍。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岳父他干脆耍起了赖皮,赖在部队上不肯走。其实,像他这样小年纪参军打鬼子的人还有不少,大家都被日本鬼子害得有家不能回。部队觉得他们都可怜,不忍心抛下他们不管,无奈之下,收留了他们。从此,岳父就在部队当上了勤务员。这支部队后来整编到八路军120师359旅,岳父成为了359旅717团3营11连的一名卫生员。</h3><h3>(以上内容来自《湘潭在线》对岳父的采访稿)</h3><h3>我问过岳父,“您第一次打仗是在哪年,怕不怕”?“怕,哪能不怕呢,但后来就不怕了”,岳父先是瞪着眼后来失笑的说。“那是1940年8月我参加的第一次战斗,当时15岁,被派到连队进行战地救护,这是“百团大战”战役中的一次很小的战斗。我们连队从陕北绥德专区出发,东渡黄河,到一个名为“军渡”的渡口,实施“拔点”行动。这个地方是个交通要点,驻扎着一个鬼子小队,有30多名鬼子。战斗是在深夜进行的,打的是歼灭战。连长安排我在村子外的岔路口等候伤员,我把急救包,夹板等急救用品准备好后,便在路口找了一个小棚子隐蔽起来。连队在摸掉哨兵后,把鬼子驻扎的村子团团包围起来。3颗红色信号弹后,战斗开始打响,枪声大作,我趴在地上紧张地盯着出村的路口。我们3营11连有100多人,有很多长征过来的老红军,是个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战斗打响后,呈一边倒的局势,10分钟后,3颗绿色信号弹升空,战斗结束,我军无一伤亡,鬼子全歼。这次战斗,虽然我没有放一枪一弹,也没有救护一位伤员,但也让我认识到,曾经不可一世的小鬼子,其实在我们英勇的战士面前,也不过如此呗”。</h3><h3>我记得他还与我说:刚参军那会,他们这帮“小鬼”被派到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身边,端盆打水,消毒器具,见证了白求恩大夫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多种战地医疗教材的过程。他还说:在延安南泥湾时,部队开荒种地开展大生产运动,他们种的南瓜有脸盆那么大,土豆比饭碗还大呢,王震旅长下来视察部队时还表扬过他们......。</h3><h3>1944年11月,为了建立以湖南衡山为中心的南方抗日根据地,把中原地区和广东东江地区联结起来,由王震旅长和王首道同志率领359旅一部组建第十八集团军第一游击支队南下。1945年6月,359旅余部在刘转连副旅长、晏福生副政委率领下组建二支队南下。岳父当时在二支队717团卫生队工作。</h3><h3>1945年8月,部队到达河南新安县接到中央关于返回黄河以北的命令。10月1日,晏福生政委传达了中央关于359旅进军东北的命令。按总部要求部队将大炮、重机枪等重武器留在太行区,战士们只带步枪一支,子弹数十发。10月27日,359旅在夜色下通过山海关进入东北。</h3><h3>部队进入东北后,进行了抚顺及北满剿匪、解放哈尔滨、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夏季攻势、黑山阻击战等重大战役战斗。部队番号也由359旅先后变为独立一旅,独立一师,东北野战军十纵。1948年11月份,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十纵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下辖139师、140师、141师三个师。在此期间,岳父都是在139师415团后勤部工作(415团前身359旅717团)。</h3><h3>1948年11月,47军奉命入关,参加平津战役。</h3><h3>1949年4月,47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建制,向江南进军。为配合第四野战军主力进军两广,在湘西大庸歼敌第122军一部。10月底,47军军部和第139、第141师奉命配合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参加向川黔进军作战。和兄弟部队一道,解放重庆、涪陵、广安、邻水等地,岳父随军部后勤部同行。</h3><h3>1950年1月,第47军奉命返回湘西,执行剿匪建政任务。经连续作战一年多,消除了湘西百年匪患,岳父此时已到140师后勤部工作。</h3><h3>1951年2月,岳父随第47军140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并在战场上结识了我的岳母(140师护士),恋爱、结婚,1954年9月,从朝鲜回国驻扎在湖南耒阳,同年10月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绝对算得上是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另一版本。</h3><h3>1958年,部队送岳父到湖南医学院“脱产”学习三年,取得大学学历,使岳父不仅是师后勤部领导,还具有了医生“职称”。</h3><h3>1967年,140师,也就是湘潭五、六十岁以上老人都熟悉的6954部队奉命来湘潭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岳父于1969年来湘潭,先后在湘潭市生产指挥部以及湘钢,湘纺“三支两军”。1970年47军换防到陕西,他们这批“三支两军”干部留在了湘潭军分区,岳父任副参谋长,后来负责抓地区征兵、地区人防等工作。</h3><h3>1983年离职休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湘潭军分区砂子岭老干所休养。</h3><h3>纵观岳父的从军历程,不由我们做晚辈的深深地感叹,老一辈解放军将士,为了新中国,北征南战,前赴后继,打下了红色江山。也真实感受到他们这一代老军人深深的“部队情结”。</h3><h3>岳父这次住院是去年11月,93岁高龄了,由于部队老干部要到长沙解放军163医院住院才能享受离休待遇,考虑到路途远,照顾起来不方便,家人就近以居民身份安排住进了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后来,由于年岁已高,人体各种器官衰竭严重,转进了ICU重病病室。进ICU后,尽管一直神志不清,也不睁开眼睛,靠流食和药物维生,但生命力顽强,挺过了元旦,挺过了春节...。春节一过,决定还是要送岳父到部队医院治疗为好,2月13日,部队老干所派人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21医院(即原163医院)联系,与市第一医院联系且确定好救护车及随车医生护士后,将岳父转院到了921医院军级干部病房。当担架从救护车放下来,推进住院部大厅时,我们说“爸爸,送您到部队医院来了,会好起来的”。此刻,“奇迹”发生了,老岳父竟然微微地张开了双眼,左看看,右看看,然后闭上了双眼,安详地躺在病床上,从此,再也没有睁开过眼睛......。 </h3><h3>一个星期后,尽管部队医院进行了会诊等全面治疗,但毕竟年岁已高,身体各项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于2月19日凌晨三点告别了人世,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八十一年所熟悉的部队,享年94岁。</h3><h3>按照岳父不设灵堂,不开追悼会,丧事从简的遗愿,2019年2月21日遗体火化,解放军砂子岭老干所除值班人员,所有干部、战士前往湘潭市殡仪馆为老岳父送行。</h3><h3>当看到干部、战士在所长 、政委带领下列队步入大厅,随着口令,向抗战初期入伍的老八路、他们的老首长敬礼三鞠躬时,耳边仿佛又传来岳父经常哼唱的《八路军军歌》...“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我忍不住高声对他说:老岳父,生为部队人,死为部队魂!您到家了,安息吧。</h3><h3> 女婿:张七星</h3><h3>2019年2月21日深夜</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