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4月15日,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宜昌市普通高中江北片区联盟协办、宜昌市夷陵中学承办的“宜昌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研讨会”在夷陵中学成功举行。研讨会围绕“议题式活动性学科课程教学”为主题,坚持“八个统一” 创新思政课教学,推动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参加会议的包括宜昌市各高中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代表,各县(市、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宜昌市高中思想政治、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工作室成员,各县(市、区)初中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骨干教师代表,共计300人左右。</h3> <h3> 研讨会进行了思政课同课异构活动,课题为“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教授认为选择这个课题主要是由于这个内容在哲学版块中是最难教学的,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也最有可能是讲不清清楚的。通过比较北京、深圳、宜昌三地教师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上个性化的理解与实践,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h3><h3> 北京十二中王亚珍老师用辽沈战役的案例创设情景,提出了在辽沈战役中是先打锦州还是先打长春和先打沈阳的问题,运用历史事实和历史思维,从兵力、保障、战略大局等多个视角,引导学生多维思考,层层递进,作出选择,并说明选择的理由。从学生的选择中抽象出“做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抓主要矛盾、做最紧急的事情就是抓主要矛盾、做利于全局的事情就是抓主要矛盾”等观点,在相互冲突的比较中理解“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一定义的深刻内涵。课堂结尾又给学生提出在生涯规划中如何把握好主要矛盾的方法论要求,如何在学习、健康、交往等众多的任务中确立哪些任务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人生成长具有决定作用的任务,把学习哲学的目的真正落实到解决学生实际生活这个层次。</h3><h3> 在教学反思环节,王亚珍老师以“在改进中提升,在反思中成长”为题,回顾了他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专家团队通过“教学改革项目”对思政课课堂教学进行“改进”的全过程:前期准备、说课展示、进班试讲、进班正讲、总结反思。王老师认为通过“教学改革项目”自己有三大收获,一是理念的变化,即从解题能力转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专业成长,深化了对于教材的理解;三是课堂创新,通过情景结构化处理,提高了建构课堂教学的能力。</h3> <h3>深圳科学高中的朱有明老师,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历史演进为案例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模拟起草规划纲要的课堂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小组模拟起草“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长江经济带发展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等规划纲要,通过该模拟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把握不同区域自身发展的多方面优势以及相应不足之处,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起草区域发展规划纲要。以此告诉学生学习哲学不应该只是识记书本知识,更重要的在于运用。课堂落脚之处给学生设置了一个“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列出宜昌答卷提纲”的任务,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关注时代,既培养了学生大格局情怀,又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大提升。</h3><h3> 在反思环节,朱有明老师反复强调哲学的智慧要与生活的问题相联系,议题的设置有多种类型,要根据学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恰当地设置教学情景。在谈到课堂教学评价时,朱有明老师提出“没有笑声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彰显了学生发展在朱老师教育理念中的崇高地位。</h3> <h3>夷陵中学董文萍老师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案例创设情景,以某地在制定发展规划中就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之冲突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方案,引导学生作出选择并运用多方面知识、事实或道理证明选择的可行性。在小组活动中加入了角色模拟的活动,要求各小组在选择时分别模拟交通局、环保局、财政局、县政府、居民等角色,站在不同角度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在学习分享环节,不同小组不仅证明了自己选择的方案的合理性,还证明或者反驳了其它方案的不合理性,通过思维的交锋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增加了学生的公共参与。</h3><h3> 在教学反思环节,董文萍老师提出自己在建构课堂中的多方面困惑,特别是议题、问题、主题、话题等概念的区分,议题是不是一定要是疑问句,在议题式教学中知识教学与学生活动如何有机结合等。在学生分享环节中出现了一个“意外”,即学生在发言中出现了课堂预设中不曾考虑到的情况,这个“意外”的处理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考验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说明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过程中,受思维方式、客观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h3> <h3>夷陵中学政治特级教师谢彬老师对三位老师的授课及教学反思从三方面进行了点评。一是情景设计在议题式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三位老师用三种不同方法三种不同风格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情景,诠释着同一学习内容。在情景结构化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研究情景与学习内容的内在关系,发挥情景设计深度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功能。不能像传统教学一样,情景只是导入课堂学习的工具,一旦进入教学环节,情景就失去了自身价值,被教学过程所抛弃。</h3><h3> 二是在议题式教学中如何设计师生的课堂活动。三节课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模拟决策的方式,这是学生课堂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议题式活动性学科课程中的“活动”究竟应该如何定义和把握,这是一个理论问题,需要专家澄清。</h3><h3> 三是政治课教学一定要回归生活,解决矛盾。三节课在学习了哲学基本知识以后,都设计了面向学生生活的学习活动,如王亚珍老师设计的学生生涯规划中如何把握主要矛盾,朱有明老师设计的为宜昌发展模拟规划活动,董文萍老师设计的为解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方案设计活动等,政治课要有大智慧,这里的大智慧就是不要把教学的眼光仅仅停留在帮助学生提高答题能力上,而是要放在帮助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了大知慧,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真本事,真能力,解题能力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政治课不能本末倒置。</h3> <h3>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教授,作了题为《议题式教学设计的初心、匠心与恒心》的讲座。 李教授围绕老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回应了如何理解议题与议题式教学、如何理解议题式教学设计中活动设计与学科内容的关系、议题式教学的设计如何落实活动推进与思维进阶、议题式教学的评价如何进行等重大问题。<br></h3><h3> 李教授指出,在政治课教学中引入议题是作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手段提出来的,是针对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一些不理想教学方式而言的。所以,议题有别于话题、主题和问题,但与它们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是所有的议题都必须用疑问句的方式来表现,那些将教材的陈述句变成学案的疑问句的方式提出的所谓问题,就不能称之为“议题”。</h3><h3> 李教授指出,“活动设计”要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形式。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议题式教学设计,需要思考和解决活动设计与教学设计是“渗透”还是“融入”的问题。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该服务和服从于“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一种从属关系。</h3><h3> 李教授强调,议题式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开始在哪里”的问题,充分了解学生对于相关议题的了解程度和兴趣程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不能仅仅只是从教师的喜好出发设置议题和情景,不能忽视学生的原有经验水平和认知基础。</h3><h3> 李教授从育人方式的角度特别强调议题式教学设计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超越知识”的素养培养追求;从育人价值的角度特别强调议题式教学的所有设计最终都要服务于我们最根本的育人目标;特别强调议题式教学实施与评价的最终目的和根据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h3><h3><br></h3> <h3>研讨会由宜昌市教科院副院长马明贵主持,马院长强调,要把议题式教学创新引入中考政治学科教学与评价改革,强调了议题式教学对未来思想政治课创新的重要意义。习主席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既为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更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高要求,高标准。上好新时代的思政课,关键在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课堂教学。思政课教师要努力贯彻落实“八个统一”的要求,改革创新、主动作为,推动全市所有学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把思政课办成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优质课程。<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