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摄影: 行一</h3><h3>器材: Huaweimate20pro</h3><h3>时间: 2019.4.15</h3><h3>音乐: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h3><h3><br></h3> <p> 临近中午,朋友海满从三青梁打来电话,说山村杏花开得正旺,如能抽出时间,上山来看看。海满是农民企业家,上届村委会换届时,受村民邀请回村担任村主任。</p><p> 我很高兴。说实话,我也很想回去看看。一是基于对这个小山村、对这个世外桃源的一种特别情感,二是因为我曾经在这里工作过,也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个小山村,我尝试过,探索过,也为改变小山村的面貌努力过,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倾注了我很多感情。我与这里的村干部和农民弟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 <h3></h3><h3> 下班就动身,中午直奔西山。盘来绕去,到三青梁时,已是过午十二点四十多。</h3><h3> 塞上四月,花事正浓,特别是杏花,漫山遍野,到处灿烂。远远望去,山梁上一坡一坡的杏花,如同朵朵白云徜徉其间;近看崖畔上、沟里头,一树一树的杏花,昭昭然,在蓝天或黄土的映衬下,很是亮眼。</h3> <h3> 三青梁村是塞上朔州的一个小山村,原名叫“三七梁”,三沟七梁地不平的意思,后依据谐音,取吉祥之意,改名为“三青梁”村。</h3><h3> 现在的三青梁地处朔州西山生态核心区,的确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雁家湖就在周边,交通也非常便捷,森林大道、西环高速、朔利路就近通过。近几年来,三青梁村充分利用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正在努力打造以“塞上杏花村,美丽桃花源”为主题的特色文旅产业。三青梁杏花节和乞巧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近日即将举办第三届杏花节。</h3> <h3> 墙体标语:发展生态文化旅游。</h3> <h3> 在三青梁这个小山村,百年老桃杏树就有二百多株。每当清明前后,三青梁村完全浸没在杏花的海洋之中。杏花开罢就是桃花登场,花事繁忙。我曾经和籍贯是邻村仓房坪村的迎宾同志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唱的就是我们的家乡。</h3><h3> 图为三青梁当村土崖上盛开的杏树。今年杏花灿烂,一定会有好的收成。去年清明,西山一场大雪,把杏花全部冻掉了,一颗杏都没结,很遗憾。</h3> <h3> 这是李嵋屏老师无偿给三青梁村设计制作的剪纸LOG。原以为早没了影踪,结果在创作基地东墙墙壁上,再次看到装裱精美的LOG图标,倍感亲切、感动。这三幅精美的图标,是我前年联系我国著名书法家岳福豹老师和李嵋屏老师设计制作的。</h3> <h3> 蓝天映衬下的老杏树。背景建筑为三青梁文学创作基地,由村民免费提供给文艺爱好者使用。</h3> <h3> 站在村委会广场眺望,满眼杏花。</h3> <h3> 老窑洞,新杏花。</h3> <h3> 塞上四月杨柳风,杏花正浓遇故人。</h3> <h3> 村民刘三红是个单身汉,热情好客。老远望见我,一路紧走迎上来,抓着我的手,说好长时间没见我来。两点多,我们原打算回城随便吃点,热情的三红硬是把我们留住,一起吃了他嫂子做的莜面盐汤大山药。</h3><h3> 三红也是好多游客的免费向导、绘画和摄影爱好者免费的模特。如果哪天你有兴趣,就和三红一起去放羊吧。三红高兴了,也许还能管你一顿莜面大山药。</h3> <h3> 三红和他的羊群。三红和我很熟,一直被我戏称为“西部羊仔”。</h3><h3> 三青梁纯天然散养的肉羊,每年大部分被中煤平朔、神头电厂的员工订购(如同“手指羊”)。也许我们注意到了,三红的羊圈,周边就是桃杏树,就建在“在那杏花盛开的地方”。羊儿们也许不懂得浪漫和情调,但身处在这优美的环境之中,心情一定舒畅。</h3> <h3> 干部群众一条心,黄土也能变成金。三青梁村子不大,但干部群众的决心很大。民宿经济,康养建设,健康旅游,生态发展,一个个新鲜词汇,不时会从他们嘴里说出来。</h3> <h3> “塞上杏花村,美丽桃花源”。三青梁的桃树也不少。</h3> <h3> 改造后的一处处民居——正在等待您的光临或认领居住。</h3> <h3> 窗外。</h3> <h3> 旧时代村里人在沟畔依傍土崖掏的窑洞,当地人叫“傍崖(读nian)打窑”,居住条件很艰苦,更有人畜不分混居的。</h3> <h3> 昔日三青梁村民大多住在崖畔边土打的窑洞内。随着时代的进步,村民们逐步从沟底搬到地上,民居建筑形式也从傍崖打窑发展到平地石碹窑和砖混平房,个别富起来的返乡村民还建起了小洋房、小别墅。</h3> <h3> 杏花掩映的土窑洞。刘志伟刚刚发来的图片。斑驳陆离的阳光洒在残破的窗棂上,原始沧桑的气息扑面而来。</h3> <h3> 新建的二层小楼房。前景的红瓦是普通窑洞的屋顶。</h3> <h3> 新旧对比。旧的不去,新的不来。</h3> <h3> 色彩与情感、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h3> <h3> 晋陕民歌《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桃花花红来杏花花白》咏唱的大概就是这种意境。</h3> <h3> 两个狗狗一路跟着我们。同伴老金开玩笑,说这里的狗狗也认得我。也是,这里的狗狗的确不认生。</h3> <h3> 老杏树守护着古朴的传统民居。</h3> <h3> 闫丕宽的老院子。大门上的对子还是我去年腊月二十九送的。闫丕宽老人过去是朔县大秧歌剧团的“大衣箱”,这些年回村义务打扫卫生。去年在当街偶遇,他正给外地游客表演大秧歌。(本图为周礼忠摄)</h3> <h3>唱秧歌的闫丕宽老人,86岁,身体健康。</h3> <h3> 热情的村民,书记长书记短叫得不好意思。听说我们没吃饭,就让我们进家吃饭。她老伴闫海旗听到我们说话,也从窑洞出来了,还和我们相跟,绕村庄转了一圈,边走边和我们说,昨天史台长带小飞机来航拍了,好像冬雨也带人来了,这些天北京也来人了,等等</h3> <h3> 今天中午,史振宇台长给我发来一张三青梁航片。听二虎和三红说,史台昨天一个人过来航拍,还和村民说:谭书记那人不错,我和他很熟。</h3> <h3> 怒放的杏花,引来很多蜜蜂和不知名的飞虫,嘤嘤嗡嗡,好不热闹。</h3> <h3> 原生态画面,风景不错,但过去的人们并不能以此当饭吃。现在这里的村民雄心可大了<br></h3> <h3> 连翘还是柠条花?</h3> <h3>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留守的老农开始备耕了(本图志伟摄)。</h3> <h3> 快三点了,准备返城开会。在村口,遇上了村民闫丕花,正赶出羊群出去放羊。</h3><h3> 闫丕花生活不富裕,但生活很充实,很乐观,也很努力。他从不怨天怨地。</h3><h3> 前些年我曾经给他拍过好多照片。</h3> <h3> 三青梁上杏花岭,坐看朔川云气横。(刘志伟摄)。</h3> <h3>.</h3> <h3> 为什么我饱含泪水?是因为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这次上三青梁,看杏花是真,同时也是想看看父老乡亲,看看这一阶段他们有什么新想法、新动作、新成果。看的是花,迷的是眼,美的是人,醉的是心。尽管一中午时间,走马观花,但感触和收获还是不小的。期望近日再有时间相遇。</h3><h3> 三青梁,一个大有希望的小山村。祝愿这里的人们,包括三青梁53位荣誉村民,时时以三青梁为荣,处处关心三青梁建设,齐心协力,把三青梁建设成为一个人人羡慕、个个想来、宜居宜业的幸福山村,建设成一个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山村。</h3><h3> 愿三青梁的明天更加美好!</h3><h3> 拳拳之心,谨献给即将举办的第三届三青梁西山生态文化旅游杏花节,献给每位热爱张朔城区、情注三青梁、奉献小山村的各界人士和朋友!</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