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只等闲——铁道兵战斗在成昆线上

夕阳如旭

<h3>  只要坐上火车,只要看到奔驰在铁道线上的“和谐号”,只要听到嘹亮的《铁道兵志在四方》,我就会想起铁道兵,想起在铁五师服役时的难忘岁月。做这个美篇,就是要宣传铁道兵精神,让人们永远记住军史上有这样一个兵种。</h3> <h3><font color="#808080"> 铁道兵兵徽</font></h3> <h3>  铁道兵是一支铁道工程技术部队。1945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在东北组建一支武装护路部队,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1954年3月5日,铁道兵司令部在北京正式成立。铁道兵最多时辖15个师(五五编制,每个排五个班,每个连五个排……),总兵力达40万人。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铁道兵为抢修、抢建铁路,保障钢铁运输线畅通无阻,建立了丰功伟绩;在国家建设中,先后修建了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襄渝铁路、东北林区铁路、新疆南疆铁路、青藏铁路和北京地铁等大型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做出了不朽的贡献。</h3><h3><br></h3><h3><br></h3><h3><br></h3> <h3>  铁道兵成立后,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h3> <h3>  重量级的开国将军担任铁道兵司令员。</h3> <h3> 1982年12月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消铁道兵建制。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兵各师改称铁道部各工程局(铁五师改为铁道部第十五工程局)。战争中走来,和平时消失,从此再无铁道兵。但是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革命精神永留人间;铁道兵留下的12600公里的铁路线,早已成为了国家赖以生存的生命线。</h3> <h3> 据交通运输部网站消息,截至2018年底,全国铁路营运里程达13.1万公里,其中高铁营运里程2.9万公里以上。没有铁道兵40万转业军人做基础,没有铁道兵拼搏进取的精神,没有铁道兵的优良传统,没有铁道兵的创新思维,要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不可能的。</h3> <h3>  虽然铁道兵这个兵种撤消了,党和人民并没有忘记。2014年12月5日,中央电视台10套在《探索•发现》栏目里播出10集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h3> <h3> 2017年9月13日,中央电视台4套在《国家记忆》栏目里播出纪录片《大三线•秘筑铁路》。</h3> <h3>五师师长顾秀同志接受采访。</h3> <h3> 万水千山何所惧,悬崖峭壁开通途。</h3> <h3> 2017年9月25日——29日,中央电视台4套在《国家记忆》栏目里播出10集纪录片《国家记忆•难忘铁道兵》,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等国家命运视角,叙述铁道兵这个特殊兵种70年的历史和改制后近30多年的历史。。</h3> <h3>  铁道兵虽然消失了,但是铁军军魂不散。除了建立铁道兵纪念馆,还有铁道兵网、铁道兵战友网、铁道兵文化基金会等多个交流平台供战友们交流。各地战友还自发建立了战友联谊会,逢八一、入伍日期相聚,平时互相走动,回忆部队生活,畅叙战友之情。更可喜的是铁二代也加入了联谊队伍,传承铁军精神后继有人。</h3><h3> </h3> <p> 2018年,五师男女篮球队李景森、孙坦、王军、康中影等战友从北京、福州、西安等地齐聚攀枝花,祝贺廖队长80大寿。</p> <p>王军康中影向老兵队长敬礼!</p> <p>  我于1968年3月入伍,新兵训练后分到23团4连,任文化教员。8月底,师文化科摄影干事何煌友来4连拍照片,我协助他布置会场。也许他看到我这个六六届高中毕业生还行,他走后不久我就调到了师部文化科,先是接替刘翠娣任播音员,兼学放电影,新兵康中影(女)、刘军(女)来到之后,我就到电影队专职放电影了,是何干事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p> <p>  何煌友1938年生于深圳市横岗西坑村。1955年入伍,1970年初从铁五师文化科转业到宝安县文化馆,专职从事摄影工作,后任深圳摄影协会会长。他在中国摄影界有很高的威望,1999年获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被称为“深圳摄影第一人”。2013年4月17日逝世,享年75岁。下图是何干事在23团四连拍摄的图片(收录在铁道兵西南指挥部编辑的《万水千山只等闲——铁道兵战斗在成昆线上》画册里)。</p><p><br></p> <p>欢送电影队广播员刘翠娣转业(前排左二)合影。前排左四是何煌友,左三是程玉书副科长,后排右二为美篇作者张良元(1969年底)。</p> <h3>  铁五师的前身是晋绥军区独立十旅,1948年7月编入西北野战军弟七纵队。1949年3月,十旅改编为第一野战军七军十九师。1953年1月奉命入朝,在天寒地冻、敌机轰炸的恶劣环境下先后抢建、抢修23.7公里和11.45公里铁路,金日成首相为此发出贺电。</h3> <h3>  从朝鲜战场返回后先后修建了东北汤林铁路支线、鹰厦铁路、中老公路、中尼公路、贵昆铁路、成昆铁路、襄渝铁路、新疆南疆铁路。同时还出色地完成了一些特殊任务,如抗洪抢险、森林灭火、平叛、“三支两军”、卫星发射基地铁路支线及渡口(攀枝花)支线等施工任务。</h3> <h3>  五师辖五个团,还有专业单位机械营、汽车营、修理营、建筑给水营、仓库、医院和教导队,全师4万多人。</h3> <h3> 成昆铁路全长1096公里,全程三分之二是崇山峻岭,奇峰耸立,深涧密布,地势陡峭,地质状况复杂,外国人认为是修铁路的禁区。</h3> <h3>  修建成昆铁路北段的是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南段为铁道兵一、五、七、八、十师,及铁道兵兵部机械、修理、汽车、舟桥、电力、通讯等专业技术团(处)。</h3> <h3>  成昆线开凿隧道427座,总长345公里,占成昆线总长的31.47%,桥隧总长占铁路总长41%,列车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隧道中穿行。</h3> <h3>一声炮响震长空,高山搬家铺彩虹。</h3> <h3> 战士胸中有朝阳,赴汤蹈火无阻挡。汗水溶化千层岩,风枪打开万重山!</h3> <h3>  1965年5月,完成贵昆铁路修建任务,李绍珠师长率五师和各团团长及参谋人员从云南宣威奔赴四川攀西地区,实地勘察成昆铁路线路,安排兵力部署。</h3> <h3> 1965年12月,铁五师奉命开往渡口(攀枝花),修建米易至盐边县三堆子铁路干线和渡口支线,以及三堆子至西昌市礼州铺轨架桥工程。</h3> <h3>  1966年春,铁五师5个团计4万余名指战员,从云贵高原、秦巴山区、世界屋脊、林海雪原等铁路公路工地上高唱“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乘火车,坐汽车,昼夜兼程赶往渡口,投入这场气壮山河、彪炳史册的大会战。5个团分别进驻丙谷(21团)、(盐边县)桐子林(22团)、倮果(23团)、垭口(24团)和烂泥田(25团),师部驻米易。</h3> <h3> 五师担负的米(易)三(堆子)全长87.15公里,是地质结构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一段,隧道占米三段总长的40%,远大于成昆铁路全线的比例。</h3> <h3>  七十年代,施工设备和施工条件都比较差,很多工作都靠肩扛手抬。“白云缠绕战天险,双手劈开万重山”。</h3> <h3>在四、五十度高温的隧道里灌注混凝土。</h3> <h3> 23团团长白石肖和战士们在隧道里同劳动。</h3> <h3> 配合部队施工的女子民兵连,还有重庆大学的学兵连。</h3> <h3> 由于铁路多在崇山峻岭之间施工,简易的公路在山间盘旋,一面是悬崖峭壁,一面是万丈深渊,一不留神就要出大事故。铁道兵司机练就了驾驶绝技,在挂壁公路上穿梭前行,如入无人之境。当时军车牌照是白色的,地方卡车牌照是黄色的,党政机关小车牌照是蓝色的,在民间流传这样的顺口溜:“黄牌子软,蓝牌子硬,白牌子不要命!“铁道兵五师的军车牌照为“亥1”和“亥2”,更是十分“霸道”,连其他的白牌子车都要让他三分,都知道亥老1、亥老2厉害。</h3> <h3> 修建成昆铁路得到了地方的大力支持。西昌行署、米易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支铁委员会“,成为部队完成任务的坚强后盾。当时米易县仅有人口10万人,境内有五师师部、4个团、十师两个营、川交九处 、106地质队 、铁道部第二设计院两个队、凉山民工团等单位,计6万余人,解决这么多人的吃住都是大问题,更何况需要大量的施工用的材料。图为彝族同胞翻山越岭为建设工地送木头。</h3> <h3>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在西昌市礼州接轨全线通车,并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典礼。</h3> <h3> 由于铁道兵施工地点地质条件差,施工环境恶劣,且大型先进机械不多,人员伤亡是常有的事。铁道兵每在一地施工,都会留下一座烈士纪念碑。全长1096公里的成昆线,安葬着2100名铁道兵官兵的忠骨,每修一公里铁路就有一名官兵牺牲。米易县烈士陵园安葬着252名烈士,其中铁道兵烈士就有204人!这些烈士都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成昆铁路时牺牲的。他们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共和国,有的年仅18岁(注意看张卫烈士的墓碑,16岁入伍,入伍当年就牺牲了)。</h3> <h3> 米易县烈士陵园座落在青山环抱之中。这里是攀枝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学生和党政机关干部来这里祭奠烈士。</h3> <h3>  1968年3月和我们一起入伍的灵璧县杨疃镇的王元新战友,时任23团2营8连班长、代理排长,1970年上半年在青龙山隧道处理放炮后洞顶的浮石,遭遇塌方牺牲,年仅22岁。</h3> <p> 我在五师电影队工作期间,经历两任师长,刚到部队时是李师长,后来是顾师长。他们都住在家属区,上班必经电影队门前。我回老连队看望老乡,战友们问:你可能见到师长?我说:能啊!想见就能见到啊!战友们的脸上露出了羡慕的表情。</p><p> 我在五师电影队工作期间(1968.8——1972年底),师政委先后是袁岩波和李国平同志。</p> <h3>  李绍珠师长是老红军,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从铁道兵成立一直在这支英雄的部队里。先后任八路军115师连长,晋绥军区独立第十旅副团长解放军七军19师57团团长,五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1969年8月任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副司令员(副军职),1995年4月21日在成都逝世,享年84岁。</h3> <h3>  李师长的儿子李尚福(1958年生,父子长相太像了!),曾任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基地主任,2013年总装备部司令部参谋长,2016年任战略支援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2017年任军委装备发展部部长,是铁二代的杰出代表。</h3> <h3> 尊敬的老师长、铁道兵第二指挥部副司令顾秀同志因病医疗无效,不幸于2017年1月26日上午9:30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h3> <h3> 完成了成昆铁路修建任务之后,五师21团、23团、25团立即转向渡口支线。</h3> <h3>  渡口市现名攀枝花市,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也是大三线的重要城市。为了加强对渡口市的领导,加快三线建设,五师师长顾秀兼任渡口市革委会主任。</h3> <h3><font color="#808080"> 火红的攀枝花</font></h3> <h3> 渡口支线是成昆铁路连接攀枝花工业区铁矿、石灰矿、钢铁厂、水泥厂、等工矿企业的重要运输线,成昆铁路承担的货运任务,很大部分是通过这条支线发送和到达的。它是攀枝花各厂矿的神经和血管。</h3><h3> 渡口支线起自成昆铁路金江战(今攀枝花站)以北的三堆子站,向西溯金沙江左岸延伸,经渡口至格里坪止,支线全长72.147公里,其中正线37.6公里,隧道13座,长10.155公里,桥梁39座,总长3.219公里,桥隧总长占支线正线近三分之一。</h3> <p> 7月1日,攀枝花钢铁厂1号高炉投产(攀钢革委会主任是五师副政委李海清)。7月2日,攀枝花市5万军民在弄弄坪集会,庆祝攀钢出铁、成昆铁路通车,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吴法宪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到会祝贺。上午10时,吴法宪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出铁、通车命令,第一炉铁水奔腾出炉,成昆铁路第一列客车徐徐通过金江站。</p> <p> 我和五师电影队的战友张际平在通车现场执行扩音任务。</p> <h3>铁五师师长、渡口市革委会主任顾秀在大会上讲话。</h3> <h3>攀枝花钢铁厂出第一炉铁水。</h3> <h3>成昆线通车后的米易县城。</h3> <h3>现在的米易县城</h3> <h3>师部平面图</h3> <p> 2007年元月2日,为了魂牵梦绕的老部队,我在同事的陪同下来到了米易,住下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急忙赶往师部,在师部转了很长时间,那时还是老样子,只不过政治部文化科那一排和司令部的房子改为米易二中。特别是到老广播室(警卫室对面,我刚到电影队时的工作室和宿舍)、灯光球场(从广播室去电影队的必经之路)上男女篮球队员们矫健的身影、电影队那排房子的每一个房间(男兵宿舍,黄队长、程副科长宿舍,放机器、整理影片和学习的工作室,广播室)、政治部食堂(在那里吃了几千顿饭)、特务连(常听到夜间连队的集合哨声,早上看到他们背着枪和被包疲倦地归来),大礼堂(在那里不知放了多少次电影)。</p><p> 那里全部改成拆迁户的临时安置房,电影队门前的红砖墙是后来加的。</p><p> 当时 拍了录象带,回来后做了视频(光盘),几次搬家不知放到哪里去了,但是,在师部四年多的岁月永远贮存在我的记忆里。</p> <p> 从米易县城东头顺着一条长长的S形土路(现在这条路叫“铁建路”)蜿蜒而上,过了警卫就到了师部铁道兵一向以艰苦为荣,师部的办公用房全部是砖墙瓦顶的平房,办公室和宿舍只有不到20个平方,有的干部住宿和办公都在一个房间,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在师部住了四年多,上厕所都要走很远。</p> <p>师部灯光篮球场。2018年5月,五师男、女篮球队队员故地重游。</p><p><br></p> <h3><font color="#808080">政治部机关食堂(南面)</font></h3> <h3>政治部食堂(北面、右边,左是后勤部宿舍)</h3> <h3>师医院师直门诊所</h3> <h3> 师宣传队、电影队和篮球队的部分战友在女兵宿舍门前。</h3> <h3><font color="#808080">师电影队旧址(门前的红砖墙是后来加的),盖高楼的地方是特务连旧址。</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王军和康中影在电影队广播室门前合影(2018)</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 电影队下面是后勤部部分干部的宿舍,远处是高楼是特务连旧址。当年我曾和电影队的司机林徒在这排房子后面(电影队前面)的路上下棋。</font></h3> <h3>  师特务连,他(她)们可不是平常意义上的特务,有的女兵才十五、六岁。他(她)们有通讯排、守机班、修理所,还有好几辆两轮三轮的摩托车。</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特务连上坡通往女兵宿舍和师直门诊部,下坡通往大礼堂和家属宿舍。</h3><h3> 朱凯莉(原在特务连,后调入师宣传队)在特务连旧址留影</h3> <h1><font color="#ed2308"><i> 我和我的电影队战友们</i></font></h1> <h3>五师放映员培训班(后排左三是作者)。</h3> <h3><font color="#808080"> 电影队长黄成业和文化科摄影干事谢奇</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电影队的男兵:张明贵 (已去世)黄成业 张良元 杜国权 (已去世) 张际平</span></p> <h3> 战友们在研究做幻灯片(左三为美篇作者)。</h3> <h3><font color="#808080"> 刘军(左)和康中影(右)</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王军</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刘军</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康中影(小康)</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康中影</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张良元</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张际平</font></h3> <h3><font color="#808080">张明贵(已去世)</font></h3> <h3>  五师师部已被开发,原来的平房已被拆掉,高楼拔地而起。近年来经常有五师的战友们来这里寻找过去的岁月,寻找永恒的记忆,再不来就看不到了!</h3><h3> 再见了,师部!</h3> <p> 1972年11月,组织上安排我到23团锻炼,我选择了老连队,谢奇干事送我到正在襄渝线陕西旬阳县构园隧道施工的23团4连。1973年2月,我选择了退伍,回到了老家安徽省灵璧县。</p> <p> 2019年年初,我的退伍军人“光荣之家”的牌子挂在了门头上。每当看到它,我好像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到了我的第二故乡!</p><p> 当兵无悔,当铁道兵无悔!铁道兵、铁五师、米易县,是我永恒的记忆!</p> <p>  在本篇制作过程中,得到了际平、唐义战友的支持,使用了际平、朱凯莉战友美篇中的师部老照片和陶福星战友主编的23团画册《铁兵军魂》中的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p><p> 张良元(夕阳如旭)</p><p> 2019年4月22日</p> <h3> </h3><h3> </h3>