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遗安精神”领袖庞德公</p><p> </p><p>[摘要」通过对《后汉书·逸民·庞公传》、《三国志·庞统传》和《襄阳耆旧记》对比,有一些出入;考证这些史料,可知汉末庞德公以“耕读为业,遗安传家,”是汉末襄阳地区隐士群体不可或缺的代表人物,是庞氏宗族“遗安精神”的领袖。 </p><p>〔关键词]庞德公,遗安精神。 </p><p>一、庞公即庞德公 </p><p>《后汉书·逸民·庞公传》卷一百十四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砚山在今襄阳县。《襄阳记》曰:诸葛孔明每至德公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司马德操尝诣德公,值公渡沔祀先人墓。德操径入堂,呼德公妻子,使速作黍:“徐元直向云:‘有客即来就我与庞公谈’。”其妻子皆罗拜于堂下,奔走供设。须臾,德公还,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德操少德公十岁,以兄事之,呼作庞公。故俗人遂谓庞公是德公名,非也。)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表指而问曰:“先生苦居畎亩,而不肯官禄,后世何以遗子孙乎?”(《襄阳记》曰: 德公子山人(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子焕,字世文,晋太康中,为牂牁太守。)庞公曰:“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襄阳记》曰: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也)。</p><p>本传正文不到二百字,事迹略叙大概。《湖广通志》卷二十二引《后汉书》。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下与《后汉书》略同。《后汉书》传中引《襄阳记》作注。《襄阳记》为东晋史家、襄阳人习凿齿《襄阳耆旧记》的简称。传中内容有数处不同于《襄阳记》所载,因而容易引起误会的地方,在此拟作说明。 </p><p>《后汉书》作“庞公”,而《襄阳记》称“庞德公”。庞公与庞德公是什么关系呢?习凿齿讲得清楚,庞氏之名为“德公”,“谓庞公是德公名”, “非也”。庞公之“公”,理当是范哗对庞德公的尊称。“俗人”, 指世俗称谓。“非也”,是不对的。 应该是庞公之名为庞德公。</p><p>梁沈约《宋书》卷六十八《武二王传论》载:“襄阳庞公谓刘表曰:‘若使周公与管、蔡处茅屋之下,食黎霍之羹,岂有若斯之难。夫天伦由子,共气分形,宠爱之分虽同,富贵之情则异也。追味尚长之言,以为太息!”这里所谓“尚长之言”,即庞德公答刘表语。若“德公”是庞公之名,则“尚长”似为庞公之字了。《后汉书》以“庞公”立传,《宋书·武二王传论》仍呼庞尚长为“襄阳庞公”,均似对其尊称。这一点从历代文人的诗词中可以得到印证:</p><p>何处先贤传,惟称庞德公。 孟浩然《题张野人园庐》</p><p>闻就庞公隐,移居近洞湖。孟浩然《寻张五回夜园作》</p><p>尝闻庞德公,家住洞湖水。终身栖鹿门,不入襄阳市。夫君弄明月,灭景清淮里。高踪邈难追,可与古人比。 李白《寄弄月溪吴山人》</p><p><br></p><p>刘表虽遗恨,庞公至死藏。 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五使参三十韵》</p><p>庞公隐时尽室去,武陵春树他人迷。 杜甫《寄从孙崇检》</p><p>庞公任本性,携子卧苍苔。 杜甫《昔游》</p><p>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p><p>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 杜甫《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p><p>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杜甫襄阳《赠别郑炼赴》</p><p>庞公竟独往,尚子终罕遇。 杜甫《雨》</p><p>庞公采药去,莱氏与妻行。 皇甫冉《赠郑山人》</p><p>庞公嘉遁所,浪迹难追攀。 阎防《夕次鹿门山作》</p><p>由此可见,庞德公在历代文人心中的形象是非常高的。</p><p>二、 庞德公居住地 </p><p>《后汉书》庞德公“居砚山之南”的记载,在李白、孟浩然的诗中更为具体。诗仙李白《寄弄月溪吴山人》诗有云:“尝闻庞德公,家住洞湖水,终身栖鹿门,不入襄阳市”。襄阳诗人孟浩然《寻张五回夜园作》也说: “闻就庞公隐,移居近洞湖。兴来林是竹,归卧谷名愚。挂席樵风便,开轩琴月孤。岁寒何用赏,霜落故园芜。”说明洞湖在襄阳“砚山之南”。“ 兴来林是竹,归卧谷名愚”。 《文苑英华》卷七九一载襄阳本土才子皮日休《酒箴并序》,自云:“ ‘醉士’,居襄阳之洞湖”。自注: “洞湖去襄阳南二十里,庞德公之旧隐也。”引《襄沔记》说,“庞公居上洞,杨顒居下洞。”并在前注说:“鹿门山在襄阳城南三十里。”《襄阳记》载庞德公“居沔水上,至死不入襄阳城”。“沔水上”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实在是泛泛而指了;而仁和赵一清的《水经注释》记载就具体一些。“襄阳城东有东白沙,白沙北有三洲,东北有宛口,即淯水所入也。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士元居汉之阴,在南白沙,故世谓是地为白沙曲矣。司马德操宅洲之阳。望衡对宇,欢情自接;泛舟褰裳,率尔休畅。岂待桂宅于千里,贡深心于永思哉”。 沔水 即今汉水。《水经注》:北源出自今陕西留坝县西,一名沮水者为沔水;西源出自今宁强县北者为汉水。两水合流后通称沔水或汉水。《汉书、地理志》 武都郡武都县:“东汉水受氐道水, 一名沔。”即以西源为正源。《说文》:“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则以北源为正源。《水经注》与《说文》同。沔水经襄阳城北,至宛口,会淯水(今之唐白河),折向东南流。在襄阳城东、沔水之西,形成东白沙、南白沙,合称白沙。《水经注》熊会贞《疏》云:《御览》一百八十引《舆地志》:“襄阳县东,南白沙有庞士元宅,于汉水之北;司马德操宅于汉水之南。隔鱼梁,望衡对宇,欢情自接,每至相思,则褰裳涉水。” </p><p>襄阳本土才子皮日休的《酒箴并序》说庞德公居襄阳城南洞湖,而皮日休本人亦住洞湖。因此,可以确定,庞德公的居住地为,在砚山之南,即襄阳城南汉水洞湖边上鱼梁州,距鹿门山大约十里。汉水之北为其从子庞统居住地,汉水之南为司马德操居住地,庞德公居于中间位置,“每至相思,则褰裳涉水”相会。 </p><p>《后汉书·庞公传》比较简约地描述了庞德公与刘表的交往。而《襄阳记》还有庞德公对“遗安”精神的阐述:“昔尧舜举海内授其臣而无所执爱,委其子于草莽而无所矜色,丹朱、商均至愚下,得全首领以没;禹汤虽以四海为贵,遂以国私其亲,使莱徒南果,纤悬首周旗而族受其祸,夫岂愚于丹朱、商均哉,其势危故也。周公摄政天下而杀其兄,向使周公兄弟食慕蓉之羹,居蓬篙之下,岂有若是之害哉!”《后汉书》删约此段。</p><p>三、庞德公“修身、齐家、治国”理念</p><p>《后汉书》本传仅有“夫妻相敬如宾一语”。《襄阳记》载德公:“躬耕田里,夫妻相敬如宾,休息则正巾端坐,琴书自娱,睹其貌者肃如也”。 “诸葛孔明每至德公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襄阳记》载:“ 其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子焕,字世文,晋太康中,为牂牁太守。去官,还乡里,居襄南白沙。里人宗敬之,相语曰:“我家池里龙来归”。乡里仰其德让,少壮皆代老者担”。庞统原住南白沙;庞德公之孙去官,仍回南白沙。山民、世文,均以“令名”、“德让”著称于世,受到乡邻的尊敬和爱戴。 而《后汉书·逸民·庞公传》并没有涉及到庞德公子侄后辈。《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卷七载: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劢,不亦可乎?”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遣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先主见与善谈,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为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襄阳记》也载有此事,却有相异之处。《襄阳记》载:庞统字士元,德公之从子也。年少,未有识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诣司马德操。与语,自昼达夜,乃叹息曰:“德公诚知人,此实盛德也,必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显名。“南洲冠冕”由此得来。两相对比,不同的地方有三:1、《三国志》并未说明庞德公与庞统的关系,而《襄阳记》则非常明确指出庞统是“德公之从子也”;2、庞士元并不是“弱冠”(二十岁)之年见司马德操,而是“年十八”造访司马徽;3、更为重要的是,并不是庞统自己主动要去“往见徽”,而是庞德公“使诣司马德操”。总之,《襄阳记》中记载庞统的成长过程,与其从叔庞德公的教导是分不开的。可以这样认为:庞德公耕读为业,不趋浮誉,是位具有明确政治认知的社会贤达。对诸葛亮,庞统的成才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治国理念在诸葛亮、庞统身上得以具体体现。</p><p>《三国志·庞统传》称,统子宏,“刚简有减否”,轻傲权贵而受到排挤,卒于涪陵太守任上。</p><p>时涪陵府治设今彭水县境内,延熙十七年,庞宏因公于贵州乘船返回途中,没于滩,葬于彭水鹿角滩之东岸,故为‘’庞滩‘’。</p><p>《酉阳直隶州总志》载:“庞滩”在彭水县西二十里;1984年,庞宏墓列为县级文保单位,2007年修建乌江电站,没于水底。《汉隷字源》载:庞宏神道碑在绵州。据《酉阳直隶州总志》 ,绵州贤良任子宜舟过涪州(今彭水),于民家见之,便运回家中。</p><p>统弟林,封列侯,历任州治中从事、镇北参军、鉅鹿太守。林妻习氏,襄阳名士习祯之妹。《襄阳记》载:曹公之破荆州,林妇与林分隔,守养弱女十有余年。后林随黄权降魏,始复集聚。魏文帝闻而贤之,赐床帐衣服,以显其义节。</p><p>总而言之,庞德公耕读为业,不趋浮誉,高风亮节的言行,影响教育了子侄后辈。他不但是襄阳庞氏的大家长,同时也是庞氏宗族“遗安”精神的领袖。此外,庞德公的影响,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庞氏宗族的范围,惠及华夏后代。</p><p><br></p> <h3>四、庞德公世系</h3><h3>庞德公(居襄阳南洞湖鱼梁洲)---庞山民(魏黄门、吏部郎,配诸葛氏)---庞焕(字世文,晋太康中,为牂牁太守,居襄南白沙)</h3><h3>从子:庞统(军师中郎将、追赐关内侯,谥曰 靖侯)---庞宏(涪州太守) </h3><h3>庞林(封列侯,历任州治中从事、镇北参军、鉅鹿太守,配习氏)</h3><h3>刘备拜庞统父为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h3><h3><br></h3><div>五、庞德公作品</div><div>同鹿门少年马绍隆冥游诗</div><div> 其一 同望荆门 </div><div> 庞德公 东汉<br>千年故国岁华奔,一柱高台已断魂。</div><div>唯有岘亭清夜月,与君长啸学苏门。<br><br>其二 忆荆南 </div><div>庞德公 东汉<br>高名宋玉遗闲丽,作赋兰成绝盛才。</div><div>谁似辽东千岁鹤,倚天华表却归来。<br><h3>出自全唐诗:卷866-61</h3></div><h3><br></h3><h3><br></h3><h3>引用书目:四库全书影印版《后汉书》、《三国志》、《文苑英华》、《水经注》、《水经注释》、《宋书》;湖北人民出版社《襄阳耆旧记校注》。</h3><h3>参考书目:四库全书影印版《湖广通志》、《高士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