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湖畔的舞台岁月

几江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90年9月,我踏进重庆师专的大门,来到黄瓜山脚,卫星湖畔。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在各个领域发展,我也跃跃欲试,打算表现点什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是一来自己的字写得难看,又不是笔杆子,二来交际能力不行,三是体育也差。思来想去,觉得自己只剩下普通话还将就,于是一心想当学校播音员,最终还是没能如愿。</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倍受打击之余,没想到接下来三年的舞台生活,却让我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不得不让人感叹: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同时又为你打开一扇窗。</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开始,我的文艺细胞是冰封着的,甚至都怀疑自己没有文艺细胞。机缘巧合,中文系的学哥学姐忙于节目演出,把艺术节主持人的位置,让给一年级的新生。</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道哪位伯乐推荐,觉得我普通话说的还不错,让我去主持中文系第二届艺术节。</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天!当时我一听就傻眼了,以前从来没有当过主持人,更何况是那么大一个系的演出。艺术节可是中文系的招牌,两年才举办一次,弄砸了可不是闹着玩的。本来想推脱,又不知道怎么推脱,想想机会来之不易,硬着头皮上吧。</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90年12月20日,中文系第二届艺术节开幕。和我搭档的女主持是我们班的谭康,她是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普通话标准,仪态落落大方。</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闪亮登场,我也精心构思了一番自己的穿着打扮,把戴了多年的眼镜去掉,准备来个旧貌换新颜。可惜初出茅庐,经验不足。摘除了眼镜,颜值是高了,但视力下降了,出场的时候,被脚下的话筒线给绊了,差点摔倒,想挣脱却看不清楚,反复几次才弄好,引来台下一阵哄笑。</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次登上大学舞台,虽然心里不胆怯,但是紧张是少不了的。每一次出场报幕,都感到自己的腿有些发抖,或许下面的观众看不出来。总的来说第一次主持不太成功,作为师专舞台的一只新雏,的确自己嫩了点,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师专的舞台,非常简陋。就是在学生食堂的一侧用水泥砌成的台子。当然也不是所有学生食堂都砌台子,整个师专有四个学生食堂,只有一食堂才有此待遇。白天作为学生打饭的食堂,晚上作为学生娱乐的舞厅,遇到演出时作为舞台,真是多功能用地。</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舞台大小还合适,顶上安的有舞台灯光,也能将就使用。就是话筒差了点。没有无线耳麦,都是用有线话筒,唱个歌,说个相声还将就,表演话剧小品就很不方便了。即使如此,学生一食堂那时依然是师专学子们的精神乐园。</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刘光全是90级3班,我是90级2班。因为刚入学的时候,我们被分在同一间寝室,彼此就熟识了。他多才多艺,为人乐观自信,很有文艺细胞,经常在寝室里不是看见他在练字,就是听见他在吹奏笛子。</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中文系艺术节,他主动去承揽了一个节目,然后来找我。凭他那张能把稻草说成金条的嘴,三言两语就把我说动了,跟着他一起在中文系第二届艺术节话剧小品专场,合说了一段相声《是在人为》。</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是在人为》这个相声的顺利演出,应该归功于刘光全。演出机会是他争取来的,剧本也是他选的,我只不过作为他的搭档,配合他演出。</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我小学的时候,曾经说过一次相声,算来这是我人生中第二次说相声。小学毕竟无法和大学相比,一切从头开始吧。也没有别人指导,我们自己瞎捣鼓。经过几次排练,1990年12月21日,我们在忐忑中结束了演出。</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有了前面当主持人的经验,这次的紧张程度要好多了。但是不知道是剧本的原因,还是我的表演能力不强,没能和他相得益彰,使得演出效果平平,没有一炮走红,只是在师专舞台中冒了个泡而已。不管怎样,这次演出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很感谢刘光全,是他教会了我很多,带领我打开师专文艺表演的序幕。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三年的舞台岁月再也没有和他单独合作过,也是莫大的遗憾吧。</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朱霖是中文系90级1班的班长,人长得高大潇洒,普通话说得很好,但之前我们并不熟悉。按照中文系的惯例,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都由二年级举办迎新晚会。1991年9月我们中文系90级迎接91级新生的晚会上,我俩首次合作演小品。我记不太清楚小品的名字,好像是«武大郎开店»吧。</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和朱霖的搭档也是缘分,最开始我拿着剧本找其他人合演,他们都推脱,可能是觉得武大郎的形象有点丑化,不愿意自毁形象。这都应该怪我,经验不够丰富,找剧本时,光注意搞笑,没有考虑周全。</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知道问题所在,就好办了。我找到朱霖,直截了当地问:我来演武大郎,你愿意演顾客,和我搭档吗?朱霖一口答应了。熟悉我的人肯定会觉得奇怪,1米78的我,怎么演矮墩墩的武大郎?这个可难不住我。</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人蹲下去,找一件掛掛围在腰间,把腿遮住,摇身一变就成了开店的厨师武大郎,走路我蹲着走,一步一步挪就行。真正让我伤脑筋的是马掛,东问西借也没有找到。后来我灵机一动,找认识的一位生物系的同学,借了一件他们做实验穿的白大褂来应急。</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我中午在食堂买了大鱼大肉,留做晚上演出用,因为晚上买不到这些菜。这招果然很有效,丰盛的菜一端上来,观众就非常激动,他们的胃口都被吊起来了,可惜这场演出没有留下照片。演出完毕我和朱霖本来打算把这大鱼大肉消灭掉,犒劳一下我俩。但是气温高,从中午到晚上在外面放置时间太长,有些变味,只好倒掉。</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有了这次愉快的合作,朱霖所在的中文系90级1班和生物系90级2班搞新年联欢的时候,请我和朱霖合作表演节目。虽然只是两个班级的联欢,但我们依然很重视,没有把表演过的节目拿来应付,我专门去找了新的剧本《搭配协会》。1991年12月,我和朱霖在生化大楼表演相声《搭配协会》。</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明信片就是他们两个班联欢,我得到的纪念品。当时我也很纳闷,他们两个班联欢,怎么朱霖和项斌两个人不合作说相声,非把我拉进去呢?不过我也不好问,他们也没有作过解答,也就成了一个谜。</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师专一年多了,我当过主持人,说过相声,演过小品,但都没有多大的影响。直到师专准备组建学生话剧团,才迎来转机。在这个过程中,两位美女学姐的点拨带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至今,她们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心中对她们的那份感激与怀念,无法准确地表达,只能借用电影《大话西游》里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场完美的合作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她们说:再合作一次吧。如果非要在这份合作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组建学生话剧团,这是1992年5月15日学生话剧团的成立演出,地点依旧是学生一食堂。回想当年的学生话剧团里人才济济,除了生物系的项斌等少数人以外,都是中文系的。名义上说是全校学生话剧团,其实可以称之为中文系学生话剧团。</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中中文系89级以郭蜀琴、谢文莉为代表的美女派,不仅颜值高,学习优异,而且多才多艺,真可谓才貌双全。89级以范胜军为代表的帅哥派,也是风流倜傥,扮演人物惟妙惟肖。中文系90级的经过一年多的成长和磨练,也成为了其中的骨干力量。朱霖、刘光全、顾世和我,都可以独当一面。</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说在话剧小品上中文系89级有点阴盛阳衰的话,我们中文系90级就有点阳盛阴衰了,除了姚红,90级还真找不出几个表演的美女人才。</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位学姐是中文系89级的谢文莉。她属于外向型的美女,瘦高瘦高的,一头飘逸的长发和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能让你看着怦然心动。她的声音很有穿透力,不演话剧小品真是浪费人才。</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单独和学姐合照,我总感觉有点不自然,手都不知道往哪里放合适,弄得一只手在前一只手在后,别扭死了 。 </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谢文莉不知道是事情多,真的忙,还是架子大,看不起我们这些学弟。每次排练,她都像一阵风,匆匆的吹来,匆匆的刮走。</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经验老道的表演明星,她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表演天赋,是我所望尘莫及的。我们从服装到动作,从台词到眼神,每个细节都精心设计打磨,在她的带动下,我的文艺细胞被彻底激活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在表演中换的衣服,都是费劲心思寻找的。为了那件工作服,我还专门从永川跑回江津,翻箱倒柜把我爸的"老古董"找出来的。还有她帮我借的墨镜,自我感觉和我的气质很搭。谢文莉的发型首饰,也是挑了又挑,选了又选。</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或许我们两个表演的可塑性都很强,穿哪一类型的衣服,还真有那一类型角色的气质呢。</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5月15日的夜晚,小品《约会》的演出大受好评,甚至是我意想不到的成功。以至于若干天后,和我擦肩而过的学校其他系的同学,还对我指指点点,说我就是演《约会》的那个男主角。当时心里的那种得意,真的不摆啦。</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这个小品再次演出,不过男主角不是我,换成了顾世。女主角也不是谢文莉,换成另外一个女生,可惜我忘记那个女生的名字。顾世的表演才能和我不相上下,但那位女搭档比起谢文莉差远了,也连累了顾世的发挥。</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要感谢的第二位学姐是中文系89级的郭蜀琴。早就听说中文系89级有位大名鼎鼎的才女叫郭蜀琴,可惜一直无缘认识。出乎意料的是,这位大名鼎鼎的才女竟然主动来找我。</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那是一天中午,我去食堂打饭,她拦住我,说明了来意:学生话剧团成立演出,她负责演出的压轴戏——话剧《群猴》,准备让我演镇长,而她演镇长夫人。哇塞,和这样的美女演夫妇,肯定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郭蜀琴在艺术上是精益求精。她给自己设计的红色旗袍配白色镂空披肩,肉色高跟鞋,既符合人物身份,又能衬托她的气质,穿上很有贵妇的韵味。但她给我设计的服装没能如愿。本来是她出面去找他们年级的辅导员,帮我借西装马甲,可惜最终没借到。我临时问寝室里的梁飞鹏借了一件毛线背心来应急,演出效果就要差一截了,看来古语说“人靠衣裳马靠鞍”,真的有道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和郭蜀琴搭档特别有默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可以彼此心领神会。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细节,是我们排练的时候加进去的,剧本《群猴》上原先没有。为了把镇长的“耙耳朵”表现得淋漓尽致,增加了夫人发火时,镇长吓得直接从椅子上摔下来。这细节非常出彩,表演时,台下的观众不知道是羡慕还是嫉妒,有的发出惊呼声,有的笑得前俯后仰。这一刻,我真切体会到“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番话的含义。</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在夫人发火拍桌子,我能同步从椅子上摔下来,要拿捏得分毫不差。我设计了屁股一下子摔下去,而不是慢慢摔下,练习次数多了,屁股和腰都被摔疼了。可我一声不吭,在秀外慧中的学姐面前叫苦,太没男子汉的面子啦。</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道是不是上天故意捉弄人,在话剧《群猴》演出进入尾声的时候,居然停电了。我们一帮人辛苦排练那么久,却没有把作品完整地呈现出来,大家心里的失落可想而知。范胜军气得把发令枪朝天连打几枪,表示对老天的不满。</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照相的时候,郭蜀琴大大方方地挽起我的手,沉浸俨然一副镇长夫人的派头,而我这位镇长幸福来得太突然,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是甜蜜,是激动,还是梦幻,我自己也说不清楚。照片冲洗出来后,郭蜀琴还跟我开玩笑:这么大一位美女挽着手,男主角居然无动于衷,旁人都嫉妒死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5月15日的夜晚,注定是个辉煌的夜晚,是个难忘的夜晚。这场把我推往表演事业最高峰的演出,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灵深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不久郭蜀琴就毕业了,毕业前她对我说,以后有好的剧本给她留着,她还会回来和我一起演出。当时的我特别单纯,牢牢记住了她的话。之后我每次演出前,都准备着万一她回师专来,该给她准备什么样的角色。甚至我把这次合作的《群猴》剧本一直精心收藏着,憧憬着和她再演一次。</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也许她是为了安慰我,也许她是踏入社会后工作繁忙,让我一次次的失望,直到我毕业离开师专,她也没有回来过。几十年后过去了,我依然没有联系上她,只有默默祝福她健康快乐。</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郭蜀琴和谢文莉是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女。如果说谢文莉是外向型,郭蜀琴就是内敛型的。谢文莉喜欢长发飘飘,郭蜀琴总是精干的短发。郭蜀琴单看五官,都不是很出众,但是五官合在一起,特别耐看。</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多,我终于明白这位才女不是浪得虚名,真称得上才貌双全。她写得字写的好,课也上得好。我曾经看过她写的一篇备课稿,那一手娟秀的小字,让我佩服不已。而且她巧妙地把当时很有影响的电影《大决战》中林彪出场的镜头融入到教学里,既引发学生兴趣,又注重了内容延伸。表演方面郭蜀琴也特别有灵气,看人特别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就拿这次《群猴》的演员来说,我演孙为本(镇长),她演冯霞造(孙为本的太太),范胜军演康公侯(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长),顾世演马务矢(CC分子,某办事处主任),胡小刚演钱小方(鞋店老板),张燕萍演玛瑞(女国大代表,交际花),项斌演警察。</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从她挑选的人来看,不管形象气质,都非常吻合。就像黄日华、翁美玲版的《射雕英雄传》是公认最好的一样,郭蜀琴版的演出阵容,也是师专中文系最棒的《群猴》演员。尽管她毕业后我们又表演过话剧《群猴》,但大部分是新面孔,和这一批人马相比,难以望其项背。</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校园之春”文艺演出,是我们中文系90级和89级合作演出最成功的一次。当时师专团委的刘军书记也从头到尾观看演出,和我们一起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生物系90级的项斌,我原来一直不认识。有一天我去上课,项斌专程在教学楼外拦住了我,还把我吓一跳。互相认识之后,我们成为了好朋友。</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在我眼里,生物系的同学整天做实验,为人应该精细呆板,可是和项斌接触几次后,改变了我的偏见。他风趣幽默,邪中带正,挺适合表演的。他说一直期待着和我合作演出,苦于没有机会。赶上这次学生话剧团成立演出,我、顾世、项斌合作演出了小品《有财的婚事》。</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我第一次和项斌合作,也是第一次和顾世合作。顾世是我们班的,综合能力强,给人感觉很稳重。以前我一直没发现他的表演天赋,他一旦登上舞台表演起来,点子多,又放得开,真是个不可多得的表演人才。</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候我住东区,项斌住西区。通讯落后,联系不方便。我找他要跑挺远的路。加上项斌又忙,等我气喘吁吁地跑到西区,他又不在,所以排练节目都要等他挤时间出来。</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生物系的学生干部,项斌的沟通能力很不错。他去学校保卫科借来三套军装,我们三个穿上还像模像样。在拿到剧本的时候,我觉得项斌是我们三个里,最具当官相的。小品里的军官非他莫属,我和顾世就演普通士兵。</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5月15日,“校园之春”文艺演出在学生一食堂举行。看看小品中项斌的架势和神态,这个军官被他演得活灵活现。小品《有财的婚事》也成为我们三人合作演出的经典之作。</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5月15日在学生一食堂,我和朱霖又开始说相声《看渴望》。拿到剧本经过几次排练,我们很快找到了表演的感觉。朱霖表演出色,我也发挥的淋漓尽致,观众反应挺热烈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朱霖和我的第三次搭档了。也是当时和我合作最多的表演者。合作久了,自然就有默契,表演起来更容易出效果。必须承认:朱霖是个很出色的搭档!</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记得,当时在师专做照相生意的人叫唐勇。照相还是用的胶卷,整个永川都没有冲洗设备,他一周跑一次重庆去冲洗照片,我们演出的时候就去请他来照。这次他给我来了张特写,时机捕捉的很好,那动作,那笑容,真的帅呆了。也让我发现,自己的侧面照比正面照好看多啦!</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我最早在师专舞台的合作伙伴,刘光全这时已经是学生话剧团的负责人之一了。他依旧没有忘记把机会留给我,甚至有的节目中途换人,他第一个还是想到的我。</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以致于我在本次演出中的节目越来越多,一台演出中我居然有四个节目。我都不知道,当时怎么能把那么多的台词熟练地背下来,是不是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呢?</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10月,学校团委新来的女老师决定在原来师专学生话剧团的基础上,新成立学生艺术团,下设歌舞组和话剧组。女老师任学生艺术团团长,我任副团长,专门负责话剧组。艺术团刚刚成立,急需大量人才,一场声势浩大的招募工作开始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一个人忙不过来,把顾世拉来做帮手,全权负责话剧组人员的面试。他开玩笑说:以为只是来帮我打打酱油,没想到我给他那么大的权力。我笑笑,都是表演专家,你看得起的,就是我看得起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那时顾世对《简爱》情有独钟,有个中文系92级的女生,叫王冰。在他面前读了一段《简爱》的对白,顾世当场就决定录取她。最后录取的人员中,除了少数几个其他系的,其余都是中文系的,再次证明话剧小品表演,始终是中文系的天下。</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照片就是艺术团话剧组大部分成员,个别的如顾世等人有事耽搁,非常遗憾没有照成全家福。欣慰的是,刘光全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几个老戏骨带着新人徜徉在卫星湖的山水中,留下这张珍贵的合影。</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队伍拉起来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1992年11月29日,师专学生艺术团成立演出在师专西区新建的音乐厅举行。终于不用在条件简陋的学生一食堂演出,新建的音乐厅的确高大上,在那里表演的效果比学生一食堂好得多。</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作为艺术团负责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一个人演很多节目。毕竟要给新人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原来刘光全担任学生话剧团负责人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我准备向他学习,这次就主要负责挑选剧本,安排角色和节目的协调沟通。我和顾世合演过小品,也合演过话剧,就差相声没合作过。我们两个打算借这个机会弥补一下空白,合说一段相声。</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舞台经验丰富了,眼光也高了,我在学校的资料室找了又找,翻了又翻,找到了一个剧本《洋标签儿》。剧本里面有些内容有点过时,我们加以修改,把一些敏感的时事话题和笑料巧妙地穿插进去,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赢得阵阵掌声。</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节目形式多样,又是在高大上的音乐厅里表演,演出获得成功。既让艺术团的新人们,看到了我们这些“老戏骨”的实力,也让新人有了锻炼的舞台,最重要的是打响了学生艺术团的名气。</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以至我再去图书馆查资料的时候,管理员对我看了又看,问我是不是那天讲相声的。我自豪地点点头,后来查资料都方便多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在饶俊杰的歌声中,艺术团成立演出落下帷幕。饶俊杰是物理系的,歌唱得很好,听说还拿过奖。不了解的人还以为他是音乐系的呢。</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演出项斌没有和我们合作,但他肯定一点不遗憾。因为他和几个漂亮的学妹搭档,去演一个古代画师。看着项斌古装扮相,是不是还未开演,就已经让人捧腹大笑了呢?</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学校演出的语言类节目,只要有我、顾世、项斌等几个老戏骨在,都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我很放心这个小品交给项斌他们,主要的精力放在指导中文92级两个学弟唐章良和张德军的相声。演出结束,他们小品和我们相声一起合影。左起:谢文英,项斌,李英,顾世,我。</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音乐厅有专门的化妆间,不像学生一食堂条件简陋,连换装的地方也没有。大家在化妆间合影了一张还意犹未尽,李英又拉着我们照相。这次顾世和我都摘了眼镜来照,和前一张相比,是不是别有一番味道?</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西区音乐厅演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此后我们的演出还是在学生一食堂,那次就成为我们在音乐厅唯一的一次演出。</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姚红是我们班的文艺委员,歌唱的很好,但没有演过话剧小品。虽然我们都参加了1992年5月的“校园之春”演出,但没有合作过。</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底的中文系艺术节的歌舞专场,姚红、黄建华、杜巍山、我等人,来了个歌曲联唱。由于条件差,卡拉OK音乐有限,分配给我的是«外面的世界»这首歌。他们几个都是校园歌星,只有我是第一次上台唱歌,而且还让我第一个唱。</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就神秘地背对观众出场,唱了两句再转过身。联唱过程中,轮到谁在前面唱,其他人在后面伴舞。我太佩服我们这帮人,没有集体排练过,伴舞全靠个人感觉,临场发挥。居然我们配合得还很默契,观众还以为我们多次排练,才能动作如此协调,可惜没有拍下照片做纪念。</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的话剧小品专场,有一个节目是我和姚红合作的小品«你追我赶»。当初物色人选的时候,姚红主动要求演小品,我就从剧本《你追我赶》中帮她挑选了一个老板娘的角色。大汉的角色我选中了中文系92级的陈军,人高马大,据说是从体育系转到中文系的,外形很符合人物角色。不过陈军的角色是配角,还缺一个男主角。 </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这个小品和另外一个小品,原先定好的男主角都变卦了,要么是知难而退,要么是演不出那种味道,换了几个人都不令人满意,搞得我焦头烂额。</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万般无奈,我只好充当救火队员,临时顶上与姚红搭档,谁让“咱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呢。另外一个小品的男主角是个对爱情忠诚的普通工人,语言和动作少,神情多,难度挺大,最后也是我去演的,那个女主角是中文系92级的女生,她演的服装店老板。不过没有留下照片。</b></p> <h1><b style="font-size:22px;">  姚红对第一次演小品也是下了功夫的。台词是我们三个人中最先背得,服装也设计的很好。你看白色厨帽一戴,围裙一拴,还真像包子铺的老板娘!而且自始至终,她都面向观众,没有出现新手常有的背台呀,紧张慌乱呀等毛病,看来唱歌积累的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12月中文系第三届艺术节在学生一食堂的演出,小品《你追我赶》的效果不错,结束后我们三个也一起合影留念。姚红站在中间,亲热地挽着我和陈军的胳膊,有没有一种小鸟依人的感觉呀?</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小品我毕业后分到厂矿学校,在厂里表演过。但是时过境迁,我没有合适的搭档,加上工厂的文化氛围和大学截然不同,演得很失败。</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底,中文系第三届艺术节话剧小品专场所需的好剧本不足,我们只好把以前演过的小品《有财的婚事》和话剧《群猴》再拿出来演。小品《有财的婚事》原版是顾世、项斌和我表演的,但是项斌是生物系的,这次中文系的艺术节他不能参与,我们只好换一个人选。</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顾世推荐了他同寝室的罗宇。罗宇是我们中文系90级2班的班长,能力是相当出色,但是之前没有参加演出过,不知道表演能力怎么样。排练了几次以后,看得出罗宇爱琢磨,悟性强,表演上路是相当地快。如果说项斌的形象是偏邪一点,那么罗宇的形象是偏正一点,各有特色。</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不简单重复过去的演出,增添新意,我和顾世把剧本大胆改编,增加了两名军人妻子的角色。而且我们不准备另外找女演员,就由我们自己一人各演两角,既演丈夫,又演妻子。</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在我们的表演生涯里,也是第一次。难度肯定有,但是我们不怕。用现在时髦的话语来说——“那都不是事”,毕竟都是久经舞台的老戏骨,喜欢挑战自我。 </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12月11日,中文系第三届艺术节话剧小品专场在学生一食堂拉开帷幕,这张是小品中顾世演的军嫂,花花绿绿的衣服,柔媚的表情,还真像那么回事,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是我演的军嫂,从形象到气质,好像都没有顾世演的有女人味。不管怎么说,我们俩别出心裁也好,败坏形象也罢,总之为了这个小品也够拼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在顾世、罗宇和我的完美表演下,改编版的小品《有财的婚事》大获成功。我们反串的军嫂,在演出结束后的若干天,都是大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话剧《群猴》是中文系艺术节的保留节目,第三届中文系艺术节也不例外。不过这次的人选让人大费脑筋。首先我没有郭蜀琴那么犀利的眼光,而且这几年中文系出色的女演员太少,我和顾世商量以后,决定先搁置我俩的角色,把其他角色的人选确定了再说,因为我俩属于“万金油”,演哪个角色都可以。</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镇长夫人要有点大家闺秀气质的,我们让中文系92级的苟晓冬来演。如果说容貌气质苟晓冬比郭蜀琴差的不远,那么演技经验则比郭蜀琴差十万八千里。在正式演出时,苟晓冬居然忍不住发笑,这对表演者来说是最大的败笔。唉,谁让我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镇长由中文系90级3班的严正奎扮演。他写得一手好字,因为长得一副十足的好人模样,和镇长形象吻合。唯一欠缺的是表演经验,在这之前他从未上过舞台。虽然有些该出彩的地方没能够演出来,不过第一次上舞台也算是令人惊喜。</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周菁上场了,她演的是交际花玛瑞。其实最早是选的其他人演。却演不出那嗲声嗲气。有一次周菁在旁边看我们排练,看着我们失望之余,她随口学了两句,居然有模有样。我们当即决定换人,事实证明我们的决策很英明,周菁演得即使不算完美,但也演出了角色的七八分,很不错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罗家喻是中文系90级1班的,也是和我同一寝室的。他自告奋勇说想演个角色,我们考虑了一下,把《群猴》中鞋店老板钱小方的角色给他。你别说,罗家喻油头粉面之后,和鞋店老板的形象挺相似,虽然他演小品,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但他演得还是挺好的。</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主要角色就剩下康公侯和马务矢,由于上次郭蜀琴版的《群猴》中顾世演的马务矢,这次他要换一个,就去演康公侯,那么马务矢就归我了。还有一个配角警察,由罗宇出演,看来《有财的婚事》的成功让罗宇尝到甜头,我们三个再次联手合作。</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演好马务矢,塑造一个全新的形象,从不吸烟的我,甚至装模作样叼起烟,我是想演出人物的痞性。怎么样,这抽烟的姿势够潇洒吗?</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上回《群猴》没能最后演完的悲情一幕,这次没有再现,顺利地演完了。虽然徐、顾版的《群猴》比郭蜀琴版的《群猴》是有一定的差距,但也算圆满完成。演出结束后,当时中文系副主任黄洁和我们《群猴》剧组合影留念。可惜照相的人,居然没有把全部演员拍出来,留下一个缺憾。不过当时的中文系的黄洁主任,和我们的合影保存下来了。</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转眼到了1993年,三年级的我们临近毕业,该把舞台让给学弟学妹们了。除了必要的技术指导,我们都不再抛头露面,准备金盆洗手了。但是表演相声的人员实在不够,这年的五四文艺汇演又把我们请出马,我去学校资料室找来一个相声剧本《如此导演》,和顾世进行了最后的合作。</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1993年5月9日,还是在学生一食堂,五四文艺汇演拉开序幕。知道这是在师专的告别演出,我们仔细推敲每一句台词,认真设计每一个动作,依旧那么敬业地投入演出。</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对经验丰富的我俩来说,只表演一个节目那是小菜一碟,笑料那是信手拈来,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叫好。后来学校电视台重播这次演出,放到这个相声的时候,学生宿舍里依旧能听见大家哄堂大笑。</b></h1> <h1><b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当年叱咤风云的表演明星,就这样为自己师专的舞台岁月划上了圆满的句号。那么多年过去了,只要一拿起照片,那一个个鲜活的角色,便浮现在我的脑海。那一句句经典的台词,又回荡在我耳畔……</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