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丹东七道沟仁忠前路,遗存的被改造成民居的“鬼王庙”山门。摄于19/4/15日</h1> <h1> 鬼王庙后面,依偎在“卧风山”山脚下的鬼王庙正殿,正殿门前廊间红砖封闭,改成民居。</h1> <h1> 160余年前,主要是山东胶东流民闯边犯禁,在安东“九沟之末”,大沙河畔聚落生息,在小沙河畔造铺立市。</h1><h1> 开荒“起科”,造屋安身,立庙安心,这是安东先民闯辽东三件大事。自聚落肇始,源之关内的庙宇文化便如影相随。1876年设置,第二年,县衙官方便资助拨地、后光绪帝授匾建起天后宫群,接着,民间捐资修建老龙王庙、新龙王庙、江神庙。早期“立庙”的最大特点是,与安东的江海经济匹配,实用性强,祭祀的诸神皆和伏水降波相关联。</h1><h1> 1906开埠至20年代,安东江海经济大发展,成绩斐然,人心浮动,人们在前期实用性、急用性“立庙”的基础上,开始主动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看看那些鬼神还没摆到安东人的台面上,于是,自1928年起,“辽东遍无”的吕祖庙~~商人崇拜神在青龙山出现了;安东发达了,不能忘记故去的不能叶落归根的、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级的孤魂野鬼,1927年,先吕祖庙一年,鬼王庙在七道沟里西侧的卧凤山脚下出现了。我认为,以1927年的鬼王庙建造为标志,继而1928年建造吕祖庙,安东的庙宇文化在20年代末上了一个新台阶,它是安东社会经济开埠和趁一战间隙勃发的文化精神反映,绝不可以封建迷信为由全盘否定。</h1><h1> 值得庆幸的是,鬼王庙在七道沟里头,棚户区改造尚未波及,虽改为民居,形制、规模尚存,明显可辨,凭此我们还可以凭吊追忆一下安东先民庙宇文化史。</h1><h1> 鬼王庙,又称地藏庵,现址丹东元宝区仁忠前街90号区段,《安东县志》简略记载:“地藏庵,在七道沟里卧凤山下,正殿三楹,民国16年张万选建修,两廊,祀十殿元君,民国17年孙贵山发起建修”. </h1><h1> 笔者突然想起,鬼王庙解放后被人民政府以“寺庙房产”名义接管,后改为民居出租,它的详细情况房产部门必🈶记录。终于在《安东房地产志》里找到了鬼王庙建筑资料:</h1><h1> “鬼王庙,又名地藏庵,坐落于七道沟里,卧凤山下,坐西向东。……正殿三楹,建筑面积72平方米,内祀地藏王菩萨,前廊后厦,珠柱,画梁。暗淡,阴森。山门三间,45平方米,左右厢各十间,360平方米,内祀十殿元君。均青砖小瓦,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为477平方米,占地为2500平方米。夏历七月十五,为庙香火日。解放后,右厢拆除五间,90平方米,余改做住宅。”</h1><h1> 鬼王庙习俗由来。中国古代遗留习俗,每年有3个“元节”:分别为农历正月15上元节,7月15中元节,10月15下元节(食寒食,纪念贤人). </h1><h1> 中元节,俗称鬼节,它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是中国四大祭祖追思先人的大节。传说在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包括孤魂野鬼,接受人们祭拜。清乾隆《普宁县志》说“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肴以荐,谁贫无敢缺”. 因为祭祀那天,饿鬼云集,孤魂作乱,于是观音大士化成鬼王,青面獠牙,口吐长舌,施威彈压。这就是鬼王庙的来历。</h1><h1> 实际上,我们对鬼王庙的来历传说存敬畏之心即可,重要的是,七道沟鬼王庙的上世纪20年代末的出现,印证了安东庙宇史己由早期的功利急用阶段,转化为高大全全面祭祀信仰阶段,表明当时社会前进、经济发展,人们有能力有条件向诸鬼神(实际是对先祖),回馈报恩,它和整个20世纪10/20年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同时也说明,经过跨世纪的发展,安东县的人口基数,生死比率,在自然规律的作用下,不能叶落归根的孤魂野鬼日益增长,已经到了非要盖一个鬼王庙,直至由“鬼王”来管理的程度了。</h1><h1> 19.4.16初稿,批评指正。</h1><h1><i> 参考《安东县志》《安东房地产志》,“旭日东升”美篇,致谢!</i></h1> <h1> 鬼王庙山门,房脊中凸左右漫平,无飞檐,青砖小瓦,显收敛,有晦气感。改为民居后,房主在门前加砌了一个厦子,作为食杂店。尤其是屋脊民国小瓦,尤为少见。</h1> <h1> 山门左右侧墙。</h1> <h1> 由西向东顺光拍摄的山门。</h1> <h1> 正殿,背靠卧凤山(老名),坐西朝东。中间高耸之房屋,皆青砖小瓦民国建筑风格,殿前有4根约20cm的廊柱支撑。被改为民居后,红砖将4根廊柱包砌,左右各开一门,供两家居住。左右山墙所接红房,为解放后建筑。早先是正殿的两列厢房,加前面山门,围成一个矩形。</h1> <h1> 檐下立柱被红墙包砌,但是檐下立柱上顶端的圆套头露出,彩绘横梁露出,依稀可见斑驳彩纹,不简单!</h1> <h1> 站在后山上,由西向东拍摄的正殿后墙。</h1> <h1>⬇️站在后山上,由西向东拍摄的正殿、山门同框照。</h1> <h1> 现场搜寻到的殘碑遗石,隐约可见一个王字。</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