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辉煌,丹心日月一一揭秘广东汕尾20张红色文化名片之一铜锣寨村的前生今世一一铜锣寨村古今谈

文化自信一一中华民族不朽的秘密!!

揭秘广东汕尾20张红色文化名片之 <p class="ql-block">铜锣寨古今谈 (上篇) </p><p class="ql-block"> 翁烈辉</p><p class="ql-block">面对一个孤零的村寨,零落的村邻市井,偌大的农村古围寨,鸡犬无精打采地自由游荡,偶尔看到一二个人路过古寨,匆匆忙忙,寨中日月,单调寂廖;古墙古巷,满目沧桑,如果不是那铭刻在石碑上的文字,你永远不会知道,铜锣寨村她曾经辉煌的过去......</p><p class="ql-block">铜锣寨是广东汕尾市城区东涌镇洪流村委的一个自然古村落,为广东汕尾市20张红色文化名片之一。这里,村落有明清时代的古寨墙环围着,这里的多处古民居,古色古香,古色古香的古民居,在历史的深处,不动声色地展示着民族的魂魄!据考古发现,铜锣寨村周围早在青铜时代就有人居活动,宋代时,铜锣寨村周围原有许多渡口村,不信你现在可以到其周围看看,周边的大山的脚下,许多地方还有着古老的灰沙残墙,在诉说着沧海桑田的故事。许多人向笔者证实,1964年修建宝楼水库时,人们在铜锣寨村周围挖掘了许多古船和瓷器,后来,这些古船和古瓷器,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一、铜锣寨村的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何古村落,她的命名,都有着一种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象征,铜锣寨村的由来,也有着其文化的色彩,令人神往不已。明朝初年,上家蔡村等村落已在铜锣寨村周围落担,明朝中后期,由于倭寇和海盗在海丰地区杀人越货,非常猖獗,海丰地区的户口几经告绝。明朝泰昌(1620年)元年,即万历四十八年十二月,上家蔡村周围已有人回迁,据说,唐姓先祖聘请当年有名风水先生前来观看该地地理形胜,风水先生至宝楼羊牯岭踏地,远望该村东峰有一巨石,乃从羊牯岭文笔峰追“龙”而来,巨石形似大鼓,表面击之有战鼓雄音,风水先生大喜若狂,说道:“予欲闻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小山棋布,南北九宫;荔梅松竹,箫管丝弦;四百五年,蔚然大墟。”风水先生又说:“此一巨石,可命名石鼓,该山为石鼓山。”当其时,铜锣寨村周围有着五个村落,即上家蔡村、下家蔡村、李厝村、苏厝村、新建村,风水先生分别寓意宫、商、角、徵、羽之五个音级,六律为其周围的六座小山,东为石鼓山,就要建村为铜锣形胜的铜锣寨村,为锣鼓相当,鼓起锣鸣;南北九宫,箫管丝弦,和谐太平。周边地理形胜寓意:“五音六律和锣鼓,欢歌永奏颂太平”之谐象!</p><p class="ql-block">二、铜锣寨村清代时的人文往事</p><p class="ql-block">传统村落,是民族的魂魄和文化的根袛,每一个村落,都有着她的历史人文,铜锣寨村也一样。自古以来,铜锣寨村为海丰东南往陆丰、揭阳,以及海丰东南至各地的水陆要道,清代康熙二十二年,清朝平定台湾,正式展界,铜锣寨村村民复归故土,垦荒耕地、下海捕捞,一派繁荣的景象,其村处于海陆要道,行人商旅,常过其间,因刚展界,仍有海盗和虎患害人,于是,铜锣寨村乡民从惠东请来谭公爷香火,建庙于寨外水潭边,这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里人口的越来越多,海盗和虎患,也越来越少。据民间传说,谭公,名德,大约生于元朝(1260-1368年)年间,广东归善县大岭(今惠州市惠东县大岭镇)人。谭公从小就与众不同,七、八岁时就能呼风唤雨、降龙伏虎。后来在九龙峰修炼,十三岁羽化成仙。谭公成仙后经常显圣,帮助沿海百姓,被尊为“海神”。《惠州府志》记载:“(谭仙)每杖履出山,一虎随之,或为负菜”。帮助渔家治病和预测天气,故被奉为渔家的保护神。一时间,铜锣寨村谭公爷庙香火鼎盛,一时无两,据说该村当时的人口有数千人,连坎下城城内的海丰金锡都水陆“大祭孤”,都要设神栈请谭公爷神像去监醮。据铜锣寨村谭公爷庙边古石碑记载,海丰东南沿海的众多村庄,每年按例都要来谭公爷庙祭拜。</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初年,铜锣寨村有位文名远播的秀才叫蔡邦翰,上省乡试,路上遇到了一位同姓的秀才,才华横溢,蔡邦翰一路上和那位邻县同宗的秀才,无话不说,双方引为知己,也都觉得对方的文才远胜于自己,于是,他们相约考卷上,分别写对方的名字,没想到发榜时,蔡邦翰榜上没名,对方的同宗秀才却高中解元!蔡邦翰一看,如五雷轰顶,他晕晕乎乎回到铜锣寨村,一病不起,最后郁郁而终。</p><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铜锣寨村唐壮吾是是监生、唐尚美是国学生,他们都是国子监的学生。监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国子监学生(相当于国家行政学院学生),等于秀才,分文武两种,文称文生,武称武生,他们有资格去见县官,但没有什么实权。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国学生资格。其中唐壮吾按例得有省祭官虚衔,其职能的实质相当是流官的补充,不占官员编制,省祭官即“回乡祭祖”专用于监生的说法,许多监生科考失败后,托故不在国子监读书,其中一个最好的托词是“丁忧(父母亡故,回家守孝)”,于是,省祭官就作为国子监监生的虚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绪年间,广东海丰金锡都龙溪约(现广东汕尾市城区东涌镇龙溪村)曾乃灶,人称“乃灶大兄”,曾以铜锣寨村为中心,举行“三点会”大会盟,反清复明,因铜锣寨村为海陆要道,易守难攻,碣石卫和海丰县衙官兵多次逮捕曾乃灶不到,怕朝廷怪罪,于是夸大曾乃灶:“头如斗,走如狗,盘踞长富山,跑马九天九!(其实骑马跑完长富山,不用半个时辰)”朝廷听后,十分震惊,马上令广东提督(“军门”,从一品,与督抚并称“封疆大吏”)带兵前来铜锣寨村肃清叛乱,广东提督先派兵屯军龙溪村,然后水陆四路齐攻铜锣寨村,铜锣寨五音之村新建村(羽)一时夷为平地,上家蔡村、下家蔡村、李厝村、苏厝村四村也损失严重,无奈何,曾乃灶退入铜锣寨村,民间传说曾乃灶为“虎相”,据说虎最怕铜锣,大兵压境,曾乃灶走投无路,很快被大喜过望的清兵抓走,押往京城领功,其幸存的“三点会”成员逃亡香港和南洋,有的后来回到海丰,参加过辛亥革命,有的后来回来参加海陆丰农民运动。(注:铜锣寨由来故事,于1998年笔者义父、香港以及龙溪希贤日馆主人翁昭锅先生口述,并参考铜锣寨村民蔡瑞成先生部分文字以及铜锣寨古石碑记载;曾乃灶故事,于1999年笔者好友的父亲、龙溪村民曾昭端先生口述,在此鸣谢!)</p><p class="ql-block"> 三、铜锣战鼓红旗飘①</p><p class="ql-block">(一)大革命、土地革命时期</p><p class="ql-block">彭湃从日本回来海丰后,据苏蕙(原名庄启芳,田墘人,妇女解放协会“七颗明星”之一,中共七大正式代表,解放后任全国侨联副主席等职。)回忆,彭湃多次到第七区(现在的东涌镇的一部分地区和田墘、捷胜、遮浪一带)去宣传革命道理,② 当时还没有汕遮公路,水陆交通一定要经过铜锣寨,然后绕道建茶、步美、龙溪才可进入田墘、捷胜、遮浪一带;水路也要在这一带乘船,然后到达龙溪港尾,才从陆路进入田墘、捷胜、遮浪一带,彭湃多次进入铜锣寨休息,宣传革命道理,并希望办事认真的彭铿到县城读书。1923年,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影响向周边扩大。5月,铜锣寨人唐招带县农会副会长杨其珊来到村里,住在唐氏祠堂,发动农民,宣传农运。村里的唐大和、唐招、唐满、唐鹏和王潮州、苏潭佐、黄佛深、唐木、彭铿等等10多位进步青年积极响应,办起农会。村农会带领会员,开展减租减息,解决会员生活困难,调解民事纠纷等工作。配合区苏维埃政府打土豪,分田地。1927年初,中共海丰第七区团委书记杨铁如(杨鲁,建国后任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以及顾问)在铜锣寨村继续开展农民活动,组织农民抓地主,农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③1929年12月,为配合朱毛红军挺进东江,海陆惠紫四县暴委改为革委,制定进攻海丰县城的暴动计划。3日拂晓,红四十九团300多人及各区赤卫队员向县城发起进攻。此役因配合失误,弹药不足虽未占领县城,但影响极大,东海地区的反动派都逃往汕尾,准备随时坐船逃去香港。彭桂、黄强带领红四十九团退到铜锣寨休整,扩充红军,补充弹药和给养,整顿和训练赤卫队。铜锣寨村民拥军爱军,家家户户慰劳红军,为红军缝补衣服,送来粮食与中草药,并配合红军在村外放哨。休整好的红四十九团从铜锣寨经大化古道上陆丰、紫金打游击。1929年12月,为配合朱毛红军挺进东江,海陆惠紫四县暴委改为革委,制定进攻海丰县城的暴动计划。3日拂晓,红四十九团300多人及各区赤卫队员向县城发起进攻。此役因配合失误,弹药不足虽未占领县城,但影响极大,东海地区的反动派都逃往汕尾,准备随时坐船逃去香港。彭桂、黄强带领红四十九团退到铜锣寨休整,扩充红军,补充弹药和给养,整顿和训练赤卫队。铜锣寨村民拥军爱军,家家户户慰劳红军,为红军缝补衣服,送来粮食与中草药,并配合红军在村外放哨。休整好的红四十九团从铜锣寨经大化古道上陆丰、紫金打游击。</p> <p class="ql-block">铜锣寨村古今谈(下篇)</p><p class="ql-block">翁烈辉</p><p class="ql-block">(二)抗日战争时期</p><p class="ql-block">1939年7月,受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书记郑重的安排,铜锣寨村共产党员唐大和担任洪流乡伪保长。“白皮红心”的唐大和,秘密为海陆丰中心县委筹集粮食与资金、搜集情报,刺探敌情,隐蔽参加抗日工作。1940年4月13日,曾生抗日游击队一百多人到铜锣寨(罗寨村),郑重指示唐大和负责筹资接待和安排隐蔽。为了补充抗日游击队的给养,唐大和把他家“九包五”的土木大宅的木头陆续拆去汕尾卖掉,筹到钱款,唐大和就马上交给游击队第一中队队长彭沃转给曾生。1940年夏秋季,曾生同志带一批海外抗日志士几次从香港运载枪支、药品到步美村海边的港尾渡口起水。杨蓬接上级指令负责在港尾渡口接应,通过各地下交通站将其安全护送到铜锣寨,再分别转移到九龙峒、埔仔峒和大安峒等据点,出色完成任务。 1944年5月,中共海丰县第四区区委书记许昌炽同志来到铜锣寨村,积极发展新党员,宣传抗日,铜锣寨村唐木等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联系“白皮红心” 的唐大和,为海陆丰中心县委提供情报工作,为抗日部队筹集粮食给养。</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p><p class="ql-block">1947年10月,蓝训才、黄平、黄友带领海陆丰人民自卫队在铜锣寨村召开七区工作会议,铜锣寨村民为部队安排住宿,站岗放哨。1948年2月初,海陆丰人民自卫队天雷队从唐大和那里得到消息,有一支伪装成人民自卫队的土匪窜至铜锣寨村,队长江国新马上带队围剿土匪,收缴长枪十八支,责令土匪悔过自新,并解散该队伍,发给路费让其回家。1949年3月,中共海丰县海南区总支委黄平等,在铜锣寨村唐氏宗祠内天井,召开东品乡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会议由黄平主持,林招存作报告,铜锣寨村中共党员唐大和、唐木等参加会议,会议选举黄海明为乡长,叶会盛副乡长,黄层为财粮委员,巫成为警卫排长。1949年5月30日,田墘陈耀华联防队纠合县政警队共40多人,乘船至东涌流口村抢掠,粤赣湘边纵队一支队五团黄友团长带领一营和民运队合力攻打,铜锣寨村的唐大和、唐木等参加战斗。这次战斗,缴获长枪42支,驳壳2支。除县政警队弃枪乘船逃跑外,击毙敌人14名,抓获全部联防队员13人,带回铜锣寨召开宣判大会,会后执行枪决。 ④在革命战争时期,铜锣寨被国民党反动派多次烧杀抢掠,为革命事业牺牲了20多人,被追认为烈士有:彭铿、王潮州、苏潭佐、蔡陆等4人。</p><p class="ql-block">铜锣寨烈士名录 :</p><p class="ql-block"> 苏潭佐(苏潭做),男,生于1901年,1926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26年4月在海丰捷胜被捕杀害。 职务为:五区自卫军战士。</p><p class="ql-block">王潮州,男,生于1900年,1926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27年在海丰汕尾战斗中牺牲。职务为:五区自卫军战士。 职务为:洪流乡赤卫队队员。</p><p class="ql-block">蔡陆,男,生于1901年,1926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27年在海丰汕尾战斗中牺牲。 职务为:洪流乡赤卫队队员。</p><p class="ql-block">彭坚,曾用名彭贤,女,生于1906年,1924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28年在海丰县城战斗中牺牲。职务为:洪流乡妇女会长。 </p><p class="ql-block">----摘录自汕尾市城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汕尾市城区志(1988-2007)》,2012年方志出版社出版第898页。</p><p class="ql-block">铜锣寨村经广东省评定的革命遗址有两处:(1)革命根据地红色游击区(唐氏宗祠)。</p><p class="ql-block">(2)天雷队战斗旧址 </p><p class="ql-block"> 四、 关于铜锣寨烈士“彭坚”是否为“彭铿”的考证</p><p class="ql-block">“彭坚,曾用名彭贤,女,生于1906年,1924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28年在海丰县城战斗中牺牲。”志书上记载的,有人说她不是著名的海丰“七颗明星”(彭铿、章行、高云、陈新、敖琼、张威、庄启芳)之一的彭铿,其只是洪流乡(洪流乡包括铜锣寨村、桥头埔村、长富村、町前村)一个妇女会长。我认为彭坚就是彭铿,其理由一,我查遍2005年出版的《海丰县志》(下册)之“海丰县革命烈士名表”,从该志书1211页查到1466页,在众多的烈士名表中,只有8位姓彭的女烈士,即彭锦英、彭坚、彭剑如、彭素贞、彭秀华、彭厚良(彭淑良,海城红楼巷人)、彭少琼、彭厚良(海城三居委人),从年龄、出生时间、职务、牺牲时间、牺牲地点、参加革命时间、籍贯、牺牲原因等等来考证,只有两个女烈士符合海丰妇女运动“七颗明星”之一的“彭铿”要求,一是该书1224页中的“彭坚”和该书1270页中“彭剑如”,而彭剑如只有参加革命时间和“海丰县妇女会长”两项接近“彭铿”的要求,彭坚接近“彭铿”的要项很多,从姓名、从出生、从牺牲时间和被捕地点等四项接近“彭铿”的要求。其理由二,我们来看下面这些革命者对“彭铿”的回忆,就可以确定铜锣寨村的“彭坚”就是“彭铿”啦!郑芸同志回忆道“当时倒流(笔者注:宝楼的俗称,铜锣寨的邻村)的公厅(祠堂)有农军,但他们无武装,黄强的队伍也住在那里,农会长余昭雄,他弟叫昭武,我和黄强的妻子彭淑娟,还有一年纪较大的少阳姐住在农会长家,黄强有个亲戚在倒流,后来形势不好,队伍的流动性大,我和淑娟、少阳仍在倒流,敌人来时,三人被带在一个山洞躲,那个山洞是在石后,很深。另有洞相通,进入后用石头掩住,外人是看不出的,我们在里面,敌人在山上打枪,听得很清晰。在那样的环境,我哭过,少阳姐就和我谈心,帮助我。后来,彭淑娟离开了我们,据说出去后被叛徒出卖牺牲。”⑤沈建亚回忆道:“我在海丰曾参加过两县(海陆丰)农会联席会议,会后被分配到海丰妇女协会任主任,该会是彭坚(女)任会长,委员有陈新、高云、张淑惠、章行,这五人当时被人称为‘五颗明星’......彭坚是中等身材,面形清秀,尖鼻子,右上眼皮有些疮疤,齿白且白,歌声嘹亮,办事严肃认真。......记得彭坚要和黄强谈婚,曾委托我当红娘。后来被同志们觉察,常拿作好意的开玩笑后来,他(她)们就结了婚。”⑥陈秀慧回忆道:“1925年4月20日在‘准提阁’举办的‘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有六位女子学校第一届的毕业生参加。彭湃同志亲自为她们改了名字,陈淑勤改为陈新;张淑惠改为张威;彭淑媛(有人叫彭贤)改为彭坚;高淑卿改为高云;章玉英改为章行;敖少琼改为敖琼。” ⑦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铜锣寨村的彭坚就是著名的海丰“七颗明星”之一的彭铿! 彭铿原名彭坚,又名彭淑媛、彭淑娟、彭贤。女, 1904年生于海丰县城内彭厝巷一个名门望族,因其姑妈彭素娥为争取婚姻自由, 和王亚庚相爱,娥父将彭素娥许给丘亚恩,因此官司不断,王亚庚被打后,不久病死,彭素娥在王家守节,彭家因此衰落,彭铿3岁时由铜锣寨唐氏族人收养。1919年10月,彭湃为表彰彭素娥,曾将彭素娥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编成白字戏,在海陆丰广为流传。(详情参见赖永乾医生回忆录)1921年,在彭湃的鼓励下,彭铿进入彭湃(时任海丰教育局长)在县城新办的女子学校读书,跟她的姑妈彭素娥读书,彭铿不仅学文化,还接受新思想和革命道理。1923年,彭铿参加洪流乡和铜锣寨村农会。1925年4月,彭铿与5名女子参加第一届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彭湃亲自为她们改名。毕业后,她们六人在彭湃和李谷珍等支持下,筹备成立妇女自己的团体“妇女解放协会”。6月7日,第一届海丰县妇女解放协会成立,彭铿任会长,其他五人为执行委员。县妇女解放协会四处动员妇女,参加农会及减租减息斗争,带动妇女识字,严禁奴役婢女,打破买卖式婚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25年7月,彭铿光荣地进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5月,受党组织派遣,彭铿任陆丰县妇女解放协会会长。彭铿等“七颗明星”都参加了海陆丰三次武装斗争。1927年11月年建立海陆丰苏维埃政权时,彭铿参加了海丰县赤卫队,后被派往陆丰东南参加农村斗争。1928年7月,彭铿辞别中共陆丰县委常委兼军委主任林铁史,返回海丰联系工作,回到铜锣寨村,隐蔽在邻村宝楼山洞里,后被叛徒告密,彭铿把刚出生的女儿黄让托付给铜锣寨村邻村桥头埔(洪流乡包括铜锣寨村、桥头埔村、长富村、町前村)祝氏,走到东涌青龙山(红星村,即现在的青龙头村)时,被敌人抓住,押往海丰县城,敌人毒刑拷打、威逼利诱,彭铿高喊以:“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来回答!在海丰县监狱,彭铿临刑前对难友陈惠良说:“你如能出狱,请告诉亚强(黄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我,叫他一定要为我报仇!” ⑧然后,彭铿挺胸走向刑场,慷慨就义。</p><p class="ql-block">五、铜锣寨村现状</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红军在铜锣寨村留下大量的武器,有大刀、长矛、步枪、三八枪、粉枪36支,迫击炮2门,土炮3门,全部上交政府。1956年,海丰县人民政府评定铜锣寨村为“红色游击区村庄”,政府拨款修建谷町,队址、寨墙等,享受“老苏区”待遇。解放前,铜锣寨村户籍人口1600多人,有苏、唐、许、王、黄等13姓,其中,上家蔡村、下家蔡村、李厝村、苏厝村四村被国民党烧毁破乡,后来,这些村落人口逐渐迁入铜锣寨村。1964年建成宝楼水库后,铜锣寨村户籍人口锐减。1968年,宝楼水库水位告急,于是铜锣寨村民大量迁走。近年来,铜锣寨村户籍人口为850多人,然而,实际居住在铜锣寨村的村民很少,1957年,铜锣寨村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定为“革命根据地红色村庄”。(考证工作十分辛苦,为尊重作者的劳动,转载和抄录请注明作者及出处,谢谢)</p><p class="ql-block">注释:①本章节乃本人受汕尾市城区区委李常委、叶常委及东涌镇委林书记等领导的委托,为广东汕尾市20张红色文化名片之一的铜锣寨村撰稿,本人查遍各种党史资料,并经汕尾市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审核通过,在此注明、致谢! ②中共海丰县委党史研究室编《海陆怒潮----海陆丰革命斗争回忆录》(二)第76页,海准印字[2013]1号。 ③中共海丰县委党史研究室编《海陆怒潮----海陆丰革命斗争回忆录》(一)第40页,海准印字[2013]1号。 ④中共海丰县委党史研究室编《海陆丰革命史料(第三辑)》 (1937--1949)1999年8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以及 -郑重著《故土恋》72页,连三册,2000年1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⑤中共海丰县委党史研究室编《海陆怒潮----海陆丰革命斗争回忆录》(二)第25页,海准印字[2013]1号。⑥中共海丰县委党史研究室编《海陆怒潮----海陆丰革命斗争回忆录》(二)第38页,海准印字[2013]1号。⑦中共海丰县委党史研究室编《海陆怒潮----海陆丰革命斗争回忆录》(二)第50页,海准印字[2013]1号。⑧中共海丰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彭湃和他的战友》第97页,2006年9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 翁烈辉,男,1975年出生于广东汕尾,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诗词作品入选《当代中华诗词库》;论文《关于修志的“因”和“创”之探讨》荣获广东省人民政府地志办2016年省地志理论研讨优秀论文三等奖;民俗专著《广东汕尾民俗漫谈》荣获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第七届潮学奖”三等奖,论文《“百善孝为先”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荣获2016年11月潮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孝文化”全国征文优秀奖;曾获首届暨南大学“潮学优秀成就奖”(全球潮汕学术领域)二等奖,首届汕尾文艺奖金奖,参与撰写汕头大学出资的105万字的、被誉为“当现代潮人文学史的开山之作”的《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和撰写《海内外潮人作家大观》等等。出版有民俗专著《乡情永驻》、《广东汕尾民俗漫谈》,长篇小说《神秘村奇情录》(新浪读书栏签约);曾在《中国国家地理》、《神州民俗》、《羊城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百篇,在各大学学报发表民俗论文数十篇,曾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民俗学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演讲(宣读论文)。2016年9月21日至23日,应邀参加由香港啬色园、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主办,珠海学院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联合举办的“黄大仙信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七届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大会”在香港黄大仙祠啬色园的隆重召开,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缅甸以及台湾和内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的国际学术大会,翁烈辉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发表论文演讲(宣读论文)《黄大仙信仰的民俗传承与现代意义研究》,参与推动了学术界对于民俗研究、民众信仰研究的开展,达到亚洲七个地区学术交流的目的,为进一步把广东和中国民俗学推介到国际学术界作了微薄之力。</p> <h3>铜锣寨村外清代古石碑,记载许多古代人与事。</h3> <h3>铜锣寨村外谭公爷古庙,为清代海丰东南的一大古庙。</h3> <h3>模拟图来之网络</h3> <h3>海陆丰妇女解放协会“七颗明星"之首彭铿</h3><h3>遗像!</h3> <h3>彭铿的丈夫黄强遗像!</h3><h3>黄强(1905一1931),乳名黄迈,又名国梁。1905年生于海丰东涌乡东兴社,兄国栋,彭湃好友,东涌农乡长,后失踪,弟国新,儿童团队长,大革命时惨遭敌人杀害。堂兄嫂黄立、林带娣也为了红色事业献出宝贵生命,其中家族中多位堂兄弟从兄弟为红色革命出生入死,多位献出宝贵生命!</h3><h3>黄强1925年参加共青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海陆丰武装起义,为中共海陆紫特委军委书记、广东省军委委员、红军东江独立师政委等职,1931年11月被错杀,1991年汕尾市城区政府给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h3><h3><br></h3> <h3>黄强简介</h3> <h3>彭铿在海丰监狱备受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壮烈牺牲!(图来之网络模拟)</h3> <h3>海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海丰县志(下)》第1224页,2005年8月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h3> <h3>铜锣寨村烈士英名表(资料摘录来自汕尾市城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汕尾市城区志(1998~2007)》</h3><h3>2012年10月方志出版社出版第898页(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续表25一3一3)</h3> <h3>红色革命村庄的未来构想</h3> <h3>明清时古巷。铜锣寨1957年被评为革命根据地村庄和红色游击区村庄。</h3> <p class="ql-block">笔者与</p><p class="ql-block">在铜锣寨战斗过的老革命黄平同志(96岁)、黄河同志(90岁)合影。(合影于2019年2月)</p> <h3>新建的谭公爷庙一角</h3> <h3>铜锣寨一角古寨墙</h3> <h3>清末海丰东南红巾军“三点会"农民起义在铜锣寨会盟。</h3> <h3>古村庄一角</h3> <h3>一角</h3> <h3>村寨里面</h3> <h3>铜锣寨古糖厂的古石碾</h3> <h3>唐氏宗祠</h3> <h3>后寨门</h3> <h3>古寨一角</h3> <h3>唐氏公厅一一(大革命时期,黄强与彭铿策划革命活动的革命旧址)唐氏宗祠为抬梁式七包三古屋,分三大殿,中间二天井,左右为附厝,共计31间房屋,为历史性建筑。</h3> <h3>新建的谭公庙</h3> <h3>笔者撰编的文字条幅</h3> <h3>大寨门</h3> <h3>铜锣寨村</h3> <h3>大寨门一角</h3> <h3>孤零的村寨,辉煌的过去!</h3> <h3>铜锣寨附近的“五音"乡遗址</h3> <h3>铜锣寨村位置,由石洲村对面的长富村路为入口,至长富小学,过桥头埔即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