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朗诵:《周总理 你在哪里》</h3><h3>作者/柯岩 图文/网络</h3><h3>朗诵/张菂 编辑/制作/张菂</h3> <h3>《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者柯岩,在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时候,创作了这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h3> <h3>《周总理你在哪里》写作背景</h3><h3>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悲痛。——十里长街送总理——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1977年1月,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各种悼念活动,尽情倾诉对总理无限的哀思与深情的怀念。《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由于它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因而很快就传诵开来。</h3> <h3>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h3><h3>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h3> <h3>如果有几近完美的男人,那一定是周恩来!</h3><h3>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h3><h3>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在北京会见过他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他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h3><h3>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评价他:“我所见过的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两三个人物之一”,“文雅、非常富有忍耐性,极为聪慧、机敏。”</h3><h3>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对美国记者说:“你们早晚会知道,他可不是平凡的人。”</h3><h3>法国外交部长E。马纳克说,中国的这位他是“一个完人”。</h3><h3>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敬重和崇拜一个人,那就是中国的他!”她甚至连自己的丈夫都不评价。</h3><h3>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也说过:“他是我唯一的偶像!”</h3><h3>前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对西方记者说:“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他打交道吧。”</h3><h3>著名作家冰心老人说:“他是十亿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h3><h3>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和蔡元培说:“他的人格真是伟大!”</h3><h3>两弹元勋钱学森说:许多党外人士说,我们是认识他才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相信他才相信中国共产党的。</h3><h3>原北大校长马寅初说:“他是最得民心的中国共产党员。”</h3><h3>原国家主席李先念说:“中国共产党因为有他而增添了光辉,中国人民因为有他而增强了自豪感。”</h3><h3>前苏联总理柯西金曾说:“像他这样的同志是无法战胜的,他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政治家。”末了,他又补了一句:“前天美国报纸上登的。”</h3><h3>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他,就会烧成灰烬。”</h3> <h3>他是中外名流口中的优雅君子,</h3><h3>大国风度与和蔼可亲,</h3><h3>在他身上完美地统一,</h3><h3>让全世界都为他的风采所折服。</h3><h3>1954年他代表中国,</h3><h3>第一次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h3><h3>霸气,大步流星地步入会场,</h3><h3>引来在场所有人的瞩目。</h3> <h3>英语水平高,</h3><h3>会俄、法、德、日四门外语,</h3><h3>活跃于政治外交领域,</h3><h3>文武双全,雄才韬略,</h3><h3>戏剧表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h3><h3>爱情专一,颜!值!高!</h3><h3>他,就是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近乎,</h3><h3>“完美”的中国伟人周恩来。</h3> <h3>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h3><h3>望子成龙的父母给他,</h3><h3>取名“大鸾”,字翔宇,</h3><h3>希望他可以像大鸟一样翱翔天空。</h3><h3>读私塾的时候,</h3><h3>周大銮改名为周恩来。</h3><h3>从父辈开始,周恩来家道中落。</h3><h3>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h3><h3>父亲常外出,</h3><h3>他10岁即开始当家。</h3><h3>周恩来在故乡度过了12个春秋。</h3><h3>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淮安,</h3><h3>赴东北伯父处读书。</h3><h3>从此,他再没有回去过。</h3> <h3>淮安周恩来故居</h3><h3>少年周恩来曾就读于奉天东关模范学堂,</h3><h3>在这里度过了高小读书生活。</h3><h3>在一次修身课上,</h3><h3>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h3><h3>13岁的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h3><h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h3> <h3>1912年,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h3><h3>1913年,</h3><h3>15岁的周恩来就读于天津南开,</h3><h3>学习勤奋,成绩优异,人缘好,</h3><h3>在同学中享有很高声望,</h3><h3>关心国家大事,</h3><h3>组织同学进行革命活动,</h3><h3>是个十足的热血青年。</h3> <h3>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的照片</h3><h3>他是传说中的民国四大美男,</h3><h3>气质周正,浓眉俊朗,</h3><h3>军人特有的硬朗腰板儿,</h3><h3>锐利炽热的眼神,</h3><h3>绝对一位朝气蓬勃的帅气青年。</h3><h3>擅长表演,读书期间,</h3><h3>参演及编写过众多话剧。</h3><h3>他主张戏剧要改革,要普及,</h3><h3>要有助于“开民智,进民德”。</h3> <h3>1917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毕业,</h3><h3>该校毕业同学录上的周恩来小传</h3><h3>周恩来还写得一手好书法,</h3><h3>也许是被他卓著的政绩所掩,</h3><h3>一如鲁迅的书法被文所掩一样。</h3><h3>那沉着凝重、雄俊伟茂的行书,</h3><h3>点画沉着,笔力遒劲,</h3><h3>轻转重按,一气呵成,</h3><h3>或伸或缩,或浓或淡,</h3><h3>或正或欹,</h3><h3>章法似乱石铺街,</h3><h3>若飞花散雪,道法自然。</h3><h3>与毛泽东潇洒险峻,</h3><h3>奇逸开张的草书相应,</h3><h3>堪称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h3><h3>书法艺术中的两枝奇葩!</h3><h3>周恩来书法欣赏。</h3> <h3>典型的温文尔雅白面书生,</h3><h3>如同诸葛亮“羽扇纶巾”,</h3><h3>运筹帷幄,</h3><h3>是绝对的文职官员。</h3><h3>但令你想不到的惊人秘密却是,</h3><h3>周恩来在党内长期担任的是,</h3><h3>中央军事部长,军委书记,</h3><h3>甚至创建并亲自领导“中央特科”,</h3><h3>专门惩奸除霸,</h3><h3>这些可都是赫赫武夫才能干的事。</h3><h3>因为他武功高强,</h3><h3>曾是闻名遐迩的“武林高手”。</h3><h3>在南开就读时,</h3><h3>曾拜天津开设武馆的韩纂侠为师,</h3><h3>习学“形意八卦”,</h3><h3>后来在任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时,</h3><h3>韩纂侠则被聘为黄埔军校首席国术教官。</h3> <h3>周恩来既是课堂上的武术教师,</h3><h3>又扮演实践中的“武林高手”角色,</h3><h3>常常奋不顾身地亲自指挥红队,</h3><h3>抢救被捕同志,镇压叛徒特务,</h3><h3>虎口除奸,先后处决了罪大恶极的叛徒:</h3><h3>何家兴、戴冰石、白鑫和</h3><h3>国民党特务头子王斌、马绍武等人。</h3><h3>当时周恩来化名“伍豪”,</h3><h3>所以他的特科行动被称为“伍豪之剑”,</h3><h3>他的特科比国民党特务头子,</h3><h3>戴笠的部队厉害百倍,</h3><h3>蒋介石曾对戴笠说:</h3><h3>“如果我们抓住了周恩来,</h3><h3>整个共产党就会垮台”。</h3> <h3>1917年,</h3><h3>19岁的周恩来留学日本,</h3><h3>寻求革命真理。</h3><h3>临行前,他写下了这首诗:</h3><h3>大江歌罢掉头东,</h3><h3>邃密群科济世穷。</h3><h3>面壁十年图破壁,</h3><h3>难酬蹈海亦英雄。</h3> <h3>在日本,</h3><h3>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潮,</h3><h3>开始向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转变。</h3><h3>1919年,周恩来毅然决定,</h3><h3>不再滞留日本,而“返国图他兴”。</h3><h3>他回国后进入天津南开大学学习,</h3><h3>投身于五四运动。</h3><h3>在五四运动中,周恩来结识了,</h3><h3>当时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h3><h3>读书的邓颖超(原名邓文淑),</h3><h3>那一年,邓颖超只有15岁。</h3><h3>穿着白衣黑裙、梳着S 髻,</h3><h3>在南开大学的礼堂里,</h3><h3>满怀激情的进行演讲,</h3><h3>此时在会场的一个角落里,</h3><h3>周恩来就坐在那里,目睹了这一场面,</h3><h3>并被她的气质所感染,</h3><h3>拿出笔记本不时地记录,</h3><h3>此时的邓颖超更不知道,</h3><h3>当时21岁的周恩来在笔记本上,</h3><h3>认真地记录下的是她的名字——邓文淑。</h3> <h3>在女师读书时的邓颖超</h3><h3>集会结束后,</h3><h3>邓颖超和同学们正要离开会场,</h3><h3>周恩来快步走上前,</h3><h3>赞赏地说道:“你们讲得真动人啊”。</h3><h3>她抬头一瞧,</h3><h3>看见一位英俊的青年站在自己的面前,</h3><h3>浓眉下那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h3><h3>正含着笑容注视着自己,</h3><h3>邓颖超大大方方地答道:</h3><h3>“讲得不好,请多指教。”</h3><h3>两人惺惺相惜。</h3><h3>邓颖超曾这样回忆这段感情,</h3><h3>“我与他是萍水相逢,</h3><h3>不是一见倾心,</h3><h3>更不是恋爱至上。”</h3><h3>他们之间并没有像预设中一般两情相悦,</h3><h3>那时的邓颖超只听说,</h3><h3>周恩来主张独身主义,</h3><h3>却不知道那个勇敢站在讲台上的自己,</h3><h3>已经让周恩来一见钟情。</h3> <h3>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爱情,</h3><h3>都产生在第一眼刹那间的,</h3><h3>电光火石便海誓山盟,</h3><h3>他们的爱情在时间中慢慢培养起来,</h3><h3>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一般。</h3><h3>1920年11月11日,</h3><h3>从日本归国不久的周恩来,</h3><h3>再次登上法国邮轮“波尔多”号,</h3><h3>踏上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旅途。</h3> <h3>1922年,周恩来在德国柏林</h3><h3>正是在法国,</h3><h3>他参加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h3><h3>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h3><h3>当时,在他的身边聚集着,</h3><h3>一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骨干,</h3><h3>包括蔡和森、李维汉、向警予,</h3><h3>还有后来新中国的四位副总理:</h3><h3>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和邓小平。</h3> <h3>1924年,周恩来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之部的部分成员在巴黎的合影。前排左四为周恩来,左六为李富春,左一为聂荣臻,后排右三为邓小平。</h3><h3>而就在周恩来旅法的第三年,</h3><h3>邓颖超突然收到周恩来,</h3><h3>从法国寄来的一张明信片,</h3><h3>在这张印有,</h3><h3>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画像的明信片上,</h3><h3>周恩来写道:</h3><h3>“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h3><h3>也像他们两个人一样,</h3><h3>一同上断头台。”</h3><h3>这份感情对所有人来说都来得太突然。</h3><h3>邓颖超在与人闲聊时说:</h3><h3>“我们也没有计较谁的长相,</h3><h3>恩来长得比我漂亮,</h3><h3>我长得并不漂亮,</h3><h3>连我自己都有些纳闷他的追求。”</h3><h3>周恩来说:</h3><h3>“还记得当年在天津开大会吗?</h3><h3>你第一个登台发言,</h3><h3>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h3><h3>你那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睛”。</h3> <h3>1924年,</h3><h3>26岁的周恩来从法国回到国内。</h3><h3>当时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在蓬勃兴起,</h3><h3>他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h3><h3>黄埔军校的校长是蒋介石。</h3><h3>1924年,周恩来奉命从欧洲回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h3><h3>1925年,周恩来和蒋介石等,</h3><h3>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h3><h3>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h3><h3>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h3><h3>同年8月,</h3><h3>周恩来与邓颖超在广东结婚。</h3><h3>从此便有了他们之间,</h3><h3>流传至今的唯美爱情,</h3><h3>周恩来终生对邓颖超爱情的专一,</h3><h3>在那个时代的杰出男人中非常之少见。</h3> <h3>1954年,</h3><h3>周恩来前往日内瓦参加会议,</h3><h3>邓颖超留在北京,</h3><h3>海棠花盛开的时候,</h3><h3>她想到周恩来最爱海棠花,</h3><h3>却不能亲自来观赏,</h3><h3>于是便剪下一枝海棠花,</h3><h3>做成标本压在书中,</h3><h3>托人带给了周恩来,</h3><h3>“羁客有家归未得,对花无语两含情”。</h3><h3>周恩来感动不已,</h3><h3>托人带回一朵芍药花送给邓颖超。</h3><h3>周恩来回国时特意把那枝海棠花带了回来,</h3><h3>邓颖超就用一张纸作衬,</h3><h3>把海棠和芍药放在一个镜框里挂了起来。</h3> <h3>北京--日内瓦,海棠--芍药花,</h3><h3>象征着俩颗思念之心的信物。</h3><h3>邓颖超经常给周恩来写情书:</h3><h3>来:</h3><h3>你走了三天了。我可想你得太!</h3><h3>这回分别不比往回,并非惜别深深,而是思恋殷殷!这回我们是在愈益热爱中分别的,何况在我还有歉意缭绕心头呢!我真想你得太!</h3><h3>你走了,似乎把我的心情和精神亦带走了!我人在延安,心则向往着重庆,有时感觉在分享你与两岩内外故人相聚之欢呢!</h3><h3>你走了,好像把舞场的闹热气氛亦带走了!昨晚的舞厅却是冷淡而减色呢。钟声未响十点,男女舞星都散场回窑了……</h3><h3>当音乐声声送入我的耳里的时候,亦还照旧觉得那些跳舞的快乐的人们中有个你在。然而当情感透过了理智,环顾眼前的现实,才意味到你已离开了延安,于是我便惘然了!你如何慰远人之念呢?</h3> <h3>他们是非常相似的两夫妻,</h3><h3>工作永远都是摆在自身的前面,</h3><h3>而正因为如此,</h3><h3>命运也让这份美好不能圆满。</h3><h3>孩子,</h3><h3>是邓颖超和周恩来这份感情里,</h3><h3>唯一的遗憾。</h3><h3>怀第一个孩子时,</h3><h3>为了革命工作,</h3><h3>邓颖超放弃了这个孩子,</h3><h3>周恩来知道此事后,</h3><h3>发了很大的火,</h3><h3>说:“你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h3><h3>孩子不是你一个人的,</h3><h3>是我们两个人的后代。”</h3><h3>而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到了预产期,</h3><h3>邓颖超在产房里难产生了三天,</h3><h3>最后医生不得不用产钳,</h3><h3>这个孩子因为头颅受伤,</h3><h3>生下来就夭折了,</h3><h3>此后,邓颖超就再也没有怀上过孩子。</h3><h3>但是他们又都非常喜欢孩子,</h3><h3>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养女孙维世。</h3> <h3>邓颖超、周恩来与毛岸英(右一)、毛岸青(右三)在国际儿童院的合影</h3><h3>在一生时局动荡的日子里,</h3><h3>他们俩人在爱情里相互扶持,</h3><h3>周恩来没能给邓颖超富足稳定的生活,</h3><h3>经常带着她四处奔走,</h3><h3>然而邓颖超却不离不弃,</h3><h3>“和爱的人走到哪,哪里都是家。”</h3> <h3>1946年周恩来邓颖超在梅园新村30号院内</h3><h3>长征路上的周恩来因为工作压力大,</h3><h3>身体支撑不住险些病危,</h3><h3>行进中的队伍医疗水平不够,</h3><h3>不能开刀或穿刺,</h3><h3>邓颖超就默默的守护在昏迷的周恩来旁边,</h3><h3>哪里都不去,</h3><h3>直到周恩来从昏迷中苏醒。</h3> <h3>1950年8月8日,周恩来和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拍摄的结婚25周年纪念照</h3><h3>“春天到了,百花竞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盛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了,离开了我们,他不再回来了······到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你住了二十六年了,我比你住得还长,现在已经是三十八年了。”</h3><h3>1988年4月,</h3><h3>中南海西花厅海棠盛开,</h3><h3>邓颖超睹花思人,</h3><h3>写了这样一篇散文,</h3><h3>怀念逝去12年的丈夫周恩来。</h3><h3>邓颖超与周恩来之间的爱情,</h3><h3>就如海棠花一样馥郁温暖,</h3><h3>她不是美人,</h3><h3>却让周恩来一见钟情,</h3><h3>爱了一辈子!</h3> <h3>周恩来1898年3月15日出生在一个已经衰落封建官宦家庭,幼名是“大鸾”。周恩来十岁时,生母和养母先后去世,周恩来初次尝到了人情冷暖。不久,周恩来的伯父周贻康将他带到东北沈阳读书,从此他就再没有回到过故乡。</h3><h3>1913年,周恩来离开沈阳,来到天津南开中学求学,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文艺活动,发表批判中国封建思想的论文。1917年,周恩来在亲友的资助下以第一名的成绩东渡日本,从此开始了他伟大的事业……</h3> <h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h3><h3>作为与党内外联系广,朋友多,</h3><h3>人缘好,威望高的领导人,</h3><h3>周恩来组织各党派民主人士创建人民政协。</h3><h3>他亲自起草的《共同纲领》规定了,</h3><h3>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人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h3> <h3>1954年,周恩来当选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这是他在会议上作报告</h3><h3>他日理万机,</h3><h3>亲自主持制订和实施的几个五年计划,</h3><h3>使中国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h3><h3>在外交上,</h3><h3>他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h3><h3>新中国正是高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旗帜,</h3><h3>开始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重大作用,</h3><h3>而周恩来也因此成为,</h3><h3>举世闻名的卓越政治家和外交家。</h3><h3>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h3><h3>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总理后,</h3><h3>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h3><h3>“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h3> <h3>“文化大革命”期间,</h3><h3>周恩来的处境非常困难。</h3><h3>为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损失,</h3><h3>勉力维持国民经济建设,</h3><h3>他鞠躬尽瘁,呕心沥血。</h3><h3>他保护了大批领导干部和民主人士,</h3><h3>却都没有保护得了自己的养女。</h3><h3>“文化大革命”使他心力交瘁,</h3><h3>时间慢慢侵蚀着一个人的容颜,</h3><h3>也慢慢的侵蚀着一个人的体魄,</h3><h3>摆在不复盛年的周恩来面前的,</h3><h3>一个是工作,一个是身体。</h3><h3>他的心脏病时常发作,</h3><h3>可他依然坚守在岗位上。</h3><h3>看着丈夫,邓颖超只能痛在心头,</h3><h3>深知周恩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的她,</h3><h3>不愿意去过多的打扰,</h3><h3>也不敢去阻挠,</h3><h3>只能用温柔的关怀来照顾他。</h3> <h3>1972年周恩来又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h3><h3>但他仍然坚持工作。</h3><h3>在1975年的第四届,</h3><h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h3><h3>他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h3><h3>代表中国共产党重新提出,</h3><h3>在中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h3><h3>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目标,</h3><h3>鼓舞了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h3> <h3>而他却身形日益消瘦,</h3><h3>身体超负荷运转的周恩来最终倒了下来,</h3><h3>住进了医院。</h3><h3>邓颖超每天都去医院,</h3><h3>看望躺在病床上的周恩来,</h3><h3>陪他聊天,给他写信,</h3><h3>她知道周恩来时日不多,</h3><h3>当时邓颖超也遭受着高血压</h3><h3>和眼结合膜下水肿出血的痛苦折磨,</h3><h3>但她依旧保持着往日的乐观和坚强,</h3><h3>不给周恩来增加任何的思想压力。</h3><h3>1976年1月8日,</h3><h3>病床上的周恩来病情加重,</h3><h3>正在洗漱的邓颖超匆匆忙忙赶往医院,</h3><h3>她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老人,</h3><h3>大步向医院跑去,</h3><h3>只想能见到亲爱的恩来最后一面,</h3><h3>赶到病房的邓颖超,</h3><h3>看到医护人员、工作人员都站在旁边哭,</h3><h3>邓颖超一下子倒在周恩来身上,</h3><h3>边哭边喊,“恩来!恩来!”,</h3><h3>这最后的告别,</h3><h3>最终还是没能赶得上,</h3><h3>他们没有见上最后一面。</h3><h3>当病房的监视器上画出一条直线,</h3><h3>周恩来的心跳停止了,</h3><h3>病房里原本隐忍的哭声顿时成了一片号啕。</h3><h3>邓颖超哆嗦着双手摸着周恩来的面颊,</h3><h3>轻轻地吻了一下他的额头,</h3><h3>无限哀伤地哭着:</h3><h3>“恩来,你走了……”</h3><h3>这一吻,是她最后的送别。</h3><h3>1976年1月8日,</h3><h3>周总理在北京逝世。</h3><h3>3天后,当总理的灵车驶经北京长安街、</h3><h3>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时,</h3><h3>百万群众完全自发地伫立在街旁悲痛欲绝,</h3><h3>十里长街送总理,</h3><h3>热泪横流,目送总理离去……</h3> <h3>周恩来曾留下遗愿,</h3><h3>希望死后将自己火化,</h3><h3>然后将骨灰撒向,</h3><h3>他挚爱并为之操劳一生的祖国大地,</h3><h3>当时很多人都无法接受,</h3><h3>是邓颖超站了出来,</h3><h3>坚持完成了他的遗愿,</h3><h3>并亲手奉上周恩来的骨灰盒,</h3><h3>委托飞行员将骨灰带上蓝天撒向大地,</h3><h3>而自己只留个空骨灰盒做念想。</h3><h3>之后,</h3><h3>邓颖超便再也没有变动过住所,</h3><h3>一直留在之前他俩居住的寓所里,</h3><h3>守着周恩来最爱的海棠花,</h3><h3>守着他俩的家,</h3><h3>守着他们的爱情。</h3> <h3>这一生牵了你的手,</h3><h3>没有丝毫的后悔,</h3><h3>既然生前相伴,</h3><h3>死后也要相互依偎。</h3><h3>1992年7月11日,</h3><h3>邓颖超去世。</h3><h3>根据她生前的嘱托,</h3><h3>用当年周恩来的那个骨灰盒,</h3><h3>盛装着她的骨灰,运到海河,</h3><h3>将其撒在16年前,</h3><h3>抛撒周恩来骨灰的同一个地方,</h3><h3>她用自己的一生,</h3><h3>与周恩来演绎了什么是矢志不渝,</h3><h3>生死相随。</h3><h3>敬爱的周总理已经走了43年了,</h3><h3>他的音容笑貌,</h3><h3>依旧留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h3><h3>当代如总理所愿,中国强大了,</h3><h3>而他当年说过的这些话,</h3><h3>对于时下的中国,</h3><h3>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更不应该忘记啊!</h3> <h3>【作者简介】柯岩(1929.7.14—2011.12.11)女,满族,当代著名作家,女诗人。1949年开始专业创作,已出书50多部。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的妻子。是中共十二大代表,全国人大第八、九届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h3> <h3>【朗诵者】张菂,花甲之人,下乡知青者,私营企业者,一个用心诵读的人,喜欢阅读,喜写美篇,喜欢朗诵,在诵读中获益并激励自己,用自己的声音去感染听者,同时也感动自己,使之在诵读中愉悦……</h3> <h3>补记:清明时节,美篇平台正在组织一次【24节气,清明】主题征文活动!特此,谨以此文投稿参赛。</h3> <h3>后记:征稿活动最后一天,此篇终于又成功加精!谢谢美篇老师的赏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