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一起游和順(四)

马湘衡

<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1ap34j3"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帶你一起游和順(一)</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1dpuljt"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帶你一起游和順(二)</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1h1zrv2"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帶你一起游和順(三)</a><br></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习近平总书记寄語</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順家風文化</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順家風源遠流長</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鄉土美德四海傳揚</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順民諺</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窮走夷方急走廠。</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過了霜降,各找方向。</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楸木開花,遊子回家。</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代不讀書,猶如一窩豬。</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富貴難傳三代,書香可繼百世。</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言</h3><h3><br></h3><h3>雲之南,天盡頭。</h3><h3><br></h3><h3>六百年,一個漢人的村莊,系在地老天荒的古道旁。</h3><h3><br></h3><h3>中原文化難以割捨的根的記憶,厚重多元的騰越文化養育了這個村莊及村中的十大族姓。</h3><h3><br></h3><h3>「走夷方」是和順人重要的生存方式,無論窮富,這裡的男人一生都在路上。家,是路的起點,也是路的終點;家,是出門的動力,也是夢的歸宿。</h3><h3><br></h3><h3>人的一生可以詮釋為一場旅夢,和順人用「走」這個旅夢收盡了物華日月,擴容了個體和家庭的生命。</h3><h3><br></h3><h3>小巷深深處、老屋古窗下、晚照月台邊,一代代和順人闖蕩夷方、耕讀為本、道德傳家、女子賢淑、男兒擔當……多少故事和閒話在爺爺的水煙筒聲中回蕩,在奶奶的口中焠鍊成金,在爹媽的打在手板心的小棍上留下了悠長的記憶。</h3><h3><br></h3><h3>世代相傳的這種價值取向形成了和順鄉人的集體認同和風尚。成就了遠方鄉近鄰有口皆碑的和順家風。</h3><h3><br></h3><h3>現代人的鄉愁,不止是荷塘蛙聲、炊煙樹影、牧歌童謠、果蔬稻香……更渴望鄉里人情的親和、包容、仁義、勇氣、堅忍、溫暖、禮讓……</h3><h3><br></h3><h3>好家風,是和順鄉里流溢的氣韻,是個人成長的精神足印;是民族延續在血脈里的風骨,更是和順鄉一道品讀不盡的風景。</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夷方篇:四朝國師</h3><h3><br></h3><h3>「走夷方」指到緬甸等東南亞國家謀生創業,是過去和順人的主要生存方式。</h3><h3><br></h3><h3>清代末年,和順貧寒子弟尹蓉「走夷方」到了緬甸,在曼德勒「三成號」當學徒。他常到緬甸王宮推銷絲綢,緬蒲甘王見他為人厚道能幹,就聘他為國師,宮中「一切外交、內政商務,多決於尹蓉。」尹蓉為緬王設計、督造皇城,調停解決緬王室之爭。歷任四朝緬王的國師。</h3><h3><br></h3><h3>民國元老李根源有詩贊尹蓉:「清季老尹蓉,緬中之魁宿。莽王尊以師,一語萬人服。」</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走夷方篇:翡翠大王</h3><h3><br></h3><h3>和順人吃苦耐勞,擅長經營,清代道光年間這裡就誕生了雲南最早的跨國商號「三成號」。「走夷方」的和順人中出了好幾位「翡翠大王」。</h3><h3><br></h3><h3>和順人張德珩(字寶廷)在緬甸玉石廠「包崗」,用新的開採和管理方式,把上好翡翠加工推銷到上海、廣州、香港和世界各國。贏得了「翡翠大王」稱號。在當時英殖民地的緬甸,張寶廷總是仗義執言為華商打抱不平,還致力於緬甸市政建設,贏得英人的敬重,英國女王特頒金質獎章及御駕的白馬車給他。</h3><h3><br></h3><h3>和順人寸尊福(字海亭)亦被稱為「翡翠大王」,他聚財不忘正義,在仰光參加同盟會,傾財力支持雲南永昌起義、河口起義、騰越起義和廣州黃花崗起義。被孫中山先生譽為:「華僑領袖,民族光輝」。</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勵志篇:蒸冠激夫</h3><h3><br></h3><h3>和順歷來有「走夷方」的傳統,這裡的男人無論窮富,成年之後都要到緬甸打工、經商「淘生活」。</h3><h3><br></h3><h3>清末,村中有位秀才,自恃考取了功名,便貪戀在家的舒適不願出門逢人便說:「我是有功名的人!」秀才娘子勸說無果,一天吃飯時便把秀才帽子蒸在甑子中端到飯桌上,秀才不解,娘子說:「你就吃你的功名吧!」秀才聞語,思後慚愧,領悟妻子的苦心,遂隨鄉人出門「走夷方」闖蕩謀生,建功立業去了。</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國篇</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誠信篇</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勸學篇:鄉村新學開先聲</h3><h3><br></h3><h3>「力行忠孝事,多讀聖賢書。」「幼不學,老何為,如同禽獸;三代人,不讀書,好似馬牛。」和順人自古重視教育。這裡不但有傳統的私塾、書館,到了清末民初,西學東漸,新思潮奔湧。緬甸等國正處於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和順人又多僑居於斯,和順因此得風氣之先,現代教育的體系在這個邊地鄉村逐步建立起來。戊戌變法後這裡誕生了滇西最早的女校「明德女子學堂」、1909年和順有了兩等小學堂、1940年著名僑校益群中學成立。二十世紀20年代和順人就明確提出並踐行「合德智體美而並育」的教育主張。在清末民初,先後留學日本的和順人有12人之多。現代教育的發達成就了和順近現代的輝煌。</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勤儉篇</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耕讀篇:國學薪傳</h3><h3><br></h3><h3>和順人深諳「耕讀傳家遠,書香繼世長。」的至理,如今在文昌宮里還存有「兩朝科甲題名碑」 ,記錄了明、清兩朝取得過功名的和順人計809人,其中舉人8位,秀才600余位;在朝廷任過職官者180多位。和順歷史上,有許多舉人、秀才「設帳鄉里」,辦私塾、義學、兩等小學、女子學堂等;數百年來,蔚然成風。其中當數楊壽益先生創辦的弘農國學專修館時間最長,從二十世紀20年代直至50年代。</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國篇</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橋倒碑修,碑倒自修</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鄉愁篇</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野鴨湖</h3><h3><br></h3><h3>野鴨湖對岸就是水上人家,水鳥在湖中不時蕩起陣陣漣漪。垂柳拂岸,綠影婆娑。</h3><h3><br></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莫放春秋佳日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難風雨故人來</h3><h3><br></h3><h3>此為清代大學者孫星衍撰寫的一幅楹聯,春秋佳日、風雨故人,都有出典,前者源於陶淵明的《移居》;後者化自杜甫的《秋述》。</h3><h3><br></h3><h3>孫星衍是乾隆五十二年(1789)榜眼,官至山東布政使。博覽群書,勤於著述,深究文史音訓,精研金石碑版,工篆、隸、刻印,校刻古書最精。</h3><h3><br></h3><h3>據說,嘉慶十年,宋湘從廣州重返京師,路經南雄大庾嶺上的梅關,在驛站旁邊的茶亭下馬歇息。他看見南來北往的客商,行色匆匆,絡繹於途,觸景生情,隨即在驛站的牆壁上寫下一副150字的長聯。</h3><h3><br></h3><h3>「今日之東,明日之西,青山疊疊,綠水悠悠。走不盡楚峽秦川,填不滿心潭欲壑。力兮項羽,智兮曹操,烏江赤壁空煩惱!忙什麼,請汝靜坐片時,把寸心想後思前,得安閒處且安閒,莫教春秋佳日過。</h3><h3><br></h3><h3>這條路來,那條路去,風塵僕僕,驛站迢迢。帶不去白璧黃金,留不住朱顏皓齒。富若石崇,貴若楊素,綠珠紅拂終成夢!恨怎的,勸君解下數枚,沽一壺猜三度四,遇暢飲時須暢飲,最難風雨故人來。」</h3><h3><br></h3><h3>宋湘(1757~1826),是清代傑出詩人,書法家。歷任翰林院編修、雲南曲靖知府、湖北督糧道。於雲南任內,注重生產,修復書院,賑飢恤民,自捐俸銀,為人稱道。因政績斐然,民歌其德。為人真率,襟抱豪邁,詩書雙絕,世譽嶺南才子。其書高邁雄勁,如天馬行空,氣勢超凡,興到之際,率意揮灑,出神入化。</h3><h3><br></h3><h3>到底是孫在宋湘的聯語中摘出一對,寫成了楹聯,還是宋在長聯中引用孫星衍的聯語?還待史學家們的考證。</h3><h3><br></h3> <h3><br></h3><div><br></div><h3>一處古色古香的建築,粉牆黑瓦,再看原是公廁,門前廊柱上一副對聯令人叫絕:「求解脫鞠躬如也,為方便屈身過之」。橫批「此非俗境」。</h3><h3><br></h3> <h3><br></h3><h3>河上巨大的木制水車在緩緩地轉動著,在朝陽下淺吟低唱著古樸的晨曲。</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炕交亭</h3><h3><br></h3><h3>和順大月台邊的炕交亭,立柱上掛有對聯曰:「夢魂五夜縈鄉緒,風雨一亭動杵聲」,這是和順獨有的洗衣亭之一。在和順凡沿著荷塘步行每隔一段會有一個古樸典雅的亭子矗立於水邊,常常可以見到當地的婦女在其中洗衣,在這裡洗衣不用擔心雨淋日曬,可謂是和順男人愛妻顧家的縮影。</h3><h3><br></h3><h3>最早建造洗衣亭的想法來自於寸位中先生——清光緒年間,寸位中從緬甸經商歸來正遇上河邊洗衣被雨水淋透的老婆和鄰居,看到自己老婆雖然又黑又瘦,但將家中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寸位中深感愧疚,於是不惜重金請人設計建造了「洗衣亭」。</h3><h3><br></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蕉溪</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水舂花下碓</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在水中天</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府翡翠大院</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家大院匯聚八方賓客</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翡翠珠寶廣納九州財富</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根源先生與和順</h3><h3><br></h3><h3>和順是著名的僑鄉,歷史上曾是騰衝馬幫通往緬甸的必經之地,各種外來文化在此交融。走進和順,恍惚中彷彿來到了江南水鄉,一泓碧水繞村而過,民國總理邑人李根源曾詩贊和順:「遠山茫蒼蒼,近水河悠揚,萬家坡坨下,絕勝小蘇杭」。他不僅被這裡的優美自然風光所吸引,同時也與和順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曾與張月樵、張礪兄弟、李曰垓同赴鄉式;與寸輔清一起留學日本及領導昆明重九起義;與和順士紳共同籌備益群中學,和營救艾思奇等往事,至今仍是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其有關和順的著作有《和順鄉集》,字字飽含深情!</h3><h3><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3>元龍閣位於騰衝縣城東南4公里的和順鄉水碓村,村旁有一龍潭,三面環山,一堤為廊。堤上古榕蔭蔽,潭中水洗白雲,風光十分秀麗。</h3><h3><br></h3><h3>龍潭為地下湧泉形,潭方數十畝,碧波蕩漾,水體澄澈,游魚可數,潭周邊以精美石欄飾之。龍潭中有亭,亭檐下有兩個小石刻,為「龍鳳亭」的亭名,一刻「樂山樂水」四字,是孔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縮寫。亭上立柱刻有兩聯。一聯為「一水現新亭碧波深印赤子心,群山環古閣青樹高標愛國情」,側重寫遊子的對故鄉的深情;聯為「山山水水亭亭閣閣見明秀,日日月月晴晴雨雨透清靈」,側重贊美自然之美。</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隔凡</h3><h3><br></h3><h3>我國民間音樂術語,俗稱「凡忘工」,民間移宮變調手法之一。即將原旋律的「角」音在演奏時變換為「清角」音,使旋律的片段或全曲達到下五度移宮,與借字手法中的單借相同。</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幽</h3><h3><br></h3><h3>(1)謂與神鬼交通。《三國志·魏志·管輅傳》「 經( 王經 )為江夏太守」裴松之注引三國魏管辰 《管輅別傳》:「 經每論輅 ,以為得龍雲之精,能養和通幽者,非徒合會之才也。」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科學隱,幻術興,天學不昌,占星代起,所謂點金通幽之術,皆以昉也。」</h3><h3><br></h3><h3>(2)通往幽勝之處。語出唐常建 《題破山寺後禪院》詩:「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文徵明 《寄題百花庵》詩:「舊種長松應結子,新開竹徑更通幽。」 清 張德彝 《隨使法國記·馬賽波爾多紀事》:「千峰疊秀,曲徑通幽,樓房點綴,松柏婆娑。」 徐遲 《牡丹》二:「在新市場蓋起一座大舞台,富麗堂皇;還在它旁邊佈置了一座曲徑通幽的園林。」</h3><h3><br></h3> <h3><br></h3><h3>據說清乾隆年間,元龍閣所在的山腳,泉水湧流,且越來越大,村民認為有龍神顯靈,舉行了大規模的「接龍」活動,並壘石打壩,積水為塘,以興灌溉之利,取名「龍潭」。又在潭邊修建樓閣庭院,取名「元龍閣」,為水源龍首之意。</h3><h3><br></h3><h3>元龍閣以祭祀龍神而得名,是和順著名的風景區,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重修,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道觀,佔地約4畝,雕梁畫棟,建築精巧,依山臨水,景色迷人,給人一種悠然入畫之感。古閣臨潭而建,閣身倒映潭中,如詩如畫,為和順僑鄉一勝景。1984年公佈為第一批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元龍閣</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靈源綠養潭千尺</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幽谷青園樹一窠</h3><h3><br></h3><h3>元龍閣即傍水依山而築,循序漸進,雕梁畫棟,建築精巧,依山臨水,景色迷人,給人一種悠然入畫之感。有龍王殿、三官殿、玉皇殿、魁閣、觀音殿、百尺樓等殿宇。 建築群沿中軸線由山門、龍王殿、三官殿、魁星閣、觀音殿、百尺樓及廂房等附屬建築組成。</h3><h3><br></h3><h3>殿閣樓台隨山勢逐漸升高,氣勢宏大。兩側廂房、樓閣、平台對稱安置。其主體建築魁星閣,為六角攢尖頂重檐木構建築,檐下柱枋雕刻彩繪精美。</h3><h3><br></h3> <h3><br></h3><h3>主體建築魁星閣,為六角攢尖頂重要檐木結構建築,檐下柱枋雕刻彩繪精美重樓兩側團花空窗櫺上雕有行書「鳶飛魚躍」四個大字,書法遒勁,樓下正面雕刻二龍戲珠,甚為精美。閣外窗櫺懸掛楹聯一副:「元精含鬥極,龍脈煥天樞。」含「元龍」二字,當為此閣之名。閣內供奉魁星塑像,赤發藍面,一手捧鬥,一手執筆,一腳向後翹起,一腳立於鰲頭上。</h3><h3><br></h3> <h3><br></h3><h3>元龍閣背枕青山,前臨深潭,四周古木參天,山花遍野。潭水碧澄如鏡,閣前龍潭石欄回護。憑欄觀殿閣倒影,宛若龍宮。</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龍潭全景圖</h3><h3><br></h3><h3>和順的亭連被毀的新建的共有13座。以功能分有三類:一是路途中供行人歇腳、遮陽擋雨的涼亭7座(現存4座);二是蕉溪與三合河上的洗衣亭6座,再是2座湖心亭,1988年為紀念益群中學首任校長寸樹聲的、位於雙虹橋間荷花塘上的「雨洲亭」,1997年建在水碓龍潭中央的「龍鳳亭」。這些亭子建築風格各不相同,有全用石條砌築、石板蓋頂的,有全用木結構、大瓦屋頂的,也有石砌支柱瓦屋面的,還有土牆大屋頂十字通道的,還有分別用石料結構和鋼筋水泥結構的。其中洗衣亭和涼亭最富人情味,據一些外來人說,洗衣亭為和順所獨有,他處見不到。</h3><h3><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br></h3><h3>潭前為寬敞的大月台,月台上分植兩株大樹,一為樟木、一為榕樹,樹冠猶如兩把傘蓋,罩滿月台。</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 高山榕</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順 雲南樟</h3><h3><br></h3> <h3><br></h3><h3>月台下為荷池,每當盛夏,荷花開放,亭亭玉立,為元龍閣景觀增色不少。</h3><h3><br></h3> <h3><br></h3><h3>哲人艾思奇的故居「有仙則名」就在元龍閣旁。</h3><h3><br></h3> <h3><br></h3><h3>阁旁的蕉溪村,有数十户人家,沿山而居,其中有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故居。艾思奇故居为一中式院落,建筑较为精巧,正房前厅有一石砌圆形拱门,青藤缠缆,古朴秀雅。近年,艾思奇亲属已将故居捐赠国家,政府已拨款加以维修。1910年3月1日,艾思奇就诞生在这里。他原名李生萱,在家里排行第二。</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泉湧清流</h3><h3><br></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年牌坊——芭蕉溪</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說明</h3><h3><br></h3><h3>艾思奇墓建於2011年,騰衝當代名人紀念設施之一。艾思奇(1910~1966),原名李生萱,騰衝和順人,中國現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平生以探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和大眾化為己任,先後研究編寫各類哲學著作600余萬字。其代表作《大眾哲學》曾先後發行32余版,成為引導廣大熱血青年探求真理,投身革命的號角和航標。</h3><h3><br></h3><h3>保護範圍:以墓為核心保護範圍</h3><h3><br></h3><h3>建拉制地帶:保護範國外延30米為建設控制地帶</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艾思奇和夫人王丹一墓</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艾思奇紀念館</h3><h3><br></h3><h3>艾思奇故居位於騰衝縣和順鄉水碓村,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磚木結構四合院樓房。故居前臨元龍幽潭,後枕鳳山,地勢高曠,環境優美。故居建於民國8年(1919)年,是艾思奇之父李曰垓所建。</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艾思奇紀念館</h3><h3><br></h3><h3>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是我國現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他青年時代所寫的《大眾哲學》和《哲學與生活》兩部著作曾引導了無數青年走上命道路。</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簡介</h3><h3><br></h3><h3>艾思奇(一九一〇~一九六六)原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國共產黨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一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傳播和教育工作,特別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上做出了傑出貢獻。</h3><h3><br></h3><h3>文物保護範圍:面積:2345.8平方米 東至後圍牆外滴水臨巷道 南至大門花台臨巷道 西至圍牆外滴水臨繼旺戶 北至李永忠戶牆外滴水</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騰衝縣人民政府立</h3><h3><br></h3> <h3><br></h3><h3>2005年7月7日,著名教授易中天夫婦,與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遊覽和順艾思奇紀念館。柏聯和順公司總經理請他們為和順題字。崔老師以艾思奇為題,寫了「做人因思奇而真誠,哲學因大眾而普通」,將艾思奇的為人與大眾哲學都十分巧妙傳神的濃縮在這兩句話中了。總經理又請易老師題字。易老師夫人調侃易老師,說,該寫的崔老師都寫了,你沒有寫的了。大有崔顥題詩黃鶴樓,李白無詩可作的樣子。<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易老師是個有急智慧的學者。這位曾遜稱「蘿蔔歷史學家」的教授衝夫人一笑,提筆寫了半副對聯:「和則順,順則通,和順圓通和順。」並有注釋,說明是向諸方家求下聯。聯出之後,柏聯公司將半副對聯刻出來,掛在和順文昌宮二門上,向天下求聯。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製片人朱波,曾以中國十大魅力名鎮的泰寧古鎮為題,對出了「泰則寧寧則樂,泰寧長樂泰寧」的下聯。一日,《人民文學》雜誌社副秘書長、詩人商震到和順,立馬對出下聯「思便奇奇便正,思奇方正思奇」,聯中巧妙地把和順人、我國著名的哲學家艾思奇的名字鑲嵌其中。</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朱、商二位應對的下聯都各有妙處,都緊扣嵌名和回文迭字韻味。但就更貼近和順是艾思奇的故鄉這點而言,則商震所對下聯猶勝一籌。</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湖南中南大學陳赫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中也有精彩的應對:<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哲人方興未艾</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眾學者景仰思奇</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騰而衝,衝而起,</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騰衝崛起騰衝</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3><br></h3><h3>故居的主體建築為走馬轉角樓的四合院,整幢房屋高大雄偉、粉牆灰瓦,地面用火山石鋪築,樓分上下兩層,每層採光透氣適宜,全部使用紫揪木製作。基石「細錘細鏨」,平面用鏨子挑成各種細點花紋,砌築不用灰漿接縫,針插不進,當地稱為「清水牆」。雕刻上講究其精美的工藝,如門罩、梁枋頭、門窗等,根據不同的部位,採用平雕、深淺浮雕或透雕的手法,雕刻出寓意吉祥、避邪的花草植物、禽獸動物、日月水雲、福祿壽喜、人物故事等,其刀法精細線條流暢,形象貼切。因此民間有「一兩木屑一兩銀」的說法。</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艾思奇塑像</h3><h3><br></h3><h3>「艾思奇」的名字是從英文 S H ( Sheng Hsuen)得到靈感,成為自己的筆名。據李氏家譜記載,其先祖名叫里黑斯波,是成吉思汗大軍南下時的一名將領,奉命駐守騰衝安寨,艾思奇是第18代後裔。</h3><h3><br></h3><h3>艾思奇是影響廣泛的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他一生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哲學著作,特別是《大眾哲學》、《哲學與生活》兩本書,曾引導無數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為豐富毛澤東哲學思想的理論寶庫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書,長期以來都是高等院校的哲學教科書。</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艾思奇故居</h3><h3><br></h3><h3>艾思奇(1910.3~1966.3),原名李生萱,雲南省保山市騰衝縣和順鄉人。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教育家,中國共產黨在理論戰線上的忠誠戰士。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奉調延安,先後擔住中央文委秘書長、《解放日報》總編輯、新華通訊社副總編輯。解放後,歷任中共中央高級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副校長。為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中國化做出了重要貢獻。</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學者 戰士 真誠的人</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毛澤東</h3><h3><br></h3><h3>在毛澤東眼中,他一生胸懷坦蕩,刻苦勤奮,實事求是,熱情誠懇,「不是天下第一個好人,也是第二個好人」。其父李日垓,雲南辛亥起義元老,被國學大師章太炎譽為「天南一支筆」。自幼在父親影響下打下了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功底,萌發了愛國進步意識。激情燃燒的青春歲月,赴東瀛深造,逐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堅定地投身無產階級革命,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天宇中一顆明亮的新星。紅色年代,哲學的天空春雷轟響,撰寫《大眾哲學》和《哲學與生活》,引領無數中國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建國後,一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塵埃落定,成為莘莘學子的哲學教科源泉。穿越時空的隧道,思想到底有多遠!致敬!一生都走在路上的思想的巨人。</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樾蔭增輝</h3><h3><br></h3> <h3><br></h3><h3>思奇同志:</h3><h3><br></h3><h3>你的《哲學與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書,我讀了得益很多,抄錄了一些,送請一看是否有抄錯的。其中有一個問題略有疑點(不是基本的不同),請你再考慮一下,詳情當面告訴。今日何時有暇,我來看你。</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毛澤東</h3><p style="text-align: right;">1937年12月</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思奇同志:</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我沒有魯迅全集,有幾本零的,朝花夕拾也在內,遍尋都不見了。軍事問題我在開始研究,但寫文章暫時還不可能。哲學書多研究一會再寫還更好些,似不急在眼前幾天。梁漱溟到此,他的鄉村運動理論有許多怪議論,可去找他談談。有空可來談,但請在星一星五兩天以外之晚上。</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敬禮!</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毛澤東</h3><p style="text-align: right;">一月二十日夜</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學淵源</h3><h3><br></h3><h3>1910年3月2日誕生於雲南省騰越(今騰衝)縣和順鄉(今和順鎮)水碓村。其父李日垓,字子暢(1881~1944),1909年畢業於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師從嚴復)。同盟會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母親寸寬福,是賢淑家庭婦女。</h3><h3>1912年2歲,隨母自騰衝遷居昆明,雲南都督蔡鍔收為義子,取名翼武。</h3><h3>1917年7歲,入私塾。</h3><h3>1918年8歲,因祖父李德潤去世,隨父母回騰衝和順鄉老家半年多。</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初歷磨練</h3><h3><br></h3> <h3><br></h3><h3>艾思奇與張天放、寸樹聲等在日本房川海濱游泳。聶耳所作的《義勇軍進行曲》。</h3><h3><br></h3> <h3><br></h3><h3>1927年3月,艾思奇在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的資助下,東渡日本求學。1930年春,艾思奇在五叔李曰基的資助下,繼續赴日求學。</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眾哲人</h3><h3><br></h3><h3>1932年22歲,到上海泉漳中學任理化教員,參加黨的外圍組織「上海反帝大同盟」活動,並在《中華日報》發表哲學短文。</h3><h3>193年23歲,寫成《抽象作用和辯證法》發表在《正路》雜誌創刊號上。後到「社聯」工作,發表《二十二年來之中國哲學思潮》等文。</h3><h3>1934年24歲,創辦《讀書生活》半月刊,艾思奇為編輯之一。在《讀書生活》上發表《哲學講話》,成為實踐哲學大眾化的開端。</h3><h3>1935年25歲,《大眾哲學》問世,開了哲學大眾化、通俗化的先河;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先河。10月,經周揚、周立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h3><h3>1936年26歲,在上海發起組織「新哲學研究會」及「自然科學研究會」。任「讀書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協助《資本論》中譯本的翻譯出版,使《資本論》得以在1938年在中國問世。</h3><h3><br></h3> <h3><br></h3><h3>艾思奇《大眾哲學》的巨大影響曾引起國民黨的驚恐和惱怒。蔣介石哀嘆「一本《大眾哲學》衝垮了三民主義的思想防線」。曾任蔣介石高級顧問、國民黨「國防部」政工乾校系主任的馬璧教授,在1981年回到大陸。他曾專門拜訪艾思奇夫人王丹一女士。他對王說:蔣介石在台灣總結失敗教訓時曾不止一次地說過,「我們和共產黨的較量,不僅是軍事力量的失敗,也是人心上的失敗。比如共產黨有艾思奇的《大眾哲學》,你們怎麼就拿不出來。」馬璧說:蔣介石父子都很看重《大眾哲學》,「我看到蔣先生和蔣經國都把此書放在案頭。」馬璧還寫七言絕句一首,書贈艾思奇紀念館。詩雲:「一卷書雄百萬兵,攻心為上勝攻城。蔣軍一敗如山倒,哲學猶輸仰令名。」馬璧自加題注:「1949年秋前後,蔣介石檢討戰敗原因,自認非輸於中共軍隊,乃敗於艾思奇先生之《大眾哲學》。1957年夏日,提到《大眾哲學》余悸猶存。」馬璧的七言絕句至今仍掛展在滕衝和順的艾思奇紀念館內。</h3><h3><br></h3> <h3><br></h3><h3>艾思奇資助了《資本論》(中文譯本)的出版,並且是中國文藝家協會的發起人之一。</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延安洗禮</h3><h3><br></h3><h3>1937年27歲,《哲學與生活》出版。任《文化戰線》旬刊等刊物編輯。奉中共中央調遣,於10月間到達延安。</h3><h3>1938年28歲,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任教。延安馬列學院成立後,又在該校任教並任哲學研究室主任。</h3><h3>1939年29歲,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為毛澤東六人哲學小組成員之一。</h3><h3>1940年30歲,主編出版《中國文化》,在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做工作報告。</h3><h3>1941年31歲,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h3><h3>1942年32歲,為《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思想方法論》主編之一。</h3><h3>1943年33歲,調往《解放日報》任副刊部主任。</h3><h3>1944年34歲,參加延安高級幹部的學習。</h3><h3>1944年7月,與王丹一結婚。</h3><h3>1945年35歲,當選為「七大」代表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任《解放日報》副總編輯。</h3><h3>1946年36歲,任《解放日報》總編輯,並兼新華通訊社副總編輯。</h3><h3>1947年37歲,參加土地工作會議,受中央宣傳部委派去北方大學工作。</h3><h3>1948年38歲,7月,任華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前身)四部(研究部)副主任。10月,在河北建屏縣重新開辦的馬列學院任教。</h3><h3><br></h3> <h3><br></h3><h3>1937年8月,艾思奇與周揚、周立波等受黨中央調遣到達西安。鄧穎超、賀子珍等前來迎接。到達延安,毛澤東在抗日軍政大學召開歡迎大會並致歡迎辭。</h3><h3><br></h3> <h3><br></h3><h3>艾思奇參加延安各界代表團祭黃帝陵(後左三),後右四為林伯渠。</h3><h3><br></h3> <h3><br></h3><h3>艾思奇生前十分喜歡京劇《三岔口》,這是他購置的《三岔口》人物造型。</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代宗師</h3><h3><br></h3><h3>1949年39歲,參加第一屆政協會議,當選為籌備會常務委員會副主席,並當選為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h3><h3>1950年40歲,被聘為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h3><h3>1951年41歲,參加中央組織的土改工作團。</h3><h3>1952年42歲,繼續在馬列學院任教。</h3><h3>1953年43歲,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屆代表。</h3><h3>1954年44歲,在馬列學院系統講授辯證唯物主義,講稿出版為《辯證唯物主義講課提綱》。</h3><h3>1955年45歲,馬列學院改為中共中央直屬高級黨校,艾思奇為校黨委常委,哲學教研室主任。</h3><h3>1956年46歲,被選為「八大」代表,出席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h3><h3>1958年48歲,下放到河南開封任地委副書記兼登封縣委副書記。</h3><h3>1959年49歲,當選為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任中共中央高級黨校副校長,兼哲學教研室主任,理論部主任。</h3><h3>1961年51歲,受中央委託,主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11月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是中國第一本全國統一的高等院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h3><h3>1963年53歲,曾一度主持中央黨校的工作。</h3><h3>1964年54歲,應中国科学院等單位的邀請,作毛澤東哲學著作輔導報告。</h3><h3>1965年55歲,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h3><h3>1966年56歲,3月22日病逝,終年56歲。3月25日,在中共中央高級黨校舉行追悼會。</h3><h3><br></h3><h3>艾思奇解放初攻克第四門外語俄語時使用的留聲機及俄語詞典。</h3><h3><br></h3> <h3><br></h3><h3>五十年代國家配給艾思奇的收音機。</h3><h3><br></h3> <h3><br></h3><h3>朱德題寫的「艾思奇同志永垂不朽」瓷盤。</h3><h3><br></h3> <h3><br></h3><h3>1966年3月22日,艾思奇英年早逝,年僅55歲。追悼會上,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送了花圈,毛主席在悼詞上親筆寫下「黨的理論戰線上的忠誠戰士」。林楓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和中央黨校致悼詞。</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維吾德馨</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哲學師範</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苔痕上階綠</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草色入廉青</h3><h3><br></h3><h3>以苔痕上階綠的淡雅之色,隱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簾青的生機盎然點明恬淡中充滿生機的生活狀態。</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松柏有本性</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園林無俗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思齊小墅</h3><h3><br></h3> <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1xs4rm8"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帶你一起游和順(五)</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23ze3i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帶你一起游和順(六)</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29r8isa"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帶你一起游和順(七)</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2jtsdyy"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帶你一起游和順(八)</a><br></h3><h3><br></h3><h3>資料來源:雲南騰衝和順古鎮 互聯網</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